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闰二月是指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二月,第二个二月就叫“闰二月”。
之所以会出现闰二月,是因为我国传统的农历历法与现在通行的阳历历法是不太一样的。
在农历当中,每隔几个月,就会另外增加一个闰月,这也是为了保证农历算法的准确性,和阳历相匹配。
那么,农历和阳历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常说的农历和阴历是一回事吗?
农历与阴历、阳历的区别
一、阴历
阴历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是依据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规律推算出的历法,也就是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
我们知道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长,可以依据月亮的形状来推测。也就是月亮从初一的月牙状(古人称之为“朔”),到十五的满月(古人称之为“望”),再到月末的月牙状(朔)。
当然,月亮绕地球一周并不是刚好三十天,而是29.5天多一点。因此,古人规定了大小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
不过,按照阴历来算,一年12个月,每个月29.5天,一年只有354天,这与一年实际的天数365天差了有11天。
相当于阴历的一年已经过完了,而四季却还没有结束。
为了补上缺失的天数,智慧的古人发明了一种新的历法——农历。
二、农历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的历法,也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
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的一种结合,最准确的说法是“阴阳合历”。
也就是说,农历结合了阴阳两历,在阴历的基础上,将每三年多出来的一个月加到下一年,这个月就是闰月。
其中,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
“闰月”是农历历法的专属称呼,阴历、阳历都没有这种说法。
这种特殊算法也造成了许多奇特的经历。过去有些人恰好闰月出生,那么他就要等很多年才能过自己的真正生日。
三、阳历
阳历是今天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公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阳历有平年、闰年之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
阳历的一号与十五号通常与阴历不同步,因此阳历并不能看出月亮的圆缺变化。“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俗语,并不通用于阳历。
人们之所以将阴历与农历混为一谈,是一个乌龙事件。民国时期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为了区别于新历,人们就取了与“阳”相对的阴来称呼。
于是凝结了古人伟大智慧的农历,就被误称为了阴历。
今天,除了清明节之外,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根据农历设置的。属于汉文化圈的人们每年仍要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这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我们应该传承古人的智慧,保护好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