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跳高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力量和速度的较量日益突出是现代篮球运动的重要特点,高空优势的获得,往往能够掌握比赛的主动。高空优势除了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外,出色的弹跳力也是争夺空间优势的关键。弹跳力是篮球运动员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它不仅是篮球比赛争夺空间优势的必备条件,而且是掌握各种难度的空中动作的基础。在世界水平的比赛中,空间争夺能力方面的差距可通过良好的弹跳力来弥补。
1.篮球运动员的弹跳特点
由于篮球运动的特点,篮球运动员在弹跳力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力量素质,尤其爆发力的发展水平。在篮球比赛中跳跃动作的各种差别,表现出对弹跳在技术结构上的不同要求。在确定弹跳训练的内容及选择训练的内容和选择训练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篮球运动员的弹跳特点,即随意性和多样性。
2.弹跳力的训练内容和原则
弹跳力是建立在力量、速度、协调和灵巧素质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影响弹跳力的因素,包括全身骨骼力量,肌肉收缩速度,全身主动肌与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等协同一致用力的精确程度及配合程度。发展弹跳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全面发展力量,二是跳的专门训练。篮球专项技术与力量关系密切,提高弹跳力首先要考虑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2.1提高下肢各关节伸膝肌力量和上肢躯干力量
发展下肢各关节伸肌力量时,应该以伸膝肌和伸踝肌为主。膝角在135度以上时,股四头肌的伸膝作用减弱,但股后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的伸膝作用增强。篮球比赛中,在很多情况下起跳时膝角都接近或大于135度。所以在发展伸膝肌和伸踝肌力量的同时,必须发展股后肌群的力量。起跳时除了需要下肢各关节强大的伸展力量之外,还需要上肢和躯干协调配合。因此,上肢和躯干力量也应有相应的发展。
2.2提高下肢伸肌离心收缩力量
由于篮球运动员要在高速助跑中和快速摆脱对手的急速制动中迅速起跳,因而在起跳制动或缓冲阶段,膝关节承受的力量最大,承受最大负荷的肌肉主要是股四头肌。股四头肌离心收缩力量能否胜任缓冲时的负荷,能否很快从退让工作(离心收缩)过渡到克制工作(向心收缩)状态,往往决定了篮球运动员能否起跳及时,能否跳得更高。
练习安排:在进行这种练习时,身体局部负荷比较大,运动员会感觉非常累,因此练习的次数和组数不宜过多,每周2―3次,每次练习4―6组,每组完成8―10次即可。
2.3速度练习
速度练习能够改善神经中枢兴奋与意志相互转化换的灵活性,提高肌肉收缩速度,因而有助于爆发力的增长。肌肉机能取决于肌肉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提高肌肉质量比发展肌肉数量更为重要。短跑中最大缓冲时(蹬伸开始时)的膝角一般大于135度,因此,跑时每一步的蹬伸,股后肌群都得参加工作。
2.4跳跃技术练习
篮球运动员弹跳的随意性只有大量进行了接近比赛实际情况的跳跃训练以后,才会在比赛的各种情况下发挥出最好的弹跳效果。跳跃技术练习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跳跃时身体各部分配合的协调性。
3.弹跳训练的方法
在发展弹跳力的很多训练手段中,助跑起跳摸高和原地起跳摸高与弹跳力的关系最密切。每天坚持拉伸自己全身部位的肌腱、肌肉、韧带,主要是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
系统使用跳深(超等长的力量)练习来发展弹跳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训练过程首先是缓冲身体重心向下的运动速度。有准备而又积极活动着的腿部肌肉被拉长,接着身体朝着相反的方向尽力克制,腿部肌肉迅速蹬伸起跳。篮球运动员的弹跳力,很大程度上被肌肉从退让性工作转为克制性工作的能力所制约。
国外一些文献资料证明,速度快的运动员一般具有出色的弹跳力。30米冲刺跑是典型速度训练手段,可以改善人脑中枢兴奋与抑制相互转换的能力并提高肌肉收缩速度。30米冲刺跑最大缓冲时,其膝角一般大于135度,这时屈膝肌群中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起协调伸作用,膝角越大这种作用越明显。所以它不仅能提高股后肌群力量和伸展性,而且可以达到提高弹跳力的目的。
用跳跃来发展弹跳力,效果最好。速度、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这些素质在瞬间同时爆发产生向下作用于地面的力,这主要是动机和运动神经系统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想跳得很高,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运动神经系统向自己全身的肌肉发出最强烈的冲动信号。这种强刺激迫使肌肉群剧烈收缩产生巨大能量,肌肉群剧烈收缩又反过来促使运动神经系统更灵敏,能发出更强烈的冲刺。两者相互促进,就越跳越高。
4.结论与建议
篮球运动员的弹跳与其他项目运动的弹跳有很大差别,在比赛中双脚起跳占整个起跳的80%以上(抢篮板、封盖、跳投)。提高伸膝肌、伸踝肌的向心收缩力量和速度,同时加强这些肌肉离心收缩(退让性)力量的发展,提高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上肢和躯干力也就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等.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陈建,单卫国,郑成.等速训练对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9.
