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方程(精选16篇)

【知识目标】了解、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组的含义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物投影

1、师:在一望无际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x-y=2,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得方程:x+1=2(y-1)

师:同学们能用方程的方法来发现、解决问题这很好,上面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

注意:这个定义有两个地方要注意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

练习:(投影)

下列方程有哪些是

+2y=1xy+x=13x-=5x2-2=3x

xy=12x(y+1)=c2x-y=1x+y=0

二、议一议、

师:上面的方程中x-y=2,x+1=2(y-1)的x含义相同吗?y呢?

师:由于x、y的含义分别相同,因而必同时满足x-y=2和x+1=2(y-1),我们把这两个方程用大括号联立起来,写成

x-y=2

x+1=2(y-1)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组。

如:2x+3y=35x+3y=8

x-3y=0x+y=8

三、做一做、

1、x=6,y=2适合方程x+y=8吗?x=5,y=3呢?x=4,y=4呢?你还能找到其他x,y值适合x+y=8方程吗?

2、X=5,y=3适合方程5x+3y=34吗?x=2,y=8呢?

你能找到一组值x,y同时适合方程x+y=8和5x+3y=34吗?

适合一个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的解

x=6,y=2是方程x+y=8的一个解,记作x=6同样,x=5

y=2y=3

也是方程x+y=8的一个解,同时x=5又是方程5x+3y=34的一个解,

y=3

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组的解。

四、随堂练习、(P103)

五、小结:

1、含有两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

3、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组,它的解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是一组确定的值。

六、教后感:

七、自备部分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练习题:(投影)

下列方程有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四、随堂练习题。(P103)

1、含有两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它的解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是一组确定的值。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用代入法.教学难点在于灵活运用代入法,这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解决;另一个难点在于用代入法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后,不知道应把它代入哪一个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比较简便.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即将“二元”转化为“一元”.我们是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得原方程组的解.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关于检验方程组的解的问题.教材指出:“检验时,需将所求得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里的每一个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教学时要强调“原方程组”和“每一个”这两点.检验的作用,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代入法是求方程组的解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代入消元的确可以求得方程组的解二是进一步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强调

这一对数值才是原方程组的解,并且它们必须使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三是因为我们没有用方程组的同解原理而是用代换(等式的传递)来解方程组的,所以有必要检验求出来的这一对数值是不是原方程组的解;四是为了杜绝变形和计算时发生的错误.检验可以口算或在草稿纸上演算,教科书中没有写出.

2.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出这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即把“二元”转化为“一元”.我们是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得原方程组的解.早一些指出消元思想和把“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有较强的目的性.

3.教师讲解例题时要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加深.随着例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组时应努力使变形后的方程比较简单和代入后化简比较容易.这样不仅可以求解迅速,而且可以减少错误.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步骤.

2.熟练运用代入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迅速在所给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中,选择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

2.训练学生的运算技巧,养成检验的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消元,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渗透化归的数学美,以及方程组的解所体现出来的奇异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在前面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关键是化二元方程为一元方程,故在求解过程中始终应抓住消元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会.

(二)难点

灵活运用代入法的技巧.

(三)疑点

如何“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

(四)解决办法

一方面复习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的方法,另一方面学会选择用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设问怎样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并比较哪种表示形式更简单,如等.

2.通过课本中香蕉、苹果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并通过比较、尝试,探索出化二元为一元的解方程组的方法.

3.再通过比较、尝试,探索出选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变形,通过代入法求方程组解的办法更简便,并寻找出求解的规律.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用代入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整体感知

从复习用一个未知量表达另一个未知量的方法,从而导入运用代入法化二元为一元方程的求解过程,即利用代入消元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办法.

(三)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已知方程,先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再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并比较哪一种形式比较简单.

(2)选择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

A.B.C.D.

【教法说明】第(1)题为打下基础;第(2)题既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又成为导入新课的材料.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那么,已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应该怎样求出它的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这样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香蕉和苹果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学生活动:分别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学生板演.

设买了香蕉千克,那么苹果买了千克,根据题意,得

设买了香蕉千克,买了苹果千克,得

上面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会解,能否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呢,由方程①可以得到③,把方程②中的转换成,也就是把方程③代入方程②,就可以得到.这样,我们就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由这个方程就可以求出了.

