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即使是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也到处存在着它的身影。我家附近的面馆似乎是它的见证,我也渐渐读懂了面馆的心事。
我们家是个“面食世家”,全家老少都喜爱吃面。位于雪松路的泰煌鸡面馆,便是我儿时的去处。少时,奶奶几乎每周都带我前往面馆吃面。面馆面积适中,十分整洁,灯光通亮。走进餐厅,坐落窗旁,沐浴阳光,格外舒适。奶奶细心点单完毕,没等几时,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面出现在我的面前。奶奶拿起木筷,一挑,一夹,一搅,一拧,动作细致入微,仔细地将美食送入我的口中,再喝上一口鸡汤,面条顺滑细腻,鸡汤鲜香浓郁,一并进入我的小腹之中。可是,菜单上还有许多丰富多样的菜品啊,什么时候我能自己点单呀?
长大之后,上小学的我再次来到这家面馆,靠窗就座,看着路边的树枝更加粗壮,它也在成长。这下,我自行点单,点了阳春面。阳春面可是我们上海的招牌,没有任何装饰,全然展现工艺的本色。原本准备帮我点单的奶奶,微笑点头,嘴里念叨,长大啦。阳春面上来了,热气腾腾,我拿起崭新的竹筷,挑起面条,送入嘴中。面条柔软丝滑,汤清味鲜,在翠绿小葱映衬下,我的食欲又增添几分。啊,这是最原始的味道,最独特的味道,最具本色的味道……恐怕也只有“老”上海人才能品出真味,悟出真谛了吧!
前几天,我又来到这家面馆,还是就座与落地窗边,经历长期风雨,面馆也成长了,有了一些创新菜。我也是个进步青年,紧跟创新潮流,点了一碗网红的虾仁鳝糊面。碗内虾仁晶莹剔透,鳝丝油光闪亮,浓油赤酱,浓缩其上海本帮菜精华于一身。拿起印有“泰煌鸡”字样的筷子,夹起一大筷,送入口中,虾仁、鳝丝、面条、汤汁各种鲜味一起滑过舌尖,“蹿”入腹中,刻在心里。我恍然大悟,面馆也在创新,也在追随创新潮流,打造网红。
面馆,使我成长,使我从依赖至独立,再到创新,你也从木筷,竹筷,再到竹筷配备调羹,上海这座大城市都在成长。我在上海长大,我不仅读懂了面馆的心事,也读懂了上海的心事,愿“我们”的成长永不停歇!
二等奖:(两篇)
朝花夕拾小南门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八年级马茜岚
秋风渐凉,我不觉来到了小南门。
眼前一片冷清,从小在上海长大,我也不禁疑惑:“上海怎么会有地方这么破?”父亲说带我去看看就知道了。不远处是11路车站,正孤零零地站着,感觉熟悉而又陌生。
自三年级搬入现在的电梯房,小区的三个出口正好分别通向地铁站、公交车站和南浦大桥。不论走出哪个门都可以到达某个商场或是医院还有超市,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乘坐的交通工具从公交车变为地铁,有时还是汽车,都是出门就到,很是方便。学校、家,成了我再简单不过的“两点一线”。
走出小区,远处高大的塔楼仿佛是蓝天背景下的一幅剪影映入眼帘,那不就是我口中“中国的埃菲尔铁塔”吗?!彼时小小的我就没搞清楚它的作用,而现在,它的历史意义便要从此发扬光大了。建造时是上海的最高点也是制高点,用于在遇到火警时鸣钟报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它便是上海起义信号。巧的是,新居周边的三山会馆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遗址。上海的红色资源真是丰富而又历久弥新。
“生活就是这样,一边回忆,一边继续,从来不肯真正停留。”我在上海长大,回忆着过去的生活的同时,当下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是这里千千万万市民中的一个缩影。相信小南门的明天更好,上海的明天更好!
航
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八年级戴静芸
航,是什么?