一、球技训练(开始阶段)
1.运球技术包括身体姿势、手臂动作、球的落点和手脚协调合四个环节。每个环节体育教师在训练开始阶段都应该详细讲解,让学生基本掌握要点,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二、高考体育加试专项要求的综合考试和跳投(长期训练重点)
高考专项综合考试部分主要是考核变向运球、背后运球、运球转身、行进间单手投篮等动作的合理运用,每次课都要练习。跳投技术是篮球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其动作方法是(以右手投篮为例)两手持球于胸前,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脚之间。起跳时,迅速屈膝,脚掌用力蹬地向上起跳,双手举球至肩上,右手持球,左手扶球左侧方,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左手离球,右臂向前上方伸直,手腕屈,食、中指拨球,通过指端将球投出。落地时,屈膝缓冲,准备做下一个动作。它由起跳、原地投篮、跳起投篮三部分技术组成,大多数学生往往不容易准确掌握,所以应该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推荐一种系统化的训练方法,该系统化训练分三步。
1.起跳训练。起跳分为原地起跳、一步急停起跳、二步急停起跳三种。无论哪一种起跳,都要有爆发力,突然快速,要充分蹬伸踝、膝、髋三关节,以摆臂带动起跳。练习方法如下:(1)原地蹬伸练习。练习者原地站立,两脚相距同肩宽,半蹲,两臂自然放于体侧做提踵练习,要求充分蹬伸膝、髋关节,上体要保持直立。(2)原地持球摆臂蹬伸练习。腿部动作,同上。两手持球位于腹部中右侧,左手在下托球,右手在上按球,右小臂贴于腰右侧。在蹬地的同时,左手快速向上托举球,右手保持球的稳定随球上举到单手肩上投篮的位置,自然翻转右手托球,两手和球均不能挡住视线。要求右手托球时,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用指根以上部位托球,大拇指与小拇指控制球体;球移动过程中要注意近贴腹部,右臂贴着腰部,从下向上托举球。(3)持球原地起跳。在2的基础上,要求跳起腾空,在空中仍保持直立持球姿势,保持球的稳定性,不出手。(4)一步急停起跳。在原地起跳的基础上,增加向左或向右一步急停起跳,其他动作要求不变。(5)两步急停起跳。左腿向右横迈的同时,右脚主动有力快速蹬离地面紧跟左脚落地,使两脚几乎同时落地,落地后两脚主动蹬地起跳,要求同4。
2.原地投篮训练。一般采用由易到难的训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练习方法:
(1)徒手模仿练习。要求上下肢要协调用力,伸臂充分。(2)近距离投篮练习。在徒手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强调动作技术要正确,应用手腕前屈和手指柔和拨球将球投出,注意肘部一定要顶上去。(3)中远距离原地投篮。在增加距离的情况下,保持整个身体的稳定性,尤其是强调正确的投篮手法和投篮后的手形。
3.跳起投篮的训练。跳起投篮,主要是掌握起跳与投篮技术统一。其难点是怎样掌握好投篮的出手时机,一般掌握在当身体即将达到最高点时出手,其训练方法有:
(1)帮助跳起投篮。持球队员做原地跳起投篮准备动作,另一队员从后面用两手扶住持球队员的两腰下部,当持球队员起跳的同时两手用力将其托起。当持球队员跳起接近最高点时,再出手投篮,使队员体会空中出手的时机。
(2)近距离跳投练习。可原地起跳,也可运一次球一步急停或两步急停起跳,目的是起跳协调,保持正确动作及其在空中的稳定性。要求蹬地要充分,起跳举球要同步。
(3)中远距离跳投练习。在增加距离的情况下,先把动作做好,尤其是投篮手法和出手后的手形稳定,达到动作定型,再调整投篮力量的大小,逐步改进手法,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4)在比赛和对抗中练习跳投。在消极防守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巩固跳投的动作定型,逐渐过渡到强烈的对抗比赛中得以实践。
三、摸高的训练
一、定期举行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大胆探讨教学改革,对我们现在进行的“体育三类课程改革”,注重针对性、实用性,不断寻找改革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本学年体育基础课、专选课逐渐趋于稳定,对于活动课,我们实行了活动卡,制定了《大弯中学活动课学分制实施细则》和《活动课班级组织形式和评分办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躯体素质,提高了运动水平,使整个课题改革形成良性循环向前推进。
二、从抓常规教学入手,向课的40分钟要质量。常规教学狠抓了教师的课前制定计划、备课、课前准备、课的基本形式、组织教法、讲解示范、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学生着装、课堂纪律。此项工作教研组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互相督促检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高三和初三毕业班的《体育合格标准》的合格率为100%。
三、成立了学生体协。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曾勇、张学强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全组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把学生会分离出来,成立了学生体协。学生体协由总会和分会组成部分,总会有主席、副主席、竞赛部、群体部、裁判部等,分会有篮、足、排等8个项目的组织,体育老师作为顾问监促、指导分会工作,从制定比赛规程到裁判工作都由学生体协来完成,这样既丰富我校体育活动,又达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抓代表队训练卓有成效。本学期重点抓了篮球、田径、游泳三大项的校级代表队训练,通过改进训练方法,重视冬训工作,把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素质训练结合起来等措施,参加校际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参加青白江区第二十八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其中男子青年组:
周波:获100米、200米第一名,并打破纪录;陈欢:100米第六名、110米栏第二名;王舒铭:铅球第一名、铁饼第二名;杜其兵:跳高、跳远第三名。
女子青年组:
邓询:100米、100米栏第一名;李倩:200米、400米第一名;赖周静:800米、1500米第一名;凌霞:跳高第一名、跳远第三名;梁红秋:跳远第一名,跳高第四名。
男子甲组:
