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历史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课程整合变教为学问题导向核心素养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文字是记录人类经验和智慧的载体。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因此,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
古代诗人访友,往往不遇,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遇诗”。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就是一个例子。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看似简单明了,但是其中蕴含了数学中的“可能性”思想。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诗人去拜访“隐者”,有一个前提性的假设:“隐者”是在家的。从概率的角度分析,对未来事件的预测,“隐者”在家与不在家的概率各占百分之五十,诗人到了之后,发现“隐者”不在家的可能发生了,因此,诗人拜访“隐者”不遇,才写下了此诗。
课程改革倡导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目的是在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理解的基础之上使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生活之间建立联系,综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有三个维度:自觉行动和反思、使用工具及社会参与。学校课程的终点也应该是学生这三方面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这三个维度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课程整合中的实施层面至关重要。实施层面的课程整合可以用如下流程图直观展示出来(见图1)。
下面就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进一步说明这一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古诗的核心环节就是理解诗意。古诗文最大特点就是精练,尤其是在古诗中,每个字都意味深刻。“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西辞”就是一个例子。“西辞”到底是向哪“辞”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数学中“位置与方向”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识。
黄鹤楼在扬州之西,要从黄鹤楼到扬州需要向东走,也就是说“西辞”是“向东走”的意思。把数学和地理学的知识引入语文课堂,“西辞”到底是向哪“辞”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①
除此之外,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这个问题。根据诗文,可以从“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下”字入手。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长江从源头青海各拉丹东到湖北宜昌是为长江的上游流域;从宜昌到江西湖口则是长江的中游流域;湖口到上海的长江入海口,是为长江之下游流域。长江到扬州已是入海口附近,属于下游流域,所以扬州相对于黄鹤楼来说在“下”;黄鹤楼相对于扬州来说在“上”;又因为长江是自西向东流,所以对于长江流域来说“上”就是“西”,“下”就是“东”。所以诗中的“下扬州”就是“向东到扬州”的意思。理解了“西”和“下”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就容易多了。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体悟诗情、记诵诗文,这样的学习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古诗中,涉及位置和方向的诗句有很多,再比如被称为“阳关三叠”的《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深挚的惜别之情融入平淡的话语中,不仅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而且也包含了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识。与“西辞”类似,“西出”是向哪出呢?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渭城,秦时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称渭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安西,是唐统治者为统辖西域少数民族而设置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天新疆库车附近。渭城、阳关、安西的相对位置如图2。
根据图2和诗文内容,“西出”是从渭城向西北走到阳关,接着向西北到安西。从大方向来说,与“西辞”不同,“西出”则是“向西走”的意思。
在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故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送别”即送亲人或朋友离开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因此,送别诗往往涉及“位置与方向”及地理方面的知识。例如,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也涉及了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及地理方面的知识。
上面的例子说明运用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益于对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可以将这样的问题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下面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这样的学习过程(见表1)。这样的设计既可以用于数学课程中“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也可以用于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率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无疑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了,那么教学自然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是极为有效的。以下是笔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鼓励式教学方法的一些体会,简述: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欣赏意见
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因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初步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并能做出简单的审美判断。不过鉴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美术知识还很浅薄的情况,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初步具备审美的观点。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时,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审美观点,要有自己的欣赏意见,不要人云亦云。只有学生具备了自己的审美意识,那么在往后的美术创作中,才会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并且审美意识的培养,能为学生以后的美术学习及美术欣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仍以《动物朋友》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出一幅小猫在追逐老鼠的图画,让学生说说图画里边的内容。有的学生说小猫和老鼠是好朋友,它们在玩游戏;有的学生说小猫饿了,想抓老鼠来吃;还有学生说那是大洋芋和小咪渣,小咪渣在戏弄大洋芋呢。总之,学生们的思维极为活跃,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意见也不尽相同。对于他们的不同欣赏角度及意见,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夸奖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及精彩的表述能力,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为以后的美术欣赏打好基础。
三、鼓励学生充分进行个性化创作
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具备初步审美意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充分进行美术创作,尤其在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术创作特点。本来小学生的想象力就极为丰富,在美术创作中就能得到很好体现,因而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进行鼓励,让学生通过大胆创作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就小学生而言,美术教学是极利于发挥他们想象力的科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对学生的绘画统一要求,以免扼杀学生的创作个性,应鼓励他们大胆进行美术创作,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创作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树上树下》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充分进行个性化创作。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已有的童话故事《树上树下》进行分组改编,每个小组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树上树下》这一改编好的故事通过图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看看那个小组完成得最好。这样,学生们就会积极思维,纷纷为完美完成这一任务而出谋划策,并分工进行创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高效的学习效率源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教师充分的鼓励。小学生都喜欢受到表扬,得到鼓励,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就更应该合理利用鼓励式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自身的多种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占雨婷.浅谈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方法[J].景德镇陶瓷,2012,(01).
