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就有饮茶之说,记载见于《赵飞燕别传》。
到了三国时期,喝茶之风已经风行。唐代茶博士陆羽则专门写了《茶经》一书,大谈品茶的艺术。饮茶已然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项目,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居其一焉,品之者不可胜数,赞之者多如牛毛
但到了近代,却有一些名家提出“戒茶”之说。茶非烟酒,如何可戒?
一、老舍:迫不得已,只好戒茶!
抗战时期,困居山城重新的老舍先生,写有《戒茶》一文:
我既已戒了烟酒而半死不活,因思莫若多加几种,爽性快快地死了倒也干脆。谈再戒什么呢?……迫不得已,只好戒茶。
图片|王家春《闲话少说 专心吃茶》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写过《茶馆》一剧,非深入茶馆、真知其味者,不能写作。其实,老舍先生本就有品茶之嗜,边写作边饮茶,一直如此。据其夫人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
据说,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老舍先生爱喝茶,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瓶。可是老舍先生刚沏好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身服务员就给倒掉了,惹得老舍先生神情激愤地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
原来,西方人是论“顿”喝茶。故而有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等,而中国人喝茶则从早喝到晚。莫斯科宾馆里的服务员看到半杯剩茶放在那里,以为是喝剩不要的,就把它倒掉了。
图片|王家春《酒茶已备好 只待故友来》
但为什么嗜茶的老舍先生要写《戒茶》呢?
原来下文自有交代:“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但是,不管我愿意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
看来是在当时的陪都重庆,因物价飞涨,茶叶太贵,比吃饭更难。连老舍这样的大作家,这样一位“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谦谦君子,也难抑悲愤之情,写出《戒茶》,以示抗议!
二、杨绛:这茶,可以戒绝!
无独有偶,杨绛先生写有一文提出“戒茶”。她历数不爱饮茶之例,如法国人不爱喝茶,如巴尔扎克喝茶一定要加上白兰地;《清异录》记载有个叫符昭远的人,不喜饮茶,他称“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更有甚者,好些美国留学生认为茶不卫生,有毒素只喝白开水……
图片|王家春《读书可济世安邦 吃茶可陶冶情操》
笔锋一转,她谈起“戒茶”来:
美国人不讲究喝茶,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今他们的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的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的水”(Bewitched Water)而已……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过对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
原来,此茶非彼茶,杨绛先生要戒绝的是这种美国人的茶叶代用品,即“迷昏了的水”(Bewitched Water),并非我们认为的中国茶。这种“茶”,确实没有留学生们认为的“茶毒”。它只是树叶炮制而成,连茶叶都算不上,怎么会有“茶毒”呢?
三、马国亮:饮茶甚于鸦片!
如果说,上述两例“戒茶”不是真“戒”,要么虽戒实爱,要么所戒非物,谈起“茶毒”尚未打蛇七寸,马国亮在《喝一杯茶想起的许多事情》一文中,则提出“实锤”……
他写道“因为茶是像烟与咖啡一般地可以使人兴奋,而消费方面,总是一种多余的损失。这只就平常饮茶的人们来说罢。那些有茶癖的,所耗费的金钱还大呢。”
图片|王家春《爽口之味 五分便无殃》
例一,马氏观察嗜茶之人,“他对于泡茶的沸水也须亲自去烧的。他先在一只小小的炉里放一点炭燃着,上面放盛水的壶子,然后自己拿着扇子,很有度数地轻轻地扇着炉口,像怕火太慢和太烈都不行的样子,这样守着等水沸了,便拿起来对着那早放着茶叶的精致的小瓷壶里倒……倒了之后,再很小心等了若干时候,才拿起倒在像小酒杯般大小的茶杯上,茶杯共有七八只之多……”这种喝法,“全部的时间和金钱便完全用在里面了”。
例二,“又另外有个父执,从前是吃鸦片的,后来把鸦片戒了却又上了茶癖,听他说,他在茶方面的消费,比吃鸦片还厉害。”如此饮茶,甚于鸦片,不戒如何?
事物走到极端总会变质,事事如此,茶也不例外,但总不能因噎废食。是人之过,干茶何事?
一花一世界,一茶一故事。茶之滋味,不仅在品其物质层面,还深入其精神内涵,了解关于茶文化。关于茶的趣事,我们这里有本秘籍——《君若闲时来吃茶》,带你品茶听故事。
《君若闲时来吃茶》
收录鲁迅、林语堂、冰心、杨绛、
贾平凹、林清玄等35位名家的吃茶散文,
再配以王家春哲理中国画,
用茶一样的文字煎饮妙趣生活,
收获恬淡清雅的心境。
同作者系列书籍推荐:
《画说菜根谭》
王家春先生首创的中国哲理画,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画作干净空灵,寥寥数语,读来却是一个个人生哲理。
《画说菜根谭》中家春老师以“画说中华经典”的方式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注解生动,另配以趣味性的画作,老少皆宜,送给读者一把舀起传统文化的甘甜泉水的“勺子”,让人在趣味中读懂经典,滋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