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来历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节日的来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0004-02

一、认识“我们的节日”,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

例如,中秋佳节到了,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标语,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着同学们制作的灯笼、灯谜,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举行“月是故乡明”的庆祝中秋节班队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领悟其丰富内涵。元旦到了,教室布置一新,灯笼、窗花、中国结充满过节的喜庆氛围,各中队队员们已经开始酝酿策划迎新年活动――相约春天迎新诗会,喜迎新年的到来。营造浓郁的节日的气氛,犹如绵绵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传统的节日精髓浸润心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学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实践活动,让每一位队员都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中,历练各种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1清明节时节雨纷纷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每年清明,我校都会隆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祭奠活动,活动地点或在人民公园烈士墓前,或在南湖公园韦拔群像前,或网上祭奠……形式多样。看看我们开展的祭奠活动:讲述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们重温那红色经典的震撼魅力;配乐诗朗诵《烈士墓前》,表达了学生祭奠先人、缅怀英烈的情感;有关春天、清明的古诗吟唱,如《寒食》《清明》《春夜喜雨》《赋得古草原送别》……让同学们浸润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里。班队会课,我们还邀请了年过八旬的老军人张树德爷爷来给同学们讲革命故事,使同学们受到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努力学习。

清明不仅仅是追念先人的节日,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花大世界去赏花踏青,去南湖公园野餐,在野外开展踢毽子、放风筝、羽毛球赛等,清明节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了解了节日的习俗,充分地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2五月时节话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活动。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还让学生探究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爱国故事、去南湖观看龙舟赛、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诵一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从小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

3中秋明月格外圆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大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了迎接中秋节的到来,我校各班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佳节话团圆”的班队会活动。各中队充分结合学校打造的书香校园活动,首先布置队员们去了解月圆与团圆之间的象征意义,查阅有关中秋的神话、传说,背一首赏月诗、团圆诗,然后将活动由学校向学生家庭延伸,自己拍一拍举家团圆赏月的照片,最后邀请家人来参加主题班会活动。队会上孩子们着旗袍,猜灯谜,讲中秋节的来历,说中秋节的故事,诵有关中秋的古诗,唱“八月十五月儿圆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家一起分月饼,品月饼。学生在欢乐中过节,在快乐中学知识,感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4开日叙重阳

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是个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的季节。每年重阳之际,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我校都会开展“绿色出行,快乐野餐”秋游活动。

重阳节还是敬老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我校各中队开展以“九九重阳日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中队活动。队员们讲重阳、唱重阳、演重阳,通过小品、故事、敬老三字经宣讲着百善孝为先,当深情的《感恩的心》《最美不过夕阳红》歌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向前来参加本次活动的爷爷奶奶们赠送礼物和节日贺卡,祝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最后,各中队辅导员还布置一道特殊的亲情作业:探望敬老院孤寡老人,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分担一点家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传统节日教育、感恩教育,赢得了长辈们的交口称赞。

5古诗新歌贺新年

新年到了,为了营造辞旧迎新的校园氛围,我们举行了元旦迎新“相约春天”新年诗会。迎新诗会上以“春天的诗”贯穿节目的始终。学生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摄,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古诗朗诵、击鼓传花使人耳目一新;相声、小品令人捧腹大笑,歌曲、舞蹈异彩纷呈。从各中队传出的喝彩声、掌声、祝福声此起彼伏,校园内洋溢着一片欢快的节日气氛。

“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过了一个个文化内涵节,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幼儿园中秋国庆活动方案一:

引言:中秋节快到了,给老师们发个关于中秋节的教案,希望用的上.

中华民族的节日有很多,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大班幼儿对其有深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由于幼儿对民间节日、习俗了解较少,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时涉及到社会、语言、艺术、科学等领域,教师可采用参观、讨论、搜集资料、展示成果、动手操作、文艺联欢等活动形式来组织教育活动。

一.幼儿发展目标与主要内容:

1、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感受体验传统文化。

2、知道教师节、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重要节日的名称日期,进一步了解这些节日的社会意义。

3、积极参与各种节日的筹备及庆祝活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人交往、沟通、合作,共享集体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爱亲人的健康情感,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师指导建议:

(一)传统节日中秋节

1、环境: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反映中秋节的环境,如:用泥土或橡皮泥制作月饼、水果;制作各种灯笼;张贴有关中秋节的故事挂图、画有观赏月亮的图片等。

2、游戏:“月饼加工厂”。教幼儿制作各种月饼,做好的月饼装在盒子里放在“超市”里卖,也可放在小吃店里供“客人”用餐。

3、教育活动:

