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绪论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v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v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v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v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二)古代汉语的涵义古代文献著作中的语言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两个体系:v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v古白话:六朝(魏晋)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言(古白话)。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文言文文言典范作品诗经周易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以及唐宋八大家古文、唐宋诗词、清代聊斋志异等古白话典范作品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等。(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1.
2、阅读和整理古籍的需要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2.阅读现代书刊,需要古汉语知识。古代汉语是源头,现代汉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义语素,现代作品常常引用古汉语的成语典故。退避三舍望洋兴叹家徒四壁徒劳无功徒劳无功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家徒四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退避三舍(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楚成王)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3、,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语言性工具性人文性(一)语言性。从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以逐步地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汉语从词汇语法修辞等角度来分析他的语言现象(二)工具性。是一门基础课
5、语为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志传v龙应台:别人的不幸与你有关。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中、恐惧中苟活。
6、v选文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v通论文字词汇语法语音等理论知识。v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方法:感性理性相结合v选文,掌握文中常用词的用法和特点,语言现象同理论相联系,融会贯通。v常识,结合选文实例加深理解,举一反三;v常用词。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三、教材的体例特点: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第一章第一章汉字汉字第一节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一、汉语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按部首和笔画、音序、号码编排按音序编排: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v按照号码编排。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2、汉语工具书的
7、注音方式:三种:直音法、反切法、拼音字母注音法v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v反切法:是用两个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方法,注音时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广韵麻韵:“誇,苦瓜切”。唐韵“奔,博昆切。”v拼音字母注音法: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一)字典1、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撰。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v首创部首编字法:将所收字分为540部,以部首字统辖所属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文字学部首。v体例:先列出小篆形体,然后说解字义,再
8、分析字形结构。王(甲)(金)许进雄“王像高帽形,王戴高帽,其指挥才易为部众所见。”王象形像斧钺之形,斧钺是礼器,象征王者之威。说文解字“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凡王之屬皆從王”例如:鸟说文“长尾禽总名也。象形。”甲隹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甲金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金)男,说文“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属皆从男”(甲)22、康熙字典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始编于康熙四十九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主编张玉书和陈廷敬。收单字47035个。v使用部首检字法,
9、共214个部首。v体例:每个字先注音。其次释义并引书证,最后注叶音。例如康熙字典中对“奔”的解说:古文犇唐韵博昆切集韵韵会正韵逋昆切,并本平声。说文走也。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一曰趋事恐后曰奔。诗周颂骏奔走在庙。又嫁娶而礼不备亦曰奔。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谓不必六礼备,非淫奔也。又凡物皆言奔。诗墉风鹑之奔奔。小雅鹿斯之奔。石鼓文霝霝雨奔树。韩愈秋怀诗鸣声若有意,顚倒相追奔。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按奔言俱十三元韵,正字通沿字汇之误,奔叶音边,岂以言在一先韵耶。又姓。石晋将奔洪进。又集韵韵会并方问切,音愤。覆败也。李陵与苏武书斩将
10、搴旗,追奔逐北。又广韵甫闷切集韵韵会补闷切正韵逋闷切,并本去声。急赴也。释名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增韵奔走,凑集也。又叶于夷切,音依。崔亭伯七依乃命长秋使驱兽,夷羿作虞人。腾句喙以追飞,骋韩卢以逐奔。先是注音,其次释义并引书证,再次注叶音。33、汉语大字典我国目前最为详备的一部汉语字典。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收单字56000个左右。使用部首检字法,共200个部首。4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常用字3700多个,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2000多个。按汉语拼音字母排序。(二)词典11、辞源我国近代最早编成的一部语文兼百科性质的词典。陆尔奎等人编写,收字10