赖宗培:100米第一名、100米栏第三名;曾毅:跳高第一名、跳远第二名;周伟:跳远第一名、三级跳远第七名;郑子昀:跳高第三名、跳远第三名。
女子甲组:
赖丹:100米、200米第一名;张雯:跳高第一名、跳远第五名。
男子乙组:
肖韵文:跳高第一名、跳远第五名。
(二)参加成都市中学生田径比赛,高中女子组获团体总分第六名。
其中高中女子组:
赖丹:100米第三名、200米第五名;李倩:100米第四名、200米第八名;张雯:跳高第一名、跳远第五名。
高中男子组:
王舒铭:铅球第一名、铁饼第四名。
这次比赛共有6名学生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
(三)参加省中学生田径比赛,由5人组成大弯中学代表队成绩如下:
周波:100米第五名、200米第八名,并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王舒铭:铅球第五名、铁饼第六名。
女子乙组:赖丹:100米第七名;张雯:跳高第三名。
(四)参加成都市九运会田径比赛,以我校学生为主的青白江田径代表队荣获男、女甲组团体总分第四名。其中:
周波:100米第三名、200米第二名,并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叶仲韬:110米栏第六名;王舒铭:铅球第一名、铁饼第四名;
赖丹:100米第三名、200米第六名,并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赖周静:800米第四名、1500米第八名;张雯:跳高第一名、跳远第五名;
曾毅:跳高第三名;周伟:三级跳远第八名;肖韵文:跳高第四名、跳远第五名。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参加成都市中学生游泳比赛,成绩如下:
高中组:
李欣:200米蛙第一名、100米蛙第二名;桑迅锐:100米蝶第二名;
许浒:100米仰第三名;李长志:50米蛙第三名;张锦:50米自第三名;
陈宇:50米蝶第三名、50米自第四名;胡蔚玺:50米自第五名。
初中组:
吴乔:100米蝶第三名、200米蝶第三名;董政:50米仰第五名。
五、成功地举行了体艺节。
现实生活中,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两个极端之间,尚有一类为数不少的心理缺陷人群,常常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心理训练方法。不过,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应有的放矢。
一﹑孤独﹑怪僻,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你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二﹑腼腆﹑胆怯,容易脸红,怕难为情--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这些活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
四﹑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五﹑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久经沙场",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
六﹑自负﹑逞强--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活动,如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也可找一些实力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断提醒自己"山外有山"。
关键词:运动损伤;恢复训练;运动员;停训
一、训练对象
以参加山东省第二十三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为切入点,对我院4600名学生,采取自愿报名,参加测试的方法,选出4名学生为跳远组运动员进行集训,这4名学生中有3人在中学时期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专项性损伤,常常不能完成正常的训练计划。因此这些学生已经长久停止了训练,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参加比赛等已失去自信。这4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见表1。
二、训练方法
2.心理暗示法。高职学生缺乏优越感,若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则不能消除对伤痛部位的顾虑,将影响训练。训练中实施心理暗示法即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使运动员在训练中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及时肯定、表扬运动员平时的成绩和训练表现,乐观预估运动员成绩,制定预期目标,促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运动动机,创造活泼的运动训练气氛,激发其参赛获胜的斗志和激情,消除运动创伤的心理阴影,减轻身心伤痛。
三、训练计划
四、结果与分析
1.运动损伤情况。对参训运动员训练,其中兰东训练要点为避免专项训练的足踝受力过重,其余三名运动员训练要点为避免专项训练的脚弓受力过重后身体运动损伤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训练不仅没有对运动员造成运动损伤,而且训练前有运动损伤的3人,经过训练后伤痛明显改善、减轻。
测试运动员30米加速跑、100米加速跑的成绩,采用对比法,对训练开始和比赛前的成绩进行对比。运动员训练开始和比赛前的加速跑成绩,见表4。
按照该训练方法和计划,训练11周后,4名运动员顺利参加了山东省第23届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乙组),参赛成绩见表5。
五、总结
[1]张宏,许小冬,方华.受伤运动员在治疗和恢复期心理反应的调查[J].四川体育科学,2001,94(2):33-36.
[2]颜军.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与康复[J].体育与科学,1996,(2):95.
