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们的先人发现,如果单纯以朔望月为参照单位制定历法有缺陷:平年12月,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共354天。而一寒一暑的往来,谷物成熟的周期,所谓“太阳年”,大约是365又1/4天。两者相差11天多。于是就产生了置闰的办法。凡是闰年就多1个月,闰年13个月,过年仍在岁末的晦日,而新的一年仍然会从春季开始。在19年当中,设7次闰年。
这样说来,我们所遵行的夏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历法。大约5000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太阳历。大约3000年前,中国人就把太阳历和太阴历合起来计时。到了汉代太初元年,中国人制定了太初历。这个历法,又叫做农历、阴历或夏历,我们至今仍在使用。
干支历
由此还派生了一个变相的关于人生旅程的计时办法。十二地支以动物形象加以标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2024年时值农历甲辰,当属龙年。在地支纪年的基础上,地支某年所生的人就有了该年的属相。每过12年,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有一个所谓“本命年”。60岁则称为“花甲之年”。
二十四节气
为了能准确反映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需求,同时又能准确标示寒暑往来规律,中国人又发明了廿四节气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分,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两分、两至这两个最重要的节气:春分、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起初名称与今不同,但在刘安著《淮南子》(公元前141年)中,就明确有廿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包括节气、中气)都以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所谓24节气、72物候(一节气三候)。
刻、周、旬
一周七日。金木水火土五星加上日、月等于“七曜”:月曜日(周一),火曜日(周二)、水曜日(周三),木曜日(周四)、金曜日(周五)、土曜日(周六)、日曜日(周日)。如今,韩国、日本仍如此称之。
我们看到,上面计时方法除掉参照系的不同之外,进位方法也有不同:30进位(月),7进位(曜日),12进位(地支、属相),24进位(节气),60进位(干支、甲子),当然也还有10进位(旬)。
公历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发布《临时大总统历书令》,宣布自辛亥革命后第二年(1912年)始改历,按公元的计时方法来标志日月的进程,年号称“民国”。所谓“国历”也就是阳历、公历,把一年周期的开始放到阳历的1月1日,而且把原有大年初一的“元旦”的名称也“强制地”交给了1月1日。这种改历办法,以公历计时,早有先例,如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二年也曾改历,实行公历。这种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即我们所谓的“阳历”,最早是由罗马儒略·恺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开始推行的。到了16世纪末由罗马教皇格利高里十三世加以改进而实行至今。现在我们所说的阳历、公历,就是格利高里历。这种历法的实行,为我们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充满诗意的传统节日体系
中国人是幸福的,有公历和夏历,可以过两次年(新年和春节)、过两次生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中国人,我们的生命旅程是充满情趣、充满诗意的。
“年”的意义
过年,是对文化的坚持。到现在,我们仍然会说“回家过年”、买年货、做年夜饭等,“年”这个字,在中国人心中一直没有失掉它的意义。
过年,是一个文化传统。它和其他的节日是不同的。第一,意味着人的新的生活。比如,一到过年,人们都需要剪头、沐浴、更衣。焕然一新,意味着变成一个新人,仿佛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过程中,人要重生一遍。第二,意味着生存空间的重建。以前,人们要在过年前糊棚,把房屋里的顶棚用纸重新糊一遍,院子要打扫干净;初一到初五,人们不会倒垃圾,垃圾要从外面到里面扫,破五之后才恢复倒垃圾。所有这些,都代表人与自然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第三,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过年,我们要请(祭)祖先、请(祭)神,要去给亲戚朋友、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不仅是尊老爱幼,还是关系的重构。
现在,人们都说年味越来越淡,其实年味不在街上,不在鞭炮里,而是在人们心里——我们是不是把过年看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自己重生了,我和整个自然的关系有一种新的结合,人与人的关系有了一个重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是新的,面貌是新的,心灵是美好的;人和人是友善的,彼此和谐,长幼有序;人和自然是亲善的,生存环境是惬意的,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美好的。这是年的追求,年的期盼,也是过年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调整人和自然关系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体系与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有些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当然在设置这些宗教节日时,也不得不考虑要“挂靠”历史存在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则主要是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
比如,中国人与月亮有着特别亲密的情感关系。中国人的一些节日和月亮圆缺现象有关,这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上元、仲秋、除夕乃至人日、七月七、腊八、腊月二十三,都会联系到月亮的状态。
中国节日设置的深层寓意和功能,在于调整人类群体同自然的关系。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例。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已成为人们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节日。清明在春分后的第15天,是其后的第一个节气。阳春三月,万物萌生,天气清净而明洁,一切生物(植物、动物也包括人),萌发出强烈旺盛的生命力。踏青、春游,同时祭扫,是其普遍的节俗。直到今天,国内许多民族尚存有三月三歌墟和男女交谊之类的活动。而如果没有了夏历,把这个节日改放在阳历的3月3日,就会使它完全丧失了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和呼应关系。
四、五、六三个月为夏季,五月是仲夏之月。寅月为岁首(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五月即午月。午月午日,故曰“重午”“重五”。午月午日午时(12时),日在中天,所以端午节又有“中天节”之称。是时阳气盛极,阴气初生,故又称“恶月”。在这危机潜伏的重要关节,当然要小心过渡、平顺过渡。邪气萌动,当须辟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沐浴兰草汤、登高、采药、戴香包、系五彩线、龙船竞渡等,借助于艾草、菖蒲、艾人、艾虎、艾旗、蒲剑、雄黄酒、朱砂等,以防五毒,以送瘟神。同样,如果没有了夏历,把这个节日改放在阳历的5月5日,也会使它完全丧失与大自然的密切关联。
这种历史积淀的具有群体性的庆祝活动,其核心功能在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的“中国特色”
这些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具有严整的分布,循环往替,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而且内涵丰富、多彩多姿。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春节的梅花、水仙,清明的柳枝,端午的菖蒲、艾蒿,中秋的丹桂,重阳的菊花……)、食物符号方面(春节的饺子、年糕,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以及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不同节日里还伴随着各自特有的色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诸多竞技和游艺项目(旱船、秧歌、龙灯、高跷、拔河、划龙舟……)。严整的体系、丰富的内涵和无与伦比的多姿多彩,使得具有悠久历史而延续至今的民族传统节日历久而常新,装点着、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是广大民众心中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欢乐之歌。
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而且深入人心,长盛不衰,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人们无尽的欢乐和永恒的向往。
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是历史的积淀
当孙中山先生废除夏历,同时取消了一切传统节日的时候,似乎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即把西方—东方、现代—传统对立起来,同时又与先进—落后联系起来,于是“落后的”东方传统就必然要遭到被废弃的厄运。抛弃以阴阳合历为基础的传统节日体系,把传统节日改移到阳历,就使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且相当科学的节日体系“躯壳化”了。应该说,这是令人十分惋惜并引以为戒的。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似乎可以将文化分为消费的文化和情感的文化。显然,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蕴含着异常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诗意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对内促进和谐,增强认同,对外也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它使人们更加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这种贡献尤为珍贵。
主讲人简介: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世界文学史》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出版多种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