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参考资料

第1章1、人之初,饮食是生存本能的需要。

当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时,先民们的饮食方式和一般的动物无异,寻觅一切可以充饥的动物和植物,直接生食。

后世把这种饮食状态称为“有巢氏茹毛饮血”。

在饮食文化史上,这是史前的蒙昧时期。

2、中国很多史书中都记载有先民们在原始社会中的饮食状态。

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3、东汉时期的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饥即求食,饱弃其余。

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4、茹毛饮血的生活,常吃生肉,先民们的寿命一般都较短。

为了让生肉便于食用和消化,有巢氏还发明了“脍”和“捣”的肉类处理方法。

5、“脍”就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捣”是指用石锤把肉捣松散食用。

这种饮食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周代。

6、“周八珍”中的“鱼脍”(生鱼片)和“捣珍(松捣牛肉)即是此种饮食方法的体现。

7、有巢氏还发明了“脯”和鲊”的肉食保存处理法。

8、中国历史上,燧人氏教民熟食的传说广为传颂,一些历史典籍中也有记载。

9、《周礼》中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10、人类最早使用的火是被称作“天火”的自然火。

11、只有当人类懂得制造火之后,先民们才真正进入到饮食的熟食阶段。

12、商丘的后人们尊称圣人为“燧人氏”。

13、燧人氏不仅开创了饮食文明的新纪元,同时也创造了以“石烹”为标志的一系列烹饪方法。

这些主要方法有:炮、煲、炙、烙、焙、奥。

这些方法,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4、“炮”是指用火来直接烤果子、肉、鱼等食物;“煲”是指用泥裹果子和肉类之后再进行烧烤;“炙”是指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烙”是指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焙”是指指先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奥”是指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里再移到火上煮。

15、伏羲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伏羲氏首创烹饪教民结网渔猎,发展远古畜牧业伏羲氏首创烹饪教民结网渔猎,发展远古畜牧业16、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最广的传说。

17、神农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创立了农业发明了陶器炊具18、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影响力且对现在仍然有实用价值的食材志是《神农本草》。

19、西汉时期的刘安在《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21、三国时期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22、在黄帝以前,先民虽有用火,但火是在灶坑烧的,烹饪受到制约。

黄帝改灶坑为炉灶,并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锅——陶甑。

从此,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产生了。

古籍《大戴礼记》上说“”,是指主食稷食加菜汤组成的一餐饭。

这是黄帝时“蒸谷为饭”给中华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这种饮食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说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已经懂得制盐和用盐来调味了。

24、盐的出现,又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个飞跃。

在此之前,有“烹”而无“调”。

有此之后“烹调”这个概念才算完成。

它不仅使食物更加的美味可口,而且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25、“变槐为豆”是关于后稷的传说。

26、人类经过神农尝百草,后稷教稼穑,已进入农耕文明。

但人类吃五谷仍是与树叶煮着吃或烤着吃,还没有像现在的面食。

人类最早对面食的追溯,现在只能从尧的传记中寻找些许痕迹。

27、在临汾与运城一带,人们将石子饼叫做尧王饼或石子馍。

这一山西古老的风味小吃,因传承远古烹饪技术,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同时因其深厚悠久的民俗传统,又被誉为“远古华夏第一饼”。

28、关于彭祖有许多争论,但有两点是确凿无疑的:其一是高寿,其二是深谙养生之道。

29、彭祖十分精通烹饪术,他因献雉羹给尧帝,治好了尧帝的厌食与体虚症,为尧帝所赏识,遂封他为大彭氏国国主。

31、雉羹是中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现称“天下第一羹”的汤以鸡代雉,古风犹存。

32、彭祖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饮食养生理论,是对中国养生学的一大贡献。

33、彭祖饮食养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与绿色生活有何关系?因时而食,因人而食,因气而食,因体而食,协调阴阳,调和诸味,食有节,并以素食为主。

