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强大功能让其火爆全球,几乎一夜成为“超级网红”。
然而,随着ChatGPT热度不断攀升,国内开始扎堆出现“李鬼”版ChatGPT——外观高度相似,甚至宣称“转接”ChatGPT服务。网友惊呼:山寨版ChatGPT真的如此强大吗?
01
疑似“山寨”产品扎堆上线
有企业推出999元年度会员
图源:网络
区别于ChatGPT的免费对用户开放,一些打着ChatGPT旗号的产品似乎是想快速收割一波“韭菜”。他们的服务方式大多是先试用、再收费,且部分产品收费高昂。
以“ChatGPT在线”这一产品为例,用户在免费试用4次后,需要充值才能继续使用。充值费用分别为9.99元/20次、99.99元/1300次、199.99元/3000次。
“GPT深蓝”这一产品也设置有199元月度会员、399元季度会员、999元年度会员。
但也有部分产品在进入后,仍会出现包含“ChatGPT”这一名称的智能对话服务。法治网研究院随机体验了数个产品发现,有部分产品的智能对话服务似乎已经关停,无论提出什么问题,均没有回复。
此外,一些公众号还在近日频繁改名。“ChatGPT在线”的客服曾发朋友圈称,由于恶意投诉名字被清掉,正在更名。
02
“ChatGPT”即便未注册商标
也会受法律保护
法治网研究院从中国商标网上查询得知,从2022年12月至今,已有30多条关于“ChatGPT”商标的申请,申请类别涉及第9、35、41、42等多个类别,申请主体既有个人,也有公司。
而据澎湃新闻报道,根据中国商标网的检索结果,目前并未看到OpenAI(ChatGPT的开发者)或其关联主体向中国国家商标局提交商标注册申请。
此外,据公开信息,目前OpenAI既没有在中国大陆提供有关ChatGPT的服务,也没有相应的公司运营。
那么,这些“山寨”产品直接使用“ChatGPT”的名字和图标是否涉嫌侵权?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翔表示,对于未注册商标标识的,我国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也都给予一定的保护。
马翔律师分析,根据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对于未注册但已经驰名的商标,商标持有人有权禁止他人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和使用与其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ChatGPT是否能够得到商标法第十三条的保护,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证明该商标在中国已经达到驰名状态。虽然ChatGPT并未正式进入我国,但是由于互联网即时高效、扩散迅速等特点,ChatGPT在广大公众中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另外,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也可以主张ChatGPT已经构成‘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进行保护。”马翔说。
03
“转接”国外ChatGPT服务
最高可判七年
除了模仿产品外观及服务外,目前部分打着ChatGPT旗号的产品还声称自己是将ChatGPT的服务通过技术手段直接“转接”至国内,这种说法能站得住脚吗?
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网络管理师、“规谷子智库”创始人朱杰律师认为,如若这些产品真的如其所言转接了国外的ChatGPT服务,可以分阶段来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第一,注册、访问阶段。根据目前注册账号以及访问ChatGPT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不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是不可能注册和访问到ChatGPT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
第三,站在我国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
首先,“转接”服务者首先绕开了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为用户提供接入ChatGPT的服务,提供能使他人访问国内IP不能访问的境外网站的“转接”服务,该行为不仅违反了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其行为极有可能触犯刑法第285条规定的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处最高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次,对于这种未经审查的交互式AI服务,在用于人机对话的过程中,AI的服务是否存在读取摄像头、硬盘、外设等设备的信息并不可知,其安全性和合法性并未得到验证,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的信息泄露风险。
04
代问、代注册国外产品账号是否涉嫌违法?
近日,还有记者实探一些电商平台后发现,有商家提供ChatGPT代注册或代问服务,销量极大,一小时入账几万甚至几十万。
法治网研究院注意到,目前,各大平台已下架处理了此类链接。不过仍有漏网之鱼,比如以“chatai”“gptai”这类较隐蔽的词条搜索时,仍能搜索到部分链接。
图源:网购平台截图
对于此类账号是否涉嫌违法,田小皖律师指出,首先,中国大陆地区是没有办法注册chatgpt账号的,只能通VPN等工具“翻墙”进行注册,这涉嫌违反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因此,这类代注册行为涉嫌非法经营,情节严重的可能会构成犯罪。其次,chatGPT无法使用中国手机号注册,消费者不能用自己现有的手机号码,那么代注册行为可能涉及到一些能够批量制造、联网、验证手机号码的“技术手段”,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除此之外,科技创新值得学习和肯定,但肆意炒作、扭曲或夸大人工智能的作用则属于别有用心。作为消费者,应当加强辨别能力,对于一些涉嫌违法违规的服务,应当提高警觉,避免投入金钱后难以获得应有的服务,退费难、维权难,甚至自己陷入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