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楼对阁,院对宫。栋宇对垣墉。墙头对屋角,寺外对庭中。
几万黄蜂寻苑圃,一双紫燕入帘栊。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韩对赵,吕对申。张耳对李膺。贾山对潘岳,魏绛对陈平。
萧曹汉代称良相,李郭唐朝是伟人。
心对口,面对身。皓齿对朱唇。咽喉对肺腑,肝胆对腹心。
赤面丹心诚烈士,朱颜绿鬓是佳人。
襦对袜,帛对巾。束带对垂绅。罗帏对绣被,纱帐对锦茵。
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对箴规。
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策时。
犀对象,玉对金。宝瑟对银筝。珠c对象筒,玉笛对瑶琴。
玻璃可作床书枕,玳瑁常为食客簪。
书对画,碗对觥。砚匣对棋坪。藤床对竹几,晓角对寒砧。
光射斗牛知剑气,志存山水辨琴音。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柑对桔,榧对菱。圆眼对榄仁。荔枝对松子,都李对林檎。
交梨火枣仙家品,银杏朱樱御园珍。
~对菽,藻对萍。捋笋对采芹。
春来堪剪韭,秋至便思莼。肚鸡跖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酥对脆,@对糇。米果对麻球。
{逾粽子,A胜馒头。凡糕必用糖调粉,诸饼多将面插油。
斟对酌,盏对瓶。酒谱对茶经。
龙膏逾凤髓,紫笋过绿x。绍浙宜城醪尽美,武夷阳羡品俱馨。
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林对山茶。
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丸对散,灸对针。百合对山棱。乌头对狗脊,枳壳对桃仁。
甘草茯苓为佐使,黄耆白术是君臣。
鸟兽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猴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虾对蟹,鲫对鳊。双鲤对三鳝。
鼋羹卿指动,鲈脍客心悬。鳆鲞鲳鲨皆海味,鲥鲂鲫鳜尽膳鲜。
虫名虫对豸,蚓对蝇。蛤蚧对i蛉。螳螂对蟋蟀,蚱蜢对蜻蜓。
谁信蠹鱼成脉望,始知宵烛即流萤。
黄对白,黑对红。碧草对青松。丹墀对紫阁,绀发对青瞳。
鹅黄鸭绿分深浅,月白天蓝别淡浓。
三对五,万对千。两眼对双拳。孤灯对只眼,百世对千年。
春过园林花一梦,日长苑圃柳三眠。
声对色,艳对香。月影对星光。山形对地势,挹秀对腾芳。
去国心如帆影没,思乡梦与角声长。
忧对喜,性对心。意气对精神。钟情对减兴,息怒对生嗔。
旅客愁怀堆万斛,佳人笑靥值千金。
南对北,上对中。后阁对前宫。南山对北海,北斗对东风。
星光灿灿皆朝北,水势滔滔尽向东。
分别中对外,后对前。日下对云边。山头对谷口,室内对堂偏。
户外松须凝晓露,门前柳眼锁朝烟。
如似疑对信,似对如。似玉对如珠。
黄云常似盖,新月竟如梭。风摇樵叶如旌曳,日照荷花似锦铺。
重叠重对叠,叠对重。岌岌对融融。依依对灼灼,喔喔对雍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助语然对乃,且对夫。是也对非欤。散其对彰厥,乐只对刑于。
圣人所谓焉耳矣,君子如期而已乎。
将乍久对暂,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甚愧对何妨。
横斜北斗夜将半,萧瑟西风天正凉。
二、对联举例:
数字联: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反复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复叠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顶针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拆字联:踢倒磊城三块石剪断出字两重山
合字联:蚕为天下虫鸿是江边鸟
镶嵌联:天下万物皆润泽世间无水不之东
双关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同音联: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回文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
联绵联:独抱琵琶寻旧曲;数教鹦鹉念新词。
数字对联: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三、优秀对联赏析: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赏析】用比喻手法,以天为盘星为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气象宏大,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赏析】这副对联用四个节气--大雪、霜降、小雪、清明和两个节日--端午、重阳组成。一寒一暖,形象分明,谈天说地,意境优美。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春雷似鼓,秋雷似鼓,发声鼓,收声鼓。
【赏析】上联从月的形状介绍了天文知识。下联从声音上介绍了春雷的区别,一形一声,构成一副对联,颇具匠心。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赏析】这是对联,也是诗画,联中钩画出一副美妙的夜晚醒月图。其中的数字掺进了乘法运算。上联“十四”是“七”的倍数;下联“一双”是“孤”的两倍。
趣联:
痒痒挠,挠痒痒,痒痒就挠挠,挠挠还痒痒,越挠越痒刮刮乐,乐刮刮,刮刮常乐乐,乐乐又刮刮,边乐边刮
(“痒痒挠”又叫“老头乐”,一件挠痒玩意儿。“刮刮乐”是一种彩票)