第二问无34、伊尹是古今唯一一个由厨入相的人。

35、伊尹犹善以烹饪技艺比喻治国之道。

36、几千年来,老百姓耕种、收获、吃饭,吃得饱就是“太平盛世”,吃不饱便来一场“革命”。

历朝历代兴也是因为“吃”,亡也是因为“吃”。

吃成了中国改朝换代最直接、最普遍、最根本的原动力与导火线。

37、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是食医合一、食医职司、本味和饮食养生。

38、食医合一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其形成标志是《神农本草》、《黄帝内经素问》。

39、《神农本草》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40、《神农本草经》全书分3卷,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书中很多内容涉及饮食,体现了食医和一的理念。

41、《黄帝内经》、《伏羲八卦》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

42、《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特别是贯穿始终的饮食养生观念,迄今仍较西方医学有其独到之处。

43、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

44、“食医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结晶,是食医制度的出现,有关的文字记录见于中国饮食史上的“三代期”。

45、最迟在周代,王宫里就已设有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有专司其职的“食医”。

46、公元7世纪中叶,孙思邈写出了《备急千金要方》,该书第26卷列有《千金食治》,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专篇。

47、孙思邈主张“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48、“食饮必稽于本草”,已成为历史上尊荣富贵之门和饮食养生专家们的饮食原则了。

49、“药膳”的出现,更超出了一般意义的饮食保健和疗疾。

50、“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

51、总的说来,我国饮食养生思想的明确,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都是进入汉代以后的事情。

52、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为饮食养生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53、汉代人首先想到探究古人的那些享受“天年”或“永年”的奥秘。

他们的结论之一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于是导引和和服食便成为汉代以后养生家们企图享天年、求永年的两个基本方法。

导引又多为道家采用,服食则为贵族仕宦们看重。

二者虽不可分,却又由于社会地位、条件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54、南北朝齐梁时的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也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家,他的《养性延命录》一书中的《食诫篇》便专述了饮食养生的主张。

55、元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对饮食养生及食疗、保健思想和成就进行了集大成的工作。

56、忽思慧认为,饮食的原则应是利于养生,通过合理的饮食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57、元明之际著名养生家贾铭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详论饮食相互禁忌的专著《饮食须知》。

58、明晚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把饮食养生思想牢固地建立在科学唯物的基础之上。

59、清代文人顾仲对烹调颇有研究,他将菜肴同养生结合起来,选择对人的健康长寿有明显益处的菜肴,详述技艺,所著《养小录》一书“序”中阐明:“饮食之人,大约有三:餔餟之人;一曰滋味之人;一曰养生之人。

”60、饮食养生与饮食疗疾的关系如何?饮食疗疾是一种针对已发疾病的医治行为;饮食养生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61、什么是本味原则?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隽美之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基础理论的四大原则之一62、所谓“味性”,具有“味”和“性”两重含义。

63、“味”是人的鼻、舌等器官可以感觉和判断的食物原料的自然属性;而“性”则是人们无法直接感觉的物料的功能。

中国古人认为性源于味,故对食物原料的天然味性极其重视。

64、《吕氏春秋》一书的《本味篇》,集中地论述了“味”的道理。

65、中国古代食圣,18世纪的美食学大家袁枚更进一步认为,“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

66、“味”的早期含义中包含着味感和触感两个方面的感觉。

67、在“味”文字表述之初,就涵盖了味感和触感两重意义,但嗅感则是独立的。

68、“味”的笼统表述味感、触感和嗅感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69、几十年,传统意义上的“味”被一分为三:味感、触感和嗅感。

70、什么是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71、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熟知的哪段话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72、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原文可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

73、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八字主张”?孔子的“八字主张”,是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而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理解。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字主张,并非孔子对常居饮食的一般观点。

“精”、“细”二字,只有放到孔子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74、孟子食道的内容是什么?食志——食功——食德75、孟子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志”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劳力者也适用于劳心者。

76、什么是“食功”?什么是“食德”?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成果(劳心或劳力)换来养生之食的过程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礼仪进食的原则77、孟子认为进食遵“礼”同样是关乎食德的重大原则问题。

