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年有365天,这是根据国际通用的公历,也就是我国民间俗称的“阳历”来说的,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日历资料显示,公历2024年为闰年,2月有29天,全年共有366天,而即将到来的农历甲辰年(龙年)则是平年,全年共有354天。为什么公历2024年比农历龙年多出了12天?
公历和农历为何有年长的差异?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
公历闰年和农历平年的天数如何计算?
前面提到公历2024年有366天,农历龙年有354天,那么这两个数字是如何算出来的?公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的运动周期来制定。
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并不是整数,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公历每4年设置1个闰年。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2月有29天,全年366天。除不尽的年份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365天。2024年能被4除尽,所以是闰年。这里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如果是整世纪年,如1800年、1900年、2100年,可以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仍为平年。
即将到来的农历甲辰年没有闰月,因此是一个平年,其对应的公历日期为2024年2月10日至2025年1月28日,共计354天。所以比公历2024年的366天少了12天。
农历的平年和闰年如何计算?
即将到来的农历龙年没有闰月,是一个平年。那么农历的平年和闰年又是如何计算的?农历年与公历年之间存在着年长差距,为了防止因年长差距造成四季脱节的情况,古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为了协调公历与农历的年长差距,古人就通过“十九年七闰”置闰方式,在每19个农历年中选择7年设置闰月,使得当年有13个月共384天。这就是农历闰年的由来。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到了现今,我们国家的农历的闰年置闰方式,已经不再采用古代的这种方式,是更加科学,简单地说叫“当闰则闰”。实际上我们看这个字的本义:闰,从天文学上讲就是多出一个的意思,实际上,我们知道严格地讲是没有闰年这个概念的,有的是闰月和闰日。公历是什么?闰日。它是把2月多加了一天,从28天变成29天,因此公历的2024年应该叫闰日年,简称闰年。而农历,它是真正的闰月,就是农历的这一年如果是闰年的话,那这一年就有13个月。
“大月”和“小月”是如何划分的?
在一年中,不同的月份天数各不相同,人们根据月长将不同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那么“大月”和“小月”是如何划分的?大小月的划分方式与天文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公历的“大月”和“小月”完全是人为来规定的,公历的“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这个和天文上的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规律没有任何关系,它是纯人为定义的一个量。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齐锐: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以及月亮围着地球运动,这两个运动都不是匀速的运动,它们的轨道都是椭圆的,也就造成了每个月的月长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只能认初一是在哪一天,那么下一次(初一)出现我们就定为下个月的初一,这中间是29天还是30天要根据天文观测来决定。我们如何知道今年或者明年农历的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呢?一定要看权威机构发布的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