(1)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传说,如:“嫦娥奔月”、“到月亮婆婆家做客”等,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创编表演童话剧由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制作道具并进行表演。

4、观察活动:请幼儿在节前节后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做月亮变化日记(从小月牙开始观察记录至八月十五),要求幼儿自己观察并将结果画在自己的表格上。

5、家园共育:

(1)指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大小变化。

(2)给幼儿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中秋节的古诗。

总结:活动自始至终都应让幼儿直接参与,使每位幼儿有机会表现自己并获得愉快、自信的内心体验,让幼儿亲自感受和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家长可通过赏月、家人团聚、欣赏精彩的传统节目-----中秋之夜联欢晚会,给孤寡老人送月饼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幼儿园中秋国庆活动方案二:

活动主题: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每当"中秋节"来临之前,商场里的月饼、灯笼琳琅满目,孩子们对此变化也有所察觉,也有孩子会带灯笼来园玩,日常交谈中也开始涉及到"中秋节"的话题,为此,老师引导孩子开始了这一佳节的主题活动。

主题目标:

1、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的习俗,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歌曲、欣赏中国结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乐意参与活动,愿意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来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主题预知思考网络:

1、查一查,听一听:

来历--中秋节、团圆节、丰收节;习俗--各地习俗(如:北京地区"送兔爷")2、做一做,看一看:制作月饼;装饰"月亮";制作"月亮";给亲人祝福3、尝一尝,说一说:

中秋节的祝福、中秋节的古诗、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中秋节的音乐、赏月(月亮的秘密、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月圆、月缺)环境创设:

1、主题墙饰:

收集图片、幼儿作品布置"各种各样的月饼"、"月亮的变化"、"不同的茶具"、"各种各样的茶"、"茶道表演"等主题墙饰。

2、各活动区:

美工区:提供各种材质的纸、模具、牙签及各种基本材料等让幼儿进行"装饰月亮、茶壶"、"制作月饼、茶具"等活动。

益智区:各种月饼及月饼盒实物、各种茶叶实物、多种塑料刀叉等,可引导幼儿进行"茶的作用、形状"分类统计;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等。

角色区:收集各种茶具、茶叶、月饼盒等实物进行扮演。

家长工作:

幼儿园主题活动方案目标:

一.幼儿发展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传统节日中秋节

1、环境: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反映中秋节的环境,如:用泥土或橡皮泥制作月饼、水果;制作各种灯笼;张贴有关中秋节的故事挂图、画有观赏月亮的图片等。

(1)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传说,如:“嫦娥奔月”、“到月亮婆婆家做客”等,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创编表演童话剧由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制作道具并进行表演。

4、观察活动:请幼儿在节前节后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做月亮变化日记(从小月牙开始观察记录至八月十五),要求幼儿自己观察并将结果画在自己的表格上。

(1)指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大小变化。

(2)给幼儿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中秋节的古诗。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而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故事也是在众多传统节日当中比较多的,那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端午节来历故事简写50字左右,欢迎大家查阅!

端午节来历故事(一)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二)

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

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处,令度尚为之立碑,又令其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端阳节:五月正是仲夏,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含义含义一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含义二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而自豪。

二、活动内容

1、发动学生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通过多种形式述说或表演传统节日中的来历、习俗,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形式生动活泼,了解传统节日,抒发真情实感。

四、准备工作:收集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五、实施过程

(一)宣布班会开始。

师: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我们一起在这里了解一下重阳节好吗?

全班:好

师:看见同学们这么有信心,老师也信心百倍!下面掌声有请我们班的李晨、张怡同学来主持今天的班会。

主持人齐:谢谢老师和同学的信任!

主持人齐:五(1)班“过传统节日,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提问导入

甲:同学们,今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特别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课件出示)

(三)活动过程

1、重阳节的起源、来历

(出示课件)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甲:同学们,你们对重阳节的历史渊源还知道哪些?

生:主持人我们小组的同学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说说吧!

a、早在春秋战国时《楚词》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重阳。

b、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c、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d、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乙:是啊!不同的时代蕴含了节日更丰富的内容。

2、重阳节的习俗

甲:同学们,重阳节在我国上至天子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很喜欢过这个节日,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人们过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吧!

(出示课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乙:了解了这些习俗,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生:当我看到这松软可口的重阳糕时就想带回家给奶奶尝尝。

生:我看到这气味芬芳的酒就想给爷爷倒上一杯,祝他健康长寿!

