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记得前几年的中秋节正好在国庆期间,加上前后摸鱼的两天,只要胆子大,直接10天假。
而今年中秋节是在9月10日,他感到好奇,想看看还有哪些年份是可以连着放假的。于是翻开日历,结果翻到1582年时,发现10月4日之后直接是10月15日了,有10天竟然消失了?
上班摸鱼的冬冬吓了一跳,以为是自己手机坏了,然后又查阅了网上的日历,又问了我,发现这十天都是消失的,顿时非常不解,于是我决定好好给冬冬讲讲历法。
我们知道阴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阴历节日如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日期相对“不稳定”,但同样是传统文化一部分的24节气的日期却是相对“稳定”。
冬冬以前以为阴历和农历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农历包括了阴历和阳历两部分,并不等于阴历,24节气就是其中的阳历部分。
10什么是阳历?
顾名思义,“阳历”就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在地球绕着太阳以近似圆轨道转动的时候,由于自转轴并不垂直于公转平面,在某一个位置时,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较低。如果在地上立一根杆,影子长度是最长的,这一天就是冬至日。准确的说,冬至是一个时刻,这一时刻所在的那天才是我们日常说的冬至,也就是是冬至日。相对的,在北回归线以北观察到的影子最短的那天就是夏至日,而在冬至日和夏至日中间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便有了春分和秋分。
但是一年中如果只用四天来指导农业生产还不够,于是便产生了24节气,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360度划分了24等份,每份为15度。由此可见,24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因此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10什么是阴历?
类似的,“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
月球绕地球一周历时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27.32日),但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的变化,在地球上看月亮绕地一周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29.53天)。
我们以月亮背对着地球全黑的那个时刻所在那天定为阴历初一,称为朔。因此阴历有的大月是30天,有的小月是29天彼此交替,这时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时候过年只有年二十九没有年三十。
小知识-朔望月
(下拉查阅更多内容)
这样按照月相“朔望月”一年12个周循环累积起来就是354日8小时48分33.6秒,相较于太阳回归年的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24日)还差11天左右,为了解决其中差距,我们使用添置闰月的办法,一个回归年转化成朔望月就有12.368个朔望月,多出的0.368使用分数去逼近,1/2、1/3、3/8、4/11、7/19、46/125,分别表示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
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为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每19年只差0.0892天即2小时8分。
那到底选择哪个月作为闰月呢?这就看我们上面介绍的24节气了,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10什么是公历?
最后说到我们现在很熟悉的也常用的“公历”,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也分隔出了我们常说的公元前和公元后。
起初使用的是“儒略历”,它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了旧罗马历法,和我们现在类似。在儒略历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为在当年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而前面说到一个回归年365.2422日,于是就差了0.0078日,平均每400年就要相差3.12日。从公元325年定春分为3月21日,到1582年时提早到了3月11日。
于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进行改善与修订,把“儒略历”变为“格里历”。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变为“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删除来弥补定春分日的10天差距,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公历。格里历与儒略历大致一样,但格里历特别规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设闰日;如此,每400年,格里历仅有97个闰年,便和回归年只差了0.12日,几乎要3333年才能相差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