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春主要是为了躲避不好的事情,同时也要避开那些与自己属相不合的人,如果在立春当天遇到了与自己相冲的人,对个人的运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躲春的时候,最好一个人待在家中,避免到那些人流量密集的地方,更不要去商场,公园。可以待在家里看书,写字或者是冥想,保持安静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躲春的目的。
避免与人产生争执
躲春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与人产生争执,不管是与家人相处,还是同事邻居之间,都要以和为贵,哪怕遇到了令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也要学会忍耐和包容,切勿上纲上线,让矛盾升级。因为躲春就是为了躲避是非,确保接下来的一年中,能够免去麻烦。如果在躲春当天出现了人际纠纷,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好的,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不能喝酒
按照民间的说法,躲春成功的话,可以帮助人们运势恢复,也能增进财运,推动接下来的发展。所以躲春期间的要求也较为严格,除了行为习惯之外,饮食方面也有讲究。躲春当日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饮酒,更不能把自己喝醉,否则对接下来一年的健康运势不利。
需要提醒的是,在立春躲春的时候,必须要严格遵守安静的准则,在立春交接前后的一个小时,必须要待在安静,且不受干扰的环境下,尽量待在自己家里,还要保持肃静。
原因一:2024年犯太岁
一般每年立春需要躲春的对象是指犯太岁的生肖,而2024犯太岁的生肖有属相鼠、兔、龙、鸡这四个。而流年犯太岁的生肖运势不佳,容易倒霉运,遇事受阻,所以在民间也流传犯太岁生肖在立春这一天躲春会化解。
原因二:气场磁场不稳定
因为立春属于冬季和春节交替的日子,会出现磁场和气场不稳定,通常会比较乱。有的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办公室,容易招惹口舌事非。因此要进行躲春化解,否则一年内可能都非常不顺利。
立春躲太岁是什么意思
立春躲春是指在立春交节时,犯太岁的人要躲在家中不要出门,最好也不要和其他人在一起,当立春交节后便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听农村的老人说,之所以在立春交节时,犯太岁的人要躲春,是因为立春节气后,阳气会越来越旺盛,阴气则会越来越弱,对于在当年犯太岁的人来说,在立春交节时不能过于张扬,以免会和太岁相撞,从而引发不好的运势,所以在立春交节时应该躲起来,这样便可以将春顺利躲过去。
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农村俗语说的是立春节气天气变化对未来天气的影响,根据农民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如果立春这天刮北风的话,那么在早春的时候一般都会下雨,农村的一些老农还是很希望立春这天刮北风的,早春下雨的话可以保证庄稼能够得到雨水的灌溉,这样庄稼的长势也势必差不了。
辛丑牛年到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中,有一个民间习俗叫躲春,是在立春这一天进行的。那么在躲春的环节中,我们只需要暂时停止与外界过多的不必要的接触来躲过一切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即可。
一:什么是“躲春”
中国的传统民俗中,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中都有着不同的民间习俗。其中“立春”这个节气期间,就有一项习俗为“躲春”,也叫“打春、躲太岁”。既然叫躲太岁,那么就是在该年犯太岁的生肖才需要进行这个“躲春”的环节,躲避掉不利于自己的因素。
二:为什么“躲春”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命理学中认为,立春这一天是旧的一年最后一个季节和新的一年第一个季节的交替之日,这一天中的磁场和气场都会很不稳定,非常乱。特别是当下犯太岁的人,在这新老太岁交接的日子中,都得要尽量“躲”起来,避免被两位太岁星君发现,遭受混乱的磁场气场带来的危害,导致接下来的一年里容易倒霉运,做事不顺,比如口舌是非之事、疾病缠身等的各种不好的事情。
三:要怎么“躲春”
四:什么时候“躲春”
实际上,“躲春”这个习俗是为了让我们在新的一年快要到来的时候静下心来计划思考我们接下来的一年里的事物罢了。
迎春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立春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打牛等活动。。其他一些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打春牛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不同地区迎春牛均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