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四余——星命的最高秘诀不过干支五行也

七政四余——星命的最高秘诀不过干支五行也

由于网络宣传的缘故,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印象-星命是禄命最高技法。为什么?因为其繁杂呀,俗人都以为一门技术越繁杂越厉害。其实占星之法只是五行运用的初级境界,五行推算的最高境界就是河图洛书。对于河洛的最优化运算就是干支而不是其他。可以说对于西洋占星也好,印度占星也好,只有结合五行干支运算才能提高推算水准,而这种占星与五行干支结合的成果就是星命术。其实说白了,术数运用只要五行干支就行了,这才最是简洁玄妙,而星命还是失之繁琐。古老的玄空风水造命诀,在郭璞时没有明传技法但应当还是四柱为法,到唐代杨公时采用星命推算,但是到了清代大家戴礼台之时又回到了四柱法。

宇宙规律不过一圆一方,它就是河图与洛书。所谓天圆者-天干为圆也;所谓地方者-地支为方也。天干代表太阳五星系统-变动不拘,地支代表的是北斗28众星宿-静而守位。形象比喻的话,天干五行是地方诸侯-古人称为“纬”,地支五行是一国之君-古人称为“经”,所谓“一经一纬义无穷”也。因此论命如果只看明面上的命盘十二宫及五星分布是不够的,还需看阴面的月身十二地支五行!

道家经典《太一生水》已经道明:(太一)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星命以28宿为经(28宿即十二地支,玄空中择日口诀往往用28宿来指代十二地支),五星为纬即从此理也,所谓”五行既列诸辰次,相参推究定枯荣。二十八宿本脉络,其名虽异实同途”五星即五行,五行即地支之寄(天干五行是从地支中寻得的),地支即二十八宿之阃奥,二十八宿即辰舍之脉络(28宿与十二辰相对应)。因此古代经典未有一字杜撰空谈也,后人排斥术数故不知如何运用其理,因此斥之此种玄论为“朴素哲学观”。

北斗乃帝车,运四方,统领28宿。《南斗经》云:北斗七星与月曜相应,由此北斗,28宿,月亮就有了联系,故而禄命中尤其注重月身的推断。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要看五行在十二支里的生旺变化,此乃局势也。星命歌赋《星躔摘金集》中有诀云:

五行要诀有真机,更有幽玄识者稀。

不遇明师亲付与,任君模仿尽皆非。

摘金语句临行诀,漏泄天机奇更奇。

立命星辰分母贼,太阴一诀在详推。

月行中天多显晦,圆缺朔望不相同。

如人降生禀所赋,富贵贫贱有穷通。

所以推月不执泥,分配五星各相从。

生克制化于身取,若还反背实无功。

这里已经很明确的泄密,以“太阴诀”分“母贼”。所谓“母贼”一词是道家古语。在《黄帝内经》中常出现类似概念。“母”即生,“贼”即克。《阴符经》云“天有五贼,见之则苍”即云天干五运也。五星(五行)立命格看先天禀赋-富贵贫贱,太阴(紫微,斗杓,月身)看穷通变化(圆缺朔望不相同),同样富贵命格,但是也有变化高下。这个与禄命术中“干禄支命纳音身”一个道理。

命在子丑月是土,命居寅亥配成木。

命火还从火星推,命居辰酉从金取。

命在巳申以水论,命居太阳从日程。

惟有未垣并金鬼,宿身顺背看阴阳。

土星嫌木最嫌气,木怕金星与火罗。

火宿从来嫌水孛,金星荧惑莫相过。

巳申之水最怕土,计孛两曜不谐和。

午日木气为掩祸,太阴土计福消磨。

这里点出命宫在子丑则为土命,“土星嫌木最嫌气”即土命怕月身有木星及紫气木余,此为“贼”。

土垣见火为命母,木垣水宿福无阻。

火垣木曜喜相逢,金垣土宿真贵路。

水逢金德占巍魁,太阳金水分明美。

月见金高见火罗,十二宫中忌奴气。

土命身见火为相生,为“母”。

五行在天成象纬,分曜于地便成形。

假如水德降于地,子旺辰墓长生申。

万物成形有生灭,消长阴阳从屈伸。

不须执泥五星象,旺生墓即是星辰。

子平命理其地支藏干法即从十二长生推出,并以此作为立命格基础。子平所谓“成格着贵,成局者富”其实参照星命的歌赋是一个道理。月支所藏之干立子平命格,以地支看局势就是子平格局之法。所以大家如果能够明白干支五行的真正含义,那么看星命和子平的歌赋是可以互参技法的。所以不必迷信星辰轨道计算的精度,只要把握干支五行规律就能推命。

七政四余——星命传承脉络:七政四余到斗数十八飞星的演变

关于星命四余的概念探讨已经提出了关于星命这种术数法脉的流传演变的一些观点,这里就做一次完整的论述以方便大家了解星命。

一、星命术的创立

在果老之《评人生禀赋分金论》中有如下一段:

前辈天纲,号为善知天文象纬。(果老对李憕讲:你的前辈袁天罡号称善知天文象纬。五星在天为象,为纬。28宿为经)

察祸福尤病鸢鱼。(这里果老就开始贬低袁天罡星命法了,说它根本不准)

及得予旨,方知用宫主为非,以度主为是。

(这里果老派大吹自己度主之法才是正统。所谓宫主者,子丑土、寅卯木、卯戌火、辰酉金、巳申水、午日、未月是也此袁李之脉所用;度主者。即四日度、四月度、四木度、四火度、四土度、四金度、四水度。)

二、十一曜的原始概念起源

由《袁天罡五星三命论》可知当时李袁一脉的星命体系已经使用十一曜-五星和四余。五星没啥歧义,神秘的是四余的设定。其中罗睺计都原始概念来自于天竺历法定义。在三国时期译出的《摩登伽经》中便已经把罗睺、计都与日月、五星一起并列:“今当为汝复说七曜,日、月,荧惑,岁星,镇星,太白,辰星,是名为七,罗睺、彗星,通则为九。如是等名,占星等事,汝宜应当深谛观察。”这里把Ketu按照其梵文原意译成了彗星。一行北斗七星护摩法云:计都者,翻为旗也。旗者,慧星也。罗睺者,交会蚀神也。一行(673年~727年),作为密宗真言宗的祖师之一(有真言宗是道家佛传之说),精通梵文自然是深刻理解原始密宗里面“罗睺”“计都”的概念。因此他给的原始定义也是“彗星”和“蚀神”,并非后来的“蚀神头”和“蚀神尾”,变成了都是”蚀神“。

那么什么时候原本不同的“罗睺”“计都”变成了后世的“蚀神头”,和“蚀神尾”?要知道“蚀神头”,和“蚀神尾”是和星命中“南罗北计”的设定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罗计译名的变化来窥见罗计定义的变化。

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咤所撰集的《七曜攘灾决》,是在第九世纪初被译介入中国的,此书中对罗、计两曜曾提出相当具体的定义,曰:

罗,遏罗师

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对人本宫,则有灾祸,或隐覆不通,为厄最重。常逆行于天,行无徐疾,十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一度十分度之六,一年行十九度三分度之一,一年半行一次,十八年一周天退十一度三分度之二,凡九十三年一大终而复始。

由其中「逢日月则蚀」【日月相对亦蚀】的叙述,我们可推断此书中应是以罗为黄道与白道相交的两点。也就是说原始罗睺是包含“南北交点”两个概念合一的,并非后世认为南罗北计的分别概念。也就说原始罗睺运用时候就将就本宫及对宫,南北交点一起看的。

计都,遏逻师

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阴首。常隐行不见,到人本宫,则有灾祸,或隐覆不通,为厄最重。常顺行于天,行无徐疾,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三度十分度之四,九月行一次,一年行四十度十分度之七,凡九年一周天差六度十分度之三,凡六十二年七周天差三度十分度之四。

这里完全没有提到日月蚀概念,而由其中「常顺行于天」一语可知当时所定义的计都与黄白交点无关。而计都每约九年顺行一周天的运动,与月球近地点或远地点的拱运动(ApsidalMotion)十分相近,经比对《七曜攘灾决》一书中所记元和元年之后共62年的计都躔度后,发现计都应指的是远地点。

但是,关键的是从对罗睺计都的译名变化中我们看到了罗计概念的混乱版。也就是一方面作者把罗睺译为“首”,"太阳“,计都为"尾",“太阴”,这个与天竺的原意已经有差别,出现了罗计对立的设定,有了阴阳的分别,而天竺历原本没有罗计“首尾”的定义的。另一方面,罗睺定义还是采用天竺历将两交点合并的算法。计都实际运行是采用远地点算法,但是同时又称计都为月孛力-这个七政四余中的远地点。如此混杂的译称,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它显得十分的奇怪。