[3]宋世萍,朱凯,李老民,等.关于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踩关节损伤的预防和损伤后的恢复训练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3):67-7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关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文献,对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设计过程、研究方法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期望对未来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核心力量研究方法探讨
一、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科研方法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
国内针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主要结合各个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健美操、高尔夫球等,主要探讨核心区域稳定训练对体育项目训练成绩的取得或者训练效果的提高的影响,在所查阅的国内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论文中突出的实验法则主要是实验室测量法和室外运动测量法。
国外关于核心力量的训练研究主要以实验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核心力量训练对防止运动员损伤和运动康复的影响,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皮表肌电检测仪器,只有少数论文是核心力量训练结合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因此看来,国内外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的实验设计过程分析
1.受试对象的选择
2.实验过程
3.数据收集处理分析
对数据收集的主要检测仪器为Surfaceelectromyography(EMG)皮表肌电检测仪或者是针对特定项目的训练设计的评价指标进行前测、后测得出数据,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软件或excel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posthoctest(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的后续检验等。
4.结论的分析
国内外较多的都是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组前后和对照组前后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的特征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系统性
(二)实验检测的滞后性
核心力量训练中的受试者,很难及时、精确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检测,即便有些仪器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携带,但是都很难准确的反映受试者在运动当时真实的身体机能状况。而对于更多的实验研究中,受试者都是在训练后测定相应的指标值,相对于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势必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人体本身肌肉和骨骼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实验过程中对相应肌肉检测的复杂性,实施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所带来的肌肉变化特征,还要考虑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对人体核心区域肌肉的影响,并且现有仪器的灵敏性和难度系数也增加了实验操作的复杂性。
三、核心力量训练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感性方法多于理性方法
在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献中,更多的理论支撑来自于感性材料的收集,经验的总结,以至于探索出的训练原则和训练规律缺少强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虽然有一些生物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中,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理性和实证的方法还相对欠缺。
(二)研究方法的设计需要不断完善
核心力量训练实验设计上除了要考虑运动训练本身规律和特征,也要考虑项目的特征、技术的特征、肌肉的用力顺序等,每一步的实验设计都要与要与运动员实际的动作相符,才能保证实验数据或者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三)数据统计分析需要更加合理
在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方法分析后发现: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对统计数据差异性显著水平的检验,过度追求显著水平P
(四)实验仪器的更新速度有待加快
在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更多其它学科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应该及时大量的应用到运动训练实验当中。如三维跟踪摄像;足底压力分布测试三维化;数学力学模型;遥测技术和肌肉动力学测量技术等的使用,不仅能及时的测得所需要的生理指标,而且能使检测的数据和处理的结果更加准确的预测客观实际。
[1]POPMH,PANJABIM.Biomechanicaldefinitionsofspinalinstability[J].Spine.1985(10).
[2]SANFRANCISCO,SPINEINSTITTE.Dynamiclumbarstabitizationprogram[M].SanFraneiscoSpineInstitute.1989.
[3]PANJABIM.Thestabilizingsystemofthespine,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enhancement[J].JSpinalDisord.1992(5).
[4]MarshallPW,MurphyBA.CorestabilityexercisesonandoffaSwissball[J].ArchPhysMedRehabil.2005.
