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我的手机桌面上的ChatGPT“APP”界面截图。
我给APP打了双引号,是想说,这个所谓的APP不是真的,因为ChatGPT并没有开发出APP版本,目前只有网页版可供公众使用,这只是我通过网页版生成的手机桌面快捷方式,不过它使用起来跟APP体验基本一致。
它的好处是,可以聚焦所有精力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神经网络的开发和训练上。
APP只是适配手机的沟通方式而已,而ChatGPT天然是跨设备的产品,他太轻了,就是一个对话框,比今天的搜索框还要简单。
要像我在上图中那样方便地使用ChatGPT,你需要通过以下步骤:
由于包含教程的内容发送失败,只能全部删掉,大家如果需要详细介绍,可以在同名公号后台发消息“GPT”,系统会自动推送给你。
二、ChatGPT的未来展望
为了了解ChatGPT将来会走向何方,我特意向他询问了它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答案,我们很容易将它与两个既有产品联系起来,一个是搜索,另一个是语音助理。
两者对比,我们会发现ChatGPT和搜索是很相似的,两者很可能是殊途同归。
而通过使用ChatGPT,我们也发现它在信息挖掘和检索方面与搜索有很多相似性,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搜索是具备替代性的。
首先,ChatGPT显而易见地对搜索具备巨大替代性,对于一些对话无法提供答案的问题,一对一聊天界面下面展示推荐结果——类似搜索结果但是更精准,可能只展示3条结果——是很顺滑而且有用的,这样就是搜索结果被纳入ChatGPT中,而不是相反。
所以一定是ChatGPT向下兼容搜索,想在搜索中向上兼容ChatGPT是很难的,消费者天然更亲近ChatGPT产品——他更快更精确更智能也更容易满足跨设备场景。
ChatGPT则有本质的不同,它最大的不同是,真的可以理解我们在说什么,而且加入了上下文环境感知。比如上面我问他使命、愿景、价值观三个问题,只有第一个是加了主语“ChatGPT”的,第二个问题就去除了这个主语,类似于口语式的日常对话,如果是搜索就只能笨笨地理解“愿景是什么”这几个字的字面意思,无法理解问的是哪家公司的“愿景是什么”。
其实这要从ChatGPT的名字说起。
Chat是聊天、对话的意思,很容易理解。
GPT是什么意思呢?又是一个体现传统搜索与ChatGPT区别(高下)的好例子:
它也没错,但是离我们要的答案也十万八千里。再看看ChatGPT的:
这才是我当下想要的唯一答案。
不论怎样,通用搜索那种臃肿的模糊的若干个答案的模式,在很多时候都显得愚蠢和低效了,虽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如此,但是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显然更符合人们的对话需求,更不用说万物互联时代,人们面对的可能不是PC,也不是智能手机这样的有屏智能设备。
实际上GPT是自然语言预训练与处理技术的简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深度神经网络,他很像小孩的习得与训练系统。
小孩学会说话,都是先进行输入学习,只有周围的父母亲人不断地跟他说话沟通,向小孩输入各种词汇、语法,小孩的大脑不断地记忆、背诵、复读并最后在某个神奇的时刻蹦出那句“妈妈”,为什么绝大多数小孩最先蹦出的都是“妈妈”这个词汇,因为妈妈是人类与幼崽接触最久的人和词汇,通常而言是这样,如果这个人是爸爸、奶奶,那么他们说出的第一句话很可能也是爸爸、或者奶奶。
GPT首先是通过软件系统输入互联网现有的各类信息进行预训练,使得它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水平,经过GPT1.0、GPT2.0、GPT3.0,到今天openAI推出的GPT3.5版本。
随着技术的进化,到GPT4.0版本,它大概率会变得更加聪明、惊艳。
而一旦这种技术向公众开放,世界上数以亿计的用户向他提出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GPT背后的神经网络就在不断被训练,就像人类持续向幼崽的大脑输入各种复杂的词汇和语法一样。
最先推出且被公众接受的那套模型,将有可能持续获得领先,这种类似于网络效应的先发优势很容易理解:越多人使用它变得越智能,越智能又能吸引越多人使用,于是进入持续的正向循环,而后进入者可能很难望其项背。
现在被迫跟进,又想将ChatGPT整合进搜索,让它成为搜索的子集。
实际上很可能搜索是ChatGPT的子集,或者说搜索会慢慢变成ChatGPT的背后供应商,直面用户的会是ChatGPT类产品,因为他们天然更贴近用户需求,而且天然具备跨设备优势。
当我们说到跨设备优势时,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方向。
今天的ChatGPT还是纯文本模式的,如果给它加一个语音输入和输出装备呢?
想象一下ChatGPT模式的智能音箱,是不是可以秒杀今天的小度、天猫精灵音箱?而且切实地可以满足人们大部分的搜索问答需求:当ChatGPT的API向各类APP开放后,在很多细分领域,比如雪球这类投资社区诞生的很多小众问题,都将拥有精准的答案,而这在通用搜索模式下做得并不好。
再想象一下,如果给ChatGPT再加一个摄像头会怎样?
它可以识别出屏幕前的人类是谁吗?看看今天我们在各大地铁、高铁、机场闸机前的人脸识别技术,我相信这不是什么难事,那么它有没有可能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背景说出完全场景化的对话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这和《流浪地球2》里数字永生的“刘德华女儿”的角色已经非常接近了。
接着想象一下,马斯克开发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给它安装一个ChatGPT语音、摄像头,它会不会成为我们人类的智能伴侣?
在很多领域,它将具备远超过人类个体的能力,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智能机器人在GPT技术加持下会替代掉很多人类工作的原因。
三、投资风险和机会
毫无疑问,传统搜索走向十字路口,风险多过机会。
当时还没听说过ChatGPT——实际上这个产品2017年就推出了,只是没有向公众开放,直到2022年12月。
那么,国内有没有别的小型公司会抓住这样的机会风口呢?
比这些技术更大的障碍,是这项技术本身对伦理、习俗和政治的挑战,稍微使用过ChatGPT的人,应该都了解它比搜索引擎更加敏感,因为它提供的是独占性的答案,这意味着它需要具备极高的准确性,同时也具备更高的可信赖度,不然这个模式无法持续运转。
而这种挑战只是一个起点,因为ChatGPT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还有更广泛的元宇宙的趋势,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应用。
当人形机器人注入摄像头、语音接口、ChatGPT等技术,甚至可能注入某个人类的人格特质数据,网络与现实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数据、资产、创造、移动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与网络世界互相映射,它的背后涉及到隐私与控制,自由与身份,个人意志与社会治理,全方位的去中心化与潜在的不可控的网络风险。
这些问题在西方社会也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它有肯能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之巅,就像互联网曾经走过一遍的故事,但是这种故事在东方能不能再来一次,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
所以,总体上来说,国外的ChatGPT周期,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技术周期找到着力点的开端,过去元宇宙、无人驾驶等核心热点一直苦于找不到支点,今天ChatGPT找到了。
那么在其他领域更是如此,那些纯平台轻资产模式将面临挑战,在我们走向元宇宙这个更大的愿景的过程中,那些仅仅提供简单的撮合的平台,而不深入上下游贡献更多价值的平台,无力获取今天他们获取的价值。
我们可以随便枚举一下,那些提供了撮合之外的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有哪些,我认为他们穿越这个周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