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考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纵横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与小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土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大发展。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无法独立发展。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主题有两条重要线索:一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来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二是从经济的性质来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①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②古代中国手工业脱胎于古代农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中国古代手工业具有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发展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由于受到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历史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其三要素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小农经济:一般指自耕农经济,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但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不是与市场没有联系。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只有发展到出现雇佣关系,才是资本主义经济,但资本主义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农耕经济: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内容。

干支纪年: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的纪年方式。

(1)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567891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5678910111212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2)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76543211098

987654321121110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时期的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但政治和思想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又有反作用。所以复习本单元时可以联系必修1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3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适当联系选修1中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内容。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人行使所有权活动的行为规范。所有权是决定社会生产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方法和结果的支配力量。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导入新课】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可以说,这是小农经济下中国农民的理想和追求。

【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复习中要从生产力角度(重在耕作技术兼顾水利)提纲挈领地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3、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联系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近现代的农民革命,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具体换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1、公元纪年:

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我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采用公元纪年。公元元年以前发生的事,称为公元前××年;公元元年以后发生的事,由公元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每十年是一个年代,如30年代指30年—39年;每一百年是一个世纪。

2、年代和世纪的换算:

(1)年代换世纪:百位加一,例如:公元前50年,百位为0加1,即公元前1世纪;1840年,百位为8加1,即19世纪。

(2)世纪换年代:19世纪40年代指1830年—1849年;公元前3世纪50年代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0年。

3、世纪初和世纪末:

1世纪100年,前20年为世纪初,后10年为世纪末。公元前3世纪指公元前399年(初)—公元前300年(末),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应为公元前3世纪末;20世纪指1900年(初)—1999年(末),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应为20世纪末。即公元前大数为初,小数为末;公元后小数为初,大数为末。

不垮元年=︱差︱,如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出生,公元前190年去世,︱前145年—前190年︱=︱145—190︱=︱—45︱=45;又如某人5年出生,28年去世,︱5—28︱=︱—23︱=23年。

跨元年=和—1,如光武帝公元前6年出生,57年去世,(前6年+57—1)=6+57—1=62年。

5、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就是民国元年。民国纪年换成公元纪年加1911;反之,公元纪年换成民国纪年则减1911。如1919年五四运动就是1919—1911=8,即民国8年;民国38年南京解放就是38+1911=1949,即公元1949年。经营方式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如中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在体制改革前,均由国家直接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故称为国营企业;在体制改革后,则由企业自主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故称国有企业。经营方式是经济单位经营的具体形式。如长年经营或季节经营,固定经营或流动经营等。

耕作方式: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学法指导]重点把握中国原始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及其原因。

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学法指导]铁器的出现,我国历史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伟大革命。注意筒车和翻车的区别:翻车借助人力,筒车借助水力。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由此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翻车(三国魏)、筒车(唐)。

6.特点之二:借助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生产模式)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学法指导]非重点内容,把握重要的水利设施即可。

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3.西汉: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4.治理黄河:黄河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是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5.在西域地区还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个体农耕、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1)条件: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私有土地)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②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铁器、牛耕)的进步。③精耕细作。④重农政策。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第三个特点。

(3)评价

优点:①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②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缺点:①规模小、水平低(简单的性别分工)、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②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及社会的动荡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五、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4、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知识拓展】

1、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概念,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2、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

3、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4、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经济形态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所有制结构(土地制度)春战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耕作方式铁力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5.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方法、

技术与制度农作物水利灌溉基本模式表现原始农业石刀、石斧、石犁刀耕火种(经常迁徙)水稻、粟集体劳动商周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耜耕”或“石器锄耕”、懂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走向定居)粟、稻、黍、稷、麦、桑、麻等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个体劳动、小农经济两汉耦犁(二牛二犁三人)、犁壁,耧车(改进和普及阶段)代田法(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一年一熟引进棉花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进行轮作和绿肥种植翻车(人力)隋唐曲辕犁(完善阶段)普遍育秧移栽筒车(水力)两宋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引进占城稻高转筒车明清引进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风力水车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

耕作方式—铁器牛耕;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影响①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民与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③对社会风气和文化的影响:“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进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农业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基础。

④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⑤对中外交流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郭跃文)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THE END
1.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的一种,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yin、卯mao、辰、巳si、午、未、申、酉you、戌xu、亥)相配,形成六十个组合,用以纪年。这种纪年法每六十年一个循环,称为“六十花甲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30/08/11293073_1140776808.shtml
2.中国历史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excel)2024年4月6日发(作者:简历大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 从公元元年起) 二十二年 ( 公元前206 — 公元220年) 二十三年 元始元年 辛酉 1 二十四年 二年 壬戌 2 二十五年 汉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https://www.eldiy.com/hot/1712351450a1797839.html
3.儒略日数和日干支计算器时间(24小时制)夜半正午其他时间 时分秒 ,执行公历日期→儒略日数和日干支。 儒略日数: ,执行儒略日数→公历日期和日干支。 计算结果 公历日期: 公元2024年11月29日, 时间: 12:00:00 儒略日数:2460644, 星期五 日干支: 丁酉(干支数=34) 说明https://www.chengxua.com/lishi/Julian_simp.html
4.干支纪日纪月纪时农历是用干支纪年的。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做“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做“https://www.jianshu.com/p/bf519a8aedd2
5.天干地支纪年法介绍1、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换年。 2、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http://m.15tql.com/zixun-2044888/
6.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法,农历干支纪年法怎么推算具体日期农历年份的长度为一般的365天,不如太阳周期的365.242199天计算的准确。农历的一岁由十二个月组成,每月的长度是29或30天不等,平均约为29.5天。由于农历与阳历有偏差,因此每年的农历新年日期都不同,而是根据农历干支纪年法推算出来的。 农历干支纪年法的推算比较复杂,需要掌握干支纪年和农历的相关知识。关于干支纪年法,http://www.wenbuju.cn/bazi/434267.html
7.万年历换算万年历换算成阳历怎么计算进行公历农历换算首先要先记准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再记住一个历史事件的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分别是哪年,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之后就可以以此为借助点来计算。如:1911年是辛亥年,问你2024年公历农历换算后是干支纪年的什么年?换算步骤如下:(1)先2024-1911=98,再98÷10=9余8,用这个余数8定天干。(也就是假如https://www.16757.com/ysh/huangli/177.html
8.公元纪年学术百科通过分析藏历纪年与农历干支纪年中的组合对应关系和循环规律,可探索出藏历纪年、农历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数学规律。依据公元纪年数除以60所得的余数将公元纪年数分成60个 详情>> 西藏研究2011年06期同余思想藏历纪年公元纪年相互换算 AI辅助阅读 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1164425.htm
9.日期与天干地支算法地支始终是猴羊干支纪日法 目录 定义 来历 换算 编辑本段定义 “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1] https://blog.csdn.net/fengxiaochenduanduan/article/details/1178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