陈岗龙论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翻译底本问题论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主办·

陈岗龙论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翻译底本问题|论文

关键词: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

哈斯宝《新译红楼梦》所依据底本的讨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哈斯宝和整理出版《新译红楼梦》不久就开始了。发现哈斯宝并整理出版《新译红楼梦》的巴·格日勒图教授、翻译《新译红楼梦回批》的亦邻真先生、研究尹湛纳希和蒙汉文学关系的著名学者扎拉嘎先生以及阿尔丁夫先生等学者前后结合《新译红楼梦》的成书年代的讨论,对哈斯宝依据翻译的《红楼梦》底本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梳理一下前辈学者们的观点和提出观点的研究路数及重要依据。

(一)巴·格日勒图教授的观点

首先,从他的译文所根据的版本来看,经我们就译文和原著比较研究,译文基本上是与现行人民文学出版的程乙本《红楼梦》一致的,略有出入的地方也大致不出人民文学出版社本所做《校记》的范围。例如汉文第二回的“两个儿子”、“十来岁”、“也有一子,名叫贾琏”、“四、五年”等语,在蒙古译文第二回中同藤、王、戚本,作“四个儿子”、“七八岁”、“也有二子,次名贾琏”、“二年”等。在汉文九十七回中(蒙文三十一回)“还有坐帐等事”、“本府旧例”、“亲自过来招呼着”等语,译文作“还有坐床撤帐等事”、“金陵旧例”、“亲自扶他上床”等,和“藤花榭”本、“王希廉评刻本”同。但在汉文一百零七回中的“看得尤二姐”及“尤三姐之母”,在译文中都是“尤三姐”,与王本不一样了。有的地方译文又同程甲本和藤本,如一百零五回登记物件的报单中的物品名和数量。所以到底哈斯宝在翻译时依据的是哪一个本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后来,巴·格日勒图教授在《论哈斯宝在蒙古文学中的历史地位》一文中进一步细化了原来的观点,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

"巴·格日勒图教授认为,哈斯宝所译底本可能与程伟元辛亥活字本有关,而同乾隆壬子刻本歧异颇多。与之不同的地方恰好是与程甲本、“藤花榭”本、王希廉评本相同。

关于《红楼梦》及其人物,哈斯宝的观点同王希廉有明显的对立。《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在评点派中颇有影响,哈斯宝如果见到它却不发一句褒贬之语,那是不可想像的。

除了以上两篇论文,巴·格日勒图教授还在他的蒙古族文论著作中用蒙古文阐述了关于《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的观点。《蒙古文论史研究》中的阐述内容基本上与《论哈斯宝在蒙古文学中的历史地位》中的相同。

巴·格日勒图教授关于版本观点的另一个呼应观点就是哈斯宝1819年翻译完成《新译红楼梦》的观点。这是发现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新译红楼梦》手抄本之后修正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也支持了巴·格日勒图教授反对王希廉评本为《新译红楼梦》底本的观点。因为,1819年哈斯宝已经翻译完成《新译红楼梦》,而王希廉评本还没有问世。《蒙古文论集录》中,巴·格日勒图教授写道:“哈斯宝1819年翻译了《新译红楼梦》”。

(二)亦邻真先生的观点

亦邻真先生在《新译红楼梦回批》书前写的《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和他的译著》一文中提出:“从哈斯宝节译本的内容来看,蒙译所依据的是嘉道年间流行的程伟元乾隆辛亥(1791年)刻本(程甲本)的某一种翻刻本。”亦邻真先生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道:

(三)阿尔丁夫先生的观点

阿尔丁夫先生在《关于哈斯宝〈新译红楼梦〉成书年代考———兼谈依据的“底本问题”》一文中对巴·格日勒图和亦邻真等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阿尔丁夫先生认为,哈斯宝译本以程甲本为底本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他分析说:“《红楼梦》原来只有八十回,且以手抄本形式流传,读过这部书的人无不以未睹‘全璧’而感到遗憾。待‘程甲本’第一次以‘完璧’的面目问世之后,恐怕很快就销售一空。翻刻本相继出现的事实表明,‘程甲本’在内地也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大可能流传到‘塞外’呢!”

(四)扎拉嘎先生的观点

扎拉嘎先生并没有专门讨论过哈斯宝译文的底本问题。不过,他根据《新译红楼梦》回批,与1832年刊行王希廉《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中批语之间,在内容上的关联,认为《新译红楼梦》始于1847年秋,完稿于1848年冬。扎拉嘎先生对哈斯宝翻译《新译红楼梦》的观点也贯穿到他为《蒙古族文学史》第三卷写的“第一章哈斯宝的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中:“1847年,哈斯宝开始节译《红楼梦》和撰写《新译红楼梦》批语。”杜志军在《近四十年来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漫议》中说:“扎拉嘎没有特别论及哈斯宝所依底本问题,但他专门比较了《新译红楼梦》回批与1832年刊行的王希廉《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中批语之间内容上的关联,应该说是倾向于程甲本系列的(尤其是王希廉本)。”

