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静脉麻醉剂,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部分医院甚至将丙泊酚作为静脉麻醉诱导、维持的首选用药,在医院ICU使用也更广泛,医务人员戏称“牛奶”。然而,丙泊酚在临床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值得我们注意。
对于分次抽取丙泊酚,如果抽药间隔较长,给药者应警惕细菌污染的可能性,污染的丙泊酚会变色。虽然人们知道丙泊酚是引起病人细菌感染的潜在媒介,丙泊酚导致败血症的报道仍不绝于耳,因为证实麻药为污染源比较困难。
使用丙泊酚时严格谨慎操作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应牢记丙泊酚污染对患者的危害,并采取预防措施。这里推荐几个减少丙泊酚污染的方法:
1.严格无菌操作;
2.每次抽药前使用70%酒精擦拭玻璃瓶的橡皮塞;
3.每次操作均使用新的无菌注射器;
4.如需长期使用,给药结束时冲洗静脉输液管或每12小时更换静脉输液管;
5.打开丙泊酚后应立即抽取,然后套上注射器针帽;
6.丙泊酚打开超过12小时或者有污染迹象,都应丢弃。
1.注射部位疼痛
目前最为经济而常用的方法是在注射丙泊酚之前预先注射小量的利多卡因液或将丙泊酚与适量利多卡因混合使用,但研究发现丙泊酚与利多卡因液混用时注射痛防治作用要明显优于仅仅采用小量利多卡因预先注射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宜采用适量利多卡因液与丙泊酚混用为佳[2]。此外,据报道经静脉预先注射少量的芬太尼、瑞芬太尼、咪唑安定、5-HT3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等)等药物也可以有效的减轻丙泊酚静脉注射痛[3]。
2.过敏反应
丙泊酚作为麻醉诱导药物,引起过敏反应时有报道[4]。丙泊酚引起过敏反应可能与患者具有遗传性过敏史、存在药物及其它物质过敏史及丙泊酚引起机体组胺释放等有一定的关系。丙泊酚引起过敏反应时临床表现可以为胸前区出现大片红色斑块或丘疹,多发生在丙泊酚静脉诱导后数分钟。极少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荨麻疹、血压下降,更为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针对丙泊酚引起的过敏反应的防治策略,笔者认为如下:
①大部分患者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下,不用任何药物患者症状可很快自行消退,少数患者采取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过敏症状也可以很快消失。
③当确诊为丙泊酚过敏时,临床麻醉的维持宜考虑用其它麻醉药物替代丙泊酚。
3.血压下降
丙泊酚具有心血管的抑制作用,引起低血压的原因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前负荷减少,交感神经活性和心肌收缩力下降有关。运用丙泊酚做单次诱导即可致动脉压一过性下降,对于术前使用阿片类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其程度尤为严重,即使是左心功能良好的患者,丙泊酚仍可使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SVR)短暂下降。
目前针对应用丙泊酚引起血压下降的防治策略,笔者认为:
①麻醉诱导前适当的扩充心脏前负荷可防止低血压的出现,即在诱导前10-15min内输入乳酸盐林格液10-12ml/kg进行适量的扩容。
②使用阈下剂量的氯胺酮(0.3-1mg/kg)与丙泊酚合用,亦可以减少和对抗丙泊酚的心血管副作用。
③预先静脉注射小剂量麻黄碱(0.1mg/kg或0.2mg/kg)能够显著减轻丙泊酚诱导时的低血压。
④有研究结果显示,麻醉诱导时采用间歇注药的方法使用丙泊酚不仅对循环的扰乱较少,而且又能满足气管插管条件,较单次给药更安全、合理,尤其适合于老年患者、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6]。
⑤如果运用丙泊酚过程中出现持续低血压,应减浅麻醉,并根据中心静脉压加速输液,必要时用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药物升高血压。
4.心率失常
丙泊酚可以抑制引起心率增加的压力发射,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大于副交感神经,从而导致运用丙泊酚后有些患者出现心率过缓,甚至心率小于50次/分。相反,有时候丙泊酚也可导致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ST段下降等情况。运用丙泊酚期间医务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和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目前针对丙泊酚上述不良反应的防治策略,笔者认为有:
①丙泊酚麻醉前常规准备阿托品,当心率低于55次/min时,应及时用药,即注射阿托品0.5-1mg使心率恢复正常。
②发生心动过速时一般为丙泊酚麻醉药量不足所致,如心率大于100次/min时,可追加丙泊酚剂量(1-2mg/kg)。