随着当今社会的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特别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过于严肃古板、枯燥无味,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课堂,致使学生在数学的课堂学习中兴致不高,效果也就不佳。那么,如何来改变这一数学课堂现状呢?当今的孩子均在听各种故事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数学课堂上引入数学故事必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悬念中,故事的探索中,故事的联想中,故事的交流中,始终情绪高涨,这样,学生不仅能找到学习的动力,更易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一、开头引入故事,以激发兴趣
如教7的乘法口诀时,我就把学生先带入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故事情境中去:天性玩劣,难于管束的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随性而为地去东海龙宫强行借走金箍棒,又去地府强销生死簿,被龙王,阎君告到天庭玉帝那儿,虽被招安到天庭,但在太白金星的举荐下做了天庭中的弼马温后,还不知足,就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惹恼了玉帝,再次被招安,可是接下来又盗桃偷丹,扰乱蟠桃会,此时已惹怒了玉帝,于是玉帝下令处死妖猴,但斩妖台各种刑法(砍、烧、电、劈等)都无法伤到孙悟空分毫,于是太上老君将孙悟空放进八卦炉里炼丹,不但没有炼死孙猴子,反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后,一个火眼金睛的孙悟空逃出八卦炉,大闹天空,搞的天庭鸡犬不宁,最后在如来佛祖的五指山下才被镇压住。学生听的入了神,我回锋一转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中隐藏着两个乘法口诀吗?它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7的乘法口诀”,从而使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难点引入故事,可以促进探索
如在讲质数和奇数时,学生对质数和奇数的概念容易混淆,难以区别,常把奇数当成质数,把质数当成奇数。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引入一个这样的数学故事:一位数学国王带着1、3、5、7、9、15六位奇数大臣去外地考察,晚上途经一蓝天宾馆时,国王就决定在此宾馆留宿,但宾馆现只剩下了3间房,国王住一间,另两间每间可住3人。所以国王要求奇数住奇数房,质数住质数房。结果六位大臣在选择住哪间房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大臣1说:“我是质数,我住质数房。”大臣3说:“不对,你该住奇数房,我才该住质数房呢。”……它们闹得不可开交,国王看了情况,重新定了个新的安排法:身兼奇数和质数两重身份的住一起,只是奇数大臣的住一起。结果国王这命令一下,不但使大臣们停止了争吵,还刚符合了房间的要求,3人一间。等学生听完故事后,马上请问学生:哪些大臣住一间,哪些大臣住另一间呢?这样学生马上就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把自己认为的组合排列出来。这个“大臣分房”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热于思考和交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合作能力,而且还能很清楚地区分质数和奇数的定义,更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练习引入故事,调动情绪