(五)底本问题与哈斯宝翻译《新译红楼梦》年代问题之间的关系

杜志军在《近四十年来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漫议》中也委婉地批评了学者们在哈斯宝译文底本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所能看到的材料而言,要彻底解决《新译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及哈斯宝对百二十回《红楼梦》进行‘缩译’时所依据的底本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也不能苛责有关的研究者———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这两个‘悬案’才在不断的争鸣与辩驳中有了走向澄清的可能,但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指出,在这两个问题的考证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过多的主观随意性,或假设过于大胆而求证不够小心,或囿于成见陷入循环论证的连环套,或过分迷信新材料的魔力武断地匆忙地下结论,或有意无意地忽略有关材料的多义性而作出有倾向性的选择,等等,这些偏向在有关哈斯宝生平事迹的考订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在《新译红楼梦》成书年代及所依底本的研究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杜志军先生也具体谈到了阿尔丁夫先生考证与推论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与笔者的批评异曲同工。下面,对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做一批评性概括,而这一理论梳理正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

总结上述,笔者认为彻底解决哈斯宝翻译底本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新译红楼梦》蒙古文抄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诸版本之间进行跨语言的逐字逐句的版本学意义上的比较和考证,用具体可靠的证据和数据来确定哈斯宝所依据的《红楼梦》版本。另外,我们还必须强调一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格日勒图教授校勘整理《新译红楼梦》和亦邻真先生翻译《新译红楼梦回批》的时候,《红楼梦》各种版本还没有全部发现和出版,资料的匮乏、时代的局限影响了他们当年的比较和考证,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今天,几乎所有国内外收藏的《红楼梦》版本被发现且多数重要版本影印出版,版本比较的条件已经是今非昔比。笔者认为,通过认真的版本比较,彻底解决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翻译类型及其与版本依据的关系

哈斯宝翻译的《新译红楼梦》与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诸版本之间进行版本学的比较,首先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否则这种跨语言的文字比较就无法落实。那就是哈斯宝的蒙古文翻译有多种类型,不同性质的翻译文字与汉文《红楼梦》原文的对应在版本学上有不同情况。因此,我们在进行蒙汉不同文字版本比较之前必须对《新译红楼梦》的具体内容的翻译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清醒地认识到哪些翻译文字可以直接和《红楼梦》原文对应,并且有版本学依据;哪些翻译文字是不能直接与《红楼梦》原文对应。

近四十年来,一些学者对哈斯宝把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节译成四十回《新译红楼梦》的方法和翻译技巧做了探讨。巴·格日勒图教授把哈斯宝的翻译方法总结成四种:(一)将部分回目的内容全部翻译;(二)对部分回目的内容加以节译;(三)将部分回目的内容合并翻译;(四)对部分回目的内容进行删除。

阿尔丁夫先生也总结为四种:(一)原作中的某人物情节被节略掉了,因而后边再出现该人物名字时不能不做相应的改动,如将“尤三姐”改为“金钏儿”;(二)原作写两件事,节译时只保留一宗,将另一宗略去了,如略去“字帖儿”,而保留“两盆白海棠花”;略去“解闷”,而保留过“消寒会”;(三)根据经验加以更动的,如将“三角”改为“两角”;(四)根据白己的愿望故意做了改变,如将巧姐嫁与刘老老外孙王天合为媳。

青年学者鲍红梅的硕士学位论文《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翻译技巧研究》中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哈斯宝《新译红楼梦》中出现的增译、改译、并译、倒译、摘译、缩译、拆译、概译等八种变译技巧做了具体分析。

上述学者们对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总结是宏观上的总结和认识,对了解哈斯宝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技巧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但是,从版本比较的角度讲,笔者认为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中的具体翻译还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而不同类型的翻译对应原文的版本情况是有差异的。

(一)全文不翻译的回目、段落和句子

哈斯宝并没有逐字逐句全译《红楼梦》,而是以宝黛之事为主线节译成四十回,其中有整回不翻译的,数回合译成一回时对叙事顺序做了重新调整的,有些内容故意不翻译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如果认真分析,都会发现哈斯宝有自己的充分理由。在《新译红楼梦》中,原著《红楼梦》的二十八回内容哈斯宝完全没有翻译,还有一些具体段落哈斯宝也采取了不翻译的策略。据笔者的考察,这种全文不翻译的情况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与宝黛爱情故事主线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哈斯宝大部分没有翻译。

蒙古族读者不熟悉的一些内容,哈斯宝没有完全译出来,如一些诗词内容。在《新译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哈斯宝翻译了海棠诗和螃蟹咏,而没有翻译菊花诗,主要是因为哈斯宝用海棠诗隐喻林黛玉,用螃蟹咏隐喻宝钗,从而没有翻译菊花诗。在《新译红楼梦》中,这种二元结构最常见。另外,宝钗说香菱作诗一段内容中“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等内容哈斯宝都没有翻译。

哈斯宝主观上故意不翻译,这与他对《红楼梦》的认识和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有直接关系。在《新译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哈斯宝没有翻译宝玉欲与神交,想梦见黛玉的一段内容和后来的宝玉与五儿鬼混的一段。实际上,宝玉并没有梦见黛玉,因为这段内容否定了宝玉而肯定了宝钗,所以对宝玉的形象是不利的。哈斯宝没有翻译的原因可能在此。

(二)改译和改写

《新译红楼梦》第十九回,哈斯宝对平儿丢手镯的内容做了改动。原著中是平儿“退去手上的镯子”,而哈斯宝翻译成“Pingergar-unbaguu-bandegegsisigugad”(平儿把手镯向上推了推),并没有把手镯从手上取下来,因此译文中就没有了平儿找手镯的情节了。可见,哈斯宝的翻译是独具匠心的。