[5]BrennanJ.Thompson,EffectofSurfaceStabilityonCoreMuscleActivityDuringDynamicResistanceExercises[J].UtahStateUniversity.2009.
[6]JohnD.Willson,MSPT,ChristopherP.Dougherty,CoreStabilityandItsRelationshiptoLowerExtremityFunctionandInjury[J].JamAcadOrthopSurg.2005(13).
[7]陈小平.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前沿动态.2006.
[8]徐鹰.核心力量训练对篮球运动员作用的影响和分析[D].吉林大学.2010.
[9]周萍萍.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10]武洪涛.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协调性影响效果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
[11]李游.核心力量训练对华东师范大学二级男子篮球运动员跳投命中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2]谢洪英.核心力量训练对河北省青少年男子网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2.
关键词运动训练项群训练理论适用阶段
一、前言
为满足运动训练理论和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需要,1983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并于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使得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结构从原来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两个层次转变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近些年来该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仍然是实践,在项群训练理论建立并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与运动训练实践相冲突的问题,因此对理论自身提出质疑与反思也不免是进步的一种方式。
二、项群训练理论应用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内容结构问题
项群训练理论建立的原始功能定位是为弥补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跨度过大的缺陷,因此项群训练理论作为两理论的中间层理论应与该两项理论具有同等并列的功能定位。三层次理论体系是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不同层面的纵向描述,而任何一个层次的研究领域都应包括竞技体育所有构件部分,因此项群训练理论的结构内容体系应包含竞技体育所有内容层面。
根据田麦久编写的《项群训练理论》一书,其项群训练理论功能应用结构内容体系包含五个部分,分别为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的和揭示,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和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1],按竞技体育结构体系分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领域,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属于竞技体育中竞技体育管理范畴,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属于运动训练的范畴,第四部分属于运动员选材范畴。参照竞技体育结构内容体系,项群训练理论功能应用内容结构缺少运动竞赛部分,那么项群训练理论本身就存在内容上的缺陷,因此在其功能应用定位上也会存在相应漏洞。
(二)理论应用的实践问题
1.项目归属问题
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类是项群训练理论最重要的分类依据,长久以来大家对竞技能力分类问题一直存在异议,如一元、二元、三元、四元训练理论等等,项群训练理论选择的是二分法理论,以各项目体能或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特征将所有运动项目分为五亚类,这样的分发从理论上可行但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仍然存在困难。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是动态变化的,随竞技运动水平不断发展与运动训练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项目分类训练问题变得越来越精细,比如跨栏跑、竞走、撑杆跳高在项群训练理论中是隶属于体能主导类的竞技项目,近来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这3类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体能与技能双方共同起着主导作用[2,3]。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如现代五项、男子十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无法找到归属的[4]。这都是运动训练实践中现实存在的问题,目前虽然田麦久对项群训练理论分类体系有所改进但现实投入运动训练仍然达不到完美状态。
2.适用阶段问题
从运动训练实践的四阶段理论审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根据各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负荷等特点被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高水平保持阶段四个阶段。在训练实践中,以最佳竞技阶段为例运动员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最佳优异成绩,在该阶段运动员会想尽办法去完善自己的竞技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也是最大程度体现出专项特点。如同属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的乒乓球和排球,在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个人项目的乒乓球在技战术的基础上注重的更是心理素质的培养,集体项目的排球则更加注重战术配合意识的培养,与同场对抗性项目足球篮球类似,这便与项群训练理论的分类的标准相悖了,在实践中也难以做到归类训练的目的。这就是项群训练理论的适用阶段问题,在基础训练阶段或专项提高阶段适用的分类训练在最佳竞技阶段或高水平保持阶段也许就不适用了。