根据学者研究,《七曜攘灾决》是一本汇集了当时的不同流派的讲法的一本编撰文集,并非纯粹翻译文。《七曜攘灾决》本来就是以星占为主的书并非历书。这种奇怪的混乱概念只能是说明当时密宗中已经流传五星四余的推命法了,其分南罗北计,以月孛代替原本计都行度,这些是星命里的东西混入到了此书之中。

遍查汉译佛经,未见有十一曜的说法,所以十一曜概念的形成应有佛经以外的缘由。我们可以推测说密宗十一曜的推命传自于一行。《梵天火罗九曜》署名一行修述,经中系统地描述了有关九曜的祈禳仪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经也表现出了一种把中外两种不同星神崇拜体系融为一体的趋势,例如经中同时也叙述了“葛仙公礼北斗法”,这是明显的道教祈禳仪式。说明一行的确是佛道双修的(其实真言宗很多修法源于道家,是中印修炼文化的交流产生,而后又回流中土)。

《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丙部历算类著录:

《都利聿斯经》二卷贞元中(785—805),都利术士李弥乾传自西天竺,有璩公者译其文。

陈辅《聿斯四门经》一卷。

而《通志》卷六八则云[18]:《都利聿斯经》二卷本梵书五卷,唐贞元初有都利术士李弥乾将至京师,推十一星行历,知人命贵贱。

《新修聿斯四门经》,唐待诏陈辅重修。

晚唐到宋代以“都利”、“聿斯”为名的书还有一些,但都是由上述两种发展而来的,此不赘述。

学术上的疑难越辨越明,《都利聿斯经》和《四门经》的考释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姜伯勤先生找到的内证和矢野道雄氏绝妙的对音和释义,使我们可以把他们各自独立地得出的结论综合起来。《都利聿斯经》和《四门经》源出希腊托勒密的天文学著作,经过波斯人的转译和改编,向东传播,其中有传到西印度的文本,经过某些改造,最后在贞元初年由李弥乾带到中国。

李素事迹的揭示,使我们条理出唐朝与波斯天文历算之学交往的脉络,并澄清了一些史实。托勒密天文学著作由希腊经波斯、印度而进入中国的事情,是值得我们在中西交通史上大书特书的事情。

在托勒密《四卷书》中有十一星,分别为:日月五星,天狼星,彗星,上升星,下降星。因此所谓的“十一曜”原本是指这些星曜。后来传入东方时融合了印度占星,在《七曜攘灾决》中彗星被称为“计都”,上升星与下降星合称为“罗睺”,合称九曜,未有言及天狼星。进入中国后,很可能道门中的袁李对于西洋占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结合道家本有的术数体系:五星占,二十八宿,天干地支等,沿用了日月五星,把上升星与下降星分别定义为计都罗睺,彗星定义为月孛,天狼星对应为紫气(即道家紫微星),由此七政四余之术得以确立,流传于道门。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一行得传星命术于道门,乃继承袁李一脉,一行运用十一曜推命不见于正史记载,但是流传于民间有琴堂五星歌赋可证之。《唐一行禅师五星秘文注解》“人命禀天,八字分辨。穷其本源,胎元尤显。察乎德籍,究乎四善。知富知贵,知贫知贱。”开篇是谈八字四柱,这其实是袁李一脉的星命:以传统四柱禄命(年柱论三命)为主,十二宫星盘为辅的体系,这是与后来的果老星宗一脉以星盘为主的立意是不同的,由此形成星命的主要两派:琴堂和果老。

我们查琴堂五星流派的传承记载如下:

史弥远(1164年—1233年)南宋掌权二十六年。

上面提到一行做星历之语,其“十有三家”星历就是计算星度的历表。古人参考天竺的方式制作星历表方便推算星辰行度称为”立成表”。注意到一行禅师誓曰:国兴则现,未兴则隐。以此可证一行的确有秘传十一曜推命法,并预言其术现世在将来而非唐代。而到了唐末宋初天下大定,琴堂推命术复现于世而声名大噪。

琴堂流传脉络如上所述,而对于果老一派如何流传的资料很少。据元代学者吴莱(1297-1340AD)在所撰《渊颖集》卷十二《王氏范围要決》后序中提到:贞元初,李弥干又推《十一星行历》后传终南山人鲍该、曹士蒍,世系之星历。所谓十一星者,日、月、五量、四余是也。-一今其说一本之《都利律斯经》。但是成书于718~726年之间的《开元占经》就已经引用《律斯经》言“凡人只知有七曜不知暗虚星号罗睺计都”并且对二者的定义完全同于天竺历法概念,并且未有提到气孛,可见吴莱是说法不足以凭。

曹士蒍史料有载其生卒年不详,曾任大中大夫职位,活动于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曹士为创曾造《符天历》。这个历法以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雨水为历元,不用上元积年;以万分为日法。

据《五代史司天考》记载”五代之初,因唐之故,用《崇玄历》。至晋高祖时,司天监马重绩始更造新历,不复推古上元甲子冬至七曜之会,而起唐天宝十四载乙未为上元,用正月雨水为气首。初,唐建中时,术者曹士蔿始变古法,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号《符天历》。然世谓之小历,只行于民间。而重绩乃用以为法,遂施于朝廷,赐号《调元历》。然行之五年,辄差不可用,而复用《崇玄历》。周广顺中,国子博士王处讷私撰《明玄历》于家。民间又有《万分历》,而蜀有《永昌历》、《正象历》,南唐有《齐政历》。五代之际,历家可考见者止于此。而《调元历》法既非古,《明玄》又止藏其家,《万分》止行于民间,其法皆不足纪。而《永昌》《正象》《齐政历》,皆止用于其国,今亦亡,不复见“。但是《符天历》由于西域崇佛的关系,流传很广,边远地区官方其实也用过,还随着日本留学僧人传入日本。《符天历》的继承者《调元历》在后晋时代被官方采用尽管只有五年但是其中九曜的注历方式一直被官方采用,一直到王扑献《钦天历》才削之。

调元历-后晋(939年-943年)、辽朝(961年-993年)

大明历-辽(994年-1125年)

钦天历-后周(956年-960年)、北宋(960年-963年)

《符天历》的历元、积日算法等内容的编制皆借鉴了《九执历》,其中的部分内容很可能首先在西域地区敦煌、西夏等边地自制历书时被采纳、行用,成为当地具注历的一部分;中原汉地的官方历书在唐后也开始逐渐接受《符天历》中的某些内容。查目前史料曹士蒍著作有《罗睺计都隐曜通规》未有提到月孛紫气之说。他的历法主要是作占星使用的,因此在民间受到欢迎,一直流传到南宋时代,被贬称为“小历”,并且还通过日本的高僧带到日本作为宿曜师的教科书。

目前保存日本的《符天历》内容以及宿曜师的批命资料都只有九曜,而且对于罗睺计都出现了“蚀神头尾”的说法,完全秉承《七曜攮灾诀》的定义。可见《符天历》是结合《都利律斯经》和天竺占星的一种历法。成书于九世纪初的《七曜攮灾诀》载有中有五星历表,其中木星历表以公元794年为历元,并云”此推七曜新法“,可以推测此新法当然与中国传统法不同,很可能与西域推法有渊源。其中有罗睺历表有这样一句话“元和元年丙戌入历(公元806年)。上元庚申后百四十七年”“上元庚申”就是《符天历》的历元660年,两个年份相差正好147年。可见此罗睺历表源自《符天历》,印证了所谓“推七曜新法”就是《都利律斯经》的波斯推星法,也证明了《符天历》的确只有九曜,气孛是民间星占家后来加入的,这个改造源头很可能就是袁李。

《广信集》记载《李延福为蜀王修罗天醮词》中曾言,“数千里之山河,周旋六镇;十七年之临抚,宰制一方”一句,可知这场罗天大醮作于王建主政蜀地的第17个年头,即唐哀帝天佑四年(907)。

通过有心人的验算,月孛在907年的4月1日到12月26日之间运行在井宿的范围内,与醮词中“月孛行于井宿”的说法完全吻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演算是基于“月孛”是月亮远地点这个“修正”的概念而得来的。由此可见,在公元806年后公元907年前这一百年民间运用发展中出现了十一曜的说法并且被史料记载,但是其中的罗计气孛概念却已非原本天竺的原始概念了,而研究历史的学者和民间术数家在考证时候都忽略了这个重要区别,而简单就认为此“罗计”就是彼“罗计”。至此我们认为,至少唐末宋初官方已经认为“南罗北计”了,月孛已经正式取代原始“计都”成为远地点,而紫气根本就莫知其由来。

