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古诗茶事新闻中心

汉字“茶”出现在唐代中期,此前的文献中一般都写作“荼”,或“槚”“荈”“蔎”“茗”等,对茶的各种称谓不下30种。茶的身影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有4首之多,其中《大雅·绵》“周原膴膴,菫荼如饴”一句里,菫和荼这两种苦味的叶子是作为食材存在的,食用方式是或生嚼,或煮熟,透过这8个字可以想见,古人在岐山之南的平原上用大鱼大肉祭祀时,旁边也用菫和荼煮汤,煮久了,喝起来回甘的口感竟如同用稻芽或麦芽熬制的糖浆一般甜。

然而,从西周到魏晋南北朝,茶事篇数寥寥可数,真正进入创作高潮,是在唐宋期间,此后便开始式微,且乏善可陈。

盛唐,李白族侄首创“晒青”工艺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701年—762年)写过很多咏酒的诗作,但咏茶的只有这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其中的四句描写了产自湖北荆州当阳玉泉山玉泉寺的仙人掌茶,从枝叶的形态到晒成茶叶的形状。

仙人掌茶因状似仙人掌而得名,是见诸史料的最早的晒青茶。据《当阳县志》记载,李白的族侄李中孚禅师是这种茶的创制者,后来工艺失传,直到1981年才恢复试制。

阮蔚蕉认为,李白的诗篇可视为中国茶文化史上“名茶入诗”的最早篇章,也可看作唐代茶诗的一树娇艳的报春花;唐代饼茶的制作是将鲜叶蒸过后再入模压制成形,是为“蒸青”饼茶,而李白笔下的仙人掌茶,则是由阳光曝晒而成,是一种“晒青”饼茶,说明当时制茶方式的多样化。

在至德进士、苏州人顾况(725年—814年)的五绝《焙茶坞》“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中,今人看到了“焙茶”工艺,即在微火上烘烤茶青,让鲜茶叶脱水,但要控制好火候,用暗火保持恒温,让柴烟缓缓升腾,以防烧焦茶叶。

唐宋时期制茶工艺的全过程,北宋茶学家、书法家蔡襄(1012年—1067年)的《造茶》一诗恐怕最具概括性:“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诗人以福建北苑贡茶“龙团”为吟咏主体,用36个字描写了饼茶蒸青、捣碎、捏团、压饼、烘焙的加工制作过程,并强调烘焙环节火候是关键。

极致,即采即炒即煎即饮

唐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许多层面都在那个朝代实现质的飞跃,令后世很难企及。比如“茶”这个汉字,便是在那时出现的,“茶圣”陆羽及其《茶经》也是彼时诞生的,就连盛行于唐代的“煎茶”技艺,也一直延续到今天,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唐代诗僧皎然(约720年—800年,俗名谢清昼,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擅长烹茶,爱好喝茶,与茶圣陆羽过从甚密,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和传播推动很大,是茶道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这首《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记述了当时人们将菊花泡酒、在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而皎然和陆羽则尝试将菊花入茶,推动“以茶代酒”的社会风气,后人由此可推断1200年前就有人开始制作和饮用。

明代,海南琼山、文昌民间也有在茶叶中加入茱萸、茉莉花、八角等一起烹煮的茶俗,当时的临高举人、有“吟绝”之称的王佐,曾用诗句“藤钵晓茶吹樧末”加以描绘,“樧”指的正是茱萸。

茶界专家发现,刘禹锡的这首诗作,还是我国茶叶“炒青”工艺的最早记载,说明作者所处的中唐时期,湖南一带的绿茶制作已经采用“炒青法”,而“炒青”迄今仍是我国绿茶制作的主要方式。

柳宗元(773年—819年)被贬到湖南永州时,留下七绝《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间接记录了当地人现制现煮新茶的习俗,也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了刘禹锡的描述。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中这般注解:“敲茶臼者,制新茶也。唐人饮茶不尚制成的品种,往往自采而制之。制就即饮,以新为贵,此子厚所以闻敲茶臼也。”

古诗怎么描写喝茶“喝高”了?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后人卢仝(795年—835年)爱茶成癖,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诗”,是中国茶文化史上最负盛名的茶诗杰作,与陆羽的《茶经》齐名。陆羽因《茶经》而被誉为“茶圣”,卢仝因有此诗而成为茶学“亚圣”。

卢仝亲自烹茶,然后一碗一碗地畅饮,由于咖啡碱的兴奋作用,身体和精神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通体舒畅了,想象力丰富了,文笔也充满了夸张的色彩。

