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由立春开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公元纪年的一年以立春为界前后分属不同的干支纪年,这一点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错,应特别注意。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和发展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
5、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2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桡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
7、、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学者们也称之为甲子表。这种甲子表罗列刻写六十干支的“干支表”就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检核和推算干支纪日日期的谱表,干支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甲骨文合集37986,刻辞释文见下文“干支表”刻辞我们目前发现的数量并不少,但多数都残缺,其中发现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见图)。释文: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8、。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纣王帝辛及其父亲帝乙在位期间的刻辞,此为一牛胛骨。在胛骨的正面骨扇上整齐地刻着一份干支表,字字清晰,完整无缺。这一份干支表共分六行,每行二十字,由右至左读,每行纪十天,横向看,天干十行,脉络清晰;竖向看,天干六轮,与地支五轮相组合。这一版干支表刻辞六甲齐全,严谨有序,是甲骨文干支表中的一篇完整佳作,也是目前我们看见最完整干支表材料之一
10、了。折叠编辑本段换算方法第一种算法: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
12、地支整除所对应是末位。第三种算法: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567891012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1212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
13、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公元12年则为壬申
17、9月癸酉月乙酉月丁酉月己酉月辛酉月戌月寒露立冬霜降九月10月甲戌月丙戌月戊戌月庚戌月壬戌月亥月立冬大雪小雪十月11月乙亥月丁亥月己亥月辛亥月癸亥月子月大雪小寒冬至十一月12月丙子月戊子月庚子月壬子月甲子月丑月小寒立春大寒十二月1月丁丑月己丑月辛丑月癸丑月乙丑月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
18、3月5日13时56分雨水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春分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谷雨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小满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夏至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大暑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处暑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秋分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
19、11月7日9时59分霜降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小雪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冬至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折叠天干地支纪日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
20、,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闰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认定为闰年(这是因为按照现在立法计算,四年一闰的规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经过400年大约会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个百年不算闰年,则正好平衡),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
21、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折叠天干地支纪时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