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顶流”ChatGPT用收费计划再次搅动了AI圈的一池春水。根据OpenAI的公告,订阅ChatGPTPlus服务的用户,即使是在高峰时段,也可以获得该聊天机器人更快速的回应,而且可以提前体验新功能和改进。
去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不仅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与用户进行对话,还能根据上下文互动,甚至能够完成撰写文案、翻译等工作。得益于这种突破性的使用体验,ChatGPT迅速蹿红。
但大量用户涌入的同时,也导致ChatGPT经常在流量压力之下无法提供及时的相应,此次收费版的ChatGPTPlus针对的便是这一痛点。
据悉,付费计划将在未来几周内首先在美国推出,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但ChatGPTPlus的推出并不意味着取代免费版的ChatGPT,OpenAI表示,将继续为ChatGPT提供免费访问。
烧不起的模型成本
尽管只推出了两个月,但OpenAI对于ChatGPT的收费计划却已经暗示了有一阵子。早在1月初,OpenAI就曾提出过专业版ChatGPT的计划,宣布“开始考虑如何使ChatGPT货币化”,并公布了一项调查。什么价格以上会无法接受?什么价格以下会觉得太便宜?诸如此类关于定价的问题皆在其中。
ChatGPT托管在微软的Azure云服务上。有外媒曾经分析,微软对单个100GPU的收费是每小时3美元,按照ChatGPT加载模型和文本的速度,生成一个单词的费用约为0.0003美元;而ChatGPT的回复通常至少有30个单词,因此,ChatGPT每回复一次,至少花OpenAI1美分。
理解ChatGPT的“烧钱”模式,要先从GPT入手。公开资料显示,GPT是第一个将ELMo(一种上下文嵌入模型)和Transformer(一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两种技术相结合的预训练语言模型。2018年,OpenAI发布了第一代GPT模型,此后接连更新出GPT-2、GPT-3(又称为GPT-3.5)三个模型。
目前的ChatGPT便基于GPT-3.5版本,在真实性、无害性、写代码等方面实现大幅提升。经过多个版本的演进,GPT预训练数据量也由5GB提升到了45TB。
场景在哪?“钱景”在哪?
长久以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难以盈利的现状几乎成为了AI领域难以平衡的理想和现实,对ChatGPT或者说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也是一样。
洛克资本副总裁史松坡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ChatGPT受到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是引入新技术RLHF,即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在史松坡看来,ChatGPT是一个高效的信息整合助手,可以取代大量人类中初级助理的角色。
但他同时提到,目前ChatGPT在海外英文环境中已经能胜任图画创作、音乐创作、文字整理、信息搜集综合、基础编程和金融分析,但还不能胜任高频度的人类主观决策,比如大型投资决策、政治战略决策等。
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认为,ChatGPT在重塑众多行业或场景的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将推动众多行业快速变革,有望在AIGC、传媒、娱乐、教育、客户服务、医疗健康、元宇宙等领域快速落地,具有万亿级市场规模。
由此不难推出,场景或将成为AIGC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经提到,AI要兑现红利有三大标准:一是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场景,二是有能够规模化推广的产品,三是能用统计数据证明产品和服务能创造社会价值,而且是比较优势的价值。
搜索引擎或许就是ChatGPT落地的场景之一。有媒体报道称,微软正努力在未来几周内将更快版本的ChatGPT纳入必应(Bing),此举将使该搜索引擎对谷歌更具竞争力。另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百度也将于3月推出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服务。
张旭东认为,AIGC商业化落地还需要结合应用场景,目前基于生成式大模型的商业应用案例还比较少,就以当下的技术水平看,一两年内达到很好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水平还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一定需要有垂直领域的创新公司来基于OpenAI等公司的工作来寻找合适的场景落地。
AIGC商业化,侵权与被侵权
纽约市教育部门曾表示,纽约公立学校的所有设备和网络上将禁止使用ChatGPT。纽约市教育部门发言人詹娜·莱尔指出,这一决定是基于“该工具可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对其内容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的担忧”。
张旭东认为,目前AIGC最为成熟的应用在内容作品创作上,但从专业角度看,AIGC属于模仿创新,并不具备真正的创造力,AIGC的作品可能对一些艺术家、创作家的风格题材造成侵权;另一方面,AIGC作品也存在被他人侵权的风险。
信息获取也是AIGC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史松坡认为,海外ChatGPT的应用中,人工智能自动搜集全球数据信息,但我国对搜集获取海外特定敏感信息是有政策限制的,这点是否会影响中文AIGC的效果,需要验证,这也是应用的最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