如在100以内的加减运算练习课中,我创设了《迷路的小鱼》这样的故事情景:鱼妈妈带着一群鱼娃娃出外游玩,大家嬉戏玩耍,可是没过多久,好奇心强的花花小鱼看到不远处有一只小金鱼在不停地玩翻跟斗,就不打声招呼地离开了妈妈,自个儿游向了小金鱼……后来当它玩累了,就想到了找妈妈,可妈妈早已不在它的视线内,于是它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就不停地大哭,正好那条小金鱼听到它的哭声,就向它游来,问其何因在此大哭,花花小鱼就把前后事由告之,说只知道自己的家是在天水池,但不知如何回去。在热心小金鱼的帮助下,花花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计算路线:只有把一路荷叶上的10道计算题做出来,才能开路到家,可它们还是在发愁,因为它们都不会做算术题。此时求帮助:你们有谁愿意帮助花花小鱼回家呢?好表现的小朋友们绝不会错过展示自己才华又能帮到别人的机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们的练习兴趣了,练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四、结尾引入故事,扩展空间
一、用故事导入新知,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可以说有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学习数学,但很少有学生不爱听故事。结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将数学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能很快激发小学生对未知的兴趣,让他们进入一个准备接纳知识的状态,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故事的曲折情节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理。如在学习“百分数”时,上课伊始教师先为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期末考试成绩不错,爸爸奖励他一台电脑,但要让他自己去先了解下电脑的价格。小明来到电脑城看得眼花缭乱,最后决定买一台“联想”电脑。在进行价格比较时,小明看到“红苹果”电脑城的联想电脑是九折促销,而“小太阳”电脑城却说可以给小明优惠10%,小明不知道哪一家的更便宜,所以回来问爸爸。爸爸笑着说:“傻孩子,这两家的价格是一样的,所以买哪家的都可以。”小明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能帮助小明算一算吗?当故事讲到这里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已经深深地被吸引过来,有的瞪着大眼睛想从老师这里寻找答案,有的则在纸上写写画画,想自己找出原因,学习兴趣由此而生。
二、用故事化解难点,引导探究
三、用故事同步练习,合理转化
实际上,在愉快的故事氛围中传送信息,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应用到信息技术学科中。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枯燥,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缺乏兴趣。下面,笔者将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4.2.1节“表格数据的处理”为例,介绍该方法的运用。故事的标题是“阿道伯的发家史”。
故事开始:阿道伯本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识字不多,但他头脑还算灵活。考虑到农村夏天蚊虫比较多,他就进了一批蚊香来卖。第一天,他把账记在心里。第二天,他发现容易忘记,赶紧用笔记在纸上。接着,有全无敌、雷达等品牌的灭蚊产品出现,他又分别进了一些,销路很好。随着销售量的增加,一行行记录的方式就显得比较麻烦、笨拙,不利于比较、计算。于是,他改进方法,使用了表格来记录。
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接着,他又雇了几个人来销售各类产品。他把表格重新进行了设计。
然后,自己使用计算器求出总计。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始学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投入到表格学习的过程中。小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旧方法的繁杂有一个直观体会,与后面的学习对比,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1世纪到了,电脑开始进入千家万户。阿道伯紧跟时代潮流,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开始学着用Word来记录原来自己写在纸上的那些数据表格。他认为自己已经很先进了,解决了纸质文件容易丢、不好查找的缺点。有一天,他上大学的儿子回来了,教会了他使用Excel,于是新的故事开始了……
