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逻辑学入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剩下的44个小故事。
搭建投研框架,第一个部分就是“投资逻辑”,今天思考了一下什么是投资逻辑,突然脑子里面一片空白,这个被我们说了无数次的词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投资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从小到大上过无数的课程,但是偏偏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教授过“投资逻辑”。所以找了一系列的书籍,好好思考下“投资逻辑”的内涵与外延。
这本书简单易懂,讲了88个小故事,但是每个故事都挺值得琢磨和思考的。我只是摘录了其中重要的概念和结论的部分。可以找到原文看一看。
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很多小故事都可以放在投资中进行类比,可以以此为标准考察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存在一些谬误和偏差。
45.“嗯?有两个报社的记者参加……”|结构歧义
在逻辑学上,由于语句中的语法结构具有不确定性而导致判断产生的歧义,叫作结构歧义。系秘书在汇报工作时提到“两个报社的记者”,这里面就含有语法结构的不确定性,既可理解为两个记者(同一家报社),可以理解为记者(数量不确定)来自两个报社,所以是犯了结构歧义的逻辑错误。
要消除结构歧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原来的表述方式,让其具有确定性。比如,系秘书可以对领导说:“今天的活动,有两位记者参加”,或者“今天的活动,有两家报社的记者参加”;儿子在回答母亲的问题时,可以说:“一本现代的战争小说”,或者“一本关于现代战争的小说”。这样的话,听者就明明白白了。
46.“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隐含命题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意思就是,听人说话的时候,为了准确把握对方的思想,听明白对方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不能只听对方话语表面的意思。很多时候,别人说的一句话中,实则隐含着另一句话;别人说的一个命题中,实则暗藏着另一个命题。类似这样的情形,我们就将其称之为“隐含命题”。隐含命题在生活中非常实用,把它用好了,既可以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又不至于因直言叙述而得罪人。在很多交际场合,它可谓是一种高明而幽默的表达方式。
在人际交往和生活、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分析、运用隐含命题,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也能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话语中,找出漏洞和破绽,发现事实和真相。
47.“套用你的话,看你还能怎么狡辩”|同构意悖
这种仿照对方辩词的话语结构,建构一个与对方话语结构相同,但语意完全相悖的观点,并以此反制对方的方式,叫作“同构意悖”。由于是按照对方的话语结构和思维逻辑推导出的结果,所以面对这样的反制,对方通常无言以对,只能自食其果。
在运用同构意悖的时候,我们不必考虑所使用的话语结构是否正确,是有效还是无效,只要跟对方的话语结构相同,就能达到反击的效果。因为使用这一诡辩的目的,不在于重新“立”一个论点,而是要“破”掉对方的诡辩。如此,就可以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让对方哑口无言。
48.“说了半天,跟什么都没说一样”|分解问题【小渔:这一条很实用呀~】
从逻辑学上讲,出现这样的情况,跟不会分解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分解自己的问题——为的是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问题;也要学会分解他人的问题——为的是减少答非所问的状况发生。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呢?我们着重从提问方的角度来学习一下。
·Step1:确定问题的方向生活中最简单的疑问句,莫过于5W+1H,即:When什么时候?Where什么地点?What什么情况?Who什么人?Why为什么?How怎么?上述这几点,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的方向,即要询问的是哪个方向上的问题。比如:周末你去了什么地方?你上午和什么人在一起?你昨天为什么不来上学?如果你想询问“那是什么”,就要用“What”,而不能用其他的疑问词;如果你想问“方式”,就要用“How”,而不是其他的疑问词。换句话说,想知道什么内容,就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疑问词来提问。
49.“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没有中间物”|虚假两分
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对于儿童来说,我们可以说童言无忌,天真可爱,但若是一个成年人,也习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好即坏、非对即错的方式来思考问题,那他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
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似乎全世界所有问题都只有两面。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
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和他人: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一个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黑暗,自己没有任何价值。从表面上看,遇到挫折一蹶不振,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陷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没有中间物。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告诉自己,告诉他人: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高考落榜了,复读也有可能重新实现梦想;即便不复读,还可以选择专科学校;失恋了还可以再恋爱,也许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并欣喜地发现,人生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
50.“你如何知道它是真的,能证明吗”|事实断言
在提问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所有推理论证,几乎都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过去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将来是什么样?这些看法形式不一,有可能是假设,有可能是理由,也有可能是结论,但说话者的目的是一样的,他们希望听者能把这些看法当成事实,并认同它、接受它。在逻辑学上,这些看法被称为“事实断言”。现在,有一个看起来无懈可击的“事实断言”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选择无条件地相信,还是选择仔细分析,看看这个结论有无疏漏?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后者,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事实断言进行验证呢?面对事实断言,我们如果要验证它,需要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问题2:是否需要证据来证实这一断言?