11、000多个,以字系词。部首检字法,214个部首。1958年开始修订,成为专供学习研究古典书籍用的大型辞书。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同时加注广韵的反切;释义和引证都比较完善,详备。2、辞海舒新城、张相等人编写,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是一部兼有字典和百科性质的大型综合辞书。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共计106578条。辞海一部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对一般的词语、成语典故、地名及社会、自然科学的术词都有收录讲解。三、虚词词典1.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全书十卷,收160个,依唐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序。详细说明虚词用法。2.词诠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近人杨树达著,1928
12、年出版。全书十卷,收录虚词500余个。3.助字辨略清刘淇著。一部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4.古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著,198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虚词549个练习一填空1说文解字的编撰者是,这是我国第一部。在这部字典中,作者首创了编字法。共收字个,其中重文1163个,它的体例是先列字形,然后说解字义,再分析。2康熙字典成书于,采用编字法,共个部首,它的注音方法有,。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命名的工具书。3经传释词的撰者是,编写了助字辨略,词诠的作者是近代人。二、工具书的常用注音方法有几种?从前有个秀才要收学生,他对穷人子弟免费教育,对富
13、家子弟却索要报酬。他出了一个告示: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穷人子弟来,他是一种读法,富家子弟来,他是另一种读法。蝜蝂传一作者介绍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人(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等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
14、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重游玄都观绝句刘禹锡刘禹锡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6、1、辄:副词,总是.2、艾(y):停止,悔改3、病:疲惫.4、卬:抬头向上5、困剧:非常劳累。剧,厉害、严重6、踬仆: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7、负:名词,指背的东西8、形容词作动词,用尽.9、至:达到最高点.10、卒:终于.11、亦以病矣:以:通假字,通“已”,已经.12、前之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第三节汉字的结构与发展基本要求:1、了解六书理论的基本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学会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常用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3、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情况与规律;4、识别文献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一、汉字的起源许慎说文解字序:“古
17、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译文:上古时,伏羲氏治理天下,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外物,在此基础上,创制易经八卦,用卦象向人显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情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根据蹄印的区别可以辨识鸟兽,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汉字的起源假说:1、结绳说
18、:首见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庄子胠箧(qqi)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许慎说文解字“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2、仓颉造字:战国文献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秦汉时代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
19、哭”。说文解字叙:“仓颉初造书,盖依类象形。”论衡骨相“仓颉四目。”仓颉3、八卦说;周易系辞,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了文字起源于八卦.乾代表天,坤地,坎水,离火,震雷,艮(gn)山,巽(xn)风,兑泽。卦爻符号v卦爻符号二、汉字产生的途径:一是原始图画,一是刻画记号1、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提出“汉字的起源是图画”.甲骨文、金文中的图形文字,书写逼真,与图画几乎没有多大差别。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即是图画文字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一般认为已属于原始文字的范畴。(1)为一团云气托着一轮红日(2)在(1)下加山
21、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书,六曰九数。”三家之说:v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v郑众周官解诂: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v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
