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几幅古代书法名作中关于年份的写法:
▲王羲之《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
▲颜真卿《祭侄文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
▲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古人写年份一般是“岁次某某”,而我们今天在书法农历落款时,写“辛亥年”“乙酉年”“戊戌年”者肯定会有。那么书法农历落款写“年”字,到底对不对?
北京杨中涛先生认为“年”和“岁”为同义词,古人可以写“某某岁”,那我们就可以写“某某年”。
但其实,“岁”字和“年”字不是一个概念。一般都是前面的朝代的具体年号来标明年,后面干支来标明岁。
所以,干支后写“年”字是不合规范的。
那为什么要用“岁次某某”呢?
由于古代以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使用规范
那么,古人有没有写“某某年”的呢?
有,在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就写过“乙亥年”,但是非常少,而且也是不合传统规范的,不能作为正确的凭证。
结论
书法作品用天干地支纪年法落款,传统意义而言,是不能在天干地支后加“年”字。
如果您认为在新时代就想这么写,也不能说绝对错误。但更建议“岁在戊戌”“岁次戊戌”“戊戌之春”等,会更文气、更正统、更规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