78、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是什么?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二、进食心理选择的多样性三、肴馔制作的灵性四、区域内风格的历史传承性五、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79、食物原料选取广泛性的原因有哪些?1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地形地貌交错,形成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正是这种特征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从而决定食物原料品种分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2.中国人在“吃”的压力和引力作用下,对可食原料的开发极为广泛80、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表现在餐桌上,就是肴馔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81、造成进食心理选择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1.上层饮食社会层追求多样和多变的丰富心理2.庶民社会补充调剂的多样和多变的努力82、进食心理选择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肴馔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2对食物原料的加工利用几乎到了毫无弃遗之物83、肴馔制作灵活性的原因有哪些?食物原料的广泛性和进食心理的多样性;以及中国人对饮食、对烹饪的独特观念;富于变化的传统烹调方法;从根本上决定了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84、肴馔制作的灵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2章1、“文化圈”的理论,是德(国家)人种学家首先提出的。

2、名词解释: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中国文化圈、汉文化圈、饮食文化圈文化圈具有一定文化差异的地理区域中华文化圈是指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文化群体。

汉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并以汉字为文化载体的区域的统称,又称为儒家文化圈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3、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东周时代大约存在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七个文化圈”。

4、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

5、中华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有哪些?(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6、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的发生、发展、整合的不断运动,17~18世纪,中国域内大致形成了哪些饮食文化圈?一、东北饮食文化圈二、京津饮食文化圈三、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四、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五、东南饮食文化圈六、中北饮食文化圈七、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八、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九、西南饮食文化圈十、西北饮食文化圈十一、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十二、素食文化圈7、“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示意图”表示的意义有哪些?第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是一个以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基本地域空间,以域内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众为创造与承载主体的人类饮食文化区位性历史存在。

第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由12个子属文化圈,即相对独立、1、上层社会、富贵之家或主要服务于中上层社会的酒楼饭庄2、下层社会庶民之食彼此依存的次文化区位构成;无论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这个母圈,还是各次文化区位的子圈,其饮食文化形态及其内涵,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是有条件的历史存在第三,每个子圈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其所代表的次文化区位实际地理阈值是360o的绝对圆的形态;各次文化区位圆周轨迹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以外的部分采取虚线表述,既表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的现实地域分野,同时也表明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播能力很强的文化不受政区地理界限限制的历史存在与现实影响。

第五,以不同于其他虚线的特别虚点线标示的素食圈,已不作为一种区位性文化地域空间存在。

第六,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作为同心圆同时存在的“中华饮食文化圈”,是一个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较紧的广大周边地区联结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历史存在。

这种历史存在,以历史上的中国为文化传播中心,中心区的文化同时也不断地积极和大量吸收周边文化因素。

整个“中华饮食文化圈”内部结构,历史上始终处于双向和多边的传播、交流状态中,不断增殖和整合,当然也少不了文化冲突。

8、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形成因素2.社会因素政治、经济、饮食科技——发展、扩展、交融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巩固因素9、在中国西部游牧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三个饮食文化区位。

10、东北饮食文化圈区域环境特点有哪些?1自然条件优越,多种生产类型并存,食物原料丰富,营养摄取全面2强烈的多元饮食文化特征3食俗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冷冻食品多11、东北饮食文化圈饮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1、自然条件优越,多种生产类型并存,主食原料品种丰富合理,动物蛋白比重较高2、食物中动植物脂肪、盐的摄入量都略高3、嗜辛辣味4、酒的人均消费量也较高5、是烟草最早吸食和种植的地区之一6、冷冻食品种类多、数量大,持续使用时期长7、豆类、豆制品和豆芽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地区8、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晾干肉、干鱼9、挖菜窖贮存大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10、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有各种家蔬野菜。

咸蛋、咸肉的腌存也很普遍。

11、每家有一大口酱缸,大酱或盘酱12、最具特色的,是用白菜等腌渍的酸菜12、说明东北饮食文化圈是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13、中北饮食文化圈今天则主要是指以内蒙古为为中心。