四、课本对联搜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仗歌谣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对菽,藻对萍。捋笋对采芹。春来堪剪韭,秋至便思莼。
羊肚鸡跖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酥对脆,@对糇。米果对麻球。{逾粽子,A胜馒头。
凡糕必用糖调粉,诸饼多将面插油。
斟对酌,盏对瓶。酒谱对茶经。龙膏逾凤髓,紫笋过绿x。
绍浙宜城醪尽美,武夷阳羡品俱馨。
一、
虾对蟹,鲫对鳊。双鲤对三鳝。鼋羹卿指动,鲈脍客心悬。
鳆鲞鲳鲨皆海味,鲥鲂鲫鳜尽膳鲜。
如似疑对信,似对如。似玉对如珠。黄云常似盖,新月竟如梭。
风摇樵叶如旌曳,日照荷花似锦铺。
数字联: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复叠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顶针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春雷似鼓,秋雷似鼓,发声鼓,收声鼓。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痒痒挠,挠痒痒,痒痒就挠挠,挠挠还痒痒,越挠越痒
刮刮乐,乐刮刮,刮刮常乐乐,乐乐又刮刮,边乐边刮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地名联: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广州黄花岗)人物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屈原)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亮)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行业联: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壶中日月不老仙龄(药店)
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茶店)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理发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书店)
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裁缝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鞋店)
四时恒满金银器一室常凝珠宝光(珠宝店)
[对联知识整理]
1、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2、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3、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4、楹联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扩展资料
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定义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大家都有直观的基本认识,但要是谈到对它的全面而理性的把握,其情形就因人而异了。它其实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而细密的学问,真正要弄通,还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
《现代汉语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这一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首先,对联和它的载体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可能的物体上,例如瓷器、石器、铜器、电脑上;甚至它可以不依赖物体而存在,例如你口头上说出个上联,他对出个下联,并没有经过记录,也必须说已经产生了一副对联。
其次,修辞学上关于“对偶”的规定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没有字音的讲究;而对联的要求则是“对仗”,其内容比“对偶”丰富而严格。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个“对偶语句”,但它却并不能算是对联。
《汉语大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也称‘对’、‘联’、‘对句’、‘对子’。”
这一介绍也是有缺陷的。一些失误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一样。介绍了对联尾字的声调讲究而不介绍对联用字的其它声调讲究,就显得挂一漏万。“楹联”在今天已经成了“对联”的同义词,其地位不能和“门联”等同。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其工作范围并不限于“柱子上的对联”,而是包括一切对联。
笔者斟酌情况,拟给“对联”下一个新的定义: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形成于中古,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臻于全盛。文人们大都参与对联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其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完全可以和诗、词、赋、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今天,由于对联尚有其独特的社会需求(例如春联、挽联、贺联、厅堂联、商业用联等),反而比其它的文学样式更有市场。