另外从敦煌藏书中发现一份星命批命文件为开宝七年(974)年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术士康尊所做。里面有段话:

其云依据“符天”很可能就是流传西域的的符天历。其中罗睺计都的设定是“南罗北计”,并非北宋沈括提出的“北罗南计

综合上述资料可见:

第一《律斯经》传入中土是开元年间。

第二李弥干所著《律斯经》其源于希腊占星学融汇了印度占星,罗睺计都与天竺原始概念一样,未有气孛之说,但有其自身的十一曜说法。其实清代改历之争,汤若望曾批判气孛之说,汤乃西学正宗,此可反证西洋占星没有“气孛”概念。

第三从《七曜攘灾决》对计都的译名为“月孛力”可知,一行以后以”月孛“代替“计都”的天文点已经在佛门密宗中流传了。

第四袁天罡为四川人,当时川地乃中印交流之径,因此十一曜的本土化的改造很可能出自袁天罡。中国西域边地民间术士依据符天历推命,采用源自道家本土化的十一曜说法。因为《符天历》又深受天竺所传历法影响,故而后世民间流传演变成“源自《律斯经》”“李密干推十一星历传曹士蒍“的说法。

所以至此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推测,李弥干所著《律斯经》原本与天竺历概念一致。此派本土化流传中采用了道家的十一曜设定,而且与天竺星命一样用星度来推命,此与袁李一脉(宫法)不同。

三、星命的流派演化,十八飞星紫微斗数的出现

果老的书托名在唐明皇时代,也就是开元时期,正好是《律斯经》星度命派传播时期。这一起于李弥干的星度派才是后世《果老星宗》的源头法脉!有考证果老的名字就可能源于horo的音译,而书中杜撰一个道家的神仙与一位李姓后辈的问答则表明:

果老星宗一派的确有道家术数的渊源;

李姓为波斯人通用的姓表明与波斯占星有关。

果老法脉因其源于希腊波斯,往往以星命正统自居,对袁李本土化改造的宫度一脉很看不起,认为他们是离经叛道者,故而你可以从果老歌赋中经常看到驳斥袁天罡,骂李淳风”小儿“还有称一行为“恶僧”。因为一行是袁李一脉的重要传承者,自一行之后,此宫度法脉因一行之故从道门传入佛门。从此民间共有两个星命流派:琴堂五星派与果老星宗派。郑希诚更是果老一脉的发扬者,其《郑氏星案》声名鹊起就是明证。到了现代,基本学七政四余的只知道果老而不知琴堂,只知星度而不知宫主论。

七政四余术本由道门李袁始传,兴于一行,传之于佛门而得琴堂之名。此术在道门也一直流传着,后来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相传北宋陈抟创十八飞星道藏斗数,观其口诀秉承三命为主星宫为辅,其中也用琴堂的通关加盘法,与琴堂一脉相承,只不过变幻五星四余九曜代之以十八飞星。其中紫气还原为紫微就是明证。由此星命更趋精妙简化。世人只谓道藏斗数唯有三卷,只论星情格局缺少很多具体技法,故而认为其简陋不堪,殊不知十八飞星只是替代五星四余而已,归根到底是五行的指代,故而其具体论命技法完全相容于琴堂法脉,故而不必累述。所谓“何须琴堂论五星”并非不用琴堂技法而是不用五星,而代之以十八飞星。既然不用五星了,那也就不用推五星行度了,而原本推算星曜行度是需要记录每个节气时的度数的,例如推算太陽行度口诀“立春虛一起,雨水危九求,驚蟄室六度”,现在用十八飞星就无需再这样推算五星行度了,所以说“不依五星要过节”,非如港台某些大师臆测得认为用阴历不用节气之谓。

七政四余——四余的真正术数内涵

大家只知道“四余”是“隐曜”“暗星”,似乎只有星命讲四余,中华术数没有同样的称呼,其实不然。在天星叫“四余”,在术数中他们也是“隐曜”有很多种称呼:

1、24山中的乾坤艮巽四山

2、后天八卦中的四维卦位

3、北斗九星中的“廉破辅弼”四星

4、六壬里的“四课”

5、禄命术里的“禄神,羊刃”

6、子平里的“冠带,临官”

7、奇门里的“紫白九星”

天竺及西方星命只用北斗七星——五星加罗计,唯有中华术数用北斗九星——五星加四余。

五星即五行,在天为象也。

“天垂象,见吉凶”。

玄空地理中“先天罗经十二支,八干四维辅地支”,干支组和辅以四维卦而成24山罗盘以论地道变化。六壬以干支四柱起四课断人事。星命以干支四柱加四余观天星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也。

从定寅时诀看术数中用真太阳时吗?

学习术数常常看到有“定寅时诀”:

正九五更二点彻,二八五更四点歇,

三七平光是寅时,四六日出寅无别,

五月日高三丈地,十月十二四更二,

仲冬才到四更初,便是寅时君须记。

为什么有这个口诀?做什么用?

古人以日出前2.5刻为平旦时刻,即昼漏上水时刻(秦汉以前用三刻)。日入后2.5刻为昏时,即昼漏尽夜漏初上之时。从昏时至次日旦时,为夜时长度。古人即以五数分夜时,它把夜间分为五段,每段各设五点,形成五更报夜时的制度。

为什么用五更来定寅时而不是子时?因为术数中,天开于子,人生于寅。断人禄命,可不定寅乎?

现在通常我们以夜半子正为日界(一天的开始),但许多研究中国古代时制及天象资料的学者发现,夜半并非唯一确定的日界。《史记·历书》说:“时鸣三号,卒明。“索自·注释道:三号,三時也。言夜至旦三鸣则天晓乃始,为正月一日,言算岁也。”意恩是说,雄西三唱为天明,以此为一日开始。又《史记-历书》说:“扶十二〔月〕节,率于丑”,“正义”注释道:“自平旦寅至鸡時丑,凡十二度。辰尽,又至明朝寅,使一日一夜,故日幽明。意思是说:平旦寅时至鸣丑时为一日一夜,共12时辰。丑时尽,进入次日寅时。江涛在研究中国古代月掩星记录时发现下半夜天象组日的85%是用的前一日的干支日名。张培俞在讨论中国古代(殷商时代)月食记录的认证时更进一步发現,几乎所有食甚在下半夜的月食记事都是用的前一日子的日名干支。这表明殷商时代,古人的一日,终于丑时始于寅时,如同一岁以寅月为始,丑月结束,它们是一致的。这个十二时十二月的划分都是以北斗为准的。

古人的这样设定背后都有阴阳数理的支持。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西都赋》亦云:'卫以严更之署。'所以尔者,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则指寅,晓则指午矣;自寅至午,凡历五辰。冬夏之月,虽复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过六,缩不至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其实这个解释已经很接近真理了,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五行生成数理决定的:艮山乃立春日月合朔,寅山乃五星汇聚五行生成的起点,历法中称为“朔旦”。从午数至寅正乃五数也,合五行生之数。因此五行数理上决定了古人以寅时作为昼阳,戌时为昏,亥子丑为夜,然后以五更分夜。同样传承悠久的《黄帝内经》中云“平旦阳受气矣"“夜半为阴眬,鸡鸣而阴衰,平旦阴尽”“岐伯曰:寅为生入之首,卯为天地门户”,寅为少阳,申为少阴。黄帝内经里有关于分昼夜气血运行的定义:以28宿房宿至毕宿为昼,昴至心为夜。从寅初一刻开始气血流注十二经脉。这个和殷商时代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以禄命中凡是寅时3点后生人都做昼生人。星命中以卯至申为阳宫,酉至寅为阴宫。

更点制与夜漏刻是相互联系的,它可以被视为细分从昏至旦的一种特别时制。通常昏与日入、旦与日出相差2.5刻。随节气不同,日出入时刻相异,昏旦时刻自然浮动。因此,夜漏刻的长度天天在変,更点的长度亦不固定,这个变化的五更时就是真太阳时。

这个口诀到了现代就没啥用了,因为我们不用官方打更报时了,只要看钟表3点开始就是寅时了。所以这个口诀是给你把当地真太阳时调整为恒星时,并以此来辨别昼生人和夜生人用的。有人提出考虑地方时区差(地方时差不是地方真太阳时而是恒星时),这个是正确的,需要在平太阳运用时考虑所处时区。人之所以要倒时差就是因为身体气血依照寅时运行,进入不同时区,你身体气血需要调整时差变成当前时区的寅时,但是你听说过同样时区的人去不同纬度地方有需要倒时差的吗?

