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音乐之美」阶段的人,对音乐尚一无所知。音乐和美不同。音乐中有美,但美只是诱饵。「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非美。
——SergiuCelibidache(1912-1996)
想要收获这样的古典音乐体验,听者需要主动展示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源于先锋精神、开放与包容、广泛的涉猎、独立的思考、健康的体魄,和相对专注的聆听。但恰恰是这样陡峭的学习曲线,贡献着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多巴胺。
但从「数字专辑下载」的销售占比来看,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却名列前茅:
相比于其他音乐类型,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爱好者更容易接受数字专辑下载。和音乐串流app相比,本地音乐收藏的优势在于:
构建古典音乐录音收藏,本质上是在构建爱乐者自己的Répertoire,考验爱乐者的「策展」(Curation)思路。在这条路上,你需要一个理解「收藏构建」需求的工具,而不仅是一个「音频文件播放器」。
Tonal是macOS上的高音质播放器。
通过构建一个微型音乐收藏,我获取了本文使用的「展示素材」。希望能让你看到:对古典音乐的支持,都被Tonal「藏在了细节里」。
Tonal的视觉设计思路是「匿名化」的——不标榜与众不同,却符合用户对macOS原生应用的期望。如果你熟悉Apple的「第一方」应用(如「访达」、「音乐」等),那么一定过不会对Tonal感到陌生。在快捷键的设计上,Tonal也做到了与「音乐」保持一致。
和「访达」一样,侧边栏提供了常用的导航入口。从上到下分为「收藏」、「浏览」与「音频设备」共3个栏目。
「收藏」栏目整合了「发行年份」、「收藏年份」、「最近播放年份」与「音频格式」这4个入口。这四个入口展示了专辑的不同分组与排序方式。
以第一个「发行年份」为例:中间一列就统计了你的音乐收藏都集中在哪些年份(或年代)发行,而右侧的专辑也将按照发行年份(或年代)分组与排序。
选中「音频格式」之后,中间一列会统计你的音乐收藏包含了哪些音频格式。Tonal支持DSD256、高格式PCM、多声道音频。
「收藏」栏目的四个入口,在串流app中并不多见(因为串流app索引着百万张专辑)。对我来说,这四个入口的使用频率也不太高。如果你用Tonal持续地构建音乐收藏,看看十年前你经常听的是哪些专辑,会收获一种「陌生的熟悉感」。
这种「功能间协作」既平凡又实用。我认为产品应当「有节制地」设计「相互正交」的功能集,通过「功能间协作」,服务于用户的开放性需求——向Unix哲学致敬。
「浏览」栏目提供了6个维度的入口:
「艺术家」与「团体」对各种音乐类型都适用:「披头士乐队」会现在「团体」里;而「王菲」会出现在「艺术家」里。你可以按照字母序排列、按照专辑数量排序,或者直接在列表中搜索。
「作曲家」和「指挥家」这两个入口则是古典音乐的「特权」。玩转了「艺术家」与「团体」之后,你会发现「作曲家」和「指挥家」在本质上如出一辙,但是有些细节也许能打动你:
「浏览」栏目最后的两个入口分别是「音乐类型」和「唱片厂牌」。Tonal令人感动之处仍然在细节里:
接下来,我们用同一张专辑(王羽佳于2013年录制的「拉三」与「普二」),来对比AppleMusicClassical和Tonal对专辑内容的展示。
接下来,看看AppleMusicClassical如何处理这张专辑的「文字设计」(红色数字对应下方注释):
展示这张专辑时,AppleMusicClassical主要有这几点不足:
最后,看看Tonal是如何处理这张专辑的「文字设计」(红色数字对应下方注释):
客观地说,Tonal在文字设计上并没有太多的「巧思」,更多地是「向传统致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奏效的。
换用钢琴家普列特涅夫2000年在卡耐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进行演示。
如果你想播放「肖邦」的「四首谐谑曲」,应该如何操作?大部分播放器都要4到5次的「精细操作」。在Tonal中,只要按下「肖邦」前面的按钮就可以:放完这4轨之后,Tonal会自动停止。
如法炮制,你也能点播某张光碟、某位作曲家、某首奏鸣曲,或者歌剧的某一幕:
最后,真诚地寻找一位「创始合伙人」,让Tonal的体验越来越美好,能给更多的爱乐者带来「小确幸」!欢迎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