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做得出来,但是——
数学除外!!!
在中国学数学,我们会慢慢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恐怖片。
先经历九年的义务教育,然后投入到高中3年的苦学中,好不容易高考上岸,发现大学里还有门高数在向你招手。
这些还只是开端(陷入循环了),最后的最后,我们都会深陷在给孩子辅导数学的泥潭中,像我认识的很多朋友,都为她家孩子的数学作业操碎了心,每天都在秃头暴躁中……
由此,也衍生出了很多关于数学的热梗,例如:
“生活会欺骗你,但是数学不会,因为不会就是不会”
“考试时被自己的答案笑死:公交车上还剩0.5个人”
“只是低头系了个鞋带,再一看黑板以为自己上的是英语课”
正好,最近的热播剧《天才基本法》也在上周迎来收官,虽然我没有全程追完(最近有点忙,所以只能在抖音上实时追剧啦)
但其中关于教育的探讨,尤其是数学教育方面的折射,也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中国学数学,不仅要一路征服基础运算、征服N多公式,还要进军奥数,最后在高考一举夺魁。
而歪国人的数学,却是这样的……
毕业于QS世界大学排名第3、世界一流名校剑桥大学的抖森同学,在采访的时候连最基础的心算都做不好……
例如:120匹马的240个马蹄子(这种题是不是你家宝贝都能迅速说出答案!)
再比如:在歪国人的苏格兰公投结果公示这样重大的场合里,反对方和赞成方的百分比加起来居然是110%……(真的很离谱……)
还有我之前刚去留学时的小趣事,我在超市购物花了93刀,为了少拿点零钱,我直接递给店员103刀,然后我发现,超市的收银员看着多出来的3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会在外国使用这来自神秘东方的中国式找零了。
好了,说起歪国的数学趣事差点刹不住车,言归正传,关于中外天差地别的数学教育,我有话说!
先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数学vs外国数学的2个最大差别吧!
Round1
猛打基础鸡血派VS佛系玩玩随缘派
可在姐姐身上管用的教学方法,在弟弟这儿却遭遇了滑铁卢!
弟弟好像只能坚持到二的乘法,再往后简直就像是一个大漏斗,学会这头,又忘了那头。
为了不破坏我俩和谐的亲子关系,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开始学习网络上的方法,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拿出一把绿豆,摆出两行三列的绿豆,那也就是2*3的乘法运算,让弟弟一个个数清楚,这才让我停滞已久的乘法教学有了一点不错的进展。
其实我个人觉得,我可能还不算是一个很鸡娃的母亲,日常都是快乐学习,用故事、绘本、游戏的形式让姐姐弟弟自主地爱上学习。
可相比外国,我就逊色很多了……
你们或许不知道,九九乘法表,其实是中国的特产,外国人甚至都很少听说过!
而2015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看着国民异常糟糕的运算能力,表示没眼看,坚决地想要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九九乘法表。
没成想,却遭到了英国广大家长的抵制!他们纷纷给政府写信要求停止这项政策,后来政府实在没办法,便把乘法口诀进行了一些调整。
每个中国小孩必会的九九乘法表,在外国居然成为了难度爆表的“天书”!
我一度非常费解,直到姐姐Cosette上了一节外教的数学体验课,我才能明白,这其实就是外国对于基础数学非常普遍的一种佛系心态。
在外教的数学课中,从来不会纠结在姐姐的这道运算怎么做错了?该怎么加强运算能力?
