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对走势的一个最传统的分类就是三种走势形态:上涨、下跌和盘整。缠论的一个最重要的底层逻辑就是走势必完美,走势必完美指的是,每一种走势形态必然要完成,这是没有任何含糊的地方。所谓的走势必完美有两层涵义:一是每种走势形态都是由至少三条线段构筑结构的走势。二是某种走势形态结束后,一定会与其他两种走势形态进行连接。上涨结束后,对应的一定是下跌或盘整;下跌结束后,对应的一定是上涨或盘整;盘整走势结束后,对应的一定是上涨或下跌走势。缠师提出了一个利润最大化操作模式中,即,“下跌+盘整+下跌”后买入的模式。这其实就是我们在日常炒作时,必须要把握的买点点,一旦走势进入了下跌+盘整+下跌的模式,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在所以三种类型的走势形态中,最难把握的盘整走势,缠论把盘整走势称之为中阴阶段,一旦走势进入盘整,未来走势的选择就面临不确定,你无法预测它是上涨就是下跌,因此,在中阴走势阶段,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市场做出判断后,我们再跟进,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第三类买卖点的出现。
一、熟练掌握不同级别的对应关系
许多人对缠论的图表走势划分不熟练,甚至是非常模糊,这导致他们对缠论技术的使用根本就没有信心,所以,他们根本无法对图表走势进行画图作业,这是缠论分析中,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想要熟练掌握缠论的技术分析原理,必须迈过这一道坎。缠论的技术分析是一个视觉分析原理,他的基本功就是在图表上,对走势进行熟练的画图,把图表走势进行视觉上的量化,缠论所谓的分解,就是对图表走势进行各种图表要素进行拆分组合,达到可以操作的基本条件。学习缠论就是要学习缠论对图表走势上的线段级别、线段结构、中枢级别大小等要素进行图表量化,然后,通过背驰判断,确定线段反转产生的买卖点。这个买卖点就是我们建仓的机会点。
缠论是一个视觉分析系统,在走势中,最明显的要素就是中枢,把握走势转折的关键就是要把握中枢的位置和中枢的级别。在不同的周期上,不同级别的中枢并不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它需要我们通过不同周期上的相同位置的盘整进行交叉比对推导出来的所以,同样级别的中枢,有时看上去,它们的大小差别很大,但是,它们都是同一个级别的。这是因为中枢在盘整过程中会产生延伸或升级,所以,我们必须对某个中枢在不同周期上进行反复的交叉比对,反复确认,统一认识,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画图能力。
对任何一只股票,我们必须首先打开日线图表上。在日线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由日线笔构筑的直来直去的K线组合,这种直线型的笔就是1分钟级别的笔,虽然笔是没有级别的,但是,它对应的次级别图表上的线段,所以,我们说笔的级别其实指的是次级别线段的级别。日线一笔结束后,会紧跟着形成一个旗型震荡区间,类似于M型结构的上下上震荡走势,这就是5分钟中枢。
然后,你可以把图表切换到5分钟图表上,你就会发现,在日线图表上的直来直去的笔,在5分钟图表上形成了由1分钟中枢构成的缠论定义的趋势模型走势:a+A+b+B+c。只就证明了日线图上的笔是1分钟级别的线段。在5分钟图表上,你可以看到1分钟模型走势,该走势结束后,就会出现一个5分钟中枢的盘整走势。在大多数个股走势分类中,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走势类型。
仔细研究一下5分钟图表上出现的5分钟中枢,我们会发现,1分钟中枢和5分钟中枢的构造是完全不同的,1分钟中枢是由至少三个短笔上下上震荡构筑的,而5分钟中枢的内部,是由至少三条1分钟线段重叠构筑的中枢。1分钟线段是由三笔构筑的N型结构走势,由于,一条1分钟线段是由三笔构筑的,所以,在5分钟中枢内,你至少可以数出9条以上的笔。然后,你可以图表切换到30分钟图表,再把5分钟图表上的1分钟中枢和5分钟中枢,对应到30分钟图表上去观察,你会发现,它们在同样的位置,大小形态也差不多,只是由于30分钟上的K线比较5分钟同样线段的K线少,所以,在30分钟图表上看到的1分钟中枢和5分钟中枢就显得比较清爽,干练。
通过以上这几步,从日线作为标准,我们就可以把5分钟、30分钟上的中枢级别,已经线段的结构都完全搞清楚了。接着,我们再把图表切换到周线图表上去观察。
在周线图表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直来直去的周线笔,周线一笔是5分钟级别的,所以,我们在周期图表上可以看到旗型震荡构筑的30分钟中枢,在周线走势中,有三个30分钟中枢,30F-B看上去比较小,但是,它们都是由至少三条5分钟线段重叠构筑的,只不过,其他两个中枢的线段多几条,只要不超过9条线段,它就没有升级,也属于30分钟中枢。