对联的结构是固定的,无论其长短,都由上联和下联两个部分组成,上下两联的字数要完全一致。
对联讲究“对仗”。对仗的讲究是从律诗中移植发展出来的。有关对联中对仗的具体要求,下文都会讲到。
对联的基本特点
1.字音的要求
最早的对联,可能对字音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受律诗对仗的影响,也形成了关于对联字音方面的一些具体要求。所谓字音要求,只是关于字的声调的平仄类别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平仄”问题作些介绍。
字音的平仄
汉字的读音有声调的类别。汉代以后,出于对文字作品诵读的音律美感的追求,人们开始重视对汉字读音声调的分类,也开始重视对诗文作品中字音声调的调配。
在汉字中,有一类字的声调是平稳而没有升降变化的,这种字被叫作“平声字”。还有一些字的声调有起伏变化或发音短促等特点,可以根据其情形再分为几个小的类别。由于这些小类的字的发音具有“非平声”的特点,就将所有非平声的字归为一个与“平声”相对立的类别,叫作“仄声字”。有规则地调配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获得诵读的音律美感效果。
古代的汉字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小类,凡平声读法的字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入声三类字都归仄声类。每个汉字在古代时是什么声调,最终要凭专门的“韵书”来确定。
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许多汉字的声调类别与古代不同了。尤其是古代的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的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改变了它们的音值,发音已经不再短促了。它们的声调有的成了平声,有的成了上声,有的成了去声。这种情况叫作“入派三声”,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类别消失,这一类别的字分别归入了原来的平声、上声、去声三个类别中了。另外一个情况就是普通话的平声字有“阳平”和“阴平”两个类别,而古代的平声字只是一个类别。
在今天的汉语方言中,有的地方还完整保留了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类别,有的方言中则只是能体现出原来的入声字的读音痕迹。
如此一来,汉字的“四声”就有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一个是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论其平仄,古四声是“平声”字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入声”字归仄声类;今四声是“阴平、阳平”归平声类,其“上声、去声”字归仄声类。
《太平广记》卷247《诙谐》三记载了出自《谈薮》的一段文字:
重公尝谒高祖,问曰:“天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天保寺刹。”出逢刘孝绰,说以为能。绰曰:“何如道‘天子万福’”
《梁书·沈约传》也有一段类似的文字:
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按照古四声的标准,“天保寺刹”、“天子万福”、“天子圣哲”的声调正好都是“平上去入”,“刹”和“福”、“哲”都是入声字。“天子圣哲”有助于人们体会古四声的面貌。
有人用“猪油炒菜”、“希奇古怪”、“三国演义”等字样来作为今四声的代表字,也能收到和“天子万福”类似的举例效果。
在对联的创作中,古音的标准和今音的标准都可以使用。如果选用的是古音的标准,就要按照古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如果选用的是今音的标准,就要按照今四声的读音规定用字。在同一副对联中,不可以混用古四声和今四声两套标准。
入声字歌诀
由于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解体而归入了其它的调类,所以母语是普通话的人辨别入声字就比较困难,而阅读和写作格律诗词和对联却都是需要能够辨别入声字的。为此,笔者编制了两则《入声字歌诀》,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一些入声字,找找入声字的感觉:
(一)
六伯黑,不白皙,忒龌龊,没出息。
贷谷麦,织竹席,毒剥削,逐什一。
啬吃喝,食苜蓿,恶服饰,益积蓄。
欲窃物,掘穴窟,昨日暮,跖入屋。
猝突兀,魄觳觫,怕失色,匿帛幕。
急雀跃,脚踬跌,逸角落,鼻憋厥。
忽觉察,戟割截,血沥漉,卒殁绝。
(二)
七叔俶,击羯狄,越朔漠,伐弑逆。
啜冽雪,齧菽粒,历代北,踏石砾。
执节钺,发矢镝,克貊国,若霹雳。
馘魅傑,裂畜腹,抉敌目,酷杀戮。
力搏毕,贼殪斃,得匹駃,值百镒。
复失域,立业绩,获爵禄,锡玉璧。
疾杂学,悦墨翟,执木铎,习八佾。
这两则歌诀中所有的字都是入声字。另外,根据汉字的规律,与这些字声符相同的字也是入声,所以读者可以类推而知道更多的入声字。当然,要鉴别所有的入声字,最终要依赖字典来确定。
字音的三点一般要求
对于对联的字音,有下列三点要求:第一,上联尾字用仄声字,下联尾字用平声字。第二,字音的平仄,一般两两交替使用,在次序为一、三、五的位置上可以随便。第三,上下联偶数对应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反。例如:
说文解字,研神理而设教;
琢凤雕龙,缘道心以敷章。