《新译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说藩王的时候,哈斯宝翻译成“enejiyünwangikelebesümasierkimnigurtaibui.gajartaganbasanigenqosigun-ujasag.”(这位郡王极是有体面的,在当地是一个旗的札萨克。)《红楼梦》原著都作“这位郡王极是有体面的。”明显,“在当地是一个旗的札萨克”一句是哈斯宝加的。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刘姥姥叫板儿进城打听,板儿见到贾琏从外面骑马回来,便知道是贾琏了。而在哈斯宝的译文中是刘姥姥叫一个懂事的孩子进城打听,这个孩子问别人才知道原来是琏二爷回来了。哈斯宝还把原著中“内中有个极富的人家姓周家财巨万良田千顷有一子生的文雅清秀年纪十四岁他父母延师读书新近科试中了秀才”改成刘姥姥家境和王天厚新近科试中秀才。这些都是哈斯宝的改动。

从上述例子看,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的翻译中改译和改写等都有自己的充分考虑,这些改动都体现了哈斯宝在作品翻译中投入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在《新译红楼梦》与《红楼梦》诸版本的文字比较中要鉴别这种哈斯宝主观改动的文字。

(三)哈斯宝译文的蒙古化

《新译红楼梦》第十五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藕香榭再写螃蟹咏”,哈斯宝的蒙古语诗歌翻译才华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回中,哈斯宝把“门”字韵十三元改成蒙古语“门”(egüde)的第一音节“e”的头韵,把“盆、魂、痕、昏”四个字改成蒙古语的“泪、魂”(nilbusun,sünesün)两个词(这正是哈斯宝对宝黛之事的体会),而且哈斯宝用押“e”头韵的蒙古语传统格律诗形式,绝妙地翻译出了所有人的海棠诗,并且每一首都包括“nilbusun,sünesün”两个词,哈斯宝的翻译可谓空前绝后。

同样,《新译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宝玉失通灵宝玉之后测字的一段内容,哈斯宝把“赏”字改成蒙古语的“dangqaitoiqulba”两个词,并通过分析两个词的结构,演绎了原著中所说的去当铺中寻找通灵宝玉的说法。除了完整内容的蒙古化,哈斯宝还在具体词汇翻译中使用了蒙古人熟悉的民俗词汇,便于蒙古族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习惯。具体例子:

除了一些民俗词汇,哈斯宝在翻译过程中用一些特殊的词汇来表达他的观点。《新译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哈斯宝把宝钗对宝玉说的一段话“让你把姐姐妹妹们都邀了来守着你”翻译成:“ein-kükelelcˇebesübioigüniyanglug-aober-enigentesiecˇigedcˇimabaregecˇidegüünaricˇümquriyalgajusagubasuyambar”这里,哈斯宝用了“quriyalgaju”一词,实际上强化了宝钗说话狠毒。“quriyalgaju”是“收”的使动态,蒙古族游牧生活中这个词一般用于公马、公骆驼等收马群和驼群时候用。宝钗用“quriyalgaju”来说宝玉,明显是对宝玉的恶毒比喻。

哈斯宝在翻译迎春之死时也做了改动:“erkimger-ünjogelenuralaquokinjililegüügasigunjobalangiamsagadsünobugtu-yincˇinw-ayinjuljagandurkünügegdebei.”(一年多来大家闺秀吃了各种苦,被孙家狼崽害死了。)而《红楼梦》原著中是:“一位如花似月之女结婚年余不料被孙家揉搓以致身亡。”蒙古人把最恶毒的人比喻为“cˇinw-ayinjuljagan”(狼崽),可见译文强烈表达了哈斯宝的极度愤怒。总结上述,我们对《新译红楼梦》和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做跨语言的文字比较和考证的时候,首先要鉴别与汉文原著文字对应的蒙古文译文的翻译性质,充分考虑蒙汉文字的对比之间的可行性。要经过认真甄别筛选后才能确定具有充分版本依据的对应文字,再根据对应文字的详细比较,考证出翻译底本的依据。

哈斯宝按照自己对《红楼梦》全书的故事主线的把握和叙事情节的剪裁需要,没有全文翻译的原著二十八回内容和部分段落及句子,我们不考虑在考证的范围之内。

哈斯宝根据蒙古语的语言特征和蒙古文的文字结构改动的内容,我们根据蒙古语言文学常识一眼就能判断出来,这种改动就没有版本依据,我们也不考虑在考证的范围之内。同样,哈斯宝根据蒙古族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改动的微小内容和词汇,我们也根据蒙古文化常识做出判断,也不考虑在考证范围内。

哈斯宝根据故事细节裁剪和衔接的需要,或者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表达感情的需要而改动的文字,我们要谨慎甄别,小心求证。实际上,这部分被改动的文字最能体现哈斯宝对《红楼梦》的叙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具体体会和认识以及在自己的《小红楼梦》里的实际处理,但是从版本比较的角度来讲,这部分文字也是我们必须要甄别和排除在外的。这种鉴别工作仍然要花费工夫,要在《红楼梦》所有版本的比较中确定哈斯宝改动的内容和文字。