有了这两种级别的中枢做模板,你可以把它们分别对应到各自相同的周期图表上去反复对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把1分钟、5分钟、30分钟、日线、周线上的所以中枢的级别都划分清楚了。要注意的是,所有级别的中枢都是由次级别线段构筑的,也就是说,中枢的进入段和离开段都是次级别线段。这个是符合缠论的模型定义的:a+A+b+B+c。其中a,b,c就是次级别线段,这也是我们认为的趋势走势线段。而A,B就是高一级别的中枢,它们的内部走势也是由次级别线段重叠构成的。
你还可以切换到月线图表去看,月线图上的一笔就是30分钟线段,从月线图表上看,日线中枢在月线图上是一个旗型形态走势,通过这种不同周期走势的交叉比对,你基本上就可以把不同级别的线段、中枢级别确定下来。
二、精确掌握买卖点
缠论的线段有两种类型:级别线段和连接线段。所谓的级别线段就是缠论定义的模型走势,它的基本形态是a+A+b,其中A是中枢,我们把具有这种内部走势的线段称之为级别线段,该线段的级别就是其中所包含的中枢级别。另一种线段是连接线段,所谓的连接线段就是模型中的a,b之类的线段,它们的作用就是连接级别线段中的中枢。其中,a是级别线段的起点,也就是我们需要捕捉的买入点,b是卖出点。所以,我们把a称为进入段,把b称为背驰段。通过比对a和b的大小来判断级别线段是否发生反转的可能。这就是我们在股市中炒股的基本操作逻辑。
在实际操作中,级别线段可能会继续延长走势,形成a+A+b+B+c,甚至更多的中枢延续,所以,我们在判断级别线段何时反转时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该背驰段必须是最后一个中枢的离开段。当我们判断这是最后一个背驰段后,我们就必须进入该背驰段的内部去寻找背驰点,该背驰点就是缠论的第一买入点。
背驰段的内部其实还是存在更小级别的中枢,但是,我们可以把这类小级别的中枢,看成是反向线段,因此,对所有连接线段而言,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内部走势,看成是N型结构走势。只有该结构不断创新高,该连接线段就不会结束,直到不再创新高,该线段就结束,同时也就意味着,整个级别线段发生了反转。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买卖点其实就是级别线段的反转,而级别线段的反转在缠论的技术分析中,被称之为背驰的判断技巧。背驰有两种类型:标准背驰和盘整背驰。标准背驰就是判断以中枢为核心的判断方法;盘整背驰就是判断连接线段的背驰,它是一种以N型结构为观察核心的判断方法。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图表走势的各种要素的分解必须熟练,什么是线段、什么是中枢,中枢的级别、线段的级别、级别线段、连接线段等,这些都必须要首先在图表中画出来,然后,你才能看的更清楚,才能根据当下的走势做出相应的判断。
所以,一切的预测都是没意义的,当下的感应和反应才是最重要的。你必须随时读懂市场的信号,这是应用本ID理论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如果你连市场的信号、节奏都读不动,其他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读懂了市场,但却不按信号操作,那这就是思维的问题了,老有着侥幸心理,这样也是无意义的。按照区间套的原则,一直可以追究到盘口的信息里,如果在一个符合区间套原则的背驰中发现盘口的异动,那么,你就能在最精确的转折点操作成功。
三、判断背驰辅助指标MACD
判断背驰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中枢背驰,也就是缠论定义的标准背驰方法,它的特点是中枢为B段,进入段是A段,离开段是C段,对比A和C的大小长短,然后,在切换到低级别图表去观察C段的内部走势,通过盘整背驰的方法判断买卖点,所谓的盘整背驰就是通过线段的N型结构的对比,第一段与第三段的对比大小和长短。
在对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观察MACD的红绿柱子和黄白线交叉情况,以及对零轴的回归情况,同时也需要辅助支撑线、阻力线的位置。
比如,35-36这段1分钟走势,我们可以看到它在30分钟图表上的走势,也可以看到它在5分钟图表上的走势。5分钟走势更细腻,但是,它在MACD上的表现不明显,看30分钟图表上对应的MACD的红柱子,就比较明显。
从理论上讲,它以及经历了两个1分钟中枢,有80%的可能会反转,反转不一定是反趋势走势,可能是一次调整走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C段有一个冲高的走势。冲高后,红柱子并没有减小,说明没有发生缠论的标准背驰,可以继续持有。另外,我们可以从走势的结构特征来判断,从结构走势来看,该走势并没有出现中枢结构走势,我们可以把中枢看成是反向回调走势,这样,从结构上看,中枢之间存在缠论的特征缺口,这意味着,它没有出现结构的封闭,所以,我们可以继续持有,如果走势不能突破36高点,形成的双顶,我们就可以判断,走势将有一波调整,当然,这是站在5分钟级别操作的基础之上的判断,如果你是30分钟操作者,需要按照30分钟的操作原则来确定买卖点。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但是,逻辑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