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酸性(HCO-3、PO43-等)、碱性(Ca2+、Mg2+等)离子的适当配合等具有缓冲作用。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个单体都是由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正是由于碳原子在组成生物大分子中的作用,科学家才说“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人教版)
DNA分子的4种核苷酸分子不同的组合或序列构成了成千上万种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着不同的遗传信息,指导和控制着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多种性状的表达和变化。同时,DNA分子也通过精细准确的自我复制,为生物将其遗传特性传递给下一代提供了最基本的分子基础。
(人教版:对细胞学说的阐述:
l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l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l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人教版:
蓝藻也称蓝细菌,颤藻、发菜等都是蓝藻。蓝藻细胞含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水域污染、富营养化,会长出水华,影响水质和水中动物的生活,其中有多种蓝藻。细菌中的绝大多数是营腐生或寄生的异养生物。
细胞内有许多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都需要若干细胞器的相互配合。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人教版)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统一”。
(一)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几特点
(三)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
2、尝试制作生物膜模型(略)
1、背景材料: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1)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2)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1)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试管A、B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
(2)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范围。
(5)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3、酶促反应的原理: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称为酶促反应,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成为活化能。
特别提示:
l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由酶来催化。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l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成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l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l原理:
l范例: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具体原理如下图:
1、实验原理: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
5、注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二)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提取色素
制滤纸条
滤液划线
色素分离
(纸层析)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色带。
(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细胞不是越小越好的原因:据估计完成细胞的各项功能至少需要100种酶,每个酶促反应须占有直径约50nm的空间,每个核糖体直径为10-20。
单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的增殖、分化逐渐发育为成体。生物体内,也不断地有细胞衰老死亡,需要通过细胞增殖加以补充。
(四)细胞周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l
5、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的关系:
五、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恶性肿瘤的防止:
临江高中公众服务号
临江高中智慧教育云平台
办公室:02552728815教务处:02552728116德育处:02552728113总务处:02552728112教科室:0255272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