从大的结构到小的句子、词汇,我们认真鉴别以上三种翻译情况以后最后才能确定《新译红楼梦》译文与《红楼梦》原著诸版本之间做比较和考证的对应文字,才能在文字层面上进行版本学的比较和考据。

三、《新译红楼梦》与《红楼梦》诸版本的文字比较

在反思以往哈斯宝译文底本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新译红楼梦》和《红楼梦》原著诸版本之间的文字层面上的跨语言的比较和考证才能彻底解决哈斯宝所依据的翻译底本的问题。在全面考察和认识哈斯宝翻译文字的特征和不同情况之后,笔者将版本比较的文字范围确定在哈斯宝逐字逐句忠实翻译(硬译)《红楼梦》原著的内容。在基本原则确定之后,笔者对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花榭本、王希廉评本和程乙本以及蒙古王府本、乾隆抄本百廿回本(梦稿本)和脂砚斋系统的八十回本与《新译红楼梦》之间做了详细的比较瑏瑩,特别是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藤花榭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本衙藏板本和《新译红楼梦》之间做了更加细致入微的具体对照。

(一)《新译红楼梦》底本与程甲本、程乙本的关系

巴·格日勒图教授、亦邻真先生、阿尔丁夫教授等学者都曾经说过哈斯宝依据翻译的底本不是程乙本,而是程甲本或者程甲本的翻刻本。不过,哈斯宝是否见过程乙本的问题还需要通过版本比较来探讨一下。

《新译红楼梦》第二回,哈斯宝译文作“宁公居长生了两个儿子”。庚辰本、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本、王希廉评本、王府本和梦稿本都作“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只有程乙本作“宁公居长生了两个儿子”。可见,宁公生两个儿子的提法是从程乙本开始改的。而哈斯宝译本作“宁公生两个儿子”,我们可以推断哈斯宝可能也读到了程乙本系统的修改。《新译红楼梦》第二回,提到宝玉时哈斯宝译道:“不料,第二年又生了一个公子”,说王熙凤时翻译成“亲上做亲娶的是政爷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在所有本子中,只有程乙本作“不想隔了十几年又生了一个公子”和“亲上做亲娶的是政爷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四五年”。可见哈斯宝的译文与程甲本及其翻刻本是相一致的。

《新译红楼梦》第五回,说到宝钗,哈斯宝的译文为:“basacˇuBouCˇai-yinyabudalüjelaguudamtalbiguqubibansaqijucˇagidagamui.Daiyiüi-yinadalioberierkilengagcˇagarmederkejünidün-dükümünügeiadalibusutuladooraqikümün-üsedkiligün-eoljuqui.”(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傲自许,目下无人,因此深得下人之心。)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本、王希廉评本均作“而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傲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程乙本、梦稿本和庚辰本、己卯本同,作“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傲自许,目下无尘,故大得下人之心”。在哈斯宝的译文中,黛玉是“目下无人”,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和笔者本人的比对,只有王府本作黛玉“目下无人”。但是,王府本是“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而哈斯宝译文中是“深得下人之心”,而且少了“比黛玉”。由此可以推断出哈斯宝此句翻译的依据底本是程甲本系统的刻本无疑。

《新译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对林黛玉说的一句话,哈斯宝翻译成:“sainokindegüücˇiüje,bitegeiqudalkele.enegurbanüsüg-ünalianusaiqan.”(好妹妹你看,别撒谎,这三个字哪一个好看。)这一句话,原来在脂砚斋系统的八十回本中是正确的“好妹妹”,从程甲本开始改成“好姐姐”,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程乙本都承袭下来,而桐花凤阁批校本改为“妹妹”。在一百二十回本抄本中,王府本和梦稿本都是正确的“好妹妹”。看来,“好姐姐”是从刻本开始改的。由此可以推断,《新译红楼梦》译文中的这句话的底本已经排除了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程乙本,底本范围可以缩小到王希廉评本、藤花榭本和梦稿本。蒙古王府本少一个“三”字,而哈斯宝的译文中“三”已经译出来了。而程甲本系统中,藤花榭本改为“好姐妹”,实际上也说得上是准确的。

《新译红楼梦》第六回,宝玉撞见茗烟和万儿偷欢,在哈斯宝的译文中,茗烟也没有解释卍儿名字的来由,宝玉只问了万儿的名字,也没有说“想必他将来有些造化”,更没有拿茗烟和万儿开玩笑。程甲本简单交代了万儿名字的来历和宝玉说“将来有造化”,但没有戏说茗烟。本衙藏板本中,“五色富贵不断头的万字花样”,“万”没有刻成“卍”,宝玉也是沉思一会。东观阁本中把“卍”字刻成“屯”,变成“屯字花样”。程乙本和梦稿本中把“说着沉思一会”改成“我明儿说给你作媳妇好不好茗烟也笑了”。哈斯宝的译文依据的不是程乙本和梦稿本。

《新译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谈迎春的不幸婚姻一段,哈斯宝翻译道:“gagcˇategü-ükürgen-üegüridejobagaquanucˇikin-ecˇeqagacˇaquügei.ulamulamodobudag-acˇuogcˇüidegülküügeikememüi.”(只是时常听见他被女婿打闹,甚至于不给饭吃。)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本、王希廉评本、王府本都作“譬如迎姑娘倒配的近呢,偏时常听见他被女婿打闹,甚至于不给饭吃”。程乙本、梦稿本作“譬如迎姑娘倒配的近呢,偏时常听见他和女婿打闹,甚至于不给饭吃”。桐花凤阁批校本中,“和”被改成“被”,“于”被删除,作“譬如迎姑娘倒配的近呢,偏时常听见他被女婿打闹,甚至不给饭吃。”可见,哈斯宝这一句译文的底本是程甲本系统的刻本。