解:由①得:③

把③代入②,得:

把代入③,得:

【教法说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向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十分重要.

上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就是代入消元法.你能简单说说的基本思路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指导.纠正后归纳: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例1解方程组

(1)观察上面的方程组,应该如何消元?(把①代入②)

(2)把①代入②后可消掉,得到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出.

(3)求出后代入哪个方程中求比较简单?(①)

学生活动:依次回答问题后,教师板书

解:把①代入②,得

把代入①,得

如何检验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口答检验.

教师:要把所得结果分别代入原方程组的每一个方程中.

【教法说明】给出例1后提出的三个问题,恰好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明确了解题思路;教师板演例1,规范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格式;通过检验,可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例2解方程组

要把某个方程化成如例1中方程①的形式后,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才能消元.方程②中的系数是1,比较简单.因此,可以先将方程②变形,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再代入方程①求解.

学生活动:尝试完成例2.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问题,把书写过程规范化.

解:由②,得③

把③代入①,得

把代入③,得

检验后,师生共同讨论:

(1)由②得到③后,再代入②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得到的是恒等式,不能求解)

(2)把代入①或②可以求出吗?(可以)代入③有什么好处?(运算简便)

学生活动:根据例1、例2的解题过程,尝试总结的一般步骤,讨论后选代表发言.之后,看课本第12页,用几个字概括每个步骤.

教师板书:

(1)变形()

(2)代入消元()

(3)解一元一次方程得()

(4)把代入求解

练习:P131.(1)(2);P142.(1)(2).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①由可以得到用表示.

②在中,当时,;当时,,则;.

③选择:若是方程组的解,则()

(四)总结、扩展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

2.的步骤.

3.的技巧:①变形的技巧②代入的技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熟练运,并能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151.(2)(4),2.(1)(2)(3)(4).

(二)选做题:P15B组1.

参考答案

(一)1.(2)(4)

2.(1)(2)(3)(4)

(二),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在人教版教材的七至九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对方程进行知识性重点学的地方先后出现3次: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所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章正处在对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起着检查巩固的,又为以后方程的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的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对学生以后学习一次函数,将来对有关线性方程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一个中重要的入门基础。方程组是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问题的重要的数学工具,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用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来解决的,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为将来他们从事现实问题的线性分析和研究有着启蒙和激发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求待定条件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会检验给定的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数学思考:在根据实际情况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数学意识。

3、解决问题:能根据问题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4、情感体验:①在列方程组-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他人的看法并与

他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表示一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弄清二元一次

方程(组)及它们解的含义。

难点:能针对具体问题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探

求。

四、教法

(1)启发式教学

(老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设置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学案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讨论,探索研究获得知识,得出结论)

五、学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以二人小组完成学案上的3个问题;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鸡兔同笼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

让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设一个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就会出现方程:2x+4(35-x)=94(设鸡x只)...........①

4x+2(35-x)=94(设兔x只)............②

让学生设俩未知数来解,估计大部分同学列不出来,那么无论列出与否,引出正

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设问导读与自我检测

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并完成设问导读与自我检测的问题,完成之后,小

组讨论,与组长核对答案,先组内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下去收集问题,并指导、

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1.对鸡兔同笼问题列方程,设鸡x只,兔y只,

X+y=35........③

2x+4y=94......④

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③、④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方程叫什么方程(试着让

学生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举例说明需要注意的地方,和一些难以分辨的方

程,马上做自我检测第一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前面的问题同事满足③、④,把他们和在一起就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试着让

学生说出定义,做自我检测第三题,说明第四个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

2.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个二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消元”和“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继续向学生渗透“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通过把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来解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2.教学难点:正确地判断出可以分解的二元二次方程.

3.教学疑点:降次后的二元一次方程与哪个方程重新组成方程组,一定要分清楚.

4.解决办法:(1)看好哪个二元二次方程能分成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它们之间是“或”的关系,不能联立成方程组.(2)分解好的二元一次方程应与另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我们所学习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有哪几种类型?

(2)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其主要步骤是什么?

