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茶文化”的传播,教会了哪些人喝茶?斗茶茶法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唐代陆羽所撰《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茶文化起源之早。

几千年来,茶文化的传播范围不断拓展。汉朝至三国时期,茶文化从巴蜀地区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朝时期,北方有了茶饮和茶市贸易。隋唐五代之后,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各阶层饮茶成风,文人墨客、寺庙僧侣将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饮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两宋时期,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宋代出现了市民阶层,市井文化发达,带动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在茶坊休闲娱乐、在茶肆商谈生意等社交活动极为普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梦梁录》中也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冬月虽大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冬间,担架子卖茶。”宋代茶叶的生产加工技艺有了进一步发展,茶艺达到了极高水平,出现了点茶、分茶、斗茶等茶事活动。受唐、宋民俗文化影响,辽、金饮茶之习也蔚然成风。

辽金饮茶风习的形成

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饮茶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宋人沈括在《熙宁使虏图抄》中记载,契丹人“食牛、羊之肉酪,而衣其皮,间啖麸粥”。其饮食以肉食和乳制品为主,谷物蔬菜类食品所占比重较小。饮茶不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暖身体,还可以补充维生素。大约在公元8世纪,饮茶风习逐渐传入契丹,最初只是在契丹社会上层流行,其后在整个部族中传习,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俗。

至辽中后期,饮茶风习已然成为辽人的一种生活习俗,渗透于政治礼仪与社会生活之中。比如,辽朝的立春日,皇宫要举行庆祝仪式,皇帝率领臣僚饮酒、吃春盘、喝茶。饮茶礼仪,不仅在宫廷中很讲究,民间也形成了边饮茶边吃果品的习俗。这些习俗风尚,都是辽人在借鉴中原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最初并没有饮茶的习惯。随着女真人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以及金朝统治区域内汉人的增多,他们逐渐接受饮茶风习,广泛使用茶。正如刘迎所作《淮安行》云:“里闾风俗乐过从,学得南人煮茶吃。”

金代初期,饮茶被看作中原文化的儒雅表现,茶仅限于宫廷和少数贵族享用。后来,饮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流行起来,以至金章宗时“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海陵王则“学弈象戏、点茶”。

与辽一样,金朝并不产茶叶,所以对金人来说,饮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据洪皓《松漠纪闻》记载,金人婚嫁时,“宴罢,富者沦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煎乳酪”。茶只在酒宴过后,留给重要的客人品尝。粗茶也不浪费,用来煮奶茶。

随着饮茶风尚的深入,金人又进一步拓展出茶的保健功能。如,金初文人蔡松年在《石州慢词序》中称,“唯煎小团,荐以菊叶”,以菊叶拌茶,既清凉明目,又消食提神。

辽金饮茶形式与风格

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茶方法主要有两种,唐代普遍用煎茶法,宋代主要用点茶法。煎茶法就是将茶研成细末煎煮成汤,分至茶盏中饮用。点茶法是用开水预热茶盏后,将茶末放入茶盏内,用滚水冲泡。

宋代饮用的茶,分片茶(腊茶、团茶、饼茶)和散茶(草茶)两大系列。金人饮用的茶,主要就是这两种。随着饮茶之风日渐普及,中原茶文化也为金人所喜爱,逐渐形成了一套饮茶习俗,即将煮好的茶加入牛奶、盐,制成奶茶。

在饮茶方式上,辽人更多延续了唐朝煎茶的方式,并吸收了宋朝点茶法。据宋人朱彧《萍州可谈》记载:“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按中原习俗,招待客人时,先饮茶,再点汤,辽朝的风俗则是先汤后茶。

辽人茶饮不但讲究程序,还形成了与其他食物相结合的饮茶习俗。比如,在宫廷一些重大典礼、仪式上,多有“行茶”“行饼茶”等仪式。河北宣化辽墓中的壁画《茶道图》,形象地展现了选茶、碾茶、煮茶等一系列过程,由此可见辽人对饮茶的热衷。

金朝的茶叶煎饮方法和习俗等与南宋大体相同,宋人时兴的分茶、斗茶方式也传入金朝,并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斗茶是比茶的好坏,对于茶具、煎水及茶饼的要求较高,在煎饮方法上也跟从前有所不同。斗茶要先煎水,把茶末放入茶盏中调成膏状后,用煎好的水注入茶盏,又称点茶、分茶。在北京发现的金代墓葬壁画《点茶图》,呈现了当时的茶俗:茶叶碾碎,置盏中,用汤瓶中沸水点注。汤瓶口需尖圆,保证注水速度,否则影响茶汤质量,图中汤瓶恰好符合这一特征,说明点茶之风在金朝社会盛行。