问题3:证据的效力可靠吗?
如果需要证据,而我们没有看到证据,那这个断言就属于孤立断言,即这一断言没有用任何方式来加以证实。对此,我们必然要去怀疑孤立断言的可靠性,并进一步向对方求证。如果有证据,为了客观评价推理过程,我们要记住一点:与其他事实断言相比,有些事实断言显得更加可靠。
通常来说,某个断言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我们可信赖它的程度就越高,我们也越能把这样的断言叫作“事实”。可能有人会问: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断言的可靠性?答案是有,我们可以借助提问来实现。
问题1:你的证明是什么?
问题2:你如何知道它是真的?
问题3:你有什么证据吗?
问题4:你为什么相信它?
问题5:你能确信它是真的吗?
问题6:你可以证明吗?
【小渔:这六个问题简直是完美啊,在考虑投资的逻辑的时候,就应该反复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从而厘清自己的逻辑链条是否是正确的,结论是否是可靠的。】
如果我们养成了经常问这些问题的习惯,那就离最佳提问者不远了。这些问题要求提供论证的人进一步解释这些论证的基础,以证实其言论的准确性。任何一个提出论证的人,只要他希望你认真思考这个论证,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知道自己掌握了实质性的证据,可以证实其断言。所以,他们会希望你了解这些证据,并渐渐认同他们的结论。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的要求,表示出大发雷霆或躲躲闪闪的态度,那就存在问题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感觉很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没有足够的证据去支撑他的某一看法或观点。
51.“只要支付全款的10%就行了”|隐瞒证据
在销售过程中,有些业务员为了尽快达成交易,会有选择性地摆出论据,挑对自己有利的话来说。实际上,这是运用了逻辑学上的隐瞒证据,也叫作采樱桃谬误。意思就是,像采樱桃那样,专门捡那些好的樱桃摘,比喻有选择性地说话,只呈现美好的部分,而把不利于自己的那些话藏起来。
52.“不好直接回答时,就回答点别的”|答非所问
【小渔:这不是就是小渔本渔吗?被人抓住小辫子的时候,我常常就回答点别的,顾左右而言他,呵呵呵~并不是没有听懂提问,只是人生很多时候不是非黑即白的,大多数时候搁置争议,争取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或者在不适合直接回答的场合中,我们可以用答非所问的方式巧妙回避。需要注意的是,在该说真话、需要直接表达意见时,我们还是要真实地表达。否则的话,会给人留下一种虚伪狡猾之感,让人觉得不够真诚、不可信任。
53.“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绝对化谬误
【小渔:突然觉得这不是一本讲逻辑的书,是一本讲人生处世哲学的书。也许很多时候在人生中活的艰难,并不是个性问题,也不是情商问题,而是知识储备不够,思考问题的模型不够多,所以才显得艰难。】
面对这样的质问,欧西德真的很难自圆其说。同时,我们也应该看清一个事实:回答问题太过绝对,会让自己很被动。欧西德在回答苏格拉底的问题时,就犯了逻辑学上的绝对化谬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果被苏格拉底抓住了把柄,不断地反击,最终无言以对,输了这场辩论。也许在我们的意识中,也认为羞辱、偷窃是绝对的“不正”,但又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候,这两种行为却是“正”。毕竟,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或多面性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绝对化,意味着走极端,意味着不科学,意味着不合逻辑。如果我们不分情况、地点和说话对象,一味地认为某些逻辑必然是对或错,就很容易闹出笑话,犯下谬误。
王阳明解释道:“‘有才的才能长寿’与‘无才的才能长寿’都没有错,它们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而言的,两者并不相斥,也没有犯逻辑错误,它们相对于各自所处的事件、地点、条件而言,都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拥有辩证思维非常重要。对待不同的事物,我们不但需要具体分析,还要辩证分析。就算是真理,也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54.“诡辩家的半费之讼,你看懂了吗”|二难诡辩术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依靠收徒讲学、传授论辩技巧、教人打官司为生。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两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命题。据说,他教授论辩术,传授诉讼和辩护的方法,通常都要跟学生签订合同。
55.“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吗”|简化因果关系