(4)解方程组:.

(5)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②;③.

关于问题设计的说明:

由于二元二次方程组的第一节课已经向学生阐明了我们所研究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其二是由

两个二元二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由于第一种类型我们已经研究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

受了第二种类型研究的要求.关于问题(2)的提出,由于两种类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均为“消元”和“降次”,所以问题(2)让学生懂得“消元”和“降次”的数学思想,贯穿于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始终.问题(3)、(4)是对上两节课内容的复习,以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其中有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可以分解,因此,问题(5)的设计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准备的.

2.例题讲解

分析:这是一个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其解题的基本思路仍为“消元”、“降次”,使之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方程组或方程的解法.那么如何转化呢?关于转

化的形式有两种,要么降二次为一次,要么化二元为一元我们通过观察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有什么特点,可以发现:方程组(2)的右边是0,左边是一个二次齐次式,并且可以分解为,因此方程(2)可转化为,即或,从而可分别和方程(1)组成两个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从而解出这两个方程组,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解:由(2)得

因此,原方程组可化为两个方程组

解方程组,得原方程组的解为

说明:本题可由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应对学生的解题格式给予强调.

第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会阐述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通过“代入”达到“消元”的目的,从而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此外,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发生过程中,让学生从中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性材料:

本节课,我们以上节课讨论的求甲、乙骑自行车速度的问题为例,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前面我们根据问题“甲、乙骑自行车从相距6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两小时相遇。已知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2倍,求甲、乙两人的速度。”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由题意可得一元一次方程2(X+2X)=60;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Y千米/小时,由题意可得二元一次方程组2(X+Y)=60

Y=2X观察

2(X+2X)=60与2(X+Y)=60①

Y=2X②有没有内在联系?有什么内在联系?

问题1:从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把方程①中的“Y”用“2X”去替换,就是把方程②代入方程①,于是我们就把一个新问题(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组2(X+Y)=60①

Y=2X②

解:把②代入①得:

2(X+2X)=60,

6X=60,

X=10

把X=10代入②,得

Y=20

因此:X=10

问题2:你认为解方程组2(X+Y)=60①

Y=2X②的关键是什么?那么解方程组

X=2Y+1

2X—3Y=4的关键是什么?求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上面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代入”,达到消去一个未知数(即消元)的目的,从而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问题3:对于方程组2X+5Y=-21①

X+3Y=8②能否像上述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样,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呢?

(说明:从学生熟悉的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入手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把一个还不会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经会解决的问题的思想方法,对后续的解三无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学生就有了求解的策略。)

例题解析

例:用代入法将下列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1)X=1-Y①

3X+2Y=5②

将①代入②(消去X)得:

3(1-Y)+2Y=5

(2)5X+2Y-25.2=0①

3X-5=Y②

将②代入①(消去Y)得:

5X+2(3X-5)-25.2=0

(3)2X+Y=5①

3X+4Y=2②

由①得Y=5-2X,将Y=5-2X代入②消去Y得:

3X+4(5-2X)=2

(4)2S-T=3①

3S+2T=8②

由①得T=2S-3,将T=2S-3代入②消去T得:

3S+2(2S-3)=8

课内练习:

解下列方程组。

(1)2X+5Y=-21(2)3X-Y=2

X+3Y=83X=11-2Y

小结: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消元”,把新问题(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旧知识(解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2、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常选用系数较简单的方程变形,这用利于正确、简捷的消元。

3、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实质是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换元”,比如在求解例(1)中,把①代入②,就是把方程②中的元“X”用“1-Y”去替换,使方程②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Y。

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14页练习题2(1)、(2)题,第15页习题5.2A组2(1)、(2)、(4)题。

1.使学生知道二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由代入法解.

3.通过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消元”、“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的剖析,对学生进行事物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5.通过方程组的学习,渗透方程组解的对称美.

1.教学重点:了解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会用代入法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2.教学难点: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

3.教学疑点:关于学生对二元二次方程组概念的理解.由于教材中关于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的给出,是通过具体实例的形象定义,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或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才叫二元二次方程组,其实不然.关于这一点,可利用课后辅导向学生做一简单的说明.