《新译红楼梦》中,宝钗将雪雁配了一个小厮。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本、王希廉评本都作“那雪雁虽是宝玉娶亲这夜出过力的,宝钗见他心地不甚明白,便回了贾母王夫人,将他配了一个小厮,各自过活去了。”而程乙本作“那雪雁虽是宝玉娶亲这夜出过力的,宝玉见他心地不甚明了,便回了贾母王夫人,将他配了一个小厮,各自过活去了”。哈斯宝译本中宝钗把雪雁配人是跟了程甲本、本衙藏板本、藤花榭本或王希廉评本,而且从哈斯宝的理解角度看,更倾向于宝钗把雪雁打发走了。因为雪雁是林黛玉的人,留在宝玉身边对宝钗不利。而当时宝玉病还没有好,找贾母王夫人去办雪雁配人的事有点唐突。

通过上面的文字比较,笔者认为哈斯宝翻译的底本不是程乙本,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哈斯宝翻译的底本虽然是刻本系统的本子,但还不是程、高二人大加修改的本子。

(二)《新译红楼梦》与王希廉评本不同的文字

哈斯宝译文的底本是不是王希廉评本,是从《新译红楼梦》被发现就开始的争论,至今没有定论。因此,认真做文字比较,确定《新译红楼梦》与王希廉评本的关系是版本考证中的重点。

《新译红楼梦》第三回,贾母给林黛玉的侍女,哈斯宝翻译道:“ober-ünbey-e-yinoiraqidedjerge-yinnigenkinner-eYingGekemegcˇi-yiDaiYiüi-dürogcˇü”(贾母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的与了黛玉。)据孙玉明先生的研究,在王希廉评本之前的所有本子都没有改动“贾母给林黛玉的丫鬟本是鹦哥,后来又突然冒出来一个紫鹃的矛盾”,王希廉将其改为“(贾母)将自己身边两个丫头名唤紫鹃鹦哥的与了黛玉。”哈斯宝依据的版本还没有改过来,可见哈斯宝译文的底本是王希廉评本的可能性就少了。

《新译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玉想起“青灯古佛”诗句,哈斯宝翻译道:“Bouyiüidebter-ündegerekiSiCˇünibicˇigsenbaraganjulaqagucˇinburqan-uemün-ekemeküüsüg-üdisanagaljagd”(宝玉想起册子上写惜春的“青灯古佛前”的文字)。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花榭本、程乙本、王府本作“宝玉想青灯古佛前的诗句不仅连叹几声”。而王希廉本作“青灯古佛旁”。另一个证据是藤花榭本中的诗句里有“独卧青灯古佛旁”,与其他版本同,但是哈斯宝把该诗句翻译成“gomudal-ügeibaraganjulaburqan-uemün-ekebtemüi.”(无缘卧在青灯(古)佛前。)明显,哈斯宝是随了前面的“青灯古佛前”的说法。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有“忽见莺儿端了一盘瓜果进来,说太太叫人送来给二爷吃的。这是老太太的克什。”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花榭本、王府本都作“这是老太太的克什”。唯独王希廉评本作“这是老太太的冥供。”哈斯宝把这一句翻译成“eneloutaitai-durtalbigsanadis.”(这是上供给老太太的福分。)“克什”是满语和蒙古语通用词汇,是福分的意思,今天内蒙古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的名称与“克什”就是同源词的关系。而哈斯宝用的“adis”也具有与“克什”和“福分”同样的意思。

《新译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王大夫给黛玉写的药方,哈斯宝的翻译可以说是绝妙传神。其中,有一句翻译道:“modun-umaqabuddelgerengüyüjücˇidaquügeitulakücˇünlabtegün-düdeligüü-yinsiroi-duqoorlamui.”(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而这“脾土”在原著各版本中并不统一。程甲本、程乙本、王府本、梦稿本作“木气不能踈达势必上侵脾土”;东观阁本和藤本作“木气不能踈达势必土侵脾土”,可见二者之间的翻刻关系;王希廉评本作“木气不能踈达势必上侵脾上”。在所有本子中,只有王希廉评本做“脾上”,“上”明显是“土”的刻字错误。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哈斯宝翻译此句的依据底本不是王希廉评本。另外,我们从哈斯宝译文中看出,哈斯宝对中医的理解很专业,因此也不能排除哈斯宝即使依据的是“脾上”这样的刻本,也有可能根据内容改正过来。

《新译红楼梦》二十七回中,王熙凤给贾母提宝玉娶亲建议,贾母问一句,哈斯宝翻译成:“ocˇügedürcˇinügümairegsen-dürcˇiyagun-dueseduradba”(昨日你姑妈在这里,你为什么不提)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本、程乙本、梦稿本作“昨日你姑妈在这里你为什么不提”;王希廉评本作“昨日你姑娘在这里你什么么提”;王府本作“昨日姨妈在这里你为什么不提”。王希廉评本把“姑妈”改成“姑娘”就意思模糊了,可能是受到了贾母和邢王二夫人来看生病的巧姐儿,于是就改成了“姑娘”,指的是巧姐儿,王熙凤在巧姐儿面前不好开口。由此可以推断,哈斯宝的翻译是跟着刻本系统走的,而王希廉评本是做了改动,哈斯宝没有随王希廉评本而已。