是船只鸣笛,去往远方,还是……
我的记忆中,每天晚上父母都会带我去黄浦江边吹风。春秋季节,江上的风柔柔的,到了夏冬,这风可就阴晴不定了。
可我的注意点却总不是那些引人注目的高楼大厦,而是江上行着的船。我爱看那些游轮从一个码头行到另一个码头,一年四季,永不停息。
码头,是船靠岸的地方,游客们从这里上上下下,好不热闹。当夜幕拉上了窗帘,灯火与码头复苏,是夜生活的开始。
十六铺码头,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为方便管理,将码头分为十六个铺,因此得名“十六铺”,口口相传,便成了如今的十六铺。
我们可以想象,在交通不便利的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为了自己的商品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不惜拥挤在码头等待上岸。这个地方,充斥着各种人的汗味、肉味、鱼腥味、蔬菜味,商户们在这个嘈杂的码头,一分一角地为家里挣钱。
当船泊了岸,海鸥归了巢,繁忙与休憩并存。
一艘艘船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去往远方,航,即为无限可能。
上世纪六十年代,数以万计的学生知青从十六铺码头出发,拎着他们的包,与亲人含泪告别。这时候的码头不再有小贩的喧哗,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句“我爱你们,我会平安归来的。”一艘艘轮船驶向目的地,带着乡愁,也带着对未知生活的希望。
航,亦为游子的成长。
到了七八十年代,码头成为交通工具“摆渡船”的停泊站,从浦东到浦西,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便是摆渡船。每天清晨,看见一大群人挤在等候亭,想要挤上最早的一班船。老一辈说,那时候最高兴的就是跟着父母做摆渡船去江对岸上班,感觉自己即将成年、马上就要和父母一样开始上班。
航,是小孩子对未来的憧憬。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来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航”,就像我们的人生,绝对不止一种可能。上海的发展壮大,也引导着我们,永远进步,跟随时代的潮流,哪怕是未能创造出一番事业,也要努力做好一朵浪花。
黄浦江的风吹来了天边的云,十六铺码头的船只络绎不绝。
航,远航。
三等奖:(五篇)
漫步上海的弄堂
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六年级龚彦霖
没有什么比弄堂更让人回味无穷的了,青砖瓦墙、石板小路、墙边野花,都是上海弄堂里让人感动的画面,让我怀念着孩童时期的美好。
各色的场景都展现出了弄堂怀旧的色彩,再回过头来就像把自己缩小了放进弄堂里,感受着它的温暖。
伴随着微风细雨,暮春的弄堂夹带着路旁野花柔嫩的气味,让围坐在屋檐边的大人、小狗都染上了丝丝春色,潮湿、阴沉的空气,为老旧的弄堂又增加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仿佛电影里什么大人物要出场了一样。虽说时常遇到阴雨天气,但从未感觉沉闷,巷子里香樟树被微风轻拂着香味远飘,虽比不上山间的树荫有许多伙伴,但也为弄堂增加了春天的活力。在细雨、香味的晕染下,弄堂灰蒙的天空也变得温柔了起来。让我回想起以前和老爸在弄堂门口吃过的耳光馄饨、大肠面,看着夹带的灶炉的余温,连老板们的眼角的皱纹都显得那样的温柔。
即使没有下雨,弄堂依旧带着水气,清晨石板上铺着一层翠绿的水雾,街里邻居开着的窗棂上,都带着浸过水气的痕迹。早上九点,太阳已经露头了,弄堂的青砖瓦墙被照的干湿分明了。我总喜爱将头探出窗外看着外面的天空,用手半遮住阳光看天空阵阵飞过的鸟群,以及石板路上我们留下的歪歪扭扭的线条,就仿佛是我们在弄堂里做的一场未完全的梦境。弄堂里的惬意不仅仅在水,在晴朗的早晨能够听到邮递员按铃的声音,能够嗅到隐埋在深巷的豆浆油条香,能够听到孩童上学匆忙的步伐声,能够看见小狗穿过狗尾巴草丛,对着上学的孩童摇着尾巴,或是追着自行车的铃声,朝远处跑去,扬起一阵尘沙。弄堂就被这样的热闹吵醒了。
滴水湖的曙光
上海民立中学九年级华铭轩
一日又一日,我在成长,一月又一年,临港新城在成长,一年又一年,上海在成长。
初遇滴水湖那年我很小,小的像白昼里的第一道光一般脆弱,滴水湖对我而言,很大很大,幼小的我立于湖边,是那么的渺小。
滴水湖的周围是神秘的高楼大厦和参差不齐的厂房——临港新城散发着奇特的吸引力,滴水湖,临港新城,上海,我喜欢上了这里,简单而愉悦。
几年之后,我再次来到滴水湖,此刻的临港新城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港,我依然懵懵懂懂,却又充满好奇。
这次来滴水湖,是出于参加模型比赛,在一座充满科技的海港新城中参与充满科技感的航模比赛,绝对是一件有趣的事。站在滴水湖边,天很蓝,心很静,我又一次被这个科技海港城深深吸引。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想要去抓住它,可它却又滑溜地离去,第三次来滴水湖,只为迎接一份曙光。
此时的我仿若一抹曙光,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凌晨四点,万籁俱寂,几盏路灯,忽暗忽明,我跨上单车,前往上海最东南的地方。
滴水湖的曙光,让我深深着迷,这道临港新城上空的曙光,让我下定决心想要成为它的一部分,这也是上海的曙光,这是我越发热爱的城市。
单车上,素衣少年;蓝天下,碧波荡漾;云层后,曙光照耀,少年在单车上露出了微笑,面对着滴水湖上的曙光大喊:“将来的我,必定会再次回到这里!没有什么比加入这临港新城更让人热血沸腾的啊!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曙光!这就是沉淀!这,就是成长!”