三、总结
从竞技能力结构体系分析首先项群训练理论自身在内容结构体系上存在缺陷,尤其是在分类问题上,虽然近些年对项群训练理论分类体系作了不少改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按运动训练四阶段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存在不足之处,其一是项目归属问题,其二是适用阶段问题。实践效果是理论应用最直接的反馈,对项群训练理论的重新审思应结合运动训练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与解决问题是理论进步的有效途径。
[1]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杨鸣亮.对项群理论中体能主导类项目分类的质疑与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54-55.
运用信息化手段检测BMI数值,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我校体育工作的愿景是“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标准体质”。为此,我们制订了学校体育工作方案,对每位学生都提出了科学锻炼的要求。其中,体育教师先使用信息化手段检测出所有非正常体重的学生,然后,从晨练到课间操再到体育课安排了不同的、分层次的训练方法,来确保每个学生的BMI数值正常化。下面是对一名肥胖学生的监测案例。
在2014年9月1日和2014年12月22日对陈经纶中学分校初二年级六班同学赵某某进行了2次身体素质测试,其中包括BMI(KG/M^2);立定跳远;800米;50米;仰卧起坐共5项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性训练方案。研究报告如下:
1.BMI测试结果与针对性训练方案
依据测试结果和诊断发现的问题,设计个性化的三个配套方案来解决问题:
(1)合理膳食,适当控制饮食方案
合理膳食,控制摄入,营养平衡。
(2)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
加强锻炼,实现输出,提高肌体运动机能。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通过3个月的坚持,执行计划。(3)有效指导与监控
2.针对性训练的效果显著
经过3个月的练习,第二次进行5项测试,两次测试结果对比如表3:
在9-12月这三个月中,通过以上3种手段,对赵某某同学进行监督、训练和检测,在2014年12月份的5项测试中,她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体脂含量(BMI)由原来的25.1(KG/M^2)超重,恢复到正常体重20.5(KG/M^2);快速跑50米由10.9S得分为0分提高到9.7S得分为50分;耐久跑800米由4分46秒得分为40分提高到3分30秒得分为96分;跳跃能力立定跳远由157CM得分为63分提高到169CM得分为72分;仰卧起坐由原来的43个90分提升到现在的53个100分。除此之外,经过不懈的努力,她通过了我校田径运动队的选拔,参赛项目为1500米和3000米。赵某某的进步,是应用信息化手段因材施教的一个案例,在后期的跟踪调查中,赵某某同学一直保持着积极锻炼的好习惯,体育成了她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的意识正在形成。
以点带面,正是由于信息化手段在体育工作方面的运用,使我校体育教师和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科学锻炼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促进个性化教育
1.激发运动兴趣
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具有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兴趣的转移。根据这一点,体育教师就利用挂图、声音、模型、投影、视频等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的手段,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以此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其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个性化教育奠定兴趣基础。例如,我校李老师上一节篮球运球课,发现学生的控球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出现多次丢球的状况。李老师便使用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如《小苹果》,让学生跟着音乐节拍完成原地运球动作。经过两节课练习,学生丢球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所有学生的运球技术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边运球边唱歌,球性熟练的学生还根据节拍快慢运出了花样,一堂枯燥的篮球运球课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所有学生都喜爱上了这节课,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且使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彰显。
2.建立正确动作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
信息化与学生运动生活相融合,提高体育教育个性化
关键词:自身特点选项学习提高素质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新课改的出现更是使得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很久以来,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教材都是部门指定教材,缺乏因地制宜的特点,缺乏对教材使用学校的科学调研及分析,这也就造成了学校体育教师缺乏主动性,只是按着教育部门的安排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的主动性。也就造成了学生们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足,造成了学校体育气氛的下降,有悖于新课改的初衷。
