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的不去说,只说“干支纪年法”和“生肖纪年法”。
殷商,用“干支”纪日,卜辞上有六十“甲子”的完整配合。
不过,当时未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最晚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与测定太阳回归年为365.25日的“四分历”被广泛认可有关。
“四分历”中,包含了“十二次”“十二辰”等重要天文理论,如果再以干支纪年,大概会造成相当大程度的混乱。
据说,战国时期楚国星历大家甘德引入了一套很拗口的名词代指干支。
司马迁对楚文化非常了解,甚至可以说研究颇深。
他在《史记·历书》中,将干支与上述名词一一对应,以公元前427年的天象为基准,独创了《历数甲子篇》的干支纪年历法算法。
依此算法,即便推算至今,也不会有多少误差。
公元前427年,不妨看作是干支纪年法的起点。真正由中央政府明令天下统一使用,是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
自那以后,沿用至今,六十年一甲子,循环往复,从无更改。
“生肖纪年法”,是“干支纪年法”在民间的“衍生品”——省去了天干、地支的复杂搭配,只记住“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等等的十二生肖便足矣。
据东汉王充《论衡》中的《物势》和《言毒》记载,汉代的十二生肖已于今日毫无差别——现在的卯兔和辰龙,是秦汉或更早的“生肖纪年法”的延续。
即然“生肖纪年法”是“干支纪年法”的“衍生品”,具体的每一个生肖,均不可以离开应附属或曰“捆绑”的十二支。
有可能癸卯兔年腊月二十八出生的孩子属龙吗?
没可能。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自从甲骨文里有了“岁”和“年”这两个字,就始终是异字同义。
《尔雅·释天》:“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载、岁、祀、年同义。
《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三岁即三年。
所谓“岁”从立春算起,可能源于对《史记·历书》的误读。
司马迁的确说,“岁始”或指冬至;或指臘祭的第二天;或指立春。
然而太史公强调了——正月初一的黎明,是帝王历法的起始日。
而且,他接着又特别强调——自有人群社会以来,世间君主何尝不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来制定历法?直到五帝和夏商周三代,天体运行规律和观测天象的重要性更被明确和发扬光大。
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历法没有不是官方制定并颁布施行的。
中国自古至今,没有一部成文历法确定过立春为“岁始”。
实际上,2017年国家已经公布了生肖纪年法的属相起止日的国家标准——从每个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当年腊月最后一天止。
古天文学,是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任何人和各种媒体,都应该秉持严谨的态度来讲中国古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