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解释时,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或者着意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的谬误。事实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其原因都是由许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联合起来的结果。换句话说,是这些原因共同起作用,形成了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整体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因果解释都可以过度简化。所以,当被问及某一件事发生的原因时,哪怕我们所提供的答案并不包含每一种可能的原因,也是说得过去的。可既然我们了解了过度简化因果属于逻辑谬误,在通过因果关系得出结论时,就要让其尽可能包括足够多的因果因素,让对方知道你并没有将因果过度简化;或者你还可以向对方说明,你在结论中所强调的因果关系,只是众多原因中的一个,但不是唯一。
56.“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有18元8角8分”|故意歪解
从逻辑学上说,明明知道对方的意思,却故意曲解成另一个意思,造成概念或话题转移,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就叫故意歪解。很多时候,故意歪解是一种诡辩技巧,把对自己不利的话语,歪解成对自己有利的意思,就如上面所讲的例子。但有些时候,面对自己不能回答、不想回答、不会回答的问题时,也可以用故意歪解的方式来回应,这也是一个明智的策略,至少比直接拒绝更容易被接受,且不会破坏沟通的氛围。
57.“阴沉着脸,是因为心情不好”|命名谬误
命名谬误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说话者知道名称,也知道原因。但实质上,说话者不过是换个说法重复问题,说了等于没说。
命名谬误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它可以一笔带过地回答一些现象和问题,比如“孩子为什么哭闹、摔东西”,是因为“孩子脾气不好、犯劲”,看起来像是回答了,但其实阻碍了我们寻找更深刻的原因——孩子哭闹,可能是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也是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契机。
当然,如果有些问题不方便回答,不想让他人知道具体的原因,用简单的命名来回答,也未尝不可,这样既不会驳人面子,也不会让自己难堪,不失为一种良策。
58.“小明是小明爸爸的儿子”|同语反复
通常,我们下定义是为了通过一个概念去明确另一个概念。所以,用来揭示被定义项的下定义项,必须是已经明了的概念。如果下定义项用来被定义概念,那么,下定义项概念本身就成了一个未明确的概念。用一个未明确的下定义概念去明确被定义概念,其结果就是无法达到明确定义项的目的。像上述这种回答问题的形式,就属于下定项中直接用到被定义项的概念。比如,“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对待生活的人”,下定义项“乐观对待生活的人”,仅仅是对被定义概念“乐观主义者”的字面解释,等于下定义项中直接用被定义项的概念,这种逻辑错误被称为“同语反复”。所以,要明确“乐观主义者”,就必须明确“乐观”这一概念,只有表述出了它的真正意思与内涵,才能就“乐观主义者”给出一个详细的、明确的解释。
59.“明天约好了去爬山,所以明天肯定是晴天”|一厢情愿
像类似这样的,以自己单方面的想法作为论证根据的推断,在逻辑学上叫作一厢情愿,也是一种常见的谬误。换句话说,一厢情愿的逻辑谬误就是以个人的好恶和个人意愿来判断,总是有选择地相信——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相信让自己感到快乐舒心的事。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逃避现实、回避真相。
我们所希望的,只是的内心的愿景和期盼,与事实毫无关系。世界不会因为你渴望成为“公主”,就让身边所有的人都围着你转。偶尔的、无伤大雅的一厢情愿,不过是我们害怕面对失望,可像这种荒谬至极的一厢情愿,就是自欺欺人了,也是自讨没趣。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掉进一厢情愿的思维模式中,因为不肯、不敢面对现实,往往会让我们在自我安慰与自我欺骗中陷入更深的困境。直到有一天,无处可逃,必须直面的时候,我们就会彻底陷入可悲的沼泽。所以,走出思想迷宫,勇敢面对现实,才是明智之举。
60.“所有男人都喜欢看世界杯吗”|区群谬误
要避免区群谬误,应当在整体认识某一群体的基础上,用具体的眼光去看待群体中的个体。尽管群体的特性可能适用于个体,但未经调查,不能盲目地把群体的特性挪到个体上。毕竟,个体可能与具有群体相一致的特性,也可能有和群体截然不同的特性。
61.“说不上来,就是有一种感觉”|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就是对一个问题,没有经过逐步分析,仅仅根据内在的感知迅速做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疑难、迷糊的时候,忽然对问题的一种顿悟,甚至对某件事物的结果有预感等情况。很多哲学家强调过直觉思维的重要性,但从逻辑学上来讲,直觉思维无法作为证据来证明某个观点,因为它没有可信度与说服力。当我们用直觉支撑一个观点时,我们依靠的是内在的感觉或常识,这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其他人没有办法去判断它的可信度。况且,直觉本身也是不确定的东西,根据直觉得出的结论本身有待考察,如果想用直觉做证据,先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直觉是可信的。
所以说,直觉不可以作为直接的证据,只有经过证明的直觉,才能作为论据。
62.“这个项目结束后,起码能赚二三十万”|预期理由
63.“萧敬腾一开演唱会,肯定会下雨”|巧合谬误
一言以蔽之,巧合与偶然不等于必然,要找出结论与现象之间的必然性,还要深入地研究结论背后的原因,以及现象所导致的结局。
64.“给懒惰的农民发两头牛,他们就勤奋了”|因果倒置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知道因果倒置是一种逻辑谬误,但诡辩者会故意利用这种方式来诡辩。如果听者不假思索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迷惑,并相信他们的诡辩。