22、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书”与“四体二用”“六书说”一般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v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为造字法。v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字方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体二用。”(二)汉字的结构一、象形: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日:甲:,金文月:甲气:甲说文“雲气也象形。”金小篆象形,就是依照物体的形状,客观地描摹出事物的全部或部分特征的造字方法。唐兰先生(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青铜器专家)将象形字按意义细分为三类:象身象物象工1、象身:人类纯象形字止:甲脚形,本义,脚。子止
23、女心首耳自人小篆2、象物: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山说文:“宣也。气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屬皆從山。”(宣,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水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凡水之属皆从水”段玉裁注:“谓水之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平谓之准。”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從屮(ch,co)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從木。”說文: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鳥鹿足相似從匕凡鹿之屬皆從鹿。甲說文:“三兽之君从虍h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属皆从虎”甲金3、象工即人类创造出的物说文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说文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说文斫木也
24、象形凡斤之属皆从斤说文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凡车之属皆从车。金篆说文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木为舟剡yn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凡舟之属皆从舟.甲篆(甲)兵器,枕戈待旦金篆金甲小篆甲金篆尔雅干,盾也。戉,甲金小篆弓矢v甲v金独体象形:以字的整个形体来描摹词所表示的物象。羊:甲羊头形。金马:甲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金牛:甲象正面牛头形,象牛角、牛耳。金豕:甲象大肚子的猪.金突出两只大耳、大肚子。篆文:又,金文说文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從又。止:甲脚形,三个脚趾头加脚后跟。本义,脚。口;甲象人嘴。说文:“人所以言食也。
26、上下是也。”如:、就是分别在参照物的上、下部加上一点(或一短横)来表示意义。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的符号来构造字形的造字方法。可以分为两类:1、純符號指事字;2、合體指事字;1、純符號指事字:由抽象符号构成。2、合體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说文:“牛鸣也。象其声气从口出。”厶指所出之气。甲说文:“美也。从口,含一。”本义美味,“一”口中的美味。甲说文:“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血,甲说文: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亦,甲古字。两点指出意义所在是腋下。末,金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示,甲,
27、说文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象乳子也女母妻指事字局限性:依赖具体的形,再加上指事符号表义,所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故在汉字里数量最少。三三会意: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武,许慎“止戈为武”“信,人言为信”武,甲小篆信,小篆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两类:1、同体会意2、异体会意1、同体会意字:由相同的字体构成的字。从,甲说文:“隨行也从辵从从。”比,甲金说文:“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并列,并排。北,甲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背离,违背。林,甲说文
28、:“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步,甲说文:“行也。从止相背。”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异体会意:由不同的字体构成的字。采:甲篆表示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莫:甲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取:甲说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本义,割耳朵。戒:金说文:“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弄:金说文:“玩也。从廾,持玉。”及:甲说文:“逮也。从又,从人。”宿象人在屋里卧在席上之形。说文“宿,止也。朝:甲说文:“旦也。”按:太阳初升月亮未落之时。明:甲金表示光明。兵:甲说文:“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走:金说文:“趋也。”臭:甲说文
29、:“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本义嗅,动。为:甲,象用手牵象劳作的样子,本义:做、干。吕氏春秋古乐:“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事在人为为所欲为说文“母猴也下腹為母猴形。”均有误。后起字会意字:众籴粜忐忑卡孬歪尘尖劣会意字的特点:(1)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两个以上的单字构成。(2)字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3)没有表音成分。讨论分析下列字的构形击也从人持戈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从宀(min),从元(人),从攴禾說文“嘉榖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象其穗凡禾之屬皆從禾”秉,会意,手握禾。拿。兼,说文“並也從又
30、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四、四、形声:“事”,指事类。譬,譬况,相类似,即字音相同相近。v形声,就是用表示意义类属的形符和表示读音的声符构字的造字方法。结构形式:据位置,分八类:(1)左形右声:至(甲)(金)食甲金篆(2)左声右形:(金)饱啖情超躬腴理到腹下肥肉治玉也从玉里声身体玲,玉声。从玉,令声”攻期顶群视和锦锦胡兽颈下的垂肉(3)上形下声:(4)下形上声()金(5)内形外声:哀說文:閔也從口衣聲闷懣也從心門聲闻知聞也從耳門聲问辩(6)外形内声:國固裹阁(一种小楼,从门)衷(贴身衣服。内心。)闺(上圆下方的小门。)
