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描述阳历与阴历的关系的表盘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二者关系的其实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东西——日历。当你在看日历的时候,如果你有留意的话,几乎大部分日历都有两种标识。以iOS自带的日历为例,一种是用阿拉伯数字写的,通常我们把它称为阳历;一种是用汉字书写在下方,很多时候我们称之为农历,当然也有人称之为「阴历」。
严格意义上的阳历分为回归阳历和恒星阳历两种。二者的区别就是前者采用的历年方式是回归年,而后者采用的则是恒星年。在归类上,我们目前使用的阳历(格里高利历)就是一种回归历。
因为一回归年为365.2422天,现实中的日历不可能出现小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阳历采取了设置闰年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2月出现了29天。目前格里高利的规则是每400年少3次闰日,大致算下来是一年365.2425天。
每一个可以被4整除的年份都是闰年,但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份,必须也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在大致上了解了现行的阳历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农历。
农历是一种至今在大中华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传统历法,尽管日常中有时它被俗称为「阴历」,甚至有些人会认为「阴历」和农历是一种东西,但它本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那么,农历究竟「阳」在「阳」哪里?「阴」又体现在何处呢?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出现的历史很早,最早成型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实际上,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中气」和「节气」各十二个。以春分为第一个中气(春分对于格里高利历的前身儒略历也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计算复活节日期的基础),然后节气、中气相间排列,终于惊蛰。
四个关键节点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剩下的二十个节气与中气了。然而在这个问题之上,国人却经历了一个历法史上重要的变革,即「平气」改「定气」。这一变革影响之大甚至影响到了闰月的置闰问题。
在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中,以冬至为岁首,这种方法被称为「平气」或「恒气」。而在1645年《时宪历》正式颁行后,采取了以春分为岁首的策略,这方法被称为「定气」。因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并不是一个匀速运动,在近日点时移动最快,在远日点时移动最慢,所以相比之下「定气」法要更贴近实际的情况。
其实通过上面的一番梳理不难发现,二十四节气还是和公历的季节差不了多远;所以在古代二十四节气起着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等等农谚就是对这一作用的反映。
农历设置闰月所产生的严重的问题:那些农历闰月出生的同学,一辈子过个农历生日挺难的。
冷知识:十九年七闰的规则的应用,每个人在其年龄为19的整数倍时,有可能会再次遇到阳历生日与阴历生日同一天。
农历春节也因为采用其采用朔望月的历月方式导致它对应的(阳历)日期始终在1月和2月之间徘徊。
好了,既然前面提到了农历是一种阴阳历,那么有没有纯粹的「阴历」呢?就是只依靠月亮计日的那种?
答案是有的。
如果你点开过iPhone上「设置」->「日历」,那么你一定就能看到除了农历以外,还有希伯来历和伊斯兰历。但是因为这两种日历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就一晃而过。其实,这两种日历就是纯「阴历」。
因为农历闰月设置与回归年相适应的规则,农历在整个东亚地区有着不同的版本。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甚至演绎出了一些小故事。1968年,南越和北越因时差的原因在不同日期庆祝了越南新年。而在闰年上,中国农历设置了闰十月,而越南则是在次年设置了闰二月;类似的情况还有2012年韩国设置的是闰三月,中国则是闰四月。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日历之外,广泛使用的还有波斯历。波斯历也称为伊朗历,它是回归历的一种。在我国,波斯历也称为回回阳历,区别于纯阴历的伊斯兰历,后者在我国也被称为回回历。南亚的一些国家诸如印度的印度历、孟加拉的孟加拉历,他们这些历法则是恒星阳历。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历法是对人们特定天文现象认识的反映,它的背后是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互动。围绕着这种互动,人们制定出了各种历法。这些历法可以分为阳历、阴历与阴阳合历。我们日常当中俗称农历为「阴历」并不准确,更妥帖的讲,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