因果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意的两件事物或两种现象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就算真的存在因果关系,谁是因,谁是果,也需要谨慎判断。那么,该怎样判断事物的关系呢?我们需要从因果关系的“共存性”与“先后性”入手。所谓共存性,就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相互接近性;所谓先后性,是指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否具备这两种特性,是判断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但,请注意——不能因为两种事物之间存在这两种关系,就认为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打闪和打雷,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但我们不能说,因为打闪了,所以打雷。事实上,打闪和打雷的出现有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带电云之间的相互碰撞。很多时候,因果倒置是我们的思维发生了倒置的想法,那是主观臆想,而非事实,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
65.“夸奖让学生成绩下降,责骂让学生成绩进步”|回归谬误
从逻辑学上来说,如果未考虑统计学上随机起落的回归现象,故而造成不恰当的因果推理,就犯了回归谬误。上面的几个推理,问题就在于此。
从统计学上看,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围绕一个均值来回波动的,这叫作“均值回归”。之所以会发生上面的推理谬误,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一规律,错误地从回归平均的现象中得出错误的因果关系。即,看到一件事发生后,某个指标回归平均,就认为这件事是导致该指标发生变化的原因。既然回归谬误会让我们犯错,那我们该如何避免呢?首先,能够意识到回归谬误的存在,本身就能够减轻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要经常提醒自己,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其次,客观数据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帮助,多观察自己的历史表现数据,不要因为一两次超长发挥,就盲目地自信;也不要因一两次偶然的失误,就自暴自弃。客观的数据,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做出分析。
66.“和尚动得,为何我动不得”|推不出来
我们来看看这个论证——“和尚动得,为何我动不得?”暂且不说和尚是否真的动得,或是动不得,就算是和尚动得,阿Q就一定动得吗?阿Q给出的论据,根本无法必然地推出结论。换句话说,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67.“下半年有富余的话,我肯定借给你”|设定条件
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条件关联,如果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环境,客观事物就无法存在和发展。正因为此,很多人就会利用设定某种条件,对他人的提问做出回答,这是一种诡辩技巧。如果是在不利的处境之下,借助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68.“抽烟会影响空气质量,赶紧戒了吧”|无足轻重
69.“自古以来,家务活都是女人做的”|诉诸传统
时代在进步,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进步。过去,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较低,这种客观情况导致了多数女性都只能在家里相夫教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也开始接受和男性一样的教育,并像男性一样在社会上工作,具备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独立的思想意识,因而再用古代的传统去要求女性,显然就不合适了。诉诸传统有两种想法的极端谬误,一种是我们刚刚说过的,诉诸年代,即过去的一些古老传统;还有一种是诉诸新潮,即主张某想法的新时代潮流,就是好的。实际上,这都是走极端,旧时候的传统未必适用于现代,而新潮的也未必就是好的。对待传统,我们要辩证来看,不能“一刀切”,既不能说传统的就是好的,也不能说传统的就是不好的,新潮的才是好的。好与不好,要尊重现实,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0.“我们该为别人的盲目行为负责吗”|说即劝说
所以,判断一个人说话是不是劝说,要看说话者的目的性强不强。不能遇到问题,就让当事者对其他人的盲目行为负责。有时候,犯“说即劝说”的逻辑错误,也是对某些无辜当事者的一种伤害。
71.“狂放之士,用他有什么益处呢”|以人为据
