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指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三伏天-起源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三伏天-原因
三伏天-计算方法
初伏
干支纪日
初伏也称头伏,夏至1后第三个庚日2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末伏
三伏天-养生保健
2013年7月13日,将迎来今年入伏第一天。专家表示,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很多人会出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等现象。
保健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养生保健一定要加强营养,保证人体必须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在膳食调理上,多食用一些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三伏天-冬病夏治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采取穴位药物敷贴,即在三伏天里,将配好的中药碾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不同的穴位上,过4至6小时后自行取下,每周或每10天1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而痹证属风寒湿者及其他虚寒性疾病者可试试艾灸。冬病夏治的效果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当年就能见效,有的患者则需要坚持几年。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着。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三伏天吃什么最好
1、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2、吃苦去肝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3、蔬果增食欲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4.喝绿茶
夏天午后,喝杯绿茶,不仅清热消暑,还能解毒、止渴。喝绿茶具有坚固牙齿、保护毛细血管及提神作用。另外,大量出汗后喝绿茶可以帮助身体补充流失的钾元素,提高耐热能力。绿茶性偏寒,胃不好的人喝容易胀气。
三伏天养生有以下这些注意事项:
防暑降温: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尤其是中午11点到下午4点。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打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
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淡盐水或绿豆汤等,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饮用冷饮,以免损伤脾胃。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苦瓜、西瓜、冬瓜等。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适当午休,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
适度运动: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和中暑。
调节情绪:高温天气容易让人烦躁,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
注意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冬病夏治:对于一些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可以利用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保持身体清洁。
入伏养生法则
1、不要吃冰镇的饮料及食物
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如果再吃冰镇的食物或饮料,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体寒的人,再吃就更寒了。
并且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降温良方。所以,在伏天里应该喝热茶或常温的凉白开。
2、喝三豆汤
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的三豆汤由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熬制。其中的绿豆、赤小豆可以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可以健脾补肾,因此三豆汤不仅能清热除暑,还能健脾利湿。
脾胃虚寒者不宜喝性寒凉绿豆汤的可以改为喝三豆汤。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还可在三豆中加入适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热健脾的效果。
此外,三豆汤还能祛痘除痱子。
3、伏天“热”养生
伏天气温接近人体的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汗蒸发为主,所以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人体颅内的动脉血管对疼痛非常敏感,在高温季节运动或劳动后头部易出汗,这时血管扩张,如果用冷水冲洗,有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出现头晕、眼发黑、呕吐等现象,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颅内大出血。
所以用温热的水冲洗才是伏天养生的诀窍,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反而更有利于机体排热。
而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此外,伏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虽然当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4、伏天吃“苦”
中医认为苦味食物有补气固肾、健脾燥湿的作用,可平衡机体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等人体需要的物质,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除烦、健胃等功用。在炎热的伏天可适当的食用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有:蔬菜类——莴苣叶、莴笋、生菜、芹菜、茴香、丝瓜、葫芦、瓠子,香菜、苦瓜、萝卜叶、苜蓿、苔菜等;干鲜果品类——杏、荸荠、柚子、杏仁、黑枣、薄荷叶等;食药兼用——五味子(适用于冬春季)、莲子芯(适合于夏季)。
但是脾胃虚寒者要少吃“苦”,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和体质虚弱的人群,吃“苦”更需要谨慎。月经期也要少吃“苦”,因为苦味食物多数为寒性或凉性,可使经脉凝涩、血行受阻,进而导致经行不畅,甚至痛经、闭经。
5、进补西洋参
西洋参性凉味苦,伏天炎热多汗,易出现疲乏体怠、口干咽燥、心烦意乱、舌红尿赤等症状,可用西洋参泡水饮用或用西洋参与肉类煲汤。
6、吃点薄荷
夏季的暑气容易让人感到头重、头晕。拿几片薄荷闻闻,或做菜时放一点调料,可以提神醒脑。
7、自制空调
在电扇前放一大碗冰或凉水,随着冰块或凉水的融化、蒸发,吹过来的风也会变凉爽。
8、湿毛巾擦身
伏天觉得很热时,可以用温水轻轻拍在手腕内侧、脖颈、耳后等动脉经过的地方,降低血液温度。
9、控制糖分的摄入量
糖分在缓解疲劳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摄入过多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让苦夏症状更严重。热茶是最佳饮品。它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并能强心利尿,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
10、三大时段注意补水
入伏是节气吗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入伏忌讳
1、忌不室内通风三伏天许多人怕高温,闭窗房间内吹中央空调。实际上,湿冷炎热、自然通风差的房间内易引起中署,并且应用中央空调不开窗通风通气,空气指数会下降,反倒发病。提议:每日室内通风2次之上,每一次15-三十分钟。
2、忌只吃苹果三伏天身体出汗多、耗费大,易疲劳、没有食欲,许多人挑选吃点蔬菜水果了事。吃不太好,营养成分不足,免疫能力减少,就很有可能造成病症。
3、忌冷气冲着吹中央空调冷气,颈椎骨冲着中央空调吹,使颈背阔肌受凉,导致头颈不断筋挛、后背酸痛等。提议:房间内室内温度不必小于26℃,肩后背不必直冲着中央空调,或是搭个披巾。
防暑常识
酷暑临近,连日来,医院里感冒、发烧、头疼、胃肠不适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逐渐增多,有的老人还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
夏季防暑小知识:
一、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六、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七、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九、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十一、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十二、炎热天气要做好冷热环境的过渡,温度骤降可能刺激人体血管收缩,诱发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应避免大汗淋漓时进入空调房。
十三、衣服选棉麻材质,晚睡早起,预防“中暑情绪”
适合在三伏天做的运动:
游泳:游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避免高温对身体的直接影响,水的浮力还能减轻关节的负担。
瑜伽:能帮助伸展身体、放松身心,调节呼吸和内在的能量,且大多动作在室内进行,温度相对适宜。
慢跑: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慢跑,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不会因高温导致过度疲劳。
太极拳:动作舒缓,能调节身心,且对场地和环境的要求不高。
散步:是一种较为轻松的运动方式,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室内有氧健身操:跟着视频或在健身房参加有氧健身操课程,在有空调的环境中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