我在上海长大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八年级蒯家乐
我从小就住在外公外婆家。那是一个法国人建造的别墅,打开大门就是一个弄堂。这个弄堂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如今前往那里走走,儿时清脆的笑声仍会在耳边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记得,幼儿园放学后,一放下书包,我便跑到弄堂里大喊:“下来玩了!”不出一分钟,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就出现在了弄堂里。
这就是弄堂最独特的地方以及最迷人的地方。我们经常在这个狭长的乐园里玩各种游戏,打弹珠,躲猫猫,跳房子,不亦乐乎。每当我躲在一户人家的角落里,伙伴们就找不到我,直到天黑。游戏结束后,我会从某一个地方突然跳出来,惊吓过后,我和小伙伴们会爆发出响彻弄堂的大笑声。可是,有些时候,也会轮到我找不到小伙伴们,被从某个角落跳出来的他们吓一跳。
在一起居住了许多年,各个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非比寻常,每家每户每天都可以串门儿。今天想吃哪位家长烧的菜了,提前说一声便可。定期还会有“百家宴”,饭菜规模虽谈不上“百家争鸣”,“十家灯火”却绰绰有余。住在弄堂里的孩子们可以享受到其他孩子享受不到的幸福,我们都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每当有新宝宝出生,家家户户都会争先恐后将家里孩子穿不下的衣服送到小宝宝的家中。
长大之后,为了读书方便,我便搬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区中,这里虽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不能经常串门,但是小区却拥有便利的运动设施,我在小区中的篮球场结识了其他的小伙伴。这便是在上海长大后,另一种生活模式,可是我依旧十分怀念小时候的弄堂,所以一有空就会回去外婆家。
有人说,弄堂是个游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有人说,弄堂是个学习知识的好地方,只要有不会的知识,就可以找伙伴们一起讨论。而我认为,弄堂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将几户人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上海是我的家,我在这里长大,我爱上海。儿时弄堂里的黄墙红瓦,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我与“魔都”共成长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七年级刘嘉烨
我出生在上海,我的外婆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的父母也从小在上海长大——从我懂事起,我便知道,我是上海人,上海是我的故乡,我将在这座被称之为“魔都”的繁华大都市生活、成长。
妈妈非常喜欢摄影,经常拿着手机、相机各种拍。也许受妈妈影响,我对拍照也颇感兴趣,也拍了不少自认很赞的小片。从小学到初中,我记录下“魔都”的各种景象,见证了她的繁华、发展、热闹、宁静以及人间烟火,也承载着我与魔都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
城隍庙、豫园,对于上海人来说是时代的烙印,也是外地游客必定会打卡的网红地标。春节里的豫园,更加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喜气洋洋。从妈妈拍的照片中,我得知自己还抱在手上的时候便来过豫园,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睁得老大,打量着这个满是上海风情的地方。后来,在我拍的照片中发现,豫园的悠久历史、烟火气息、人文情怀才是深深吸引我、打动我的,那一盏盏高挂的大红灯笼、眼花缭乱的元宵彩灯,都曾反复在我的梦中浮现。
我很喜欢的一张照片,记录的是一张环卫工人的工作场景,画面简洁却耐人寻味。大都市的时尚美丽离不开环卫工人的坚持和付出,上海的璀璨繁华背后是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他们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缩影,是令人尊敬的劳动者。
用外滩的风光照作为这篇小文的压轴,再合适不过。外滩的钟楼见证了上海的变化万千,尤其今年国庆期间,外滩红旗飘扬、车水马龙,好一派喜庆气象!
走近非遗文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七年级于陈钰霆
说起上海的美食,很多人津津乐道,南翔小笼馒头,大壶春生煎包……要问起上海本土文化艺术?了解的人却不多,今天,我就带大家一同来了解一下上海的本土文化——上海滑稽吧。
提到上海滑稽,就要免不了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远东第一娱乐场所——位于黄浦区西藏南路延安东路口的大世界。
其实,滑稽分为滑稽戏和独脚戏,前者是戏剧,后者是曲艺,两者表现手法不同,招笑技巧也是层出不穷,说、学、做、唱,插科打诨、三翻四抖、吃进吐出等独特手法技巧让观众捧腹不已。
说来也巧,上海的独脚戏传承中心就在我们黄浦区,而且正逢他们在大世界演出。近水楼台,当然不能错过啦,为此我采访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潘前卫团长,听他讲述了独脚戏的悠久历史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密切关联。上海的独脚戏是上海人民耳熟能详,茶余饭后放松的娱乐文化。并且在独脚戏手法中,挖苦、讽刺等对于扫除社会不良风气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上海滑稽是深刻烙印在上海人民心中的一段辉煌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滑稽鼎盛时期,滑稽戏票一票难求。
滑稽戏和独脚戏都已经成为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上海为数不多的本土文化产物,我想作为上海的小囡,让大家更多的去了解我们本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上海文化是我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