《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回的查抄物品清单中,在程甲本系统中只有王希廉评本的“珍珠十二挂”、“酱色羊皮三十张”和本衙藏板本的“镶金象牙筋三把”与其他刻本不同。而哈斯宝的译文与程甲本、东观阁本和藤本相同。从上面的文字比较看,哈斯宝依据王希廉评本翻译《新译红楼梦》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三)《新译红楼梦》与王希廉评本和程乙本共同的文字

上面虽然指出了哈斯宝译文与程乙本和王希廉评本之间的文字差异,但是还有个别文字是只有王希廉评本和程乙本与《新译红楼梦》能够对应。我们也不能忽略这种特殊情况。

《新译红楼梦》十九回,李纨对湘云和宝玉说的一句话,哈斯宝翻译道“taqoyagulatogükei-yiidesügeikemebesübitaniloutaitai-yindergetekürgejüidegülüy-e.kedüinigenamidugcˇrügesün-üarasu-yicˇagalunidebesünadurqariy-aügei.”(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哪怕剥一只生鹿的皮吃了不与我相干。)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本、王希廉评本、程乙本、梦稿本作“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哪怕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王府本和庚辰本一样,作“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哪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而哈斯宝的译文中是有第三个“吃”字的。可见,第三个“吃”字是从刻本开始少了。

《新译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一段林黛玉与宝玉对话古琴的内容,哈斯宝翻译道:“eneyatug-ayicˇibqadasugaikemekücˇagtaesgüleqoucˇangdebel,esegülelünjinmalag-aerten-ükümün-üdürimidaguriyangarugiyannamsagugadyatug-aijirüken-ütussiregendeger-etalbijusayialgurtobiyergarküdelbesüjoqimui.”(若要弹此琴,或鹤氅,或纶巾,要按照古人的像表,洗了手,静坐,把琴放在对着当心的案上,从容庄严抬手才好。)程甲本、本衙藏板本、王希廉评本、梦稿本作“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放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其中“要知古人的像表”是统一的。王府本是从“知”改为“如”。东观阁本、藤花榭本、程乙本作“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放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由此可知,哈斯宝译文的依据版本与东观阁本、藤花榭本、程乙本有关系。

《新译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宝玉的海棠诗,哈斯宝翻译道:

Enggesge-yinQaitanyambarucˇirturjulgaranqubaqairagad

Eneedürbasayagun-durbadarandelgerebekemebesü

Emünetütengkim-dürnasunoljeiulamnemegdeküiyintuladaErgiküularil-unnigenarg-adururugsiirügelbolgamuikemejüküi.(1347-1348)

其中第四诗句,哈斯宝把“旋复”翻译成“ergiküularil”(四季轮回),而“nigenarg-a”就是“一阳”。由此可知,哈斯宝所译诗句原文是“一阳旋复占先梅”。程甲本和王府本是“一云旋复占先梅”,东观阁本、藤花榭本作“一元旋复占先梅”,“元”字可能由“云”改过来的。本衙藏板本、王希廉评本、程乙本和梦稿本作“一阳旋复占先梅”,哈斯宝的翻译与之相符。

《新译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知道宝玉宝钗婚姻之事,王熙凤说的一句话,哈斯宝翻译成:“eneyambarkümünjebtergenyabugulugsanbolba”(这是什么人走漏风声)程甲本作“这是什么人走了了呢”,藤花榭本作“这是什么人去走了风”(九十七回一A),王希廉评本也作“这是什么人去走了风呢”,王府本作“这是什么人走了话了”,东观阁本作“这是什么人去走了风”。梦稿本作“这是那个走了风呢”,“呢”字由原来的“了”改过来。

(四)《新译红楼梦》与王府本、梦稿本的文字比较

我们基本上确定《新译红楼梦》的翻译底本是刻本,但是王府本和梦稿本这样的手抄本中有一些文字与哈斯宝译文能够准确对应,而刻本却不能对应。

在《红楼梦》版本史上,第一回的“醉余睡醒”“避事消愁”历来都是红学家批评争论的一个重点案例。在《新译红楼梦》中,哈斯宝对相应文字的翻译是“kereg-ecˇejailanbitegürekü-yitailquüy-e”正好与“避事消愁”完全对应。在一百二十回本中,只有王府本是“避世去愁”,而八十回本中也只有甲戌本是“避世去愁”。我们通过比较得知,哈斯宝是跟着《红楼梦》原著走的,其中他应当没有见到蒙古王府本和甲戌本中“避世去愁”的更高境界的说法。

《新译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宝玉失通灵宝玉后的一段感想,哈斯宝翻译道:“enecˇecˇegbasadelgerebesüjoqiqu,eneqasbasagegegdebesüjoqiqumetütula,eyinkünigenudag-ajobanin,nigenudag-abayarlagsagartabunjingbolugadsayiundabai.”(此花又似应开,此玉又似应丢,如此一悲一喜,到了五更才睡着了。)在所有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版本中,蒙古王府本是少了“如此”二字,本衙藏板本作“此花又似应开此玉又似应出失如一悲一喜直想到五更方睡着”。可见“如此一悲一喜”在各刻本中是比较稳定的。由此也可以推论出哈斯宝的译文中“如此”二字是忠实翻译了的。