那么真平时差怎么处理?

现在有人提倡用真太阳时作为立盘式的依据,可是从口诀中可以看出在术数中,古人不以真太阳时为准,而是以平太阳时为准。其实真太阳含有地理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因素。经度和纬度对推命有影响吗?当然有,古人早就讲了叫“分野”。出生人看出生地分野不同-这才是考虑经纬度影响而不是找什么真太阳时。同样的时辰在不同分野有真平时差,古人以分野的五行变化来表达。古人论命一切都从阴阳五行来讲,你用个变动不拘的“真太阳时”是个什么五行?能进入命盘生克制化论命吗?

星命古法安命宫,以生时加在太阳所在之宫,顺数至卯即是命宫,这是定则。但是就有不学无术之徒,不懂易理提出“因地而异。凡近赤道者太阳皆出于卯。乃遇卯安命。有生于不同时、季,不同经纬度者。因星球位置的移动,得看当地日出何时,也有辰时、寅时、安命者,皆要以星历为准。”这简直是就是乱了规矩!古人告诉你卯时定命,这是规矩,谁让你一会儿寅时,一会儿辰时?古人传太阳十二月出入时刻给你,结合定寅时诀是让你定出平太阳寅时进而推出十二平太阳时,结果你又把已经得到的平太阳时再转回真太阳时,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还说什么考虑地理纬度貌似更精确,太阳出入与纬度有关,但是时区和纬度有关吗?如果你出生在北极极夜季节,当地真太阳时一直是夜时,你难倒就没卯时,没有命宫了吗?所以,学习术数一定要明其背后的术理,要把握一个原则:以不变的规矩+差量求变量。千万不要限于无穷变量计算中,所谓智者求同,愚者存异,此之谓也。

七政四余——28宿如何配七政?

学习七政四余的人都对28星宿如何配出日月五星七政的感到疑惑不解。其实都是源于“五星配出九星图”。

《国语·周语》记载刘州鸠答周景王问律的一段话阐述了七政配28宿是依据七律而来。

其谓“自鹑及驷,七列也,南北之揆,七同也。凡神人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

结合”五星配九星依据”太极已判图“来理解这段话,可以看出五行从月开始,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归于日,日月乃五星(五行)的最大公约。五星生成从离宫午(鹑火)起到卯(天驷)经历:张宿,翼宿,轸宿,角宿,亢宿,氐宿和房宿共计七宿,由此分别配月,辰,荧惑,岁,太白,镇星,日——七政也。然后依次逆时针排列28宿而成28宿五行。

为什么五星(五行)配28宿只到卯位,因为“帝出乎震”,“数起于一,首用在震”,卯位乃五星晨出东方显明之位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内经》云“虚张为经,房昴为纬”,其实从上图模型来看应该称为“虚星为经”的。这个问题唐代一行已经有过论述,他根据推算尧典四仲星位置提出应该是“虚星为经”。那么真的是《内经》写错了吗?其实这是因为汉以前曾经有另外一套28宿名称被记录在《史记·律书》中,其以斗为建,昴为留,毕为浊,觜、参为参、罚井为狼,鬼为弧,柳为注,星与张位置互换等。因为《内经》的论述是基于星张互换来讲的,所以其“虚张为经”就是后世的“虚星为经”。

《难经第七难》冬至后得甲子的术数模型解

内经有五季说,其理参见博文《内经长夏之谜》。黄帝内经是道家的学术传承,因而五季之说在道家管子也有论述。《管子五行》“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天子不赋不赐赏,而大斩伐伤,君危,不杀太子危;家人夫人死,不然则长子死。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厉。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天子修宫室,筑台榭,君危;外筑城郭,臣死。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天子攻山击石,有兵作战而败,士死,丧执政。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动大水,王后夫人薨,不然则羽卵者段,毛胎者贖,孕妇销弃,草木根本不美。七十二日而毕”其五行各旺72数乃太乙五元之周纪数。太乙五元:指甲子元、丙子元、戊子元、庚子元、壬子元,每元七十二年,五元共三百六十年,六纪:六十甲子毎六十年一个轮回,为此甲子年至癸亥年六十年称为“一周纪”。一个甲子元为一纪,每纪六十年,六纪共三百六十年。三百六十年为五元六纪的周期数,七十二年为元之周纪数,六十年为纪之周期数。太乙的这个五六周期规律在古代术数中是一脉相承的。

这个72日的五季学说是以“十干五子图”来描述的,所谓“(冬)至日睹(得见)甲子”其含义是冬至北方壬癸日,依照“五子建元”诀“甲己之日丙作首,乙庚之辰戊为头,丙辛便从庚上起,丁壬壬寅顺行求,戊癸甲寅定时候”,戊癸起甲寅也,甲木乃河图东方春,配五脏之肝。

72日以后日干为甲己起丙寅,丙为南方火,夏

72日以后日干为乙庚起戊寅,戊为中央土,长夏

72日以后日干为丙辛起庚寅,庚为西方金,秋

72日以后日干为丁壬起壬寅,壬为北方水,冬

可笑的是当前有学者根本不理解上面的图,想当然的提出“五季就是十月太阳历”的谬论,还大肆宣扬彝族历法就是十月太阳历,可是早有彝族历家撰文批驳此种错误观点,大家学习不要受这种伪论的迷惑。

干支历法的奥秘——岁阴和太岁是什么?

现代学者都认为古代以干支纪年,把十二支叫作“岁阴”。《史记·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唐司马贞索隐引《尔雅·释天》:“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通志·总序》:“太史公纪年以六甲,后之纪年者以六十甲,或不用六十甲,而用岁阳、岁阴之名。”

古人认为”阳顺阴逆“,所谓”阳从左路团团转,阴从右路转相通“,这说的就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太阳和斗杓。斗杓为阳顺-雄,顺时针运行周天建十二宫,太阳为阴逆-雌,逆时针运行周天十二次。这就是阴阳在天为象的反应。至于通常认为的阴阳是指日月,这是因为月亮与北斗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指代北斗,所以斗杓也叫”太阴“。

十二月成一岁!这是天地法则,现代有学者提出什么古人有十月太阳历,这简直是在胡说八道臆想天开了。干支历法以每年太阳回归到远地点-冬至日是岁之始,而又定义岁始于正月,为什么?因为这里有着太阳和斗杓的配合关系:十一月冬至夜半,斗杓到子山,太阳日缠丑山入析木(寅)之次,而正月立春日缠壬山入玄枵(子)之次,斗杓到艮山建寅为太岁。在艮卦寅丑之位而分斗杓太阳,阴阳顺逆互相配合而成干支历法之岁首。艮卦位乃阴阳生入之首也。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现象:每一回归年-岁,建于正月,岁阴开始于寅,岁阳开始于甲。淮南子天文训曰:太岁始于甲寅,因为从玄枵之次逆时针挨排十天干到析木(寅宫)正好是甲。初始太岁定出后,干支每年一换,60甲子轮流下去成干支纪年,因此不用岁星纪年的。因为是先有阴阳后有五行,用现代语言讲就是:先有漫天星斗和太阳的生成,然后有了五星的生成,所以岁星并非年岁订立的标准,相反是五行生成时木星正好配寅山——太岁之位,所以称为”岁星“。岁星有超辰现象所以古人岁星纪年只是一个简便方法而已。

干支历法的奥秘——为何律吕是订立历法的根本

今人往往难以理解为何古人说律吕是订立历法的根本,音乐和历法不是两回事吗?其实这是现代人的简单思维,认为律吕就是音乐,其实并非如此。律吕不只是音乐,它是古人订立干支历法的法则。下面我们来看为什么。

1、以五运六气定十二地支十二律吕配十二月

古代历法都是以计算冬至日时刻为基础的。对于定冬至时刻,古代大都用基于实际观察日晷影长,但是冬至测量日影由于太阳园面造成的半影会影响测量精度远远不及夏至日测量(周代公旦定都是采用夏至测量日影之法),因此后世不得不连续测量日影然后用几何算法算出一个均值来定为冬至时刻。其实在上古,历官们定冬至时刻实际是制定律管根据遐灰侯气法来测定冬至时刻的,是真正的实测法。上古历法规定以遐灰侯气法测出黄钟宫音时刻定为太阳回归点的冬至时刻,以此定为岁立。当然现在天文学十分发达,通过计算也能够达到很精确的冬至时刻。