设计意图:许多教师喜欢直接将知识告诉学生,而不说清楚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好的做法是告诉学生学这些知识的前因后果,尤其是对计算机的学习,很多知识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前人通过探索、改进逐渐获得的。这样的过程应该简单介绍,让学生理解前人探索的艰辛,知道今天直接学习先进知识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使用故事来介绍这些发展史,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故事进展1:阿道伯生意越做越大,同时,他敏锐地发现了IT市场的巨大潜力,他认为电脑的杀毒与生活中杀蚊虫是类似的,都是必需的。于是,他创办了一家杀毒软件销售公司,并开了4个分门市。
练习1:阿道伯设计了Excel表格如下。(教师展示课前已准备好的数据)
阿道伯想求出各门市销售的总计,还想知道各门市销售的平均值,请大家帮助他完成。
教师提供辅导:数据的计算在Excel中可分为公式计算和函数的使用。所谓公式计算,是指第一,必须以等于号打头;第二,加上表达式;第三,输入(即确认公式成立),例如,“=B2+C2+D2+E2+F2”可以求出第一行的总计。函数的使用指的是运用Excel中内置的函数,如求和(sum)、求平均(average)等。大家可以使用工具栏上的“fx”来计算,出现对话框后,动手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用故事的形式进入到表格数据计算的学习。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就是用∑自动求和来完成,求平均值则比较困难。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指导材料,让学生自己带着兴趣去主动学习公式和函数。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而不是将步骤都演示一遍,再让学生跟着模仿。尤其是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很多操作在操作界面上都有提示,只是需要学生去实验、去尝试。
故事进展2:到了这里,阿道伯已经可以很轻松地计算出他想要的数据。可是有一天,利润不明原因地减少了。据阿道伯分析,金山杀毒软件的数据被人修改过,他想单独把金山杀毒软件的数据提取出来,方便查对、分析。
教师提供辅导: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要突出某一数据所蕴涵的信息,常常用“筛选”方法显示出来。方法是点“数据”―“筛选”(自动筛选)。
练习2:帮助解决阿道伯的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中的过渡很重要,有的教师会说“下面我们学习另外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筛选”,或者说“本节课我们要学的有计算、筛选,刚才学的是计算,下面学习表格中的筛选”。这样的过渡都不太自然,学生的思维在这里会产生断层,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新的知识。这里用故事进展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跳跃造成的断层问题。
故事进展3:年终到了,阿道伯想将各销售员的销售情况做个排序,对前几名奖励,对后几名适当处罚。
练习3:请帮助阿道伯对销售情况排序,即先按品牌排序,再按销售量排序。
提示:点“数据”―“排序”。
学生思考:
1.排序时最多可以对几个关键字进行操作?
2.对于字符的排序有何规律?
3.用户能否根据自己规定的顺序排序?
教师总结:排序时最多只能对3个字段排序,大多数学生在操作中都能掌握;在Excel中排序时升序是按照A~Z的顺序,降序是按照Z~A的顺序,绝大多数学生在排序时也应该能总结出来;用户根据自己规定的顺序排序,就要用到自定义排序,即在“工具-选项-自定义序列”中自己定义。
故事进展4:销售情况排序后,阿道伯想知道各品牌销售的总量。于是,他就对各品牌做汇总,他的方法是使用函数分别求各品牌的总和。
练习4:你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可不可以一次求出各种品牌的总量,而不用分开单独计算。
学习帮助:使用“数据”―“分类汇总”。
1.刚才我们做的分类汇总是直接在前面已排好序的表格上进行的,那么是否在未排序的其他表上也可以直接进行呢?请做实验。
2.分类汇总如何删除?