《新译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焚诗稿之后几个丫头熬一夜,哈斯宝翻译道:“ZiJiuwanmengdensengdenSiuwaiYanidagudangargajuDaiYiüi-yitüsinalguriyarkebtegülügeddotur-atügsinayujukümünidagudar-aecˇisügeikemebesütngribasaoruitajuqui.kümünbuudagudasugaikemebesüober-ünbey-eSiuwaiYanlug-akedükenbicˇiqantaibaiqutulabasanigencˇagturyambarkeregbolquecˇaemiyemüi.”(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扶着黛玉慢慢躺下,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去叫人,天又晚了,欲不叫人,自己同着雪雁和几个小的,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程甲本、东观阁本、藤本、王希廉评本、程乙本、王府本都作“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而梦稿本中,“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一句是旁边用小字补上去的。可见哈斯宝的译文中少了“鹦哥”是有版本依据的。

《红楼梦》原著第一百二十回,薛姨妈建议王夫人要把袭人配人打发出去,有一段话:“只要姊姊叫他本家的人来,狠狠的吩咐他,叫他配一门正经亲事,再多多的陪送他些东西,那孩子心肠儿也好,年纪儿又轻,也不枉跟了姐姐会子,也算姐姐待他不薄了。”哈斯宝把其中的一句翻译成:“Bouyiüiyinigenjergeemseglegseniüdegeregsenügeikemebesübolumui.”(不枉服侍宝玉一场。)相应的原著文字中,藤花榭本作“不枉跟了姐姐会子”。东观阁本作“不枉跟了姐姐会子”,在“会子”旁注“一辈”。王希廉评本作“不枉跟了姐姐这会子”,增加了一个“这”字。可见,各刻本对“会子”的理解不尽相同。哈斯宝的译文把“姐姐”改成“宝玉”,因为袭人就是服侍宝玉的,而不是服侍王夫人的,所以哈斯宝的改动是正确的。蒙古语的“nigenjerge”是“一会”的意思,“一场”在哈斯宝的译文中都写成“nigenüy-e”,由此可以复原推断成“nigenjerge=会子”。而东观阁本的“会子=一辈”显然与哈斯宝的译文不符,王希廉评本的“这会子”又与袭人服侍宝玉的事实和哈斯宝译文中“nigenjerge”不符,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哈斯宝译文中这一句话的依据文本是藤花榭本。

《新译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贾琏带王大夫来给黛玉看病,贾琏称呼紫鹃为“紫鹃姑娘”。而程甲本、本衙藏板本、东观阁本、藤本、王希廉本、程乙本、王府本都作“紫鹃姐姐”,梦稿本少了这一句。

最后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哈斯宝译本依据版本为刻本的可能性。《新译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从妙玉院中折来的梅花是一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二三尺长。而原著所有的版本中宝玉折来的梅花都是“这一枝梅花只有二尺几来高”。笔者仔细观察了一下自己所见所有刻本,发现程甲本的“二”字上面的一横“一”已经不够清晰,几乎模糊了,极容易误读为“一”。可见,哈斯宝当时读的刻本中可能存在这种问题,否则哈斯宝不会把“二尺来高”翻译成“nigencˇikiriteiondür”(一尺来高)。

四、结语

从上面的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哈斯宝的译文与东观阁本、藤花榭本的相似度最高,其次是本衙藏板本和程甲本。而这也符合一百二十回本刻本《红楼梦》的实际情况:东观阁本是程甲本的最早的翻刻本;藤花榭本底本是东观阁本嘉庆十六年刻本,而不是直接翻刻程甲本;本衙藏板本直接刻程甲本。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哈斯宝翻译底本是程甲本的翻刻本,可以缩小到东观阁本、藤花榭本和本衙藏板本,而且哈斯宝译文和东观阁本、藤花榭本相同之处,正好是东观阁本从程甲本改过来的地方。

根据王希廉评本中“鹦哥”、“脾上”“姑妈=姑娘”“要知古人的像表”“古佛旁”和刻本中第一百零五回查抄物品清单数量明显与其他刻本不同等明显证据,我们可以排除哈斯宝依据王希廉评本翻译了《新译红楼梦》。之前巴·格日勒图教授根据哈斯宝的观点与王希廉的观点有明显对立而哈斯宝对王希廉的评点不发一句褒贬之语,推断哈斯宝没有见到王希廉评本。现在我们通过文字比较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程乙本与哈斯宝译文的差距比较大,我们完全断定哈斯宝没有根据程乙本来翻译他的《新译红楼梦》。

王府本和梦稿本两部手抄本与哈斯宝译文的差距也比较大,我们断定哈斯宝译文依据的底本不是手抄本,这也和我们之前论述过的哈斯宝依据底本是刻本的结论相吻合。不过,像“吃一只生鹿”这样的个别问题我们也应该不能忽略。而哈斯宝依据的底本是刻本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证据是哈斯宝译文与《红楼梦》诸版本之间的文字异同基本上都是单字和单词,而没有完整的句子,这就证明了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刻字造成的。

最后要说明一下,虽然我们基本上判断哈斯宝依据翻译的底本是东观阁本、藤花榭本或者本衙藏板本,是程甲本的翻刻本,但是我们的考据工作并没有全部结束,还有不少问题目前尚未彻底解决。譬如,哈斯宝的译文中全书将探春的丫鬟侍书

的名字音译成“DaiSü”(待书)。除了庚辰本作“待书”外,程本系统都作“侍书”。而据我们目前的了解,哈斯宝是不知道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详情的,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哈斯宝依据翻译的程甲本翻刻本东观阁本、藤花榭本和本衙藏板本中都是“侍书”,哈斯宝为什么却通篇音译成“待书”?