《内经》讲五运六气是万物生化之本。以五运六气中的甲己土定为宫音,配六气少阴在子(子为一数),以”三分损益“生成十二律,这样由律吕的生成配十二月与十二地支。

古人为何用“三”?古人讲法是“三生万物“。万物轮回而生,是故所谓的”三“其实是圆周率的概念。要注意古人用365.25单位为一轮回周期,故而其”圆周之律“算出来是三。西方以360角度为一轮回,其圆周之律是3.1415926,两者论述的出发点和计算单位是不同的。一些学者往往不体察古人立法根本就草率认为古人的圆周率认识很”朴素““不精确”的错误观念。古人并非不知道正圆是360度,所谓“60甲子一周,六甲成一岁”就是360度。祖冲之早就计算圆周率很精确了,但是却不用在历法计算中就是这个道理,古人的历法和术数紧密相联系的。

测定冬至时刻后,又以寅月定为岁首。以冬至斗杓指虚张之分平分周天十二地支宫位。

2、以七律定五音配天干

五行

天干

故知五行就是频率也。古人所谓历元之气也。

3、干支联系年月日时历法

根据黄钟甲己土寅月得丙寅,建立五虎遁月以明纪岁和纪月间的干支关系。根据黄钟甲己土甲子时冬至,建立五鼠遁时以明纪日和纪时的干支关系。这样年月日时的干支历法体系建立。

4、以七律配七政28宿

因为五行是通过七律定出来的,所以用五星加日月配七律。

由上所述,我们看到整个干支历法都是通过音律作为支点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古人称“律历”也。

干支历法的奥秘——历元之谜

历法推步中一直存在着对上古历元的顽固崇拜,《授时历》之前历法家们都需要从历元起算历法诸常数。对于历元描述即:十一月冬至夜半甲子朔旦,五星汇聚。这到底是个什么天象呢?其实这个历元就是“五星配出九星图”的天文表达方式。

这段话其实含义阴阳两仪:北斗和太阳。所以你要分开“十一月冬至夜半甲子朔”和“旦五星汇聚”。

十一月冬至日夜半,是以斗杓昏指子乃北斗建子月,至日乃甲己日。夜半子时时刻,黄钟宫音吹遐灰定律,此刻是甲子时。此乃北斗恒星回归周期,天开于子也。甲己日冬至日月汇于星纪丑山合朔,此乃地劈于丑之谓也。北斗与太阳一雌一雄,子丑相合。

正月立春北斗指艮山入寅宫建寅,初一那天日月合朔在亥山入亥宫,此寅亥相合,颛顼之建也,并非学者们以为的颛顼把十月当做正月。古人以北斗建月,北斗可不会这样乱指的。从这里可以理解四柱是依据北斗而建的-称“岁”,而农历是依据朔望月而立的-称为“年”,年和岁有相合的关系存在。八字推命必须结合四柱和农历合推。同样的四柱可能其农历是不同的,例如按照四柱立春换岁柱,一入子时换日柱,而按照农历可能还在上年的腊月,如果0点未过则还是前一日,过0点则是第二日,那么根据农历寻得的神煞就是不同的,所以同样四柱由于其神煞不同而有不同论断。至于港台“大师”提出什么“冬至换年柱”“子正换日柱”是搞混了北斗和日月,也就是不明白阴阳之别。

丑寅之分乃艮山,所谓“大金界”此也。岁星自寅逆行十二次,太岁自寅顺行十二次,故而太岁必然起于甲寅元(《淮南子天文训》)。斗杓自寅顺行建十二月节,太阳自丑逆行过十二宫气。自甲子日冬至45天后己酉日为立春,十二月十六日。十五日后甲子日为正月初一,《淮南子天文训》云:日月俱入营室5度。是指从古28宿度冬至日在斗末牛初起加45度入营室5度也。

平旦寅时为一日之始,一岁之始。故而以正月初一平旦,甲寅岁丙寅月甲子日丙寅时作为一岁一日之始。自冬至甲己日后要72日后才转为乙庚日,再72日成丙辛日,再72日变丁壬日,在72日后戊癸日,共计360而成一岁,然后再加5日为岁迁日为戊日,若闰1日则为己日则又从甲己日开始。

天地人,日月五星,28宿以抽象的干支五行来表示就成了“五星配出九星图”,这是一种极其智慧的“实星化虚星”之法。自此以后,干支就代表北斗28宿日月五星,就代表五运六气和五行,天地都在一掌中!《黄帝内经》云“侯日月五星”就是推算干支运气,并非真的推算日月五星的星盘,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超越了一般的占星术。中国传统就是四柱干支推命,后来的星命其实是一种对四柱的补充罢了。

因此,寅申乃阴阳五行之枢纽,玄空风水以坤艮中五为南北卦为中枢,黄帝内经以寅申为少阳少阴为经脉之枢纽,奇门以坤艮为生死之门,其理一也。

七政四余——星盘推步用制术理推太阳行度

西方以黄道为主去推命,它就把黄道分割十二宫(宝瓶,双鱼之类),中国从赤道出发。所以赤道坐标的十二辰次(星纪,玄枵等)不是黄道坐标的十二宫(摩羯,宝瓶),它们是两个宫位制两个圈。其实西洋黄道回归制就是我们传统的24山概念。如果你用中国星命七政四余,必须用赤道恒星制,28宿十二次恒定不动,动的是太阳系黄道十二宫。如果你用西洋占星黄道回归制,那么太阳系黄道十二宫恒定不动,移动的是28宿十二次。还有一种黄道恒星制类似赤道恒星制区别只是28宿是直接从黄道测量的。有些人用七政四余但是采用黄道制就是用了不同的尺度,张冠李戴,就是乱了纲纪。

一经一纬,天经地纬组成矩阵,万物都在这个矩阵中运行。太阳和北极星就是天象中的一阴一阳,一雌一雄,一经一纬,一个地方诸侯,一个一国之君,他们共同影响着小小地球的万物生长,但是帝为至尊,因此古人以赤道为主黄道为辅,两者合论。

如何结合经纬?古人采用了把赤道28宿十二次投影到黄道上,其实它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地球经纬度定位。这个坐标体系建立后就是恒定的尺子,一个矩阵。每个坐标点上万物轮回变化起起落落但是坐标位置不变,这就是星命中的赤道恒星制。这种根据28宿赤道宿度转换成黄经度数的方法古人称为“变黄道术”,它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黄经,而是一种“拟黄经”。所以再次强调中国十二辰次(星纪,玄枵等)不等于西洋黄道十二宫(摩羯,宝瓶)。

为什么要变赤道为黄道而不是直接从黄道测量去28宿?

从上述几何模型不难理解,其实“拟黄经”是一种黄赤结合坐标。古人所谓“五星为纬,28为经”“一经一纬义不穷”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种及其巧妙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设置就把“阴阳”相应在术数上具体化了,如果你从黄道测量28宿那么只有阳而无阴,西方占星就是没有阴阳概念的。这种赤黄的度数转换计算是受到岁差影响的,表现在黄道宿度宽窄会有盈缩变化,但是其与十二宫的对应关系是设定为恒定不变,即东方永远是青龙,西方永远是白虎,具体怎么计算大家自己去看资料。所以说七政四余是以恒定的天赤道为背景去观察太阳系的变动。自李淳风历法中首次给出28宿黄道值后,其后历法都提供更新的28宿“拟黄道”宿度。有了这个坐标,那么就可以来推算十一曜黄道行度了。

我们先来探讨星命中的推太阳行度。太阳行黄道,所以太阳行度推步其实就是历法中“黄道日度算法”有两种方法,一是历法采用的精确计算一种是民间采用的约法。

1、历法算法

历法上用太阳24节气位于28宿的宿度来推算太阳行度。一般步骤是:

1)计算出太阳在冬至时刻的赤道宿度

2)再利用黄赤道差算法,计算出太阳在冬至时刻相应的黄道宿度

3)然后计算太阳在24定气时刻的黄道宿度

4)根据太阳每日的定行速(实际行速)即日缠表,即可得到任意给定时刻太阳的黄道宿度(拟黄经度数,以下不再复述)。

唐以前古人历法中会给出太阳在24节气中的赤道宿度,此做法首见于三统历。此法先算出冬至时太阳的赤道宿度(历法中称为冬至加时赤道日躔宿度)然后加上太阳24节气行度常数:365.25÷24=15.21875,就可以计算出冬至后每节气的太阳赤道宿度。由于岁差原因,不同历法给出的24节气宿度不同。

计算24节气赤道宿度做法一直持续到李淳风的《麟德历》,此后各家历法基本没有再给出这样的表格,因为李淳风推出了28宿拟黄道度数,所以求得冬至日赤道宿度后就可以直接求算冬至点的黄道宿度。