这副对联题咏的是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联体现其语言文字学的特色,下联体现其文学的特色。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一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上联尾字“教”是仄声,下联尾字“章”是平声。
晋地花开,善美品行为世范;
中华栋起,精深学问作人师。
这副对联是为晋中师范学院题写的,首尾嵌入了“晋中师范”四字。其平仄的模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用上述关于对联字音的第二点要求来检核,可以发现它符合平仄“两两交替使用”的规定。由于次序为一、三、五的位置上字音平仄可以随便,所以“品”字位当平而仄。“学”是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
文源三晋,永沐人文辉舜地;
化泽八埏,长流圣化灿尧天。
这副对联是为网易“三晋文化交流”博客圈子成立两周年的庆祝活动题写的,联中散嵌了“三晋文化”四字。史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都在山西境内,所以用“舜地”、“尧天”来代指山西。联中让“文”与“化”在句首和句中两次相对,强调了这个博客圈子的“文化”主题。“源”与“泽”、“沐”与“流”都是带“水”旁的字,“辉”与“灿”是带“火”旁的字,也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这副对联的平仄模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由于一、三、五的位置上字音平仄可以随便,所以“三”字当仄而平,“八”是入声字,属于当平而仄。“泽”是入声字,本来就是仄声。拿上下联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对照,可以发现其平仄都是相反的,上联是仄声,下联就是平声;上联是平声,下联就是仄声。
2.词性与词义的要求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其词性要求相同。例如:
豪语刘邦分大小,
鸿文宋玉判雌雄。
这副对联的内容是对“风”进行题咏。刘邦作过《大风歌》,其中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句子。宋玉作过《风赋》,其中说风有“雄风”与“雌风”的区别。“豪”与“鸿”都是形容词,“语”与“文”都是名词,“刘邦”与“宋玉”都是名词,“分”与“判”都是动词,“大小”与“雌雄”都是形容词的组合。
三碗武夫降猛虎,
千杯文士赋佳音。
这副对联的内容是对“酒”进行题咏。“三”与“千”都是数词,“碗”与“杯”都是量词,“武夫”与“文士”都是名词,“降”与“赋”都是动词,“猛”与“佳”都是形容词,“虎”与“音”都是名词。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其词义的范畴要求相类。例如:
夏季微风天爽快,
秋时细雨地精神。
这副对联是给朋友“夏季微风”作的嵌名联。联中“秋时”对“夏季”,“细雨”对“微风”,“天”对“地”,“精神”对“爽快”,它们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其词义范畴都属于同一小的类别。
北塞高山藏雾豹,
南溟深壑潜云龙。
这副对联是从《三国演义》的《大雾垂江赋》中集字而成。“南”对“北”,“溟”对“塞”,“深”对“高”,“壑”对“山”,“潜”对“藏”,“云”对“雾”,“龙”对“豹”,都体现着其词义范畴都属于同一小的类别。
3.语法结构的要求
上下联对应部分的语句成份内部的语法关系要求一致。例如:
修身治学心须静,
待世交人品欲贤。
“修身治学”是“动宾+动宾”,“待世交人”也是“动宾+动宾”。“心须静”是“主语+状语+谓语”,“品欲贤”也是“主语+状语+谓语”。“修身治学”是“心须静”的状语,“待世交人”也是“品欲贤”的状语。
存善常来无量地,
去邪总拜有缘堂。
这副对联是为娄烦的一座庙宇作的,盖庙的人叫刘存堂。“存善”是动宾关系,“去邪”也是动宾关系。“常来”是状动关系,“总拜”也是状动关系。“无量地”是偏正关系,“有缘堂”也是偏正关系。“常来无量地”是动宾关系,“总拜有缘堂”也是动宾关系。“存善”是“常来无量地”的状语,“去邪”也是“总拜有缘堂”的状语。
在对联的这些要求中,最后的这条要求是最为严格的。如果创作出的对联存在着上下联内部的语法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应该算是比较严重的瑕疵。
二、写作对联的预备练习的书:《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见百度)
前人编辑了许多入门的训练读物,供初学者观摩体会对联的具体要求。例如《声律启蒙》中的“一东”部分: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再例如《声律启蒙》中的“六鱼”部分: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KUAI)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再例如《声律启蒙》中的“八齐”部分:
岩对岫(XIU),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
云对雨,水对泥,白璧对玄圭。献瓜对投李,禁鼓对征鼙。徐稚榻,鲁班梯,凤翥对鸾栖。有官清似水,无客醉如泥。截发惟闻陶侃母,断机只有乐羊妻。秋望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
熊对虎,象对犀,霹雳对虹霓。杜鹃对孔雀,桂岭对梅溪。萧史凤,宋宗鸡,远近对高低。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公子追欢,闲骤玉骢游绮陌;佳人倦绣,闷欹珊枕掩香闺。
认真阅读体会这类型的材料,就能积累起关于对联的感性认识,逐渐地就会无师自通,提高鉴赏能力。