生:我知道茱萸有消灾避邪的作用,我也想给奶奶插上一只,让她平平安安。

生:看到登高的画面时我想到了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甲:千百年来,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你听……

(课件出示)诗文诵读a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b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3、重阳敬老

乙:同学们,当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类进入了新的世纪时。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出示课件)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乙:下面请说说我们当代人又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生:在1989年就开始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可见我国很早就对老人特别的重视!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呢!

生:看到画面上老人们的笑脸,我知道他们一定很开心,因为有人在关心他们。

生:过节时有的晚辈搀着年老的长辈去登山健体,让老人的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老人们会多幸福啊!

甲:是啊!我国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敬老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现,历史的车轮进入世纪,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了新的认识,赋予了新的含义。我们呼唤民族精神在21世纪的中国发扬光大!

乙:同学们,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每年的今天都会组织老人开展敬老爱老的活动,你看:前几天我们学校的领导还亲自到退休老教师家进行了慰问。(课件)你们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重视这个节日?

生:因为老人们辛劳了一辈子,年老了身体也会变弱他们会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

甲: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我们身边时怎样一种现象呢?请看我们自己做的一个小调查:

孝敬长辈最基本的六条要求

1.每天向长辈问好。

2.知道长辈的生日。

3.每天主动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4.学习自觉努力,家庭作业认真独立完成,不用家长督促。

5.每天能主动地和长辈交谈,不对长辈发小脾气。

6、不做让长辈为自己操心着急的事。

乙: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我们孝敬长辈做得还很不够。

甲:我们非常遗憾的看到这样的结果,由此想到那些为国家为我们付出很多的老人正成为社会忽视的群体。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我们重新呼唤:百善孝为先。把孝敬长辈作为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的起点是势在必行,这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起码做人的道德要求。

乙:在我们学校“扬善”活动中就提要关爱家人孝敬长辈,并为他们做一件他们喜欢的事。下面请向老师来听听大家是怎么做的呢?

生:给爷爷洗脚

生:耐心地听爷爷奶奶把话讲完生:给瘫痪的奶奶送饭

生:陪生病的奶奶睡觉

生:不对爷爷说话发脾气

甲:听了同学们这些感人的故事,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同学、在坐的老师说点什么?

生:我的奶奶有关节炎,我想用我的零花钱给奶奶买一个护膝,让她不再关节痛。

生:我想为所有的老人们献上一首歌。

生:我用我的书法作品来表达心里对老人的爱(书法作品)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我想,我们尊敬老人就是“扬善”,就是在弘扬一种民族精神。

生:我想用我的善训来表达此时的心情:给老人一个微笑就是给老人一个健康。

生:尊敬老人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

生:孝敬长辈是我最大的快乐!

20xx元宵节小学放假吗

20xx年元宵节是在20xx年2月8号,这天正好时候周六,所以20xx年元宵节小学生不上课,但是元宵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所以元宵节是不会放假的。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xx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元宵也叫汤圆,部分地区也有在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关于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汉武帝的一个大臣东方朔,在一年冬天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其原因。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里有父母和一个妹妹,自从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跟家人相见,每年到了春节,就特别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深感同情,就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很多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结果,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引起了很大恐慌。纷纷问他解灾的办法。东方朔说:“正月十五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而去。人们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红帖一看,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一个叫元宵的宫女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弄得好像满城大火,就可以瞒过玉帝了。同时,通知城外的老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就传旨照东方朔的方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到处都挂起了灯火。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从此,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这就是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国学经典进课堂,浸润儿童精神生命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承载着圣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智慧光芒,可以为学生精彩的生命历程奠定根基。于是我们将国学经典引进校园,将全员诵读与个人兴趣选修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层次的通识教育。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千字文》,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大学》,五年级《道德经》《中庸》,六年级《论语》。每天,校园里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每周三和周五,学校开设国学教育兴趣班,由国学老师为选修此课的同学深入讲解和指导。

艺术的享受能够使人静心修身,举止优雅。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学以济德,为了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每周二下午,茶艺、京剧、空竹、剪纸、围棋、象棋等三十多门艺术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学校还成立了文学社、小记者团、空竹队、科技发明社等社团组织。在“中华传统文化展示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每月校园节日中,孩子们的书画、剪纸作品和京剧、空竹表演轮番亮相,乒乓球、武术比赛赢得阵阵掌声,象棋、围棋选手静中对奕,尽显智慧。