设计意图:分类汇总必须先排序,这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结论,而是让学生做实验对比后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且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故事发展到这里,本节课“表格数据的处理”学习任务已基本完成。教师通过设计不断发展的故事带领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教与学都是通过故事发展的脉络来完成的。其实,故事教学并非只能用于这节课。因为,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下面的“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等,甚至整本书的学习,都可以设想阿道伯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电脑问题,等着学生去帮他解决。毕竟,所有的知识都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需要”的过程。相信,在这一过程中,阿道伯的故事将会一步一步地向前拓展。
中层干部同时承担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只有具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合作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研究意识),才能将个人的智慧变成集体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也行”的管理效果。
一、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学校领导层的团结合作对于和谐校园的创建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只有学校领导层做到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全体师生员工才能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反之,必然造成师生员工思想的混乱,行为的无所适从,久而久之,连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创建和谐校园了。
二、管理意识
牢固树立管理意识会让学校中层干部通过制度管理,规范管理行为,达到自主管理的效果。事实证明,管理靠制度,制度靠落实,落实靠干部。而学校中层干部的责任说通俗点就是“上传下达,下情上晓”,对教情学情甚至教师的生活起沟通的作用。
因此,学校的中层领导应该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的智慧,在管理中形成合力,为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服务意识
四、研究意识
管理是科学,教学管理不同于行政事务。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应一手抓规范,一手抓研究。的确,要想与时俱进,管理创新,必须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在管理中,可从三个层面切入:首先,以听课、调研为杠杆,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个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在反思中寻找解决策略。对于典型问题,要将其上升为“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其次,以每次月考、调考为契机,在共性问题中提炼研讨主题。最后,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在大环境中捕捉研究专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在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共入科120名学生,庞大的带教任务,使我科的护生的带教质量大大降低。其中大专学历79名,本科学历41名;女生118人,男生2人。
1.2方法
将每个月定时下科的护生,分别分为2组,对照组由资历老的护士带教,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观察组由笔者使用的新护理带教模式进行带教学习。按照护理学习计划的要求,将课本知识与临床理论相结合,写出详细的护理计划,由于护生第一次到骨科学习,对骨科患者的病情带有一定的好奇心,我们充分运用护生的好奇心,将病情复杂的患者从中提取出来,作为个案让观察组的护生进行护理探讨,编写出详细的护理计划,然后,将护生带到患者床边,与患者详细交流,取得患者的同意,将护生编写的护理计划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操作,使护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所定位,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开动大脑,鼓励思考,使护生能够对自己进行自我肯定。对照组的护生有科室资历资深的护理人员按照原有的护理带教方法学习,按照原有的护理模式进行,由老师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护生被动的学习[2]。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生在离科考试中,能够快速全面的回答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带有自己对疾病护理的认识在其中,能够对骨科患者的护理模式完全理解。对照组的护生,可以按照老师问题回答出其中部分的问题,但是对于骨科患者的护理模式,理解的不够全面,有的护生甚至连一般骨折患者的护理都不能理解。
3舒适护理在临床护生带教中的应用
3.1环境的全面了解
3.2对带教老师完全认识
我们发现临床上有许多护生对于临床带教老师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因为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是穿着同样的衣服,带着同样的口罩,由于临床护理任务的繁重,有许多护生经常跟着老师会跟丢,也有许多护生会因为害怕老师的责骂,不敢向老师提问,导致许多的学习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将对患者的舒适护理运用在对临床护生的带教工作中,在新护生入科时,由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全面的自我介绍,在做护理操作前,对护生进行提问回答,了解其基础理论知识,知晓其知识薄弱环节,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重点对其进行讲解,使其对本科患者的一般病情有所了解[3]。
3.3简单的放手操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造能力,也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对于对护理工作等各个方面都掌握较好的护生,我们放手其操作,先与患者沟通,使护生能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认识,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同时提高了其动手能力。
【文献标识码】A
1出现差错事故的心理分析
1.3思维定势:定势即心向,是指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一个人以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来反映刺激物。如把听的内容变成了想要听的东西,把看的对象变成想看的样子。手术室护士在操作过程“三查七对”时不希望出现差错,且大多数是没有差错的。这就可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往往在查对时错的地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造成了差错事故。