在采用岁差的历法中,通常有两种方式来计算冬至点的赤道日度。一种令上元时刻太阳位于冬至点,并且已知其所在之赤道宿度,此数作为常数在历法中给出,通常为赤道虚宿中的某个度数。例如《大衍历》上元冬至点在赤道虚宿1度,从此起算。另一种是《崇天历》算法以岁差乘距所求年。到了《授时历》由于取消了上元积年,它的历元(1280年)冬至点距离赤道虚宿6度,于是在《大衍历》算法上增加一个常数“周应”来计算。

根据上面“拟黄经”模型,太阳居于黄道上,此时拟黄经=真黄经,所以用28宿拟黄道度数可以推算任意日太阳黄道行度。历法中又称为“冬至加时黄道日躔宿度”。

“黄道宿”表示冬至点所在黄道之宿的起点。x表示所求年“冬至加时赤道日躔宿度”。只要给出了黄赤道差h(x)。于是x-h(x)度即为所求年冬至时刻太阳的黄道宿度。这个黄赤道差在《授时历》前都是线性函数到了《授时历》是利用“弧矢割圆术”算出“黄赤道率”表来计算的。其赤道积度、黄道积度、黄道率、赤道率,都可以根据所求年“冬至加时赤道日度”的数值,在“黄赤道率”表中查到。以后基本中国历法都遵从《授时历》算法直到清朝改西洋历法。星命在中国清朝以前一直是采用这种28星宿拟黄道宿度,而西方是一直采用28宿黄道宿度直接来标记的(不分阴阳),清朝采用西法,两者坐标体系有根本不同,因此星命自清朝开始产生了分裂,古诀很多无法应用了,学习星命需要注意。

2、使用太阳行度约法

对于民间星命家来讲是通过如下步骤:

1)把历法中的太阳黄道日躔宿度编撰成“太阳行度歌诀”来运用的

2)然后根据太阳在24定气时刻的行度盈缩改正(三辰通载中提供了太阳盈缩值)

3)根据太阳每日的平行速(不是实际行速)一日一度,即可得到任意给定时刻太阳的近似黄道宿度。

在明代刊布的《张果星宗》中提供了太陽行度歌诀如下:

立春虛一起,雨水危九求,驚蟄室六度,春分壁三遊,清明奎九下,穀雨婁六留,立夏胃八邊,小滿昴八收,芒種畢十一,至參九頭,小暑井十三,大暑井念九,立秋柳十度,處暑張五有,白露翼二立,秋分翼十七,寒露軫十三,霜降角十及,立冬氐二行,小雪房二至,大雪尾六臨,冬至箕四逼,小寒斗十連,大寒牛二直。

我们知道明朝使用《大统历》,其历元为洪武17年,即公元1384年,查得其年立春1384-1-2708::22分,Moria采用恒星制,太阳入虚0度56’,入玄枵(子)宫宝瓶座9度50’。

这里看出来Moria使用度数方面的问题了。Moria使用360角度制,是属于60进制,所以排出来的角度数必须要转换成365.25古度值(10进制)!转换过程分为两步:

a)大家可以用excel制作两者的转换,算法就是取整求余数,再乘以权重即可。例如Moria经度表为118°30′17″:假设源数据在A1,我们在B1输入=INT(A1)+INT(MOD(A1,1)*100)/60+MOD(MOD(A1,1)*100,1)*100/3600结果就转换成10进制下的118.50度。

b)通过比例系数365.25/360=1.0145转换成古度

上述角度转换成古度如下

60进制

10进制

古度

9.5

9.83

9.98

0.56

0.93

0.95

计算结果表明的确是立春时候入虚一度。而在同样明代万民英编撰的《星学大成》里也有“太阳行度法歌”:

立春虚四度雨水危十求驚蟄室九度春分壁六遊清明奎十一榖雨婁九留

立夏胃十一小滿昴十收芒種畢十四夏至井一頭小暑井十八大暑井初秋

立秋柳十二處暑張十週白露翼五度秋分排軫遊寒露軫十八霜降角十二

立冬氐五度小雪房五時大雪尾火九冬至箕六依小寒斗十三大寒牛五遲

万氏注了一句“我朝立法多在虚一度”。表明万是知道这首歌诀采用的是明朝以前的太阳黄道宿度位置,如果你要使用是要根据岁差调整的。按照72年退1度来计算的话,得出3*72=216年前,那个时候是公元1384-216=1168年,也就是南宋隆庆年间。就是说这段太阳行度口诀是依照那时候的天象情况编撰的。

我们来看那时候的立春星盘,Moria太阳在虚3度60分,玄枵(子)14度60分。转成古度日下

3.6000

4.00

4.06

14.6000

15.03

15.25

转换后证明太阳的确入虚四度,入子宫摩羯玄枵中度多,符合歌诀所述。通过上述计算验证了《星学大成》书中太阳行度歌诀是基于南宋时期历法来编制的。《星学大成》前面是集成琴堂流派的歌诀,而根据琴堂派的传承记载,上述传承历史中可知枯木禅师得一行之星命书于史弥远(1164年—1233年)手中,正好符合此段歌诀的适应时代,因此可以佐证琴堂流派的确从唐一行以后秘传在密宗之中直到南宋由枯木再次发扬。

民间还有简法计算太阳行度诀云:正月太阳在子,二月在亥,一月一移,依次数之。此诀记载于南宋年间的《五行精纪》中。

明白了太阳24节气行度的原理,你应该知道口诀所谓“正月太阳在子”是指立春建寅月,日躔在玄枵(子)宫。不要认为凡是正月都在子宫。例如后唐明宗四年930年正月十四日雨水。你在计算太阳行度的时候可不能认为正月太阳到玄枵,而实际上太阳进入了诹訾初度。

这个口诀也被《道藏十八飞星斗数》记载。可见传说十八飞星是五代时期陈抟所创的确很可能。此约法现在还能使用。我们来看2016年2月4日立春,太阳在女宿,玄枵1度。

《星平会海》也有类似太阳行度诗

太阳行度不虚行,大寒五日子相迎。(以大寒为初一,初五到达子宫)

雨水五日居亥上,春分初七戌分明。

谷雨九晨临酉位,小满十日便过申。

夏至九晨归未上,大暑八日午运行。

处暑当加九日巳,秋分十一始来辰。

霜降十三乌出卯,小雪十二始居寅。

冬至八日来丑位,十二宫中不暂停。

附带探讨个问题,采用此约法碰到闰月怎么行宫?历来学星命特别是紫微斗数的人对此有不少争议。如果只是从文字上来解是无效的,我们得明白星命必须符合天象。看示例2014年有农历闰九月,我们分别看九月与闰九月的太阳行度。此时霜降,太阳没有过宫只入辰宫16古度,要行十五日后才入卯宫。可以看出一直要到闰九月十五日才入卯宫。所以斗数中关于闰月怎么行宫的问题曾有古书云“闰月十五日前在上月,十五日后在下月”就是此意也。星命的问题必须用行度来检验。

这个约法口诀对于琴堂派来讲够用了,但是果老派则不行。这就是果老命度派与琴堂宫主派的最大不同,果老受到当时历法精度制约远比琴堂派要大,如果没有24节气太阳行度表,太阳盈缩度表就根本无法立命度,而且所得到所谓“精确”太阳行度还是与实际行度有差。所以论命无需一味追求“精度”,那些迷信果老派“行星精度”能够提高“论命准度”的都是不动脑子的人。

尧典四仲星蕴含的术数奥秘

根据学者们研究《尧典》的最早写本可能在商代已完成。《尚书·多誓》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典”是古典,“册”是商代的时文,前者当指《左传·昭十二年》所说的“《三坟》、《五典》”之类,《尚书序》称,“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尧典》(含《舜典》)应是五典中的“唐虞之书”。尧帝曾任命羲和氏四臣在二分二至那天观测星象,以敬授民时。《尧典》有关此事有具体记载。

《尧典》的鸟、火、虚、昴四星,一般解释为“昏中星”。“大火”和“鸟”其实是十二次,“虚昴”是28宿。《夏小正》经文“五月初昏大火中”,《传》曰“: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此与《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相符合,证明“星火”是夏历五月(仲夏)的昏中星。戴震推断《夏小正》所记五月星象与《尧典》所记“时之相去未远也”,并进一步推证《夏小正》的时代与《尧典》的时代相距不远。所谓“昏中”即“昏而正中”,指昏时恒星位于天空的正南方,此时恒星到达所能升起的最高位置,俗称“当头星”。