传统游戏我能行,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近年来,由于电子玩具的广泛传播,很多孩子沉溺于电玩和网络世界,玩耍的场所从户外转移到了户内,玩耍的方式由群体活动变成了单一活动,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还阻碍了孩子与他人的交流。鉴于此,我们将传统游戏引进来,邀请社区老人来到学校教孩子们滚铁环、翻花绳、跳“房子”……使孩子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身心愉悦,乐观开朗。

很多传统游戏经过改编创新,更具趣味性和发展价值。在游戏活动中,师生们开动脑筋,启迪思维,通过改变玩具和材料、玩法和规则,以及环境布置等,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改编出更加适合孩子心理规律的游戏。孩子们不断挑战自己,在玩游戏中获得成就感。

民俗文化七彩板,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和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依稀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场景。所以,发掘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开展的“走进传统节日”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了解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饮食、服饰等特色,在节日来临前布置展台,吃特色食品,品文化韵味,讲来历故事,探历史底蕴,演小品故事,展节日趣事,做工艺制品,秀巧手风采。我国传统节日以自然节律为基础,蕴含了诸多文化功能。学生们在七彩的民族文化体验中丰富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美德浸润心,丰富孩子的成长历程

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我校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小报,布置展板,开展“我为妈妈揉揉肩”“热爱祖国‘五个一’活动”“争做礼仪好少年”等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谦虚礼貌、诚实守信、爱国爱民,具有社会责任感。

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

一、设计思考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调查、参观、学习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①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

②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

③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

④“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

⑤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

二、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

小班主要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初步了解元宵节人们的活动和特别的食品——元宵;

(2)愉快地参与元宵节各种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

中班主要目标

(1)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玩灯、赏灯、吃元宵、划旱船等);

(2)感受与家长、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快乐

大班主要目标

(2)积极参与“闹元宵”的筹备和庆祝工作,在和老师、同伴一起过节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团圆的意义

三、活动实施概况

活动名称:欢欢喜喜闹元宵(赏灯、猜灯谜)

组织形式:亲子形式(分年级组开展)

活动准备:园内展出各种各样的花灯和灯谜、各种小礼物

活动建议:

1.参观花灯展,欣赏花灯的外形、色彩、图案。

2.交流对灯谜的认知经验,丰富对灯谜由来、种类和结构的认识。

3.积极参与赏灯猜谜活动,老师对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1)师幼共同布置“美丽的花灯展”,悬挂幼儿购买或参与自制的花灯;

(2)收集幼儿在节日中赏灯、玩灯的照片,布置主题墙饰;

(3)在家长园地贴出“致家长的信”,介绍主题活动的构想和配合事项。

园内大环境

(1)园内大厅悬挂教师、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和制作的各式花灯,花灯下悬挂各种灯谜;

(2)宣传展板:开展元宵节活动的方案及要求。

20xx清明节放假几天清明节

20xx年4月2号~4月4号调休,共放假三天。

4月4号,星期二,清明节法定节假日。

4月3号调休。

4月5号开始正常上班。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清明节的习俗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扫墓,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等,清明节主要的活动是为先人扫墓,清明祭祀参与者是全国人民,都要去祖先的墓碑前祭祀祖先,为祖先扫墓。清明节也属于三大鬼节中的一种,但是一般不会被称为鬼节,因为清明节只是祭祀先祖的亡魂,而不会去祭祀孤魂野鬼。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让它永远的流传下去。

2019年中秋节主题班会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柚子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我们班有些是留守生,中秋节在家里,不能和爸爸妈妈团聚。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

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4、同学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我们班级如何过明天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师感到好开心!

2019年中秋节主题班会二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活动过程:

中队长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中秋节的由来

(1)中队长: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中队长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

中队长: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讲。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二、中秋佳节话月饼

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中队长:你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2、举办月饼宴

中队长: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三、中队辅导员总结

活动中我们首先通过观看幻灯片更直观得让幼儿感受清明节的气氛。同时配合教师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清明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接下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现场互动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清明节的丰富活动形式,如:扫墓烧纸、春耕、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最后《清明》诗词欣赏以及每个班事先准备的一首杜牧诗(附后),表演给大家,把气氛推向了。

二百余名幼儿和二十余名老师沉浸在《清明》的情景中,时而朗诵,时而专注听讲,时而各班精彩展示,时而掌声此起彼伏……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这首诗的意义,以及它的作者杜牧先生。通过学习他的诗集来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孩子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受着古诗词的魅力,纪念这位大诗人,活动圆满成功。