4.解决办法:关键是消元,化二元为一元,本节主要是用代入消元.

(1)举例说明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方法?

问题1、2的设计是为了学生能用类比的方法学习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2.新课讲解

我们已经学过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关于新课的导入,使学生对于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一目了解,并且能使学生懂得通过哪些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

(1)二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

观察方程,此方程的特点: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是整式方程;③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

定义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

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b、c不同时为零).其中叫做二次项,叫做一次项,叫做常数项.

定义②: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及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我们所研究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例如:

都是二元二次方程组.

(2)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我们已经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所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是求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同样,解二元二次方程组也就是求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

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和降次,消元就是化二元为一元,降次就是把二次降为一次,因此可以通过消元和降次把二元二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甚至一元一次方程.

对于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来说,代入消元法是解这类方程组的基本方法.

分析:由于方程组是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所以通过代入可以达到消元的目的,通过②得再代入①可以求出的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解:由②,得

把③代入①,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

把代入③,得;

把代入③,得.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

说明:本题在师生共同分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学生解题过程.

巩固练习:教材P571、2

四、总结、扩展

关于本节的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定义及常见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两种类型,理解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和降次,使之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对于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般采用代入消元法解.

学生学完了用代入法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总结这种类型方程组的解题步骤:

1.将方程组中的二元一次方程变形为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表示的代数式.

2.将所得的代数式代入二元二次方程中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

4.将所求的值代入由1所得的式子求出另一未知数.

5.写出方程组的解.

五、布置作业

教材P581,2.

六、板书设计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本小节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与在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或者都乘以、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运用这项知识(这里也表现为一种方法),有时可以简捷地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因此学生同样会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兴趣.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积极性.加减(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并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同样是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和某些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法的技巧,以便将方程变形为比较简单和计算比较简便,这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解决.

2.教法建议

(1)本节是通过一个引例,介绍了加减法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和解题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方程组中未知数系数的特点.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在两个方程中y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在两个方程中x的系数相等,让学生自己动脑想一想,怎么消元比较简便,然后引出加减消元法.

(2)讲完加减法后,课本通过三个例题加以巩固,这三个例题是由浅入深的,讲解时也要先让学生观察每个方程组未知数系数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每个方程组的解法,例题1老师自己板书,剩下的两个例题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然后老师点评.

(3)讲解完本节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代入法与加减法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虽有不同,但实质都是消元,即通过消去一个未知数,把“二元”转化为“一元”.也就是说:

这时学生对解题方法比较熟悉,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渗透化归转化的思想,并指出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1.使学生掌握的步骤.

2.能运.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的运算技巧.

消元,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

渗透化归的数学美.

1.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观察各未知量前面系数的特征,只要将相同未知量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后即可利用加减法进行消元,同时在运算中注意归纳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

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的技巧.

只要将相同未知量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即可利用加减法进行消元.

投影仪、胶片.

1.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及其解题思想,引入除了消元法还有其他方法吗?从而导入新课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通过引例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是用代入法还是用加减法解方程组更简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加减法解题的优越性.

3.通过反复的训练、归纳、再训练、再归纳,从而积累用加减法解方程组的经验,进而上升到理论.

本节课通过复习代入法从而引入另一种消元的办法,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在于将相同字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即可使用加减法消元.故在教学中应反复教会学生观察并抓住解题的特征及办法从而方便解题.

(三)教学过程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并检验所得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口答第(1)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一个同学说出结果.

上面的方程组中,我们用代入法消去了一个未知数,将“二元”转化为“一元”,从而得到了方程组的解.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否存在其他方法,也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达到化“二元”为“一元”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法说明】由练习导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代入法和加减法的对比,训练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选取适当的方法解题.

第(2)题的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有什么特点?(互为相反数)根据等式的性质,如果把这两个方程的左边与左边相加,右边与右边相加,就可以消掉,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①+②,得

学生活动:比较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值是否与用代入法得到的相同.(相同)

上面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因为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所以我们把两个方程相加,就消去了.观察一下,的系数有何特点?(相等)方程①和方程②经过怎样的变化可以消去?(相减)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尝试用①-②消元,解方程组,比较结果是否与用①+②得到的结果相同.(相同)

我们将原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把“二元”化成了“一元”,从而得到了方程组的解.像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提问:①比较上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是用代入法简单,还是用加减法简单?(加减法)

②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加减法进行消元?(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③什么条件下用加法、什么条件下用减法?(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用加法,系数相等时用减法)

【教法说明】这几个问题,可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某些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

哪个未知数的系数有特点?(的系数相等)把这两个方程怎样变化可以消去?(相减)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后,独立完成例1,一个学生板演.