很明显,在是否任用庞统这件事情上,孙权并不是依靠理性在做决策,而是犯了“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所谓以人为据,就是在判断一个人的观点正确与否时,不看观点本身,而看发表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来说,以人为据有两种类型:其一,以貌取人,就是根据印象来看人。对于那些印象不好的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采取否定和反对的态度;其二,以立场看人,如果对方的立场与自己不同,就把对方视为敌人或对手,对对方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采取反对的态度。孙权对庞统印象不好,就不相信庞统说的话,不相信庞统的才华。哪怕鲁肃极力推荐庞统,拿出可以证明庞统有才华的事例,孙权依然不用庞统。在如何看待周瑜这件事情上,庞统对其是不屑一顾,这恰恰与孙权对周瑜的立场相反,这就更加剧了孙权对庞统的厌恶。由此可见,孙权犯了典型的“以人为据”的逻辑谬误。其实,狂士未必无才,人的性格如何,不能推出他的才华与能力。这也告诫我们,做决策之前,要凭借理性去思考问题、审视人才,要就事论事,并实事求是,切忌犯以人为据的逻辑错误,这很可能会让我们的判断产生偏差或失误。
72.“盗书,怎么能算是偷呢”|说文解字
中国的语言是很精妙的,如果多字词进行拆解和趣解,往往就会衍生出另一番意思。特别是在辩论中,巧妙地说文解字,更是可以达到诡辩的目的。
73.“你的动作总是出错,不是跳舞的料”|过度引申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如果孩子经常遭到父母这样的批评,会逐渐变得没有自信,自我价值感也会降低。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这位妈妈的批判,也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某方面的一些差错,就否定一个人在这方面的天赋,认为他不可能取得成就,这是一种逻辑谬误,叫作“过度引申”。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频频发生,对人的心理伤害也是很大的。
错误可以改正,缺陷可以弥补,能力可以提升,失败可以战胜。不随意否定自己,不随意否定他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这才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74.“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却终究看不懂人心”|不当类比
类比是一种很有力的论证方法,它是基于两个或两种事物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推出这两种事物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类比用得好,自然能让听者心服口服。但因为打比方、类比具有从个别到个别、从类到类的特点,它的结论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其结论性质通常也不具有必然性,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出现逻辑谬误。曾经,新浪微博上流传着一句语录:“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却终究看不懂人心。”听起来很有道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和感触,但从逻辑上讲,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它犯了“不当类比”的谬误。所谓不当类比,就是把两种或多种看似属性相同,但实际上有本质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做对比,这就造成了类比失当。
辩论界流行一句话:“一切的类比都是不当类比。”其实,用以类比的东西,原本就不可能是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东西肯定有不同的地方,而这个本质上不同的地方,就可以用来攻击类比不当。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75.“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更何况道听途说呢”|诉诸传言
我们经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生活中总有一些巧合和误会,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事情的一个侧面,根本不是全部的事实。至于那些小道消息,就更不足以为信了。如果听信传言,并以传言作为论据,就很容易犯诉诸传言的谬误。有句话说:“流言止于智者。”面对传言,我们要保持一个理性的、清醒的头脑,对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不轻易信以为真,更不要将其进行传播,冷处理就好。因为,这些传言很有可能是别有用心者刻意杜撰出来的,也有可能是被扭曲了的事实。就算我们认为,某种传言有可能是真的,也要进行客观的、详细的调查,以事实依据来说话。
76.“本命年穿红色衣服,就会有好运吗”|破除迷信
【小渔:有时候迷信只是因为心中怀有希望,比如希望生活能够更美好,希望自己能被好好对待,希望一切顺利。憧憬和希望总是要有一点的,不然人类只是精巧的机器了。】
77.“简单答案?算了吧……”|简单答案不存在