31、術,说文:“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7)形占一角:哉栽载裁“()”声。勝脩荆倏颖(8)声占一角:徒徙從从“辵()”讨论:寶旗臨碧说文“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v形符与声符形符,只是表示一类事物或行为的共性(意义范畴)。如:瑜瑾瑕理琢怒、恨、忍、愁、悲、忘声符,只是表示读音类别,反映的是上古语音。(后起形声字例外)如:谤旁;救求;群君春椿蠢亦声:有的文字学家把某些字看成会意字,而其中一个部件又代表这个字的读音,叫做“亦声”。婚,说文“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娶:说文:“取妇也。从女,
32、从取,取亦声。”忘:说文:“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婢,女之卑者也。从女卑,卑亦声。v“右文说”:宋学者:形声字声符有表意作用,从声符去探求字义。声符表义的学说被称为“右文说”。“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淪,論,輪,倫.“侖”为声符清代,“右文说”发展成为“右文学”。“朱”,红赤义.“株”、“珠”、“茱”、“诛”、“蛛”、“洙”、“侏”、“铢”、“殊”等都以“朱”为声符“戋”作声符的字,也有不表示小义的:践,履也。饯,送去食也。栈,棚也。五五、转注: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33、”许定义比较笼统。清戴震、段玉裁:转注即互训。按:“建类一首”是指属于同一个部首下的字。“同意相受”是指意义相同可以相互注释。用字之法考,甲金小篆说文老也老,甲金小篆说文考也七十曰老六、六、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用来记录它们的字,就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并寄托其意义。甲金说文发号也。命令。长甲,象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其,甲象簸箕形,“箕”本字,簸箕。而,甲金说文頰毛也象毛之形。須,甲说文面毛也。从頁从彡。借爲所須之須。后写成鬚,现又简为“须”。页(xi)
34、,头,彡(shn),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练习一练习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A、颖颇颠额B、裏依裸裳C、栽载戴哉D、徒造迎违(2)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莫步末逐B、干表冠休C、安涉秉兼D、而味集寇(3)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欣取析近B、宝牢宇室C、通功勤晓D、杞采案材(4)下列各组字中,全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刃日除鱼B、象朱牧闻C、集日信齿D、山果天
35、车练习二v标出下列字中的象形字日信休鸟语羊木上行采豆莫干子v标出下列字中的形声字从恭休鸟汞洋羊木沟旗行花物莫问狗v标出下列字中的会意字末信休物鱼牧步集上众采豆莫尘子岩第二章第二章词汇词汇第一节第一节古代汉语词的构成古代汉语词的构成v【教学目的【教学目的】v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意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是同中注意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是同中有异的情况;认识古代汉语多义词的特有异的情况;认识古代汉语多义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同义点,把握
36、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同义词、同源词等词汇现象,并掌握辨析同词、同源词等词汇现象,并掌握辨析同义词和系联同源词的方法。义词和系联同源词的方法。v【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词义引申、同义词和同源词。特别是同词义引申、同义词和同源词。特别是同源词的系联,是本部分的难点。源词的系联,是本部分的难点。nnn【教学方法】【教学方法】n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n【所用课时】【所用课时】n12学时学时v词的构成可以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认识。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v从音节的角度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v从语义角度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单纯词主要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双音节的
37、(联绵词)。复合词主要是双音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v要想弄清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首先要必要想弄清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首先要必须分辨字和词这两个概念。须分辨字和词这两个概念。v字和词不是同一个概念。v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意单位,它以音为义的信号,音和义在约定俗成的原则下结合起来,便形成口语的词。v现代汉语:它是由三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而用七个字来书写。v是一个字,它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独立运用,因为它记录的只是一个单音节的语素,必须和另一个或一些语素结合成等词或成语后,才能独立运用。v一、单音词一、单音词(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v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书面语
38、中,一个字基本上记录一个单音词。实际上字和词并不是等同的。在古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v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v第二,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尽管在造字之初是一词一字,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v异词同字: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异词同字: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vA.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vv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vvA.(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vB.丽土之毛(可以活人者多矣)vvA.逝将去女,适彼乐土。vvB.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vv异字同词:即一个词有不只一