2实验过程
2.1研究对象。
将我校2010级的一班和二班的学生为实验组,合计学生98人。同时以三班和四班的学生为对照组共计98人。同时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男女比例和人数都相同,而且教学设备器材及教师都相同,测试周期为两学期。
2.2测试工具:两组做采取的测试指标和要求均为同一指标,且测试环境相同。
2.3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实验组改用选项学习方法,而对照组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3.1周期划分:将每学期平均分成两个周期,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第一个周期内容设置如下:
田径:短跑:50米、100米(必选)中跑:800米、1000米(必选)跳远、立定跳远(必选)、原地投掷垒球(必选)。体操:鱼跃前滚翻(男)(必选)、远撑前滚翻(女)(必选)、双杠(必选)。球类:篮球(必选)、羽毛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其他:跳绳、踢毽子、游戏。
第二个周期内容如下:
田径:接力跑:4100米、4200米(必选)。中跑:800米、1500米。跳高、立定跳远(必选)、投掷实心球(必选)。体操:鱼跃前滚翻(男)(必选)、远撑前滚翻(女)(必选)、双杠(必选)。
球类:篮球、羽毛球、排球(必选)、乒乓球、足球。其他:踢毽子、跳绳、游戏少年拳(必选)。第三、四、五、六、七、八周期类似于第一、二周期,内容可以变动。
2.3.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及特长,在一个周期内任意选三项内容,但必选内容必须在两学年内全部选择学习。班内学生分成多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由小组长带领本小组按所选内容进行课上练习。
2.3.3每一个周期结束后,再重新设置内容(可重复),学生重新选择(可重复)进行练习。
2.3.4教师起帮助、指导、督促的作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选择的内容、身体素质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必要的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完成课的任务。
2.3.5及时评价课上练习情况,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
教学中,通过及时准确地课上情况小结,总结评价各小组学生的练习表现,设立拼搏奖、进步奖、十佳体育明星奖等。通过对所练习项目的测试和技术评定等形式及时地反馈学生练习的结果,逐步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实验结果
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记录实验数据,本实验已进行了两年,实验期间为保证无关变量的有效控制,各班情况(包括任课教师)均无变化。通过实验达到了如下结果。
3.1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运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发现:实施选项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项目进行练习。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并能由对该项目的兴趣转移到其它项目中去。
3.2学生身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比分析,实验班学生的机能指标和各项素质比对照班提高幅度大。
4讨论
4.1通过多媒体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借助多媒体教学器材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可以持久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更好地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以更加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记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2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技术纠正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的错误动作,提高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过程中的效率。由于体育运动本身都含有竞赛的特点,教师适当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如篮球、乒乓球的教学比赛,跳绳、踢踺子比赛,立定跳远比赛等等。因此,选项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的内容、性质和恰当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以激起学生去做更大的努力,培养学生的某些意志品质。
4.3通过网络搜集先进训练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身体素质去选择内容。通过练习,在动作的质和量上会有较大的提高和增加,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会认为我能行,坚信只要努力就有进步,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高难内容奠定自信的基石。
5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的发展,一味依靠传统的教学观念难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优势多去挖掘教材的一些内容,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体育课真正变成学生的“快乐体育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