而且在工作中如果得不到周围人群和领导的认可、关心、尊敬、支持,当工作繁忙、烦恼、劳累或身体欠佳的情况下就更容易造成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潜意识冲动,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
2典型案例
2.1在1995年潍坊某大医院发生的心脏手术和扁桃体手术掉包的事故,当事者有一人是经过多年培养的业务骨干。从心理学角度看此事故存在着严重的自觉定势心理过程。手术室每天要接多台手术,在接手术时要把病历和病人进行多次核对,日复一日,没有差错。因此,工作人员形成了一种无差错的心理定势,最终酿成了悲剧,造成事故的发生。
2.2济宁某医院手术室护士触电身亡事故,当事者是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在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时没有按规程操作,造成了事故的发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此事故存在着严重的注意的分配不合理的心理过程。工作的劳累、手术的不可预知性及大型仪器设备的复杂操作都会分散其注意的稳定性,疏忽了正规操作规程,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3预防差错事故的心理策略
3.1加强心理学理论学习,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把心理学理论学习贯穿到继续教育全部过程中,定期请专家讲课,以科室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每月进行1次学习心得交流,定期进行情境模拟训练,以锻炼每个人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性,克服知觉定势心理,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平衡和完善。建立护士心理咨询室,随时解决心理问题,使每一名护士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工作角色。
3.2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平时多加强手术室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自信心。认识到护理职业的神圣职责,以坚定的毅力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具备“注意”的全部优良品质,始终工作在“有意注意”的心理状态下。只有“注意”的稳定性,才能沉着稳定地工作;只有具有“注意”的分配能力好,才能边工作边思考,完成繁忙的工作。以稳定地情绪面对病人、认真仔细、慎独定势心理;为病人尽良心、道义和法律的责任;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有自我实现趋向体验。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对比研究
一、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献的解释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当代《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的解释是:“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样对“文献”的解释,很明显是当代人站在当代科学技术与信息化背景下对“文献”含义的一种理解,概括性与普遍性更加明显。
(二)“文献学”界说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的产生与兴起,现代文献学的提法开始流行,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界学者纷纷加入文献学研究行列,特别是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将“文献学”列入从属于一级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二级学科之后,一些学者试图将文献学(传统文献学的简称)与现代文献学糅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概念期刊网。其实这是对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界限的混淆。现代文献学主旨是收集、典藏、分类、检索、传播、利用图书资料中的学术内容,最大限度地提供给读者利用为终极目标。文献学以文献文本形态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文本的整理研究为目标,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12]。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13]简言之,就是关于中国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学问。
(一)研究对象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以古典文献和古典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五四’白话文兴起以后产生的文献。”[14]
(二)研究内容
无论从学问上来说,还是从学科上来讲,中国古典文献学应至少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古典文献理论研究;二是古典文献整理与利用的实践。二者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理论研究包括传统古文献范围内的研究,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标点等,另包括一些新的理论研究,如古典文献的保存与复制、古典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古典文献学的编制理论研究等、古典文献的收藏、出土文献研究、考据研究、古典文献研究发展史的研究、少数民族古典文献研究。古籍整理与实践包括传统的古文献整理、古籍保存与复制、古典文献的检索与应用、古典文献学工具书的编制与出版、出土文献整理、古籍电子化等。
(三)研究目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就是要综合运用古典文献理论知识与古籍整理与实践知识,对中国古文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的工作图书馆,力图通过对古文献的整理、解释,准确、系统而全面的介绍有关古文献的内容,帮助人们正确阅读和利用古文献,有效而科学地推进学术研究。
三、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曾贻芬、崔文印更加直白的讲:“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对我国历史上的各类文献进行注释、著录、校勘、辨伪、辑佚等的一门专科之学。”[15]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其二、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其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其四、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历史文献学是综合运用历史文献理论知识与古籍整理与实践知识,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的工作,力图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解释,准确、系统而全面的介绍有关古文献的内容,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方面,能为历史科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帮助人们正确阅读和利用古文献,有效而科学地推进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
