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01时至03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03时至05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夜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05时至07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指太阳初升之际。
5、【辰时】---07时至09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
6、【巳时】---09时至11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之时。
7、【午时】---11时至13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13时至15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之时。
9、【申时】---15时至17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0、【酉时】---17时至19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落山之时。
11、【戌时】---19时至21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天将黑未黑之时。
12、【亥时】---21时至23时。
人定,又名定昏,夜色已深,人们安歇睡眠之时。
24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