四仲星是用来观象授时的。古人通过地平圭表测影长来确定至日,但是如果要确定至日日在宿度,还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尧典时代采用昏旦中星法。所谓昏旦中星法是在昏、旦时刻测出当时上中天的恒星赤经,由此接比例推算出夜半时刻上中天的经线,则与之差半周天(接中国古度,即差182度)的方向即太阳赤经。太阳所在宿度推算公式描述如下:

日在宿度=昏中星度-昏中距;或者

日在宿度=旦中星度+明中距

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配合“盖天说”的周天28宿距度-石氏星经;二要知道昏明时刻,这牵涉到一日百刻的刻漏计时制度,以及对“昏”“旦”的定义。圭影和刻漏的算法都牵涉到一个共同根数-太阳视赤纬(太阳时角),它牵涉到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

圆NESW表地平面上的四方点,ZPNS为子午圈。Z为天顶,P为北赤极,圆GWF表示赤道,A表示处于地平线上的太阳,h表示此时的太阳时角,圆HAD表示太A的周日平行圈,δ=AB表示太阳A的赤纬。C点为平旦时刻或者昏时,弧CD表示昏明距中度,H表示夜半。晷影与太阳的赤纬有关,刻漏与日出时刻太阳时角h有关。

圭影和刻漏既然牵涉到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尧典》四仲星是基于“盖天说”体系的28宿来描述的。我们往往认为“浑天说”优于“盖天说”,其实是我们的误解。古人其实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描述的,“盖天说”是从地平角度来讲的,就是地理地方的概念,而“浑天说”是从星天角度来讲的,两者是天星和地理,互相结合,互相配合,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尧典》“盖天说”体系的28宿采用的是汉代以前的“古度”,其源于“石氏星经”,而“浑天说”的28宿体系源于“甘氏星经”,如果大家能够明白天星和地理的区别那么就能理解为何有两种星经的存在。

既然圭表测影长同地平体系的“盖天说”是紧密结合的,因此采用“盖天说”的28宿度是很正常的。如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记载二十八宿距度测量方法,所举例“牵牛八度”就是地平经差,所以二十八宿古度属于盖天说地平系统坐标。

根据学者研究,汉代以前的昏旦定义类似于现代的天文昏蒙影的定义,是一种盖天说的地平体系。汉代以前以“日出前三刻为明,日落后三刻为昏”,(这里又看到了古人对“三”的运用,另一个运用是“三分损益”定律吕)。汉代后一直采用“日出前二刻半为明,日落后二刻半为昏”。

根据尧所在时代是公元前2300左右,邵雍云:甲辰元年,唐虞继位。甲辰元年即公元前2375年。用Moira星历推算那时候冬至日太阳在虚8度左右(此拟黄道宿度非赤道宿度),基本在虚危之间。玄空风水历代相传“唐虞天正,夜半子正,日躔虚九,此虚危之间”因此这个时段可以确认。

在纬书《尚书·考灵耀》中记载了古六历中《殷历》关于求“昏明中距”的地平方法,略述如下:取“昼夜三十六顷”,夏至“求昏中者,取十二顷,加三旁”;冬至“求昏中者,取六顷,加三旁”;并可推知春秋分“求昏中者”必定为“取九顷,加三旁”。由此可知“昼夜三十六顷”相当于现代天球生标系中的时角日周天360°,每一顷合今10°,化为365又1/4度制则每一顷合10又14/96度。36顷制可以看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360°制。冬至“取六顷”指冬至半昼孤为60°,夏至“取十二频”指夏至孤半昼孤为120°,春秋分半昼孤90°。

根据《考灵曜》记载“冬至日出(地平圭表)辰位,日入(地平圭表)申位。”

如果比照《考灵曜》中规定冬至取六顷的话,冬至昏中距为(6/36+3/100)x365.25度=71度。根据其昏明中距验算值与现代天文学方法计算得出的半昼弧理论値相比较,其冬至昏明中距小于半昼弧理论値3度,则此刻太阳还未落下无法观察的,因此古藉考灵耀记载有误,无法自洽。

那么冬至日昏刻取为申后三刻的话,即取七顷加三旁(午正到申共计75度)。那么有(7/36+3/100)x365.25度=81.97度。根据尧代日在虚危之间,那么以地平28宿度来讲冬至日在虚14度,那么昏中星度=33(虚14的积度)+81.97=115积度,刚好落入胃昴之间,与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正好吻合。根据冬至日在虚14度,那么根据太阳行度夏至日在张3度(石氏古宿度,甘氏为星宿)。

夏至则“日出于寅,入于戌”。

夏至求昏中者,取十二顷,加三旁,为午正到戌共计120度,为12顷,则有(12/36十3/100)x365.25度=132度。张3度的积度为215,加132.71得348,夏至昏中星入斗,不合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大火之次包含氐房心三宿,因此要符合“日永星火”的话必然还是取七顷加三旁,即张3度的积度215+81.97=297,入氐宿9度,属于大火之次,合尧典“日永星火”之说。因此可以确定,夏至昏中星是计算得到的,因为这个昏中距太阳还未落山无法观察。

根据冬至日在虚14度,根据太阳行度91.31度,春分日在昴宿9度。

如果根据春秋分,取九顷加三旁,则昏明中距为(9/36+3/100)x365.25度=102度来计算的话,春分昏中星=昴宿积度124+102=226积度,可以说刚入星宿(225积度),如果允许计算误差的话,可以认为合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星鸟即张宿,“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稷”)。因此春分的昏中星可以认为是测量出来的。

尧典秋分昏中也是计算得到的,以秋分日躔房1度推得秋分昏中为306积度+82=388积度,入虚4度,符合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综合所述尧典四仲星除了冬至日,春分的日躔和昏中是实测的,其他都是推算得出的,所以历来学者希望以实际星象复验四仲星发现都是不能自洽的。

尧典的论述之所以称为“典”,它传承的是一种天地的术数规则。它表明有一种规律是以天星28宿所定(即天之五运六气),它不随真太阳时变动(真太阳时就是圭表所测的太阳出入时刻。两者只有在冬至时刻会合)。所以你会看到同样古老的《黄帝内经》中以房至毕为昼50刻,昴至心为夜50刻,人体气血每日固定从平旦寅时开始行周身50周,昼夜各25周50刻,这就是人体生物节律,它上映天时,是万古不易的。人之所以到不同的时区去需要倒时差,是因为气血要适应转换后的时区(时区是根据子午线定义,平均划分的恒星时区,不是真太阳时)。

学术数一定要有阴阳概念,北极是天一生水,为阴却行阳道(顺行且五运相克),太阳是地二生火,为阳却行阴道(逆行且五运相生)。玄空之所以称为雌雄就是因为它们不能只以阴阳来描述,而是必须用阴阳相应来描述。以北极划分的天赤道是五运六气的运行范围,静而守位,万古不易。以太阳划分的黄道是五星(五行)运行的范围,随时而迁,变动不拘。以不变应万变,守常而知变,是处理宇宙万象的正确方法,知道这个道理,那些提出算命要用变动不拘的真太阳时的“大师”们岂不谬之甚也。

七政四余——为何只能是卯时立命

现代很多港台“大师”其实对于术数原理都是“七窍通了六窍,还有一窍不通”,他们不明白阴阳五行的原理,所以才会提出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而后学往往迷惑于他们的“名声”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就以卯时立命来讲,因为不明白其中的数理,有“大师”提出根据“真太阳时”变化来立,一会儿“寅”一会儿“辰”,貌似“精确”其实大违阴阳五行之理。

为什么立卯为命?

因为岐伯曰:寅为生入之首,卯为天地门户。天地阴阳的门户就是五星(五行)所显现之地,是一切变化的开始,以此立命符合天地之道化,舍此之外都是不合道。寅或辰都不是“阴阳门户”,你观察一个命不从门户进去看怎么行?

为什么“寅为生入之首,卯为天地门户”?

这句话其实就是我们学术数常听到的“数起于一,首用在震”的另一种具体讲法。阴阳之数起于一。宇宙的运行之道生了这个“一”-太乙,。从在天成像的角度讲,这个“一”的实像就是宇宙的北极,全宇宙的星辰都是围绕北极旋转的,这个旋转现象可以用北斗来标记。“一”产生了阴阳的“二”,这个“二”从实像来讲就是北斗和太阳。我们的老祖宗建立干支系统来表达这个“二”。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因此干与支的“二”相合而成“一”,用干支来表达阴阳五行的这个“一”就是“甲子”,由此从理论上的“阴阳之数起于一”就变成实实在在的起于“阴阳之数甲子”,从此我们可以用甲子来推算阴阳五行的变化。

明白了“数起于一”的含义,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首用在震”的含义。震即卯宫,阴阳之用在卯宫即后天八卦的“帝出乎震”。怎么把这句话在术数上具体化?