在遇到一些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时,我们都希望有简单的答案。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从麻烦中脱身,可以去看书、看电影,或者出游、健身。遗憾的是,现实并不如人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简单的解决方式。为什么简单的答案通常都不存在?原因就在于,简单的问题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复杂的。而且,不只是简单答案不存在,随着文明的推演,我们必须处理的争议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答案自然也就随之更加复杂。当然了,这不一定是坏事,它也许更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正因为简单答案不存在,所以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地就接受任何简单答案,尤其是回答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近年来,很多股民都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得到这个教训:凡是容易口耳相传并被很多人使用的股市赚钱法,往往因为过于简单而无法持续。所以说,复杂的问题通常很难简单回答,必须要从多角度加以考虑。有些人之所以一再受骗,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可能存在简单答案,甚至相信可以找到简单答案,结果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或采取了不当的举动。
面对复杂问题,多数人宁愿沉溺在无知中,宁可要一个简单而无负担的答案。他们不愿意进行正确思考,因为太费脑筋;就算能够正确思考,他们通常也不愿意按照思考得出来的结论来行动,这实在令人难过。但愿,我们可以记住这个重要的原则和教训:简单的答案不存在,切忌不假思索地接受任何简单答案,尤其是那些回答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以免落入陷阱。
78.“思维卡壳的时候,你该怎么办”|触类旁通
人的思维能力,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卡壳”的时候,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思维障碍点。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我们要对自己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促使思维快速地适应当前的情况,并抓住这样的机会,让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在处理事情时,可以把遇到的问题进行转换,用一系列手段将其转化成跟过去我们遇到过的问题类似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逻辑推理在思维形式上做到具体与抽象的整合,实现求同存异,在一般规律中发现特殊规律。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同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通过有逻辑的归纳,并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区分,我们就能逐步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知识脉络,并发展出多元的思维方法,从而让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攻克思维定式。
79.“能不能把话说得明白一点儿”|中性词语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大部分的词语都有词性之分,如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在生活中如何灵敏而又准确地使用词语,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中性词,它不带有感情色彩,也可以说是一种万能的词语,有时可做褒义,有时亦可做贬义。更重要的是,这类词语很容易令人曲解,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尴尬和误会。
要成为语言逻辑高手,避免上述的情况发生,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使用感情色彩分明的词语,少用中性词,如用中性词,也要注意把话说完整。这样的表达,既可以准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不至于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80.“打破砂锅问到底,直至找出满意的答案”|追踪思维
小孩子总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追踪思维的原型。追踪思维,即因果思维,是指按照原思路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直至找出自己满意的答案。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建立追踪思维,用心寻找那些常被人忽视的地方,以及不引人注意的线索。这种细致的观察与思考,以及追问到底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找出某些问题的最终原因,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是关键。这也提示我们: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多用心,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拨开迷雾,看清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81.“葡萄那么酸,我才不想吃呢”|合理化