关于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系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所有,是中国人民(包括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长期的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中创造、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文化样式;它与中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精神品格、民族心理以及民风民俗、文化基因等等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中国这块土地滋养出的、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花朵。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四)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
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
一吟三叹韵无穷。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对联知识
什么是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对联的分类
按使用目的分:
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比如: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比如:
福如东海深
寿比南山高
婚联: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
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通常指为了悼念已经过世的人的对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乔迁联:用于祝贺乔迁之喜用的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开业庆联:用于祝贺开业之喜用的对联。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按艺术特点分:
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其中,重复的字若连续出现也可称为叠字联。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顶针联:上下联中各个分句,其前一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这样的对联称为顶针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名联:对联中包含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对联中某一个字可以由该对联中另外几个字拼合得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瓜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音韵联:对联中包括了异字同音或者同字异音的情况
同音异字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双关联:对联中的某些字词有多重含义。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怎能出蹄
回文联:将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前后颠倒,得到的句子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无情对:上下联对仗工整,但语义相差甚远。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了。它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座上宾,也常常是村夫俗子的家中客。
记得还是大集体的时候,我们村的宝贵爷爷打得一手好算盘,双手能打“狮子滚”;写得一手好字,春节等他写对联的人排成长队。他写对联常常不按书上的内容写,而是因人因事因时现编现写。队里新盖的仓库落成,队长请他在门上写副对联,他想了想,随即在门上写道:“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横批是“仓库重地”。漂亮的正楷,贴切的内容,在村里那真是无人可比。我家的后邻居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五保户老奶奶。春节,队里给她送来了柴米油盐面馍肉菜,请宝贵爷爷给她写副对联,他起起笔来在红纸上刷刷刷几下就写好了。上联是“有米有面有柴火”,下联是“有酒有肉有蒸馍”,横批是“好肥之年”。围观的乡亲哈哈大笑,都夸他对联写得好。
上小学时,我也曾临过几年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毛笔字也算有点基础。后来师范毕业回到家乡,春节或红白喜事,或新屋落成,乡亲们有时就找我写对联。那时,我写对联可没有宝贵爷的本事,不敢现编现写,怕写不好被人耻笑,常常照着书上的内容写。乡亲们都夸我比宝贵爷爷的字写得好,其实我心里明白,那不过是客气话罢了。实际上,我的字和宝贵爷爷的字比起来,那不只是小巫见大巫,简直是小巫见老巫了。
那年月,几乎家家都穷,不像现在,过年都贴印刷精美的对联。那时候贴的对联,都是一角钱一张的红纸裁裁请人写的。所谓“请”,也不过是让支烟,或说几句感谢的话而已。写联人赔笔赔墨赔力气,但受人尊敬,心里高兴。