辽金文人的茶情

在古代,茶同酒一样,可催生诗人激情。文人借茶寓情、以茶明志,使茶变成了充分展现文人风格、抒写文人情怀的媒介。

金人党怀英所作《青玉案》茶词,充分表达出诗人从茶中感悟到的意境:

红莎绿蒻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紫桂岩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一瓯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兴。痛饮休辞今夕永。与君洗尽,满襟烦暑,别作高寒境。

这首咏茶词,从茶的制作、运转,写到品茶时的清兴,并把品茶与赏月联系起来,构思巧妙,联想丰富,还提到茶有清心、解忧、消暑等多种功效,反映了金人的茶文化观。

茶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交融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辽金两朝在吸收、借鉴中原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饮茶习俗,推动了中华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完)(原标题:学得南人煮茶吃)

THE END
1.茶酒文化:探索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道茶酒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道 茶和酒是两种源远流长的饮品,它们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酒则是全球各地都有存在的文化符号。这两种饮品各自独特而丰富,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将探索茶和酒在传统与现代中相互交融、影响彼此发展的方式。 https://www.coffee.cn/tea/post/166147.html
2.上海茶友论坛(202411上海茶友论坛聚集了各地的茶文化爱好者,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故事。在这里不仅能分享茶知识,还能体验到酒店作为社交空间的独特魅力。晚上,和新朋友在酒店的茶室相聚,一边品茶一边谈论论坛的见闻,是一次跨越地域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 最后的回味 离开上海茶友论坛的那一天,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酒店,细细整理茶叶与心https://m.juwa.net/gonglue/32728.html
3.从这些材料学习“茶文化”致辞讲话发言演讲怎么写(汇编)免费下载62 在“陇南绿茶”启用仪式上的讲话 66在 2018 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 会上的 讲话 75在第十三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 的讲话80 在恩施硒茶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83在加快推进富硒茶品牌整合工作会上的讲话 94在全州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02三、发言类在全国第三届茶道https://www.888ppt.com/word/42bf174c12d9a83211526097.html
4.中日学者对谈从“茶诗”中看文化差异茶道概念最早出自哪里?茶道在中国和日本分别是如何发展的?日本茶道中的“闲寂空寂”在中国文化中是不是也有相应的对照?茶与酒到底分不分家?茶酒文化在中国和日本分别碰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就上述问题,杨多杰与马场公彦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引导读者从茶诗入手,领略中日茶俗文化的差异与魅力。(完)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zw/cul/2021/05-16/9478490.shtml
5.茶道知识入门基础茶文化与茶道器具步骤与艺术→MAIGOO知识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久经历史变迁而始终兴盛不衰。对于很多爱茶的人来说,茶道礼仪就是对一个品德修养的最好的鉴定,很多商务人士很多商务会谈都选择在茶室中进行,茶道是以茶为媒的一种生活礼仪。了解茶道知识首先要知道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分类、器具https://m.maigoo.com/goomai/213803.html
6.色彩特征酒包装设计论文最新21篇例如英国的MATTER系列葡萄酒在设计定位的时候就立足于体现乡村特色比较浓厚的葡萄酒文化,在酒包装设计中使用了大量的木质材料来制作葡萄酒的外包装,而且在葡萄酒的内盒中加入了稻草以衬托磨砂材质的葡萄酒瓶.将葡萄酒浓厚的乡村文化特色体现了出来.做到了酒包装设计与酒文化的和谐统一。而与白酒的包装中常用金(银)卡纸http://m.yueduku.com/fanwen/fanwne/889/889471.html
7.我区做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主题教育走“采茶采到茶花开耶……”4月22日,由广西广播电视台策划并制播的全国首档大型新民歌实景创演秀《新民歌大会》开播,首发创演秀《找茶》创编自电影《刘三姐》插曲《采茶歌》,以说唱混搭彩调唱腔,让广西的茶文化、山歌文化和戏曲文化碰撞交融,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http://www.gxzx.gov.cn/html/szdt/4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