狐狸的这种心理机制叫作“合理化”,是一种避免冲突以保护自我的方式。合理化给予我们行动、信念、欲望的合理,或看似合理的表面解释或借口,而未碰触真正的动机。很多时候,人们选择合理化不是用来说明自己的意见,而是为了掩饰个人的不足。特别是在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利用“酸葡萄”的合理化来搪塞和掩饰。合理化,是让自己相信的事物看起来合理,但绝大多数的论证并不是真正的理由,而是假冒的理由。所以,合理化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思考方式。当内心出现两种对立的观念时,合理化就会跑出来解围,以避免内心的不一致。把行为孤立起来,并隐藏行为本身的意义,借此扭曲掉对立观念之间的关系。有个学生考试失败了,他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准备不足,就说老师教得不好,很多题目都没有讲过;或者说考题超出了范围。无论这些理由听起来多么“合理”,也不过是一种推诿,如果他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就无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进步。当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地使用这种方式以减轻内心的痛苦,无可厚非。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遇到任何问题都选择用合理化的方式来逃避,这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也是错误的思考方式,欺骗别人的同时也欺骗自己。
82.“是团体中的成员太蠢了”|集体思维
由此可见,社会影响力对人的实践、判断和信念有很大的影响。与团体一致是普遍的做法,可当我们为了顺从团体而违背现实原则,远离真理走向错误,并纯粹以团体的想法作为判断基础时,就会犯集体思维的错误。集体思维是一种思考谬误,让人脱离现实,得出错误的观点,甚至导致灾难。借助猪湾惨败的事件,我们也该受到警醒:当自己的意见依赖于别人的意见,而非自己思考过的判断时,我们很可能是错的。
83.“你不认为这么想是合理的吗”|诱导性问题
诱导性问题,是提出缺乏理由或无法接受的假定,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回避某个问题,并诱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在生活中,我们要格外留意这种暗示或未明示的假定。假如有人跟你说:你不认为这么想是合理的吗?你不觉得这有可能发生吗?……请让你的大脑保持清晰,对方的意图是在诱导你,让你跟着他的思路走,千万别被忽悠了。
84.“把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求易思维
85.“组合的力量是无穷的……”|组合思维
·同类组合:把若干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如:双排订书钉、双层文具盒。·异类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技术思想的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物质产品的组合,如:钢筋混凝土、香味橡皮、音乐贺卡。
·重组组合:在事物的不同层次分解原来的组合,再按照新的目标重新组合,整个过程中通常不增加新的东西,只是按照预定的目标改变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折叠自行车、手柄式吸尘器等。
·共享组合:把某一事物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组成在一起,以实现共享,如:吹风机、卷发器、梳子共同用一把可切换的手柄。
总之,组合思维能够把我们日常熟悉的东西重新组合并构成一个未知的、富有新意的事物。这种思维方法通常可以创造出新的事物,虽然简单,却很有效。
86.“我喊‘3’的时候大家一起睁开眼”|逆向思维
面对难题时,人们都习惯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即正向思考。这种方式,有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用正向思维去解决,收效甚微,这时候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考。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属性,如果只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视而不见,就会陷入思维的死角。若懂得逆向思考,往往能够出人意料,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过,在采取逆向思维的时候,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要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所谓逆向,不是简单的、表面的逆向,不是别人说东,我偏要说西,而是真正从逆向中做出独特的、科学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超出正向效果的思维。
·坚持思维方法的辩证统一正向与逆向原本就是对立统一的,不可能完全分割。所以,在采用逆向思维时,也要以正向思维为参照、为坐标进行分辨,才能显示其突破性。
87.“下次不下雨的时候,献祭活人就是了”|在此之后
很多时候,当两个情况接连发生时,尤其当它们不断地接连发生时,人们会禁不住地认为:其中一个情况可以解释另一个情况。实际上,这种想法完全没有可信度,也是一种逻辑谬误,叫作“在此之后”。
联想,是人类大脑学习事物的基本原则。一旦两个对象在人的意识中被牢牢地联结在一起,那么人们看到其中一个,就会想起另一个。这种机制让人类心智产生伟大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机制既创造了文学、艺术和音乐,也促进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