对联虽然雅俗共赏,但作对联贴对联还是很有讲究的。
对联来自于律诗。格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两句为一联,通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工整,故简称“对联”。
一副对联不讲字数多少,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样读起来才悦耳动听,节奏富有变化,具有韵味。如果上下联尾字平仄倒置,读起来就会拗口。另外,对联的上下联某个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不能错对,即所谓实对实,虚对虚,数对数,物对物,颜色*对颜色*,形态对形态。因此,没有一点对联知识的人想作出一副好对联,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副对联作好了,写好了,可贴的时候也是有规矩的。上下联对齐,贴端正,自不必说,最起码的规矩是不能把上下联的位置贴反了,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我国传统的排版格式是竖排版,右翻页,读的时候是从上往下,自右向左。现在的对联还一直沿袭这一传统,即对联的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贴的时候当然要把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这样才正确。有些对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贴反就变成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虽然读起来有些拗口,但意思还说得过去。可是,有些对联是绝对不能贴反的,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如果贴反就变成了“柳岸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不仅读起来拗口,而且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失去了原来的意境。现在人们对对联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经常把对联贴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联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的国宝,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婚联: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比如:
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其中,重复的字若连续出现也可称为字联。
[有关对联的知识]
古入声字,有的方言今仍读入声。如广州、上海、苏州、南京、太原、张家口等;有的方言这类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分别归到其他声调里去了。古入声字,郑州今大部分归阴平,少部分归阳平,重庆今归阳平,普通话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为便于查检,本表入声字按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次序排列。同声调的字按声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发~生,“~”符号,表示省略。(一)普通话今读阴平字b八捌钵拔剥逼鳖憋擘~开
p泼劈撇瞥扑仆拍霹泊湖~
m摸抹~桌子
f发~生
d答~理搭褡滴跌督掇剟裰咄
t塌踏~实剔踢帖贴怗秃托脱突
n捏
l拉勒~住
c擦撮轻~
s撒~手缩塞堵~
zh隻汁织扎~营桌卓倬捉琢拙摘粥
ch吃插出戳拆~开
sh虱湿失杀刷说叔淑菽
j激迹击墼积绩勣缉屐夹~攻揭结~实接噘撅撧锔掬鞠
q七柒漆戚沏掐切曲~线屈缺麯
x吸翕歙悉蟋窻析息熄惜昔夕汐锡晰浙晰膝瞎歇楔蠍戌薛削
g搁~下疙胳割鸽刮聒郭
k磕搕磕哭窟
h喝~水忽惚唿豁劐黑
o一壹揖押鸭噎掖屋挖曰约压(二)普通话今读阳平字b拔跋钹魁白舶帛伯泊停~箔勃渤脖鹁博薄厚~礴搏膊驳别蹩醭
p璞僕仆~人濮
m膜没~有
f乏伐筏阀垡罚佛弗拂彿绋茀伏茯袱服~从菔韨绂福幅蝠辐
d答问~瘩沓达鞑妲靼怛得德笛迪狄荻敌嫡镝觌翟滌籴的~确碟蝶喋堞牒迭叠独读犊牍渎毒夺铎踱度忖~
z杂砸则择泽责啧帻箦贼足卒族镞昨
s俗
zh直值植殖稙执姪职扎挣~剳铡闸宅折辙摺哲辄谪蛰詟竹竺烛躅逐轴妯酌浊镯琢啄濯擢茁斫斲
ch察
sh十什拾石食蚀实识舌折弄~孰熟秫赎勺
j及级汲岌笈亟极殛吉急即脊~梁瘠疾嫉蒺集籍藉狼~辑楫戢棘夹~衣荚郏颊洁絜结~局拮诘劼颉劫桀傑杰羯碣竭竭偈节栉捷婕睫截局跼菊橘决抉诀玦倔~强掘崛桷厥蕨蹶一~不振獗橛谲觉爵嚼绝矍攫躩钁
x席媳习袭檄侠狭峡狎辖黠协勰胁颉撷穴学
g格阁路革隔膈国帼虢骨~头
k咳壳
h合盒曷运转阖劾核阂貉涸翮斛觳滑猾活
o额(三)普通话今读上声字b笔卜百佰柏北
p癖撇匹朴~素蹼
m抹~药
f发理~法
d笃
t塔獭铁贴柬~庹
s撒~种靸索
zh嘱瞩眨窄
ch尺
sh蜀属
r辱
j戟给脊屋~甲岬胛蹶
q乞曲歌~
x雪血宿
g骨~骼鹘谷毂嫴鹄汩葛姓~
k渴
o恶~心乙(四)普通话今读去声字b必毖辟薜~荔壁璧毕跸哔筚弼碧滗彆~扭不薄~荷
p迫粕珀魄僻闢瀑曝
m末抹~石灰沫茉秣莫寞漠默墨麦没~落脈殁陌泌秘蜜密谧觅幂汩灭蔑篾木沐霂幕目苜牧睦穆
f复復腹覆蝮服吃~药缚
d度踱的目~
t踏~步搨榻遢蹋挞特惕倜拓萚
n纳衲讷呐匿暱溺逆涅隉聂蹑颞镊臬孽蘖齧诺搦虐疟
l辣瘌蜡腊鑞肋仂勒~令乐快~力立粒笠栗慄溧历枥沥疬雳栎砾郦列冽烈裂猎躐鬣劣鹿漉麓辘菉绿录禄碌録逯戮陆六洛雒络落酪烙骆珞律率略掠
z仄作柞酢凿
c侧测恻厕策册猝促蹴簇蹙踧
s飒萨瑟塞啬穑涩色肃鹔速觫簌宿粟谡夙
zh窒桎铚蛭郅秩紩陟炙质锧浙祝
ch斥赤彻撤澈畜~生搐觸怵黜绌矗绰辍龊