四、结语
综合以上中国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研究摘要区别:那就是现行国家教育系统学科分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分类中,中国古典文献学属于文学大类,历史文献学属于历史学大类。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0.91;92
[2](魏)何晏、(梁)皇侃.论语(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8.175
[3](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3-64
[4]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571-572;590
[6]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7]王欣夫.文献学讲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
[8]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5
[9]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
[10]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3
[11]白寿彝.谈历史文献学[J].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480
[12]董恩林.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13]郭英德、于雪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14]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15]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
本学期在又一轮的数学新课程必修5的教学中,本人有意或无意地给出一些有“错误”结果或“错误”过程的例题。开始时,学生的反应平淡。当我问他们:结果对吗?(或问过程有问题吗?)学生一个个才睁大他们疑惑的眼睛,仔细审题,一种没有要求的合作氛围自然出现,渐渐讨论“空前盛大”,甚至有时局面有些嘈杂。当然,也达到我期望的效果。
当知识积累的不够丰富,思维发展的不够层次时。造成了学生对数学概念模糊,混淆条件,审题不严等数学错误,他们的数学成绩也始终停留在一定的平台上而无法上一个台阶。为此上课时,本人经常用的“欲擒故纵”在日常教学中有了实效性。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要重视知识积累,要深刻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激发思维。“欲擒故纵”法之数学应用,真有一些“两全其美”的味道在其中。以下就案例活动来说明问题。
案例活动一
教师问;同学们,老师求解的结果对吗?
学生们大都数表示结果正确;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怀疑,但是说不出理由,只有默默的等着,或承认结果正确。
教师引导:请同学考虑不等式(1)和不等式(2)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不等式(1)成立的条件是。不等式(2)成立的条件是x=y。
教师问:那么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的条件又是什么?
部分学生:是
又一部分学生:不对,两式不能同时成立。
教师问:那么我的解题有问题吗?
学生响亮的回答:有问题?
教师问:问题在哪?
学生:黑板上的解题过程默认两式同时成立,实际上是错的。我不失时机地说,我们来完成正确的解题过程:
案例的过程,是学生兴奋的过程,“误导”让学生的思维激化,错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眼间却“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如此。
案例活动二
教师解题:
方案1、联立不等式(1)(2),类似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出x、y的取值范围,后代入式子,即:
(1)+(2),得:
方案2、因为
为什么两种解法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疑惑……
学生:方案1感觉不对,不能那样做,做法不对。
教师:错在哪儿?
学生:(1)(2)联立,不能解出(3)(5)。
教师:同学回答了问题,但不够准确,请同学再酝酿一下。
学生讨论…….
(此时教师要把握学生对问题的兴奋度,不能等学生失去了兴奋点,才去讲解)
教师:请同学们将课本(必修5)翻到第91页,仔细的阅读一下。
(几分钟后)
教师:告诉我,结果怎样?
教师(不失时机):现在能不能体会阅读的好处?
学生有些同意的反应。
案例反思
1、从上述案例看,案例1中如果告诉学生直接的正确的解题过程,那么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等号成立的条件将认识得不够深入。这种学习的模式很僵化,呆板。案例2中两种解法的给出,让学生有新的认识,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在辨别中认识阅读课本的好处,以及深刻认识错误解法的错误所在。两种方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创新思路和应变策略,不断地在学生的成长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的教学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尊重学生的思维现状,要求教师要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激发或诱发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接近学生数学活动的核心----积极思维。在活动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知道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和学习中不良的学习习惯。
3、针对学生的阅读不足影响学生课堂效率的现状,本人尝试了一些做法:
(1)课前要求学生去看课本。上课前检查学生的课本,新课内容是否在相应的地方作标记,是否在课本上提纲式的写出主要知识点,课后的小练习是否提前做了一些。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提前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能接受现成的结果。阅读时要注意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的本质和内涵;数学公式的结构特点,数学公式的变形,这样有助于深刻理解数学公式。阅读例题时,尽可能的自己不看课本上的过程,先去自己分析,想一下思路。
(2)考试时适当地考一些课本上的数学概念或数学常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考试学生要不断地总结阅读课本的经验,解题的规范,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好课本,对提高成绩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