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身智能赋能生态环境修复的法治路径》
张叶东(复旦大学法学院)
2.《人形机器人侵权责任原则研究》
商建刚(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3.《“重监管”亦或“重发展”:具身智能治理的学理反思》
二等奖
关春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数字时代法官预判确定性与认知偏差控制》
周芷妍(浙江工商大学)
3.《手术机器人介入下医疗事故罪的认定:以“严重不负责任”的认定为核心》
4.《个人信息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基础和创新路径》
宋晓红、龚程程(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
5.《生成式人工智能适用我国著作权制度的困境疏解》
周澎(杭州师范大学)
朱舒予(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
1.《陪伴型人形机器人的升格演化、形象区分与法律规制》
任赖锬、王晨骅(山东大学、海南大学)
2.《人工智能侵权中的责任主体与规则展开》
陈晨(中国政法大学)
3.《虚拟数字人的法秩序重塑》
方敏、段文澜、马晨贵(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
4.《算法技术风险规制的法治理性与路径选择》
黄伟庆(南京大学)
5.《机器人时代的产业税收优惠法治体系化路径探析——基于财税政策文献的计量分析方法》
管皓(中央财经大学)
6.《人形机器人生成内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顾伟、周响(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
7.《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独创性主观标准之建构——以“创作工具说”为中心》
方芷格(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
8.《犯罪参与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以ChatGPT为例》
周宁静(南京大学)
9.《论人工智能的诉讼法人格》
陈婕(中国人民大学)
1.《合同法视角下人形机器人使用者的权益保护》
薛少雄、蔡钰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赋权热”背后的冷思考——从人工智能“文生图”侵权第一案切入》
金旭雯(华东政法大学)
4.《人工智能时代法律的现象检视与未来转向》
张余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人侵权认定思路探析——以知识产权侵权认定为视角》
陈璐旸(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
6.《数字司法背景下人工智能调解的构建路径》
刘洋、饶淑慧(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7.《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本与数据挖掘的合理边界与侵权规制》
王胜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关于国际海事条约能否适用于船舶人形机器人的研究
谭韵璇(天津新港海事局)
9.《人工智能赋能自然资源监管:逻辑理路、风险研判与规制进路》
屠画(暨南大学法学院)
11.《“无人机+AI”模式对环境执法监测的影响——以秸秆禁烧领域的应用为例》
汪虹宇、黄宣植(吉林省公安厅、吉林省司法厅)
12.《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在智能医疗侵权中的适用研究——以实体与程序双重视角为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