③若出现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则要使用利多卡因(1-2mg/kg)静脉注射,或运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
5.呼吸抑制
丙泊酚临床运用过程中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呼吸抑制,即使诱导剂量的丙泊酚也可引起患者呼吸频率减慢和潮气量降低,甚至可引起呼吸暂停,其程度和发生频率大于同类的其他静脉麻醉药。
目前针对运用丙泊酚易导致患者呼吸抑制的防治策略,笔者认为如下:
①静脉推注丙泊酚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减慢,但大多数情况都在正常范围,患者在面罩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均可维持平稳,不需处理。
②若患者出现吸气时痰鸣,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呼吸浅慢,口唇发干,应托起下颌,加大氧流量面罩吸氧,视病情给予辅助呼吸。经上述处理后血氧饱和度可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气管插管。
④在与吗啡类药物同时使用时应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以减轻药物之间不良的相互作用。
6.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IS)
PRIS为丙泊酚运用过程中的风险,一旦发生PRIS,其治疗成功率低,故在临床上以预防为主。
PRIS诱因有低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或外源性儿茶酚胺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等。
乳酸尿是丙泊酚输注综合症的早期症状,故一旦发现乳酸尿应该立即停止输注丙泊酚。早期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有效预防PRIS的发生,成年人碳水化合物储备较儿童多,故发生PRIS的几率较儿童低。
目前对PRIS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心肺支持和血液过滤[7]。笔者认为,一旦发生PRIS,首先宜停止丙泊酚的输注,然后马上心肺联合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纠正酸中毒,通过血透或血液过滤增加丙泊酚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
7.惊厥样反应
丙泊酚既有抗惊厥作用,又有神经兴奋性,但其神经兴奋性少见,多发生在麻醉恢复过程中,通常为一过性。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既往无癫痫病史的患者在用丙泊酚诱导或维持时出现了一系列惊厥样兴奋反应,临床表现包括抽搐、躯体战栗、肌张力增加、肌阵挛、角弓反张和癫痫大发作等[8]。丙泊酚的抗惊厥作用是通过γ-氨基丁酸介导,而其惊厥样神经兴奋性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针对丙泊酚惊厥样反应,笔者认为其防治策略如下:
①惊厥样神经兴奋反应发生后立即停止用药,首先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充分吸氧。
②静脉或肌内注射镇静药物,如地西泮(1-2mg/kg)或咪达唑仑(0.06-0.08mg/kg),也可用氟哌利多(2.5-5.0mg)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给药。
③患者病情稳定后要留院观察1-2小时,防止再次发作,并做好术后随访。
8.潜在的成瘾及滥用
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受体A(GABAA),丙泊酚可以使机体产生生理和精神上的欣快感,故存在潜在的成瘾及滥用问题。大量药理学和临床报告描述了由于丙泊酚的生物化学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特点而使其不当的被用作娱乐药品,以致引起药物耐受、依赖、撤药现象、滥用以及死亡。
丙泊酚作为麻醉药品患者初次使用时即存在潜在的滥用,即使患者没有药物滥用史,而重复多次使用丙泊酚更是增加了发生滥用及成瘾的可能性[9]。
针对丙泊酚潜在的上述现象,医务人员务必高度警惕而加以防治。对于重复使用丙泊酚的患者,我们应当加强对其可能发生成瘾及滥用的警觉性,同时应当科学合理的运用丙泊酚用于麻醉和镇静,加强对丙泊酚的管制。
9.感染
丙泊酚溶液含有甘油、纯化卵磷脂、豆油和水等成分,适宜于多数细菌和真菌生长。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于1989年9月批准在美国使用丙泊酚,1990年5~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就收到来自4个州关于术后出血、手术部位和非手术部位感染突然增多的报告。
10.其他
有报道显示[11],单次静注丙泊酚对血糖影响不大,但可使血钾轻度下降,7min时最明显,下降幅度达0.34±0.06mol/L。因此,对术前存在低血钾的患者应用丙泊酚时应注意血钾的监测,必要时补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