今天,人们将过度喝茶引起的心慌、手抖、冒冷汗反应,戏称为“醉茶”,应该是低血糖现象,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并不建议像卢仝那样大碗喝茶,尤其是在没有大口吃肉的前提下,身体瘦弱的,最好不要喝茶,要喝就喝淡茶。

晚上喝茶,还会失眠,除非是加班,需要喝茶提神。晚年被贬海南岛的宰相李德裕(787年—849年),也是个嗜茶之人,他在西川节度使任上时收到朋友从长安寄来的好茶后,趁着月亮初上,便开始煮茶,“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故人寄茶》)

李德裕半夜喝茶,是为了提神醒脑,以便写诗、读书,但苏东坡(1037年—1101年)谪居海南儋州时,月夜里曾亲自去舀取深层江水回来煎茶,只能换来彻夜不眠了——“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汲江煎茶》)

后世有人画了一幅《东坡海南烹茶图》,金代进士、大理寺丞、集庆军节度使冯璧观摩此画时,曾赋诗一首:“讲筵分赐密云龙,春梦分明觉亦空。地恶九钻黎洞火,天游两腋玉川风。”前三句用典皆与苏轼有关,最后一句取意自卢仝的“七碗茶诗”。

陆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直到某日,有位僧人告诉李德裕,长安昊天观的井水与惠山泉相通。李德裕让人将水取来一试,果不其然,于是才撤掉送水的驿站。

由于历代诗家如梅尧臣、蔡襄、苏轼、文徵明、查慎行,包括康熙、乾隆二帝,对惠山泉赞誉有加,加上现代民间艺术家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使得惠山泉声名远播,盖过了“天下第一泉”——江苏镇江金山中泠泉。

李德裕等历代文学名家为何如此痴迷惠山泉?

爱茶人都知道,再好的茶叶,没有用对水,也激发不出其色、香、味。对此,千年以前的“茶圣”陆羽已经一言以蔽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他还稍作细分:对于山泉水,要取慢流者,流速太快的不要饮用;至于江河水,要取远离人迹的;而井水,要选汲取得多的。

清末民初《茶景全图》中的“晒茶图”。陈耿翻拍

陆羽的说法是经验之谈,绝非“玄学”。现代仪器检测显示:山泉矿物质含量普遍较低,是软水,有利于激发出茶叶的内含物质,且能还原茶的本味,汤色也更自然;江河之水矿化度居中,但易受人畜活动污染,所以要在人迹罕至的河段取水;井水属于地下水,矿化度最高,用得少的井水甚至变成硬水,用来煮茶、泡茶,汤色往往偏深,口感偏涩,因此陆羽建议实在要用井水,就选汲水较为频繁的,因为那样的井水矿物质含量低。

如果说在儋州时找不到优质山泉,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江水煮茶,是苏东坡的一点遗憾,那么,在他遇赦北归前,喝到琼州府城以东五十余里处“符离都”(今属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三山庵下的泉水时,一定喜出望外。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当时,三山庵的僧人惟德将水送给苏轼品尝,东坡喝后称水味跟惠山泉相似,于是应惟德之请,给泉水命名为“惠通泉”,并在1100年农历六月十七日离琼前写下了《惠通泉记》。至于民间传说昊天观的井水和三山庵的泉水与惠山泉相通,那就真是“玄学”了。

THE END
1.(126)咏茶诗词精选百首雁南飞整理历代咏茶的经典古诗词100首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两万余首精美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咏之不尽,赋之不绝,唱之不断,但至今无任何个人或组织整理这些华夏文化瑰宝。 茶诗网将本着真实客观的立场,为用户对这些品茶的诗句进行搜集、注释、翻译、赏析等,来弥https://www.meipian.cn/268ckgl2
2.关于秋天喝茶的诗句描述秋天饮茶的诗什么?少女的尖叫声在伊杰耳边响起,伊杰烦躁的揉了揉眉心:你闭嘴。韩雪想到第一次见到王浩宇的画面,心里隐隐有些担忧,这看起来,是一件好事,可真的就是好事吗?小孩子嬉闹着围上来,一个扎着两条马尾的小姑娘站在她身边,摸着她的长裙,仰起头,闪着黑葡萄般的眼珠羡慕地说:姐姐的裙子好漂亮哇。李奎山对他影响太深https://www.xdyy8.com/juzi/7368.html
3.古人关于立冬喝茶的诗句精选5首附带赏析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行至黄经225度,便是立冬的时候了。小编整理了古人关于立冬喝茶的诗句精选5首附带赏析,希望能帮助到您。 关于立冬喝茶的诗句 一、《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唐代:杜荀鹤 https://www.xuexila.com/jierizhishi/lidong/c17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