sh式拭栻室释适饰煞歃霎设慑摄涉述术沐束妁朔蒴槊烁铄硕蟀
r日热肉褥入若箬弱
j鲫稷剧倔~脾气寂
q迄汔泣恰洽怯契惬箧切~记窃妾却确搉榷壳悫阙阕鹊雀
x隙吓~人绁泄燮亵屑恤卹畜~牧蓄勗旭续穴血
g各
k克剋客恪嗑榼酷喾阔括扩廓
h赫郝喝~采鹤褐笏或惑获蠖镬霍藿壑
o恶善~萼愕鄂鳄噩厄扼轭遏亦奕易邑浥轶役疫亿忆臆绎译驿益镒翼翊熠佾逸屹抑腋液揠叶页业邺谒烨兀杌勿物沃襪握幄玉钰域蜮浴欲慾峪毓育郁昱煜狱月刖悦阅钺樾乐音~药耀跃粤岳嶽鬰钥
一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添字、减字、改字、断句等方式,使原意向其反面转化。
一天,明朝大诗人唐伯虎与祝枝山前去游鹳鹊楼。年过花甲、身肥体胖的祝枝山刚刚爬上二层,就气喘吁吁不想向上爬了。唐伯虎游兴正浓,也想鼓励好友活动一下筋骨,就高声朗诵台柱上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鹊楼》的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祝枝山加上两个字,改成:
到此已穷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
唐伯虎对于祝枝山不好活动还找借口搪塞,甚为不满,再改动二字:
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祝枝山心悦诚服,也为好友关心自己感到快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上到顶层。
二
明末大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以忠节自命,曾在厅堂门框上亲自撰写一联,曰:
皇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松山一战,洪兵败被俘,屈膝降清。时人鄙之,在其自撰联后加了两个字,遂成新联:
皇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加上两字,即变自命为讽刺,堪称妙笔。
三
从前,鄂西山区有户姓覃的人家,大儿子娶媳妇,请一位乡间学究写婚联,因招待不周,这位老先生竟为其写了一副丧气联:
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
对联贴出,亲戚们看了都摇头。新娘款步下桥,猛见此联,好生烦恼。走到门边,灵机一动将对联的两个尾字撕去,变成:
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
减去两字,联意突变。
四
清光绪年间,某县知县王国宾是个贪官,既贪而酷,士庶切齿,而他又无自知之明,常以君子自诩。某年元旦,在大门口贴一联云:
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不久有人在每句下面再添一行字,变成: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中国春节对联知识_为什么中国要贴对联
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旳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旳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旳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旳艺术魅力。
通俗性和高雅性
严肃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
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比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民智开明范;学领女权炳耀风”,其风格是高雅而严肃的。清末有个叫赵藩的人,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此联就属于严肃性的。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对联的教学知识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
3.通过对联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雅称——楹联、楹帖俗称——对子)
三、对联的特点
(一)对仗工整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
仪仗)
1、字数相等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词性相同
对联的词语要求对应,即常说的“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当
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就非得用主谓结构不可;上联用动宾结构,下联就也只能用动宾结构。
(二)平仄协调仄起平收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传统习惯上则是“仄起平落”,也有人叫做“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提问:请一位同学解读一下对联三个特点
例: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一夜清风吹红花千朵三春细雨染绿树万株
老师语:但也有特例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是一个很有名的讽刺联,这是袁世凯死后的当年过年,群众贴出的春联,当时有人奇怪,对联这么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于是就抄了去请教学者,学者笑曰:暗喻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也!
