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才文萃》是中小学作文辅导读物的知名品牌,以其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作品优中选优
名师精心点评
全方位讲解作文
《楚才文萃》序言
蔡家园
一年一度的楚才作文竞赛已成功连续举办39届,今年即将迎来其40岁生日。作为一个闻名全国的品牌作文大赛,“楚才”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它早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办赛理念,譬如,倡导“真诚写作”,反对假大空;鼓励体验性写作,反对胡编乱造;提倡创新求异,反对循规蹈矩……这些观念不仅存在于组织者、评阅者的脑海之中,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参赛者,有力地推动了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楚才”塑造了参加竞赛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写作观、文学观。“楚才”标准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精神生活,进而升华为一种人生文化底色。我想,这也是楚才作文竞赛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重视的原因吧。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培养观察能力。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无论是观察人物还是风景、物品,都要充分调动五官去感受,善于捕捉和提炼其特点,然后牢牢存储于记忆仓库,以备写作时恣意调用。观察的要义在于“发现”,也就是能够剥开庸常生活、日常经验的外衣,以审美之眼见人之所未见,识人之所未识,寻觅熠熠生辉的生活活水——新颖而独特的素材。像本届特等奖作品《不可以》《敏感与迟钝》《急脾气与慢性子》《牛控》,或者捕捉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微小细节放大,或者选择具有特殊命运感或个性的人物聚焦,皆凸显了寻常生活的特异性,反映出小作者善于“发现”的审美能力。
如果说观察是为了积累,那么想象则是创造。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所有的创新最初都源自想象。毫不夸张地说,假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文学的诞生。雨果说“(作家)的前一只眼睛叫观察,后一只眼睛叫想象”,形象地说明了想象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想写好作文,平常需要加强想象力训练。一是天马行空、自由恣肆的虚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二是学习组装、拼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就像小说家的人物模特“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三是通过修辞来训练想象。像经典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者夸张,或者拟物,充分张扬了想象力。本届特等奖作文《书柜里的故事》《一起望春》《青春纪念册》,无不充满奇思妙想,让人读了不禁要为小作者无拘无束、活力四射的想象力而赞叹。
34年前,我曾以一篇题为《今夕是何年》的作文忝列楚才作文竞赛一等奖(当时未设特等奖)之列,从而与“楚才”结下不解之缘。如今,集中阅读小作者们的获奖作文,竟产生恍如隔世之感。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海量资讯,而且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这些都在《楚才文萃》中有所体现。我不禁为小作者们的观察之准、想象之奇、思想之深、语言之美而惊叹: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祝愿“楚才”继续奋进,光华四射。
是为序。
《楚才好作文是怎样炼成的》以“楚才”为本,从更宏大、更丰富的视角全面地解析了好作文的基本理念和写作技法,分门别类阐释了记事、写人、写物记叙文如何写出本意、新意、色彩、光彩,具有很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首次加入了议论文的写作研究,并提出“议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议论和思辨能力要从小培养”的观念和呼吁,也适合初高中学生阅读。
写作有什么用?
《楚才好作文是怎样练成的》前言
朱汉华
资深媒体人,楚才竞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楚才作文终审专家
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因为一直以来,我总想找到一个扎实有力的说法,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能认同写作的价值,都来重视写作。
为什么有这个“野望”?因为我是做这个的。
最近新疆作家李娟很火,因为央视热播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她的同名散文集,让许多因“卷”而累的“城里的人”又开始重温“诗和远方”。这次的打卡地,是北疆的荒原和田园牧歌。
李娟让我想到了韩寒。他们年龄相当,都是高中辍学,然后“自我放养”,自由创作,都以文风清新、灵气逼人出道而后成为“人设”;主要区别在于:他们一男一女;一个长在大上海,一个长在大西北。他们的励志故事,成为我的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回答——写作,可以让人成名、成功。
但是,那么多写作者,能最终成名成家的毕竟是极少数。像李娟、韩寒这样天赋异秉、不走寻常路的“野生”传奇,更是难以复制。而且,这个社会也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作家。所以即使有才如韩寒,现在也很少写作了,他觉得赛车和电影更省心、更好玩。
除了最后一种情况,其他的都在说明:写作,或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或是我们的生计需要、工作方式,或是我们调剂生活的手段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这样看来,写作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感似乎很强大。但我依然清醒地知道:这个社会上,不喜欢写作、不写作的人,很多很多,比病人、比没钱的人还多。
对于成人,只要能自食其力,写不写东西无关紧要,顶多就是没有自己的人生记录。但对于学生,我觉得不爱写、不会写,可能有大问题。
为什么对大人宽容,对孩子反而严苛?很简单,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身负自己的各色梦想和家庭的美好期望,如果他们从小喜欢写作,慢慢能写得不错,那么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专业,不管身在什么环境、处境,都可能会占一点优势,至少不会吃亏。
此话怎讲?
“阅读”是理解他人,“写作”是表达自己——这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时候更多,而且机会更重要。
相比口头表达,写作的书面表达更全面、更严谨、更理性,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内核。而写作的训练,既提升语言的精准、流畅,更培养思维的发散和灵活。有了强健的思维能力,我们做很多事就会少费一点蛮力,少走一些弯路。
就我所认知的规律,“阅读理解”得分高的学生,写作水平不一定高;但会写作的孩子,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不会差,甚至是见识不凡。阅读是“解码”,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基本能力;而写作是“编码”,是应用型、创造型的核心竞争力。
至于孩子长大成人后是不是继续想写、会写,这个已经不重要了。就像有些曾在“楚才”获奖的学生,进入社会职场后由于各种原因渐渐疏离写作,但至少还保留着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我从与他们的交流中能感到他们是独立的、自洽的,有一种“活得比较明白”的清醒;就像韩寒,也许今后再不想写了,但会带着他从写作中积攒的“智慧”,把电影拍得更好。
集合近三十位楚才名师作文指导经验,既有先进的作文理念传播,也有具体的技法指导,还有“楚才”评卷中的一些真知灼见。涵盖各界多视角的作文方法指南。
《楚才报》“作文诊室”专栏经过三年沉淀积累丰富案例、素材,整理一套系统的写作理念和方法,助你找出作文问题。它像是一本作文的“错题集”,可以随时翻看,随时提醒自己避免重走弯路,随时有所感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