河图中子午卯酉四正之位乃五行木火金水之位,加中央土位即是五行,在天为五星。五行分阴阳即成十天干(不是西洋占星认为的要寻找天上十个行星来对应,所以任何加入“三王星”的占星术都是在扯蛋)。东方震,甲己起甲子(日上起时五鼠遁)就是“阴阳之数起于一,首用在震”的术数表达。

基于上图你就能理解《管子五行》中的一段话“日(冬)至,睹甲子,木行御。天子不赋不赐赏而大斩伐伤,君危,不杀太子危;家人夫人死,不然则长子死。七十二日而毕(春乃万物当生之时,顺应天时进行赐赏而不行杀戮才能国泰民安)。睹丙子,火行御。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厉。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天子修宫室,筑台榭,君危;外筑城郭,臣死。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天子攻山击石,有兵作战而败,士死,丧执政。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动大水,王后夫人薨,不然则羽卵者段,毛胎者贖,孕妇销弃,草木根本不美。七十二日而毕”。对于管子的这段论述,没有河洛数理概念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是古人对于五行认识的不完善而形成的早期粗浅看法,甚至歪解为十月太阳历,这是以其昏昏示之昭昭,殊为可笑也。

它表示围绕太阳旋转的五星(天干五行以甲-岁星为始代表)从地支卯东方位上(春)开始演化(岁星晨出东方),所以星命从生日太阳所在起生时推至卯时立为命宫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门户所在,由此立足就能观察推算你的一切命运变化直至归墟。由春夏秋冬对应甲丙戊庚壬就是你的命盘四正:命宫,夫妻宫,官禄宫和田宅宫,就是星命中定义的高强之宫。古人的数理从来都是一致的,所以当你真正掌握了术数正确的模型,那么你会发现任何术数它都是相通的,一贯的,没有矛盾的,也是很容易理解掌握的。

中华术数最优秀的地方就是建立了“阴阳”和“五行”概念,西洋术数从来没有清晰的“阴阳”概念,只知道“太阳”不知“北斗”,只知道“五星”不知道“五行”,只知道“阳”的一面而没有“阴”的一面,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占星流派,如此繁杂的立命方法。愚者眩目于其繁杂以为高深,但是如果你真的明了阴阳五行的术数模型,你还会相信“大师”们的“真太阳立命”之谬论吗?西洋占星只看到“太阳”东升,而没明白“甲子”所起,因此成了一个“追逐真太阳”的夸父,一会儿寅一会儿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只能死在求道途中而无法得道了,大家在学术数的路上是要学夸父逐日还是黄帝飞升呢?

紫微破解——为何是子时立命

对于七政四余来讲以太阳为主,太阳逆行十二宫顺推生时至卯定为命宫(参见博文《七政四余-为何只能是卯时立命》),而对于南派紫微斗数来讲是以北斗为主。北斗以寅月初一平旦寅时为岁始,周天一日一度顺行十二宫,共计365.25为一周天。北斗的周天行度即民间所传“太阴到山诀”,此“太阴”乃指北斗第九星-招摇,也就是神秘的紫微星,非指月亮。

廿四山

太阴到山

大雪到山

冬至到山

小寒到山

大寒到山

立春到山

雨水到山

惊蛰到山

春分到山

清明到山

谷雨到山

立夏到山

小满到山

芒种到山

夏至到山

小暑到山

大暑到山

立秋到山

处暑到山

白露到山

秋分到山

寒露到山

霜降到山

立冬到山

小雪到山

其阴阳之数起于坎一,甲己日起甲子在北方坎位,为天心,所以古人有两种起甲子之法:太阳之五星以卯上震起甲子,甲乙东方木,甲己起甲子。北斗十八星以子上坎起甲子,壬癸北方水,戊癸起甲寅。此所谓“先天甲起坎,后天甲起震”之谓也。其实从河洛数理上讲,一个是以天干五行(五星,五音)论命,一个是地支六律论命。两种角度和方式。五行即五音,五音乃六律而定。以六子卦纳六十律归纳五音即纳音之学,故而紫微斗数以纳音论命。

与星命根据太阳行度推命类似,斗数根据紫微日行度所在宫位,日上起时子时逆推至生时为命宫。民间以紫微一月行一宫的口诀是一种约法,明了紫微的日行度“太阴到到山”诀,如何精确定紫微宫位大家应该明了了。

THE END
1.天干地支纪年法具体的年份计算,可以通过一些公式或表格来辅助,如“公元年末位数-3=年干(适用于任何年代)”。 天干地支纪月法 天干地支也曾用于纪月,但现代历法中已不常见。在古代,天干地支纪月法可能与农历月份相结合,具体规则可能因时代和地区而异。 天干地支详解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30/08/11293073_1140776808.shtml
2.1.农历年月日时推法及月份天干地支对照表天干地支对照表和天干地支计年、计月、计日法 佳佳2023-02-07 怎么根据公历推算农历年份天干地支 小妮2023-09-10 天干地支对照表 爱你永不悔 2024-02-08 干支纪日法对照表:天干地支十二时辰详解 53717 2020-12-30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我心永恒 2023-06-07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余京徽 2020-07-28 天干地支五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152424.html?ivk_sa=1024320u
3.农历年月日干支查询理想股票技术论坛输入农历年月日,查询对应的干支信息,提供便捷的农历与干支转换工具,帮助用户了解每日天干地支组合,便于八字命理研究。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thread-8626045-1.html
4.天干地支纪年法中文名 干支纪年 称呼 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使用周期 60年 使用方法 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性质 一种中国纪年法目录 1历史沿革 天干 地支 六十花甲子 十二生肖年 十二时辰 2转换规则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掐算法 3纪年起点 正月初一 立春 4干支纪月 5干支纪日 6词条图册 1历史沿革编辑 干支纪年法https://baike.sogou.com/v8268424.htm
5.如何准确推算年干支的简单方法命理四柱1.标准万年历查法推年干支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农历是哪一年的,那么就用这一年的干支。比如,2000年该年的农历干支是庚辰,则天干庚和地支辰就是2000年的干支。另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国家有关单位出版的标准万年历,上面均标有详细的当年干支。 2.减法推算法如果不知道当年的干支或任何一年的干支,也没有万年https://www.dadaojiayuan.com/mlsz/39480.html
6.杨广悟道第一课: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月日时天干地支推算法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编程技术计算个人的生辰八字,详细阐述了从公历日期转换为农历干支纪年的过程,包括年柱、月柱、日柱和时柱的计算方法,涉及农历、天干地支和五鼠遁歌诀等知识。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一、背景说明: 张三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不是马里亚纳海沟和珠穆朗玛峰的距离,而是知道和做到的https://blog.csdn.net/yangguangwudao/article/details/125704405
7.八字预测真踪一1993年农历12月24日上午9时33分前生,年干支为癸酉,同一日的9时33分后出生,年干支为甲戌。 (二)排月干支 月干支中地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天干不固定,不同年份月干有异,月干的求法https://caifuxingmingxue.com/1953751-1953751_2608403.html
8.java求天干地支4月前 69阅读 年和日转化为天干地支 把绝对时间的具体一天转换为天干地址的两种算法 把绝对时间的具体年份转换为天干地址 天干地支 农历阳历转换 年日天干地支 #pragma 时间戳 原创 拔山河 2022-08-18 10:45:53 85阅读 python列出天干地支python干支纪年 https://blog.51cto.com/topic/javaqiutiangandizhi.html
9.农历以天干地支历法计算年月日时,年月车家号农历以天干地支历法计算年月日时,年、月、日,都是十天干不动,十二地支循环配对。 (月的第一个月不是甲子开头配对计算,年和日、时是甲子开头循环配对)。 时是十二地支不动,划分昼夜为12时辰,十天干循环配对十二地支。 60年一循环甲子年,60月(五年)一循环干支月,60天一循环甲子日,60时辰(五天)一循环甲子时。https://chejiahao.autohome.com.cn/info/10799557
10.天干地支五行年月如大家熟知的古文名篇《石钟山记》中“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5] 后来,干支纪日更发展到纪年、纪月、纪时,形成干支历。此历法至少从唐代开始,载于历朝的黄历中。 干支除了用于记录时间、占卜外,后来被赋予的功能就越来越多了。https://www.meipian.cn/1m8rk3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