解:①-②,得

把代入②,得

(1)检验一下,所得结果是否正确?

(2)用②-①可以消掉吗?(可以)是用①-②,还是用②-①计算比较简单?(①-②简单)

(3)把代入①,的值是多少?(),是代入①计算简单还是代入②计算简单?(代入系数较简单的方程)

练习:P23l.(l)(2)(3),分组练习,并把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显示.

小结:的条件是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

(1)上面的方程组是否符合用加减法消元的条件?(不符合)

(2)如何转化可使某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相等?(①×2或②×3)

归纳:如果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都不相等,可以在方程两边部乘以同一个适当的数,使两个方程中有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然后再加减消元.

学生活动:独立解题,并把一名学生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显示.

学生活动:总结的步骤.

①变形,使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

②加减消元.

③解一元一次方程.

④代入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方程组的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P231.(4)(5).

【教法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并能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选择: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

(2)已知,求、的值.

学生活动:第(1)题口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法说明】第(1)题可以用解方程组的方法得解,也可以把四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中,利用检验的方法解,这道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2)题通过分析,学生可得方程组从而求得、的值.此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的思想:

2.的条件:某一未知数系数绝对值相等.

3.的步骤:

(一)必做题:P241.

(二)选做题:P25B组1.

(三)预习:下节课内容.

(一)(1)(2)(3)(4)

(二)1.(1)与(4)(2)与(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

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导学提纲: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阅读教材问题1思考下列问题

⑴.能否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算术法解答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

解后反思: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⑵.此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如果分别设为x、y,怎样列式呢(完成教材中的表格)

⑶.对于方程x十y=73x+y=17请思考下列问题

①它们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②这两个方程有没有共同特点/若有,有河共同特点

③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从教材中找出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

注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书写方式,方程组中的各方程中,同一个字母必须代表同一个量

4.与是否满足方程①与是否满足方程②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注意:(1)未知数的值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时,才是方程组的解.若取,时,它们能满足方程①,但不满足方程②,所以它们不是方程组的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数,而不是一个数,所以必须把与合起来,才是方程组的.解.

5.思考讨论在方程组①②③④

⑤⑥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

达标检测:

1.根据下列语句,分别设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或方程组:

(1)甲数的比乙数的2倍少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托车的时速是货车的倍,它们的速度之和是200千米/时:________;

(3)某种时装的价格是某种皮装的价格的1.4倍,5件皮装比3件时装贵700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A、2x+x=1B、x-3yC、x+x-3=0D、x+y=2

3.下列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x+3y=5m+3m=152x+3x=0m+n=5

A、B、C、D、

2x-3x=3+=3-5y=02m+n=6

x=2

4.在方程3x-ky=0中,如果是它的一个解,则k的值为_______.

y=-3

5.若mxy+9x+3y=-9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n=_______.

本节教学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这节课以“回顾,提问”为先导,以“操作,思考”为手段,以“数,形结合”为要求,以“引导,探究”为主线,处处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景象,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与要求,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评价。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上完课后的感想,我对本节课有如下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从旧识引入,自然过渡

这节课由复习一次函数解析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形式引入,再提出x+y=5是一次函数还是二元一次方程这一问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的融入课堂。

2、在操作中,提出问题,深化认识

对于此阶段学生来说,他们乐于探索,富于幻想,但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本节课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并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在画图过程中发现:“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接着引导学生反思:“一次函数图像的点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同样,在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关系时,也是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索知识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找到了快乐,深化了认识。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引导探索为主线,数形结合为要求

能力的培养是以自主探究为平台,我通过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并讨论来解答几个问题,进而得出结论,培养了他们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再由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层层递进,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加减、消元、图像法,通过分析他们的优缺点可知图像法得出的解是近似的这一结论,让学生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严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的美。

