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
这就是老北京传统小吃豆汁给人的印象,虽其貌不扬,但滋味悠长。
《豆汁计》,是国家一级作家叶广芩所著的京味文学,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中篇小说。它就像这豆汁一样,虽然写的是平凡人的普通生活,但是读后却感觉内涵醇厚,耐人回味。
小说主要讲述了宫女莫姜的故事以及她在“我们”家做厨子的20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文中一方面叙述了莫姜的坎坷命运和人生经历,另一方面还用大量笔墨描写莫姜的厨艺,莫姜能够变废为宝,所有的食材一到了她的手里都会变成美味佳肴,有很多菜甚至还详细介绍了制作方法。
吃在这部作品中占了差不多一半的篇幅,吃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吃也是一种文化。从吃的上面,我们还可以悟出很多人生哲理及处事态度。那么,这次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吃的一些思考。
做饭要不急不躁,做人要宁静致远
莫姜心灵手巧,总是能捏出各种小点心,精巧美丽:洁白如雪的兔子、刺猬、鸭子、乌龟,就像艺术品。做这些小点心必须要非常有耐心才能做好,心浮气躁的人是干不来的。要想吃上美味,必须学会等待。就像文中所说做樱桃肉要头天晚上搁炉子上,第二天中午才能吃。十几个钟头的煨,将樱桃的色味与肉融合在一起,食之如天上珍馐。
“我”在二十年里也深得莫姜的真传,学会了很多:醋焖肉、樱桃肉、核桃酪、鸽肉包、奶酥饽饽、炸三角。到了后来,“我”也成了家里节假日的大厨。有朋友买了材料要来学,作料工艺都对,却总是差了一层,缺的就是莫姜那不愠不火的心劲儿。
叶广芩曾在采访中说:写作是一种很孤独很寂寞的事情,没有十几年笔耕不辍写作练笔,是成不了家的。
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一支股票你不想持有十年,你就不要持有十分钟。”投资不是投机,欲速则不达,妄图一夜暴富赚快钱是不可能的。追涨杀跌,盲目跟从别人,只是学到皮毛,学不到精髓,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不管做人做事,都不能急功近利。
吃饭要粗茶淡饭,做人要注重实质
文中刘成贵在介绍慈禧时说到,老佛爷精力充沛,食量惊人,太贪吃,没有节制,顿顿鸡鸭鱼肉,吃的太精细,结果调理不当,拉肚子硬是拉死了,反不如民间吃得糙,大眼窝头麻豆腐,绿豆杂面腌菜帮,吃着舒坦,拉着痛快。
这似乎不像是从御厨嘴里说出来的,但是却真真切切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器具质而洁,瓦瓮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做人要摒弃浮华,注重实质。就像莫姜,疤痕是浮在的东西,疤痕之下,相貌平静像寒玉,深色清朗如秋水,她的内心是高贵的,她的灵魂是高尚的。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最好的生活不是用酒肉填满肚子,不是用奢侈品包装外表,而是用读书来丰富自己,去体会书中的深奥内容。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很真实质朴,都是生活小事,但却有很高的文学魅力,发人深省,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美好。
做生意要有匠人精神,做人讲究诚信美誉
作者用对比写出了过去和现在的区别:原来的豆汁做法比较麻烦:豆汁烧开用锯末熬,点着的锯末永远处于似燃非燃状态,豆汁便永远处于似滚非滚模样,水乳达到充分交融,喝起来酸中带甜,醇味实足。
现在的豆汁,还没待端到桌上,已经汤是汤水是水了。又或者稠糊糊不知勾了多少芡,询问店小二却嫌“我”少见多怪。现在的人缺少的是一种匠人精神。
原来的羊肉床子怕坏了铺子的名声不要没经过念经的三只老活养,可见当时商家对声誉有多么重视。
而现在过了四十年,“我”在珠宝店看到那扁方,老板说那是宋代的尺子,还说是他们家的传家宝,撒谎脸不变色心不跳。人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淳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很多人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无所不用其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让人们用高价钱购买低劣的商品。岂不知,他们所做的一切皆是在欺骗自己。消费者都非常理智,非常聪明,如果发现产品有问题,他们可能会一去不回头的。
作为一个生意人,声誉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声誉,便无法生存。看看那些百年老店,都是懂得讲究诚信,用好材料,具有匠人精神,注重长远发展的。
古语云:“人无诚信而不立。”在为人处事上,同样要讲究诚信。生活中,一定要懂得什么是最主要的事情,不要因为一点小利益而将自己的诚信出卖掉。诚信要讲究言出必行,这样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所以,一定要铭记诚信的重要性。
越是谁都能做的菜越能显出水平,同样,越是谁都能做的事越能看出人品。吃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却蕴含深刻的哲学意义,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