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64岁的江西省南昌市前市长李豆罗以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身份在人大常委会作完报告,4个小时后,卸任的他便回到了家乡西湖李家,当起了农民。没有了权力,没有了地位,李豆罗希望将家乡发展起来,为空心村增加一点人气。
然而,李豆罗的儿孙们却还要在城里生活,年轻一辈对家乡的感情已经淡薄,对此,李豆罗也只能一声叹息……
市长务农没有地种地不要钱
从官场退下来5年的李豆罗,户口还在南昌市,因此在西湖李家村没有属于他的土地。
西湖李家是个有着2200人口的自然村,如今留守人口不到300人。靠近山林的土地退耕还林后,还剩100余亩田地无人耕种,于是被村委会收归集体。春播的时候,村委会广招农民帮忙干活,男人40元一天,女人30元一天。
李豆罗的祖宅坐落在李家希望小学背后,紧挨着一栋老式民居旁三间低矮的瓦房。房子虽陈旧但依然整洁,不过李豆罗只在每年大年初一回来住一晚。平时他借居在村南乌岗山林场的宿舍里。
林场的树木大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任村里民兵连长的时候号召村民一起种植的,如今木已成林。从20岁开始走入官场并最终成为南昌市长,李豆罗过惯了“公家”的生活,于是他和老伴住在林场的公房宿舍里,每天吃林场食堂的公家饭。李豆罗自己做农民种地,老伴胡桂莲则在林场公房宿舍的食堂帮忙煮饭炒菜。
会农活作息很规律
每天早上吃完早餐,李豆罗会带着老伴到菜地里转转。锄草是他们特殊的晨练方式。
老两口用锄头挖断草根,然后将泥土翻开,让草根暴晒。有了步入仕途前务农的经历,李豆罗对农活并不陌生。
在李豆罗家的祖宅,至今还有他年轻时候锻炼用的石锁。已经退休的他,一把抄起来这个50斤重的石锁,还能举过头顶,干农活的锻炼效果可见一斑。
市长治村募捐款改造脏乱差
李豆罗从生产队公分记录员起步,后当上生产队会计,然后到大队支书,到乡镇书记,到进贤县委书记,到南昌市长,最后从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职位休政还乡。
李豆罗回村以后,很快发现年纪比他大的熟人所剩无几,能干事儿的人不多。于是他邀请原籍西湖李家的退休公务员回村参与建设,原进贤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华明、进贤县卫生局原办公室主任李旺根先后加入团队。
从城里回到农村,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脏乱差!于是李豆罗卸任回家后的首个大年初一,便召集回村过年的村民们开会,号召大家捐款建设村庄。李豆罗首次募捐便收到了37万元,以后每年春节的募捐活动已经成为西湖李家的惯例。
用这笔钱,全村的道路被平整了一遍,老旧民房被保护起来,重新开建的房子也全部按照马头墙的传统样式统一风格。村里修建了统一的牛圈,所有牛晚上都被牵到一个地方集中,人畜分离,省得到处拉屎。
为了保存传统农业文化,村里正建一个农民博物馆。把村民们捕鱼的钢叉、纺布的织机、锄地的农具全部陈列起来。传统农业时代的碾米房、榨油坊、铁匠铺、渔船都在村内“复活”。
筹资金被质疑捞钱
“当市长的时候是人求我,现在是我求人。”李豆罗说,回村改造新农村比当市长难多了,没钱没人,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李豆罗在大年初一当着所有返乡村民的面公开所有财务收支。
为了杜绝闲言碎语,西湖李家人一律不得承包本村工程,只能打工。钱全都不进西湖李家。
“账到前坊镇财政所,钱直接到信用社。”黄华明说,镇财政所长当西湖李家的会计,财政所会计当西湖李家的出纳。出去的每一分钱除了黄华明等人签字外还得前坊镇镇长签字,然后由镇财政所长开转账支票,最后领款人才能到信用社提现金。村民们清楚流程后,就不再说闲话了。
搞旅游市民来看老市长
李豆罗卸任回村,除了中国古代“告老还乡”的传统外,更多的目的是想建设一个山水化、田园化、恢复农耕文化的传统农村。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示范效应,为“空心村”增加一点儿人气儿。
经过改造,西湖李家“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搞起了以传统农耕为主题的村落旅游。今年5月1日开始,进入西湖李家的游客每人收20元门票。据导游周云峰介绍,“平时少的时候一二十人,多的时候甚至达四五百人。”