甚至我都没看到错题集这样的东西。
取而代之的是非常多的数学游戏教具:模拟硬币、小熊玩具、各种几何图形的模型、数位卡片等等。
看得我眼花缭乱,但也能理解了:为什么姐姐会这么喜欢大多数小孩看到就头疼的数学课。
后来,我也和老师聊了一下,他的观点是这样的:
基础运算这些东西,迟早都是能掌握的。
成绩不好可以慢慢追赶,但对于学习的兴趣一旦磨灭,就再难建立了。
我们为人父母,不可能一辈子督促孩子们学这学那儿,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不应该是我们求着小朋友学习,而是小朋友去主动汲取知识。
Round2
分数论成败VS兴趣论未来
前文提到的热播剧《天才基本法》有这么一个设定:
女主角有一个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有很多爱好与追求……看似把自己的生活堆得满满的,却掩盖不了自卑、懦弱的真实性格。她失意的拐点,就是从11岁那年,没考上奥数训练营开始的。自从那一次考试失利后,她就认清了自己并非数学天才的现实,选择得过且过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这好像也是很多学生现实中的一个缩影。
中国小朋友们学习数学好像只是为了渡过高考这个大劫,所以把题解出来才是正道,背公式,熟记解题技巧,分数不好就是“没天赋”“脑子笨”“不聪明”。
好像一张简单的数学试卷,就可以断定一个小朋友的智商高低。
但数学本身并不该局限于小小的试题中,从生活日常到未来志向,如果有数学思维的参与,一定会让小朋友的未来更精彩!
在日前于南京举行的“中学数学教育”圆桌论坛上,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指出,当前,中学教育存在“将奥数、高考当成学习数学的目标”这一误区,让功利数学最终能回归兴趣数学。
在询问你家小朋友未来志向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会兴奋地举起双臂,大声许愿:
“我以后要成为科学家!”
“我一定要探索宇宙!”
而数学思维,正是让孩子成为科学家,让孩子探索世界的敲门砖。他们对于深邃的数学都有种原始的好奇,那么就请我们家长不要只局限于眼前的分数,趁早培育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吧~
01用绘本引导数学兴趣
下面奉上我的数学绘本单!从比较基础的到稍微深奥的都有,请家长们按需选择!
《10个人快乐大搬家》
《让谁先吃好呢?》
《壶中的故事》
《100层的房子》
此外,除了绘本之外,也可以多寻找一些数字类的游戏,或者给孩子讲一些引导数学思维的睡前故事,用他们更感兴趣的方式,培育出一颗颗数学的种子。
02手脑并用,掌握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
数学被很多人害怕的主要原因是数学是一种抽象思维,而孩子则是用形象思维去认识世界,所以最开始的数学可能对于孩子而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书”。
之前也提到了,弟弟的数学学习其实是有一些小波折的,他并无法直接理解这些数字,所以我也针对弟弟的兴趣,买了一些立体积木,教他自己把几何图形拼出来;用绿豆行行排列,从而让弟弟学会乘法的运算;之后还可以尝试用拼接积木,教会弟弟如何认识分数~
总之,在学习初期,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去迎合孩子们的思维习惯,把重点更多的放在打开思维上,让他们学会动手操作,帮助他们明白如何解决问题。
03鼓励鼓励多鼓励
姐姐和弟弟在数学学习上都多多少少遇到过一些困难,而每当这时,我们家长首先要保持轻松,给他信心,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理解孩子对某些问题理解得缓慢。先树立起自信心,暗示他们学数学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不要才刚开始就将数学视为洪水猛兽了。
同时,对孩子的进步,我们要及时夸奖。我一直认为,夸奖也是件需要技巧的事情。比如我很少夸奖姐姐和弟弟能按时完成每周定量的学习,因为这是他们本该做到的。
但是,每当姐姐和弟弟跟我说:“妈妈!我把下周要看的绘本也看完啦!”我就会很高兴地夸奖他们的勤奋与努力。
或者姐姐和弟弟又掌握了一个之前搞不明白的知识点,我也会告诉他们:“因为你们努力了,所以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呀。”
夸奖一定是夸奖孩子的进步,多鼓励多树立信心,相信你家的小朋友也会对学习数学燃起更多兴趣的~
写在最后:
美国数学家洛克哈特在自己的书籍《一个数学家的叹息》里强调:数学是一种探索过程,任何心智上的敏锐,都来自自己解决问题。
让我们将数学看得简单一点吧。
或许,我们想要的真的不是一个“天才”,而是一个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成长,对万物葆有好奇探索之心的快乐小孩呢。
最后,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请注意!
如果你们也想认识这些好朋友,点击下方蓝字,来听Cosette&Barron讲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