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唐代诗人李贺曾写过如此诗情画意的佳句来描写一个物品,这个东西便是漏刻。
但生活在80年代的人大概都知道,我们国家曾经实行过一种制度,它叫做夏令时。
夏令时的由来
在顺应自然方面,我们的祖先十分有经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从古老的《千字文》中就足以彰显祖先们的生活智慧。
而要说到与我们的传统作息相悖的夏令时,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推动了夏令时发展的关键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
当他在法国担任驻法大使时,发现了法国人的生活习惯非常懒散。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富兰克林从小便早睡早起,而法国人与之相反。
法国人比较喜欢夜间活动,白天的大好时光都用来睡懒觉。因此他们的夜生活较为丰富,晚上入睡得也很晚,早上10点多才起床,一天的工作都被耽搁了。
而且夜间的照明会大量的浪费电能,于是他呼吁欧洲人应该实行夏令时的制度。
当富兰克林的想法初步提出时,并没有被人采纳,随着1916年世界大战的到来,战争所消耗的资源是巨大的,所以德国第一个实行了夏令时,而事实证明夏令时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随后许多欧洲国家都纷纷效仿德国,在国内普及了夏令时制度。夏令时的制度迅速在欧洲各国走红,成为了各个国家时兴的节能计划。
实行夏令时后的生活
跟随着这股流行于国际间的潮流,我国在1986年也实行了夏令时的制度。
在欧洲国家拥有着赞誉的夏令时,可在我国实行夏令时的六年内,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改变都是消极的负面的,大家都怨声载道。
其中的繁琐大大违背生物作息规律,扰乱了人们体内埋藏多年的生物钟。
夏令时固然能节省一大部分的电能,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夏令时制度也阻挡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的脚步,而在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行的节约能源措施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在1991年,夏令时就被反对的声浪停止了,也有专家认为,夏令时意义不大,采取夏令时纯属添乱。
被废止的夏令时
归结夏令时废止的原因就可以发现,夏令时的停用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我国处于低纬度地区,地区不同采用的时区也不同。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大,其次我们与欧洲国家所处的温度带也不同。
再实行夏令时的话就要早两个小时,作为我国西端的地区可就遭了殃,可能刚起床就要开灯。
而且我国东西南北地区的温度差异也很大,使用夏令时的欧洲国家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相对温和湿润。
我国华南地区,夏季尤其闷热潮湿,更加适合晚睡晚起的生活节奏。
所以夏令时对于中国来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项令人折磨的制度也就被喊停了。
虽然夏令时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夏令时的弊是大于利的。
虽然夏令时在节约能源方面卓有成效,但与人们传承了上千年的生活习惯相比,其中的得失是不平衡的。
俗话说得好,自己的鞋子才知道紧在哪,方法纵然有千万般,但要走最适合自己的路。
事实证明,夏令时并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所以会被淘汰。
靠着夏令时节省的一部分能源远远赶不上消耗的人力物力,如果要真正地为节约能源而着想,应该是每个人刻在心里的观念。
政府部门需要做到的是为老百姓普及节约能源的必要性,加强人们对于节约能源的自我意识,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只有真正做到全民节约资源意识,才能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化最优化,从而造福千秋万代。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一代的人都有责任与义务为子孙后代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