THE END
1.农历目前是,农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序文化控制设备农历,又称阴历,是一种根据月亮周期来安排月份和年份的历法。它以月亮的盈亏为周期,约每29.5天为一个朔望月,一年12个月,平均每年354或355天。农历在中国及东亚部分地区仍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农事活动、节日庆典等。 本文目录导读: 农历的历史渊源 农历的文化内涵 https://zblog.zj-xihe.com/post/735.html
2.中国现行农历,rpa,机器人,自动化澎湃新闻中国现行农历是德国传教士制定的吗? 本文介绍了中国现行农历的制作过程和修订历史,以及传教士在中国天文历法领域的影响。文章指出,中国现行农历并不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著的《时宪历》,而是1929年 更多内容请查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9342 https://wdlinux.cn/html/zonghe/20241128/20016.html
3.农历与阳历的来历和区别农历与阳历的来历和区别旧城暖人心 精选回答 阳历:也称公历来源于西方,例如算星座时就是按照阳历计算的。 阴历:也称农历,来源于我们中国,例如俗称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清明节,春节就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 主要区别: 1、阳历是国际通用的; 2、农历是中国特有的。https://edu.iask.sina.com.cn/jy/lD9yrLIjAH.html
4.八中国农历——历法演变中国农历历法,大致经历了观象授时、四分历法、经验历法到科学历法的演变、现代历法四个发展阶段,少有外来影响。其间在唐代时有印度天文学传到中国,元、明二代又有阿拉伯天文学传来,但唐代的九执历、元代的万年历、明代的回回历,在中国始终都没有被采用。一直到了清朝初期的《时宪历》,欧洲天文学的计算方法和数据https://www.meipian.cn/3ub8p2gw
5.农历起源生活频道我国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历。黄帝历据说是黄帝把蚩尤打败,统一天下以后,命人制定的。因此黄帝历的元年,就是黄帝继位的那一年,也就是西历的公元前2698年。黄帝历与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古六历”。 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的周期根据月相的变化而变化,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将https://m.jiangzi.com/tuwen/shenghuo/140469.html
6.中国的农历历法是一个叫汤若望(出生1592年5月1日,逝世日期:1666其实中国的农历历法是一个叫汤若望(出生1592年5月1日,逝世日期: 1666年8月15日)的德国传教士制定出来的。汤若望是他的中文名,他的原名叫亚当·沙尔,是德国科隆的日尔曼人。他的中文名来源于“亚当”联读时有点像中文的“汤”的发音,而“约翰”的名字也有点像“若望”,因此才有了他的中文名“汤若望”。他https://m.douban.com/note/507615516/
7.中国农历发展简史但农历仍然在民间 被普遍使用.古历频繁更改,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历法超前或落后于实际天象,修订的目的就 是为了使年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回归年,使月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朔望月,并寻找合适的置 闰周期.从早初人们的观象授时,到反复制定和修改而成精确适用的历法,经历了几千年观 测和推究.这里我们就中国农历的发展轨迹做https://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sci.faq%2FAstronomy%2Fbw%2Fall2%2Fbk37k%2FM.1275291864.z0&ap=353
8.农历正月是阳历几月?农历和阳历有什么区别1、起源不同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自轩辕黄帝时期就开始广泛应用到当时的生活生产中。阳历又为格里历,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后改名为格里历。 2、计算不同 农历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https://www.k366.com/rili/166823.html
9.“农历”和“阴历”一样吗?经常有人混用?如何区分?总的来说,农历和阴历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存在一定的混用和误用现象。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不同,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制定依据、计算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日常使用中稍加注意就可以了。 自古以来,不管是阴历还是农历都被一直被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祭祀等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ttps://www.jianshu.com/p/a5503537d23b
10.中国历法秦朝历法一个月几天农历,是中华传统阴阳历,自从中国于1912年采用格里历起,也视为旧历。 儒略历,在曾经通用之的国家地区,是之于新历格里历的旧历。 天保历(ja:天保暦),是日本最后的阴阳历,自从1873年采用格里历起,也视为旧历(ja:旧暦)。 太阳历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https://blog.csdn.net/welcomejzh/article/details/3518813
11.从传统节日看中国人的和谐理念光明日报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完全对立的结构关系呢?笔者认为,这与古代和谐理念密切相关的阴阳五行对立结构有关。 在阴阳五行观念形成之前,中国人也许和古代欧洲人一样,冬至和夏至均用火祭。但阴阳五行观念形成之后,冬至和夏至祭祀习俗又有所不同,并按阴阳五行观念来安排祭祀。 https://www.gmw.cn/01gmrb/2008-06/07/content_787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