二、失败之处

1、学生自己画图时不好确定交点坐标,在做这样的题时,就一定会存在如何确定交点的精确度问题,从而使学生会认为应用图像法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无用处,进而不重视本节课的内容。

三、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做了如下改进:

1、对于交点坐标问题,应该跟同学们讲解清楚,我们要求的是掌握这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我们借助科学技术很容易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也就容易找到交点的精确坐标。此外,一般来说如果考试当中是会给出交点的坐标。

2、重新整理资料,将一些重复问题删去,提取结论中一些重点语句,关键词,板书做到精炼。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1)10x-4.9x2=0(2)x(x-2)+x-2=0(3)5x2-2x-14=x2-2x+34(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学习目标:会运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习重难点: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灵活运用代入法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基本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那么就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先求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思想,叫做____________。

2、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简称_____。

3、代入消元法的步骤:

二、自学、合作、探究

1、将方程5x-6y=12变形:若用y的式子表示x,则x=______,当y=-2时,x=_______;若用含x的式子表示y,则y=______,当x=0时,y=________。

2、在方程2x+6y-5=0中,当3y=-4时,2x=____________。

3、若的解,则a=______,b=_______。

4、若方程y=1-x的解也是方程3x+2y=5的解,则x=____,y=____。

5、用代人法解方程组①②,把____代人____,可以消去未知数______。

6、已知方程组的解也是方程组的解,则a=_______,b=________,3a+2b=___________。

7、已知x=1和x=2都满足关于x的`方程x2+px+q=0,则p=_____,q=________。

8、当k=______时,方程组的解中x与y的值相等。

9、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⑴⑵⑶

二、训练

1、方程组的解是()

2、已知二元一次方程3x+4y=6,当x、y互为相反数时,x=_____,y=______;当x、y相等时,x=______,y=_______。

3、若2ay+5b3x与-4a2xb2-4y是同类项,则a=______,b=_______。

4、对于关于x、y的方程y=kx+b,k比b大1,且当x=时,y=,则k、b的值分别是()

A.B.2,1C.-2,1D.-1,0

5、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⑴⑵

6、如果(5a-7b+3)2+=0,求a与b的值。

7、已知2x2m-3n-7-3ym+3n+6=8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n2m

8、若方程组与有公共的解,求a,b.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消元”思想。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二元一次议程组的解法,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我们没有学习过怎样解,那么我们学过解什么类型的方程?答:一元一次方程。提问:那可怎么办呢?这时,学生通过交流,教师只要略加指导,方法自然得出,这其中也体现了化归思想,教学的最后给出了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同样也没有学过它的解法,那学过什么类型的方程组,这时又怎么办呢?与教学开始时方法一样,但这时不需点拔、指导,学生按“消元”“化归”的思想,化“三元”为“二元”,化“二元”为“一元”,这对学生今后独立解决总是无疑是种好的方法。有个别同学在选择方法上:是用代入法还是加减法,很犹豫,解答起来速度较慢,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即快又准。

一、引入激趣

二、师生活动融为一体民主气氛浓

三、技能训练及时跟上

四、消元思想,代入消元,化归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归思想的神奇魅力,从而把数学思想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以后可持续发展自己,一生有用。

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

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b+b2-4ac2a,x2=-b-b2-4ac2a.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b2-4ac与-b-b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x1x2x1+x2x1x2

x2-2x=0

x2+3x-4=0

x2-5x+6=0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2x2-7x-4=0

3x2+2x-5=0

5x2-17x+6=0

小结: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x1+x2=-p,x1x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对于方程ax2+bx+c=0(a≠0)

∵a≠0,∴x2+bax+ca=0

∴x1+x2=-ba,x1x2=ca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例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0(2)2x2+3x-5=0

(3)13x2-2x=0(4)2x2+6x=3

(5)x2-1=0(6)x2-2x+1=0

例2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2-22x+1=0(x1=2+1,x2=2-1)

(2)2x2-3x-8=0(x1=7+734,x2=5-734)