此外,老师要补充对联第三个特点
(三)内容相联上下衔接
上联“祖国江山好”,下联“大地气象新”;上联“扫千年旧习”,下联“树一代新风”;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全国卷一)。
反对:上下联一正一反,呈转折关系,意思相反,联中所用的词语多是反义,要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和鲜明。
串对又称流水对: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内容顺承,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条件、假设等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对联,我们把它叫做正对。
第二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相反,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对。
第三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意思相承,命意顺承连串,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我们把这种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的对联,叫做串对,亦叫流水对。
四、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竖行书写不用标点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五、对联三注意
要写好对联,除了要遵守上面讲的“五讲”外,就一般情况而言,还要注意“三性”,即:
(一)注意思想性
对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如:
例上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下联“万家忧乐上心头”。
此联触景生情,由景及情,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二)注意针对性
撰写、张贴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如:
例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那就是各省献上的对联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此联说的是我国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此联讲西藏,下联说新疆。此联运用藏语和蒙古语的音译词入联,“扎西德勒”藏语意为“吉祥如意”,表示欢迎、祝福,“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或者“肥沃的牧场”,此联确实别具特色。
(三)注意文学性
拟写对联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拆字法,比喻,拟人,双关),还要注意炼字炼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如:
例
1、拆字法: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构成楹联。
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2。镶名格:楹联中巧妙镶入人名[嵌人名需嵌名人,不能随手编人名来对匀]或地名或事物名,又叫[嵌名格]
如: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反问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炼字: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黄庭坚接着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请问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以“扶”“失”二字,贴切地表现了细柳在轻风中弱不禁风的娇态以及如雪梅花融化在皎洁月光中的情景。
五练——运用对联知识,完成下面练习
1、修改对联(2004年高考题)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2、找下联与“一溪梅月临池醉”对应的最佳下联是()
A满湖荷花映香人B两岸梧桐入夜寒C三更时分惊梦醒
3、填数字,说含义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下联:六七八九——少()
4、给下面对联找到最适合的场合
能歌善舞心弄巧,长书工画指生花学校门联
披文入理游胜景,穷天究地探谜宫艺术节
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书店
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学校科技节
5、填恰当的词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蟾宫折桂,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6、调整对联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7、将划线句子改为一副对联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