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游记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台词叫,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空,空即色。这是唐僧常念的一句话。虽然看不懂其中的内涵,但还是记得前三个字,舍利。
在我平时看的电视剧里,舍利子好像是很神圣的东西,往往是高僧圆寂时留下的。比如西游记的后记中,高僧圆寂,留下十七颗舍利子,最终救度了三界六界的众生。
而神奇的是,现实世界中居然还有遗迹,它们的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佛陀圆寂时,他的舍利差点引发战争,阿育王为了供养他的舍利,兴建了八万四千多座寺庙。那么问题来了,现实世界中的遗迹和电视剧中的遗迹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只有高僧圆寂时才有?
关于遗物的传说,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现实世界中的遗物形象与电视剧中的形象并不相同。
在电视剧中,舍利子光芒四射,似乎也体现了所谓的信仰力量,仿佛拥有莫大威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它看起来更像水晶,但它与夜光珠不同的是它不发光,而且很多看起来都像石头。因此,与电视上的形象相比,真正的遗物少了很多神性。
不过,文物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据史料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第一代舍利,佛祖舍利数量极其庞大,至少有8.4万件。
看到这个数字,相信大家也应该明白了,遗物绝不可能是凝聚全身精华的产物,而应该是某种特殊的存在。毕竟,如果是体元凝聚的话,绝对不会有这么多。
虽然当年的很多历史只是佛经上的记载,不能等同于真实的记载,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初代舍利子非常珍贵,人们对她的热捧程度也是极高的。
在现代社会,四大院还住着很多高僧,火化的时候就出现了舍利子。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但大家统一的印象是,高僧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子才是真正的信仰力量:是极其尊贵的产物,也只有修为高深的人,才能留下这种舍利。
那么问题来了,真的是这样吗?
在封建时代,无论是君主还是平民百姓,由于不具备先进的科技能力,大家只能将文物视为神秘的存在,无比崇敬。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唐宪宗时期。皇帝以皇帝的身份亲自迎佛进帝都,韩愈最后却被迫抱了兰官。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能力越来越强大,一些专家专门破解了遗物。
经过机器测试,可以得出结论,这些文物的结构彼此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碳酸钙,一种是氧硅。
总的来说,这类由碳酸钙制成的文物看起来不像水晶,也没有那么耀眼。不过,这样的物品,确实可以在火中保存下来,这是非常神奇的。不过从结构上看,这似乎只是一种坚固的石头,还真不能说有那么神奇。
甚至有人解释说,所谓的碳酸钙舍利子,其实是僧人长期打坐、长期吃素而在体内形成的某种石头。
毕竟身体长期不运动的话,很容易沉淀出某些东西,而且因为他们特殊的饮食习惯,很容易结石,所以才出现了这个神奇的舍利子。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很大的漏洞,因为体内有结石的人,往往会感到身体不舒服,而且大多都有疾病的症状。不过,那些焚烧舍利子的高僧,往往身体都很好。而且,如果真的只是一种生活习惯,那么不止是高僧,就连一些普通的僧人,也能出舍利子。
除了碳酸钙成分外,还有一种成分会表现出与氧和硅结合的倾向。这类舍利烧制后,看起来更加晶莹剔透,看起来更像水晶。
其实这种成分制成的物件,在高温回火下确实很容易像水晶一样结晶。可是,一个人是如何操作,在体内产生出这么多的凝晶产物的呢?这显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其实这种舍利非常稀有,大多出现在高僧的火葬场。这样的晶石,一般修士,普通人,是不可能拥有的。
有专家无奈解释,有些高僧在火化时会佩戴佛珠或某些项链,这些东西在高温下与尸体发生反应,最终变成水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取性,但依然无法解释遗迹之谜。
我个人对此也很疑惑,但偶然间,看了一些唯心主义的创意视频后,我有了一些想法。我们这个世界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原理,但意识对物质世界有负面影响,比如人们平时的思想观念,长期运行会影响物体的结构。
那会不会有一些高僧每天念经修禅,想着超脱自己的身体,念头会不会反应到身体上,导致身体产生一些特殊的反应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遗迹之谜极有可能揭示心灵对物质反应的奥秘,但这毕竟没有得到证实,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猜想。关于遗物之谜,目前还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