例3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已知方程x2-2kx-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2-5x+k=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课堂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THE END
1.2元1次方程组的解法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搜索“2元1次方程组的解法”搜索结果页面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2元1次方程组的解法”相关视频的搜索和在线观看服务。http://client.so.pps.tv/so/q_2%E5%85%831%E6%AC%A1%E6%96%B9%E7%A8%8B%E7%BB%84%E7%9A%84%E8%A7%A3%E6%B3%95_ctg__t_2_page_12_p_1_qc_0_rd__site__m_1_bitrate_4
2.二元一次方程分类解析(二元一次方程分类解析)二元一次方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系数均为正数的方程 这种类型的方程形式为:x + y = d,其中d为正数。这类方程的解通常位于第一象限。 2. 系数一正一负的方程 形式为:x - y = e 或 y - x = f,其中e和f为常数。这类方程的解可能位于第一象限、第三象限或其他象限,取决于常数的值。 https://ai.zaixianjisuan.com/daishu/article-er-yuan-yi-ci-fang-cheng-fen-lei-jie-xi.html
3.2元一次方程有几种方法(2元一次方程)1、令3y=30x-90为(1)式 y=15x-15为(2)式把(2)式代入(1)式可得 3(15x-15)=30x-90 45x-45=30x-90 15x=-45 x= -3把x=-3代入(2)式可得 y=15(-3)-15 y= -60 所以2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 x= -3 y= -60 这种解方程的方法称为代入法 希望你好好练习3y=30x-90.1y=15x-15.21-2*2yhttps://edu.iask.sina.com.cn/jy/2w30hXDDFuV.html
4.二元一次方程组PPT免费下载《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增收节支》二元一次方程组PPT免费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二元一次方程组PPT优质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PPT课件下载(第2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https://www.1ppt.com/tags/5983/
5.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答一 举报 二元一次方程为:ax^2+bx+c=0,其中a不为0;求根公式为:x1=(-b+(b^2-4ac)^1/2)/2a ,x2=(-b-(b^2-4ac)^1/2)/2a 推导过程如下:对ax^2+bx+c=0进行配方,得到(x+b/2a)^2—(b^2-4ac)/4a^2=0移项开方就得到了求根公式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0b08e9bb7b0f31fa649e1ddd5e06b4e7.html
6.二元一次方程组计算器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线计算MathTool具备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线计算功能,只需输入二元一次方程的系数,即可直接计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两个解,是比较高效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https://www.imathtool.com/jisuanqi/eryuanyicifc/
7.二元一次方程组计算题100题.pdf字数:约9.11千字 发布时间:2019-05-10发布于安徽 浏览人气:372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10金币=人民币1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计算题100题.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1. 2x+9y=81 6. x+2y=21 3x+y=34 3x+5y=56 2. 9x+4y=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509/8014002125002022.shtm
8.如何培养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能力教研数学方程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学生需要把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转变成方程等式,然后通过解方程的方式求解出最终的答案,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因为其需要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列出数学模型,展开基本的计算,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无法求解出正确答案。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http://www.shanweinews.net/shanweinews/jiaoyan/202007/6e14a19354ee4cbb9533585d518ce936.shtml
9.数学技巧一元三次方程无一次项如何解!腾讯云开发者社区看了下后台,由于问没有一次项的方程怎么解的人比较多,这里号主稍微简单再写下吧,其实是你们自己想复杂了,你要是了解了根的来源,这个其实非常简单。本来觉得最简单的,然后你们却复杂化了~~~如下:写的仓促,因为工作忙,简单介绍下: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607767
10.高中数学函数必考性质大汇总(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 和y2=kx2+b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https://wjez.wjjy.cn/newsInfo.aspx?pkId=1432
11.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章知识纲要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性质辨析:性质1同加(同减)同一个数。性质2,同乘(同除)同一个数。【性质2中有陷阱】 ①若a=b,则3a+2=2b+3. ( ), ②若a=b,则3a-2=3b-2. ( ), ③若-2a+3=-2b+3,则a=b. ( ) ④若ax=ay,则x=y. ( )⑤若a=b,则xa+y=xb+y. ( ) ⑥若xa+y=xbhttp://m.fz18z.cn/nd.jsp?id=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