李豆罗“前任南昌市长”的职务,也成了西湖李家的旅游名片。听说前市长回村当农民,城里人都到西湖李家参观,为的就是见见当年的市长。游客们遇到李豆罗后总是亲切地打招呼,“老市长好!”一些上年纪的游客开始握住老市长的手回溯当年在他治理下的经历,然后愉快合影留念。
现任村支书李新华说,三位退休回乡的老干部确实大大提高了西湖李家的知名度,“随着年龄增大,进城务工人员必然会大量回乡养老。”李新华认为,随着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当村里也能做事挣钱的时候,很多农民就没必要出去了。
改造迷茫后辈城里买房对家乡已没念想
2015年9月19日,第一对回村创业的李国用和罗晓兰夫妻的土特产店正式开张了,当地的酒糟鱼、蜂蜜、土鸡和土鸡蛋成为最畅销品种。问起收入,李国用笑得合不拢嘴,开业当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2000元,虽然不能保证每天都有这么好的生意,但至少可以确定比以前在外面跑客运汽车好了不少。
不过,对于已经在城市里安家的乡亲们来说,要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在去往西湖李家的公交车上,樊女士对记者说,她在外地打工15年,只回过3次老家。如今女儿已经出嫁,老公和成年儿子都在城里做木工。几年前他们花10万元在南昌郊区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小产权房。如果不是家里老人出了点事情,她绝不会在这个季节回村。
“除了房子,什么也没有了。”樊女士笑了笑,说“回来干什么”
事实上,李旺根和黄华明也不在西湖李家居住,他们每天早上7点半从进贤县城回村“上班”。
李旺根的家人都在进贤县城,他打算下一步劝服老伴一起回村。
黄华明则表示不大可能回村定居,因为家人都在城里,全不支持他一个人回村生活。
两位老人的孩子辈都在城里有正式工作,“孩子们大概是不会回来的。”这几乎是他们的共识。
现在李豆罗的孙女呱呱在村里陪着老两口,“虽然孩子每天玩得很高兴,但她长大后几乎不可能留下任何印象。”李豆罗叹息一声,“因为孙女现在才2岁,再过一年就得回城上幼儿园了。”
不过三位老人都不领工资,是村里的“设计师”,也是“义工”。黄华明和李旺根每月能领到约4000元退休工资,李豆罗每月退休工资约有6000元。这与留守的种地的村民比起来已经算收入不菲了。但与进城务工人员相比,这点收入又不值一提。
老一辈人在农村出生和成长,毕竟还有一些情结,以后的年轻人对农村感情日趋淡薄,他们不回村怎么办李豆罗最后也只能叹息。
离开西湖李家的时候,李旺根再三叮嘱
与华盛顿特区和纽约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美国城市相比,西雅图并不是十分有名气,但是在很多方面,它却是与中国联系最为密切的美国城市。波音飞机、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星巴克咖啡、亚马逊网购等已经成为不少中国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这名叫做马克的老外,人还在警方那儿“后悔”着,很多中国的网友反过来给他点赞了。这是一种由茫然无知、进而演化成盲目崇拜的一种社会病态。中国人在物质上站起来了,但一部分人离精神上真正的站起来,还有着很远的距离。
从心底讲,我是真心期盼作风转变的清风正气吹来“短实新”,吹散“假大空”。但是,结果还是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现实依然是:“讲话不离稿、汇报不脱稿、座谈不舍稿”。
“坏老太”的逆袭给了很多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也给了人们自我反思的机会。在这个时候,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个佐证冷漠合理性的“坏老太”,而是一个个还原了的普通老人家,他们是我们的祖辈、父辈,是未来的我们自己,是必须义无反顾搀扶起的社会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