14、西北饮食文化圈以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主。

15、西北饮食文化圈的区域特点有哪些?16、西北饮食文化圈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1、自从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朝在西域建制后,直至清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以畜牧业为主(游牧占有相当比重),农业种植为辅,间有一定比重射猎经济;在近代前这里的牧业比重更高;现,农业、畜牧、种植业是这一地区的主要生产部门,小麦、稻是主要的粮食品种。

2、食肉饮奶肉类主要是羊。

奶、奶茶、奶酒和众多的奶制品是各少数民族普遍食用的美食。

3、民族风味食品琳琅满目4、以果品为特长5、中国历史上葡萄酒的发明地6、食俗受宗教影响大7、北疆与南疆的饮食风格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17、“朴劳(普劳、帕罗)”是维吾尔族民族节日或待客不可缺少的珍贵的传统食品。

18、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居民以擅制和喜食面点小吃著称,并以陕、晋两省最有代表性。

19、山西历来以面食为主,品种繁多,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

20、山西面食包括山西面饭、面类小吃和晋式面点三大类,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山西面饭21、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主要依托现今的山东省。

22、山东以主食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胶济铁路以南,从济南南下的津浦铁路以东,是以吃煎饼为主的地区;其余地方大都以吃玉米饼子为主。

23、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楚国时期的饮食文化特征有哪些?1.饮食文化历史悠久2.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3.餐饮器具(青铜、陶器、漆器)精美4.烹调技艺先进5.兼有华夏文化(古朴)和江南文化(细腻)的食文化特质6.辣、腊(课件中没细分)24、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楚国时期已具有了哪些烹调技术?用火直接烧、烤、水煮、汽蒸等,还出现了煎、炙类油烹方法25、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特征有哪些?26、明清时期的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1、稻谷、油菜、猪肉、淡水鱼虾、茶叶是五大优势食料;2、禽及禽蛋、海产品也相当丰富;3、蔬菜、瓜果四季不断;4、饮食具有灵巧、雅致的特点,其风格被人誉为“江南才女”,呈现出江南小桥流水式的秀美;5、由于商业的发达,饮食趋于精致,注重色、形、味、质之美,追求饮食的感观享受;6、口味多清鲜淡雅与甜美;7、年节食品和应时菜点丰富多彩。

27、东南饮食文化圈的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1、以稻米为主食,以丰饶的果蔬、海产、禽畜为副食;2、重鲜活、尚茶饮、嚼槟榔,尚食事;3、大胆改良、锐意创新,呈现较强的开放性饮食文化特质4、食风讲究,商贾气息浓郁28、西南饮食文化圈的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嗜饮茶,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菜品口味突出,尤以辣、酸、麻见长饮食风格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性;食风诚朴敦厚,乡土气息浓郁;多民族聚居,但饮食禁忌少;29、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地域大致分为贡、塘、柯、绒四种类型。

30、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以牛羊肉、奶、糌粑为主要食物,瓜果蔬菜少;嗜饮酥油茶;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31、酥油茶是藏族人们(尤其是妇女们)喜饮的微醇饮料。

32、素食的原有含义、引申义及现代含义是什么?以植物性原料制成的菜品食素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33、斋食的含义。

古人祭祀之前不饮酒、不吃荤的素食行为和所食食物佛门弟子中午之前所进用的食物伊斯兰的斋戒之食34、素食文化圈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种“”现象。

35、素食文化圈经历的形成、维持和淡逝的过程。

36、素食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广大民众“蔬食饮水”的贫困生活佛教、道教的兴盛、主张统治阶层的极力倡导和身体力行37、素食文化圈得以维持的原因有哪些?(1)形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土地与人口、百姓收获无多与统治阶级苛征暴敛的矛盾一直尖锐存在,由于释、道、儒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严格支配民众人生,于是疏食条件和素食观念便长久地维持了下来。

(2)素食文化圈的出现和存在,还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维系,中国历史上素食文化圈的维系,靠的就是早在三代时期就成为人们“五谷”之一的“菽”。

