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很火的提问:为什么总害怕麻烦别人?
有的人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想去麻烦他人,即使迫不得已去请他人帮助,也会反复纠结,忐忑不安,害怕被人拒绝,在这种情绪中不断内耗。
而有的人却认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觉得麻烦别人是低人一等的行为,会产生自我贬低感。
但麻烦别人,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建立的第一步。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别人,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1
“害怕亏欠”的心态,觉得人情难还
生活中,不管如何避免,总会有麻烦别人的时候,而有的人会反复纠结,害怕亏欠。
哪怕是,下定决心的请求帮助,对自己的帮助过大,还会觉得受之有愧,害怕还不清这份人情,从而宁愿放弃,也不愿意接受。
往往这种心态,是之前经历过心理阴影,亦或者是有人跟他提过。
看过一个这样的例子:
小时候喜欢调皮捣蛋的小明,因为成绩不好,总是被叫家长。
回到家后,看着在玩游戏的小明,累积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大声的对着他说:我和你爸爸辛辛苦苦挣钱,就是为了供你读书,你要是不用功,对得起我们吗?
从那一刻起,小明变得沉默寡言,心中总会认为,父母付出了很多,对父母的付出有所亏欠。
而这种亏欠心理,认为自己的请求,会让对方付出很多的代价,自己难以偿还,从而害怕麻烦别人。
在《请回答1988》中,有段令人深刻的故事:
善宇的奶奶将房子抵押给了银行,眼看着房子就要被银行收走。
阿泽爸爸得知后,二话不说的向善宇一家进行了帮助,并且对善宇的妈妈说:
人活着,有的事情需要欠人情,麻烦别人;别人都那样活着,不要一个人憋着。
不要去害怕,会亏欠他人,或者还不清人情,只需要去求助,长久的关系是需要“互相亏欠”。
大胆的去尝试,向对方诉说请求,哪怕会有所亏欠,这正是双方关系的由来。
2
“过分老实”的心态,宁愿委屈自己
英国诗人约翰·那恩说过: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谁都无法自全而活。
但是生活中,有的人却过于老实,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去麻烦别人。
看过一个知乎网友的故事:
网友对待他人的请求,总是一贯的接受,自己却很少接受别人的请求,他觉得这样能减少不必要的争执和负担。
室友刚好有辆电瓶车,取快递十分方便,在每次出门前,都会特意询问,大家是否需要代取快递。
网友害怕室友拿的快递太多,会导致骑车不方便。所以每次宁愿自己大老远的去拿,也要谎称自己没有快递。
经过一次次拒绝,久而久之室友出门也不再询问网友,让本来关系不错的双方,缺少了一个链接的关系,渐渐变得疏远了起来,聊天时都变的十分客气。
付出与回报是一场循环,当你一次次的拒绝回报,就是破坏了这段关系的循环,也是慢慢的推开了双方的关系。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是互相的请求才能长久。
有的人,却认为请求他人,是一件令自己产生内疚的事情。
认为多付出,少接受回报,能让自己在关系中做到问心无愧。
一味的付出做多了,对方不知道如何让你接受回报,关系也会慢慢的疏远。
试着接受他人的给予,在产生内疚同时主动的帮助他人,形成良好循环,有付出,有回报,才是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本。
3
“无依无靠”的心态,是害怕拒绝
俗话说: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
有的人会认为别人无法依靠,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一种错误的决定。
甚至宁愿自己硬扛,也不愿意去求助他人。
自认为特立独行的她,信用卡快到期了,虽然支出都是孩子用品,她仍然东拼西凑的还了最低额度,宁愿还利息,也不愿向老公开口。
身体不适时需要去体检,即使家里有人在医院工作,仍然选择不说,避开了所在的医院,自己默默的去了另一家。
出门和朋友吃饭,朋友顺路接送,也会谎称已经坐上了车,不想麻烦他人。
有时中午,想让家人带个饭,但是害怕麻烦家人,最后索性不吃,或者随便吃点零食,填饱肚子。
无依无靠的内心,有时是害怕拒绝。
认为靠谁,都靠不住,与其向他人请求后被拒绝,倒不如从未开口。
害怕拒绝,倒不如尝试突破一下舒适圈。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和孩子在排队点餐时,妈妈让孩子自己点,孩子兴高采烈的踮起了脚,直勾勾的看着服务员,开始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孩子手指着菜单,表示需要将套餐中的饮品换成另一款,还需要添加其他佐料,服务员听后对孩子说:这样的需要现做,可能要等等哦。
小孩听完后,连忙点头说:没关系的,我和妈妈可以等的。随后服务员,转身回去,按照小男孩的要求开始配餐。
勇于发出请求,即使被拒绝,也只是当下这一次,不代表以后都会被拒绝。
不愿“麻烦他人”,其实可能在拖慢你的成长。
朋友刚进公司不懂表格格式,性格倔强的他,不愿麻烦别人,独自一人默默的弄了一下午,最终交上去后,组长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
一个简单的格式,只需要询问一下同事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因为害怕麻烦别人,变得如此复杂。
愿你我都能学会,如何麻烦别人,敢于麻烦别人,适当麻烦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