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把中国传统的农历称为阴历,而把西方传入的公历称为阳历。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农历既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典型的阳历特征,而初一、十五等说法又是典型的阴历特征,传统历法中的闰月就是为了弥合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差别而设置的。二十四节气到底是什么?闰月是如何设置的?为什么有时候过年早,有时候过年晚?点开视频看看吧!
1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中国在很久以前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对太阳历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这是因为太阳是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按照阳历来规定日期能够更加方便的指导农业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人创造出了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地球在黄道面上公转时,同时还在绕着地轴自转,而且,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黄道面,而是与黄道面夹66.5度的角。
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
二分而至
每年6月22日左右,地球会运动到一个特殊的位置:太阳光直射点在地面上最靠北的位置——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长,中国古人就称之为夏至。半年以后,大约在12月22日,地球会运动到另外一个特殊位置:太阳光直射点在地面上最靠南的位置——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中国古人就称之为冬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间还有两个特殊日子,太阳光会直射赤道,此时北半球会昼夜平分,就称之为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9月23日左右),这就是二分二至。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业生产,人们又在二分二至中间添加了其他的节气,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鹭、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一首歌可以方便的记住这二十四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也非常艺术,比如“惊蛰”就表示打雷,惊动了地下的虫子,“谷雨”就表示雨水充沛、谷物生长,“芒种”表示有芒的作物开始播种,“白露”表示草木上有露珠,天气正式转凉等等。
2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
当然,在中国古代,人们并不清楚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也不清楚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不过聪明的古人通过“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找到了定冬至的方法。
在冬天,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低,立起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较长,人们就把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在夏天,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高,立起来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较短,人们就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按照影子长度的不同,人们就可以定出二十四个节气。
节气日期的确定在历史上也有变化,在祖冲之编纂的《大明历》中首先要确定每年冬至的日期,然后再按照每过15或16天一个节气的方法来定出其他节气,这种方法称为平节气。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主持编纂了更加准确的《授时历》一直使用到明末。
但是,由于这部历法没有考虑到近日点进动现象,误差逐渐增大,以至于错误的预报了日食日期。崇祯年间,徐光启等人成立历局编纂新历法。
利玛窦和徐光启
崇祯历书
总之,24节气是依据地球公转确定的,而公历也是根据太阳公转确定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每个节气的阳历日期都基本确定了,前后不超过一两天的差别。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代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极高成就。
3
朔望月
说完了农历中阳历的部分,我们再来看看农历中阴历的部分。人们很早以来就会通过观察月球阴晴圆缺的变化计算日期,中国农历把月相完整的周期定为一个朔望月,这实际上是按照月球绕地球公转来计算日期的。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回归周期是29.53天,所以各种历法大多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又把12个月规定为一年。有些民族的历法是完全根据月相变化制定的,这种历法称为阴历,比如伊斯兰历就是典型的阴历。
4
闰月
伊斯兰历就选择不调和,于是就会出现每一年伊斯兰历都与公历相差11天左右,大约32年就会与公历相差一年。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历的新年在公历中也不一定是什么季节。
按照阳历,一年365.2422天,19年就有6939.6天。按照阴历,每个月29.53天,一年12个月,19年共计6732.8天,阴历比阳历少了206.8天。而七个朔望月是29.53天×7=206.7天,刚好可以补足二者的差别。所以只要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刚好可以补足二者的差别。
置闰的具体方法是:中国古人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不同位置规定出24节气,每15~16天一个节气,又把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并且规定每个朔望月都应该有一个中气。
5
啥时候能一年过两次春节?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解释为什么春节有早有晚了。如果一个农历年中没有闰月,那么一年由6个30天的大月和6个29天的小月构成,一共354天,比公历平年365天少11天,因此下一年的春节就比今年的春节提前11天。但是如果某年是农历闰年,就会增加29天或30天,农历年变为383天或者384天,比公历一年多了18或19天,于是春节就会滞后了。猪年是平年,没有闰月,所以就只有354天,明年的春节会来的更早哦!
如果想过两次春节,也不是没可能,只要这一年是闰正月就可以,过完了一个正月,下个月还是正月。上一次的闰正月是在1640年,那一年李自成的农民军还在和明军厮杀。
下一次的闰正月是在2262年,还有243年,我们只要活到那个时候就可以过两个春节了,想想心里还有点小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