38、素食文化圈淡逝的原因有哪些?(1)佛、道教的衰落和释道儒对民众思想影响的逐渐淡弱;(2)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兴起,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启蒙作用,人们开始逐渐从传统的素食观念中解脱了出来,更多的人对食生活和对人生开始有了正确认识,人们既注重科学的营养也认定了享乐人生的态度39、中国历史上素食文化圈维系的物质基础靠的就是早在三代时期就成为人们“五谷”之一的“菽”。

第3章1、名词解释:饮食文化层、外食饮食文化层: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不同的社会层次外食:外食,指人们在市场上完成的日常饮食行为。

外食大众化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2、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大致有果腹层、小康层、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五个基本的饮食文化层次。

3、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饮食文化层次的内容有哪些?4、各饮食文化层之间的关系如何?A.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B.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它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C.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D.层次越高,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E.层次越高,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F.各层次交互影响,高层次对低层次的辐射作用大于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响5、果腹层由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其中以农民为主体,包括城镇贫民,以及其他贫困者,是“文化特征”最少(多、少)的一个层次。

6、果腹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最基础的层次,基本水准在“果腹线”上下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纯生理需求,谈不上文化创造7、?城镇一般市民、农村中小地主、下级胥吏,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民众是小康层的重要构成类群,是小康层的典型代表。

8、普通市民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①食品质朴可口②食品制作简便易行③市民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风俗演变和历史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9、?富家层是中国饮食文化中较为活跃的层次。

10、?食客是富家层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11、最能反映贵族层饮食文化特征的,莫过于“?日日年节,筵宴相连、灯红酒绿无有绝期”的饮食了。

12、孔子的思想核心和精神世界的根本支点,就是一个“仁”字。

13、孔府筵宴常年不断,大致可分为第一等、第二等和日常家餐三大类。

14、衍圣公府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15、宫廷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