(原载于《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2期,注释及参考文献已略去)

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哈斯宝与红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5AZW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4JJD750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岗龙,民俗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THE END
1.英语语法教学中语料的选编和积累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自从Larsen-Freeman提出了语法技能(grammaring)理论后,语法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句子模式上升到语篇层次和真实的语境中,并服务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了语法教学中语料选取和改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以及语言材料积累的方法,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情的语料资源库,提高语法教学效率。 https://flts.bnu.edu.cn/node/12547
2.《老7777788888王中王最新玄机正版》最新讨论与权威7777788888王中王最新玄机正版,这次的玄机可谓是扑朔迷离,吸引了无数彩民的目光。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号码的选择不仅仅是随机的,更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数字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某些数字组合出现的频率较高,比如7、8、9这些数字在过去的开奖中频繁出现。因此,建议彩民在选号时可以多关注这些“热门”数字http://m.gaokaomanfen.com/know/1379482.html
3.《语文句子成分》课件20241128.ppt理解谓语1谓语的定义谓语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是句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主语的动作或状态。2谓语的分类谓语可分为动词性谓语和形容词性谓语,动词性谓语表示动作,形容词性谓语表示状态。3谓语的功能谓语不仅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还可以表达主语与客体之间的关系。4谓语的重要性谓语是构成完整句子的核心要素,理解和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4317308.html
4.课程本节主要讲述语义之间的关系,词汇语义的关系涉及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同音/形异义关系、一词多义和上下义关系等;句子意义关系涉及同义关系、包含关系、自相矛盾等。 ●4.3Analysis of Meaning 本节从介绍语义成分入手,讲述进行词汇意义分析的成分分析和进行句子意义分析的述谓结构分析 ●4.4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Peophttps://www.chinaooc.com.cn/course/63604efc96788f54b7678a5b
5.作业(高起专)B.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教材之间无多大关系 C.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的原则和结果都有硬性的要求和指标 D.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自己发挥智慧的空间很少 15.认为课程与教学之间既有共同的组成部分,又有互不干涉的方面,这是( )。 A. “小课程——大教学观” B.“大课程——小教学观” https://blog.csdn.net/m0_53223332/article/details/121587066
6.作文教学简评: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是发生在“我”与班长之间的一件不该发生的事,运用顺序,容易平铺直叙,枯燥无味;运用倒叙,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采用倒叙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倒叙部分的前后衔接也要自然,用一句话表明哪一句起是追叙,追叙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时间关系交代要清楚http://dfzx.ntkfqjy.com/Item/14764.aspx
7.详解句子成分划分,掌握汉语语法核心技巧与实践指南诗句大全1. **主语(Subject)**:句子的核心,通常位于句首,表示句子所描述的人或事物,主语可以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2. **谓语(Predicate)**:描述主语的动作、状态或存在,通常包含动词,谓语是句子的灵魂,它说明了主语“做什么”或“是什么”。 http://722973.com/F955E2196802.html
8.冲刺篇丨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背诵方法总体提示: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将所需要背诵的知识按照一定划分成几部分,即一部分是20-30分钟左右即可背诵下来的内容,每天背诵一部分,第二天先将前一天所背诵的内容看一遍(注意:是看一遍,不是要再去背诵一遍,哪怕看过以后你无法全部清楚记得也没关系,只是看一遍),再背诵下一部分内容,第三天是需要将前两天所背诵的内容看一遍,然后再背诵下一部https://www.douban.com/note/839317458/
9.2023年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12. 数学课已经开始了,萍萍还在想着课间谈论的周末春游的事情。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 注意分散 B. 注意动摇 C. 注意分配 D. 注意转移 13. 强调学科逻辑体系完整性和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相对独立性的课程是( ) A. 经验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81305334169790
10.2020选调生高分答题技巧河南选调生技巧选项特征:各选项大小关系易于区别。 猜题技巧:选择数值位于中间的选项。 【例1】某单位两座办公楼之间有一条长204米的道路,在道路起点的两侧和终点的两侧已各栽种了一棵树。现在要在这条路的两侧栽种更多的树,使得每一侧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不多于12米,如果栽种每棵树需要50元人工费,则为了完成栽种工作,在人工https://ha.huatu.com/zt/2020xdsqf
11.语言学概论考试题库(通用6篇)本章介绍了语义学的定义、语义学的分支、有关意义的理论、语义学的一些重要概念(reference, denotation, referent, sense, extension, intension, concept)、意义的类型、意义的要素、成分分析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关系、决定句子意义的基本因素、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述位结构理论。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g49b3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