THE END
1.品味四方寻找那一处花茶之美花茶,作为一种融合了植物精华和人文智慧的饮品,它不仅仅是一种口感上的享受,更是文化交流和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那么,在这个充满香气与韵味的世界中,我们该如何去寻找那一处最适合品尝花茶的地方? 二、东方古国——中国的花茶风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制作和欣赏花茶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人们通过将鲜嫩的https://www.aceye.cn/lv-cha/845967.html
2.东方气度沉淀文化的茶叶礼盒东方气度茶叶礼盒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巧妙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精致的包装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更体现了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这份完美的结合,不仅让每一次茶饮成为仪式感十足的享受,也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次生动表达。 点二:品质原料选用优良 东方气度茶叶礼盒所选用的都是高品质原材料,这一点在选择和制作https://www.nu445dn1f.cn/liang-you-diao-wei-pin/826704.html
3.以茶会友深度挖掘好山好水里的茶文化与茶故事中国茶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博物馆曾推出两本茶文化书籍,收获了大众的热烈反响。“茶非遗”读物的发布,是中国茶文化进入更多人视野的重要一步,为了实现茶文化走入千家万户的目标,在此次两周年活动中,博物馆又推出了电子音像读物《茶和天下》以及绘本《非遗里的中国茶:西湖龙井茶语》。https://www.ctma.com.cn/hangyeyaowen/79598.html
4.东方树叶红茶:品味传承的瑰宝随着时间推移,东方树叶红茗逐渐流传到其他国家,并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认可和喜爱。今天,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可以找到各种不同口味和质量等级的优质东方树叶红茗。 2. 制作工艺 东方树叶红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它与其他类型的茶叶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采摘时要选择嫩芽和嫩叶,这些部位含有更多的茶多酚和香气物https://www.coffee.cn/tea/post/119187.html
5.酒文化赏析范文第一篇:酒文化赏析范文 礼仪文化与养生文化赏析论文 从礼仪的角度看,着装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穿衣。它是着装人基于自身的阅历情趣、身材特点,根据不同的时间、陆羽甚至认为,在进行茶道时,“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 错误 . 正确 标准答案: 9. 东方美人茶即是洞顶贵妃茶。 . 错误 . 正确 谋学网 标准https://www.360wenmi.com/f/rqi4skv10la9.html
6.酒香满天醉心世界各国酒文化的奇遇二、东方茶叶之谜 走进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陆,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一种被誉为“清心养性的佳肴”——茶。无论是绿茶还是黑茶,无论是花草茶还是白茶,每一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你可以品尝到来自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的青稀和发酵水平,使得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一次旅行。 https://www.gccthdxv.cn/bai-jiu-wen-hua/285472.html
7.《茶战(Ⅱ东方树叶的传奇)正版图书,满额减》简介服务 由“梦溪图书专营店”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加入购物车 梦溪图书专营店 进入店铺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555229 所属分类:图书>文化>传统文化>饮食/茶酒文化 本商品暂无详情。 价格说明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95021361.html
8.蓉城惊现“夜宴图”,梅见夜宴再现千年东方优雅不仅仅是聆听,嘉宾们在把酒言欢中也切身感受到唐代饮酒文化。梅见借鉴古代酒盏、茶盏元素,打造了全新的梅见酒盏。嘉宾们端盏品酒,通过器具也可以感受到中国酒文化里“礼”与“敬”。 在极致的感官氛围之外,梅见系列产品也给现场嘉宾带来了成都特色美食与中国梅酒交融的风味体验。非遗米凉粉梅见烧虎斑虾口感浓郁,搭配https://www.shangbw.com/mobile/21-0-56092-1.html
9.开屏新闻作为中国文化两大代表的茶和酒,也让各国嘉宾充分体会到了中国中国茶文化、酒文化的独特魅力,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被誉为法国的“中国通”的Jean-Pierre Raffarin为此也特意传授了一段自己的经验:如何和中国人交朋友? “首要一条,与中国人更好合作建立文化情感桥梁非常重要,你需要做到爱中国https://appkp.ccwb.cn/web/info/20240624184822OTORUF.html
10.看看古代的酒文化《将进酒》跟着诗歌看世界010杯中的酒,一杯敬自由,一杯敬自己那颗骄傲的心。 古代的酒文化你知道多少? 有人说李白是个酒仙,他很多的诗作都是在酒后所写。甚至他一次失败的婚姻也是因为过于爱喝酒,媳妇离他而去。 古人是不是都爱喝酒呢?为什么古人动不动就是千杯不归,三碗不过岗? https://www.jianshu.com/p/8b637ff06c64
11.中国茶文化图片中国茶文化图片素材大全摄图网汇聚中国茶文化图片大全:中国茶文化素材、中国茶文化高清图片、中国茶文化背景图片等。你可以找中国茶文化设计灵感、摄影创意,我们欢迎您下载中国茶文化vrf正版授权图片,商用无压力https://699pic.com/image/zhongguochawenhua.html
12.茅台与英式下午茶的邂逅,当东方酱香遇见英式优雅在下午茶品鉴活动中,Jazz Trading (London) Ltd还安排了茅台知识讲解和品鉴文化的分享,让宾客们更深入地了解茅台的酱香风味和文化内涵。讲解期间,许多路过的俱乐部会员也被吸引过来,其中一位会员特别分享了她50多年前随丈夫出访中国时品尝茅台酒的难忘经历。 http://www.jiuzhan.com/8958.html
13.茶与酒同源论中国茶叶文化与酿造技术的交融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叶和酒水是两大国粹,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酒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生产、消费上,更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审美价值上。 https://www.yr3f8b9f.cn/bai-jiu-wen-hua/256391.html
14.姜新文:注重白酒文化长远发展酒文化研究要有魂有灵有韵有情“中国历史是一部浸泡在山西酒中的历史,”姜新文表示,山西酒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忠实见证者、记录者与同行者,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历史的诸多重大事件紧密相连。“明清以来,随晋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山西白酒及其精湛酿造技术随之传播。从盐路、茶路,到走西口、闯关东,不仅将山西白酒带向了全国各地,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823316400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