39、个记录符号异字同词:即一个词有不只一个记录符号。v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vvB.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vvA.将军身被坚执锐。vvB.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vC.遂开门纳众。vA.累官故不失州郡也。v故:仍旧。州郡:指州、郡的长官。累,积累多次。官,动词,升官、做官。(这是鲁肃劝孙权的话,说他们投降了曹操,照样可以做官做到州牧郡守。)vB.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vv(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v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的组合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因此,很容易被误解为双音词。v例如:所以,形容,其实,无论v所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遣将
40、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出入与与非常非常也。也。v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形容枯槁。v叶徒相似,其实其实味不同。v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v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连词同形,要注意区分。v如:然而、然则、虽然、且夫、若夫、今夫v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v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v王曰:“善哉!虽然,公输为我为云梯,必取宋。”v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v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v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41、。颡:额,脑门儿v(甲骨文)“页”xie2,本义:头。从“页”部首的字多与面部、头部有关。v二、复合词二、复合词v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也有少量复音词。v复音词有两类:单纯词、复合词。v(一)复合词的结构四种v1.并列结构并列结构v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这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关系。例如:v仓廩干戈膏腴宾客祭祀倾覆斟酌谨慎和睦v这种由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在古代汉语双音词中占大多数。也有个别复合词是由两个反义语素并列构成的,例如“缓急”。v仓廩:储藏米谷之所;仓:谷藏曰仓。廪:米藏曰廪。v干戈:均为古代兵器。
42、因此后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指战争。v干,盾。v戈v膏腴:肥沃。膏:肥,肥肉。腴,腹下的肥肉。v从“肉”的字,本象形。甲骨文:,后来发生讹变。v宾客:v“宾”从人从止从宀。像人到屋下。宾客同义连用。v祭祀:v祭:从又从肉从示。祭祀同义连用。v倾覆:1.(物体)倒下。2.使失败。倾,侧、斜。覆,翻转。v斟酌:倒酒不满曰斟,太过曰酌。故凡事反复考虑、择善而定,亦称斟酌。v谨慎、和睦为同义连用。v2.偏正结构偏正结构v两个语素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的复合词。例如:v布衣东宫天子诸侯百姓锦衾狐裘羌笛v“布衣”本指布料衣服,后转指穿布衣的人,即平民。如:臣本布衣,躬耕
43、南阳。v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天之子。v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诸位侯爵。v百姓:古有百家姓一说,百姓是各种姓的统称,现只代表人民。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之为百姓。v锦衾:锦缎的被子。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v3.支配结构支配结构v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复合词,又叫动宾结构。例如:v执事将军当道持戟败绩知府司寇司马拾遗稽首v败绩:战败,成果知府:司寇司马拾遗稽首v司寇: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司,掌管。寇,盗贼。v司马
44、: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司,掌管。马,名词。v拾遗: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唐代谏官名。v稽首:稽,有稽留之意,头至地多时。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跪拜礼。v4.主谓结构主谓结构v两个语素之间有说明和被说明关系的复合词。例如:v地震日食霜降夏至月食v(二)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v复合词的形成是汉语由单音化向双音化发展的结果。这是汉语的一大进步。最初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是短语,后来形成专指义,成为复合词。如:国家。v复合词的意义不再像短语一样,是两个词的简单相加,而是另外有了专指义。例如:v春秋:
46、们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已经失去,只有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才有词义。因此,不能把联绵词拆成两个字的意义的组合。v例如:vA.于是焉何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时至)vB.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诗经周南卷耳)vC.计犹豫,未有所决。(汉书高后纪)v“望洋”并非是望着海洋,“洋”在说文中本训水名,直到宋朝才有海洋的意义。“望洋”又写作“望羊”“望阳”,意思是“仰视”。“玄黄”也是联绵词。尔雅释詁:“玄黄,病也。”v“犹豫”又写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都是迟疑不决的意思。v(二)联绵词的语音特点v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v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词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
47、节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词。例如:v参差仿佛憔悴踌躇仓促流连忐忑伶俐v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韵韵”相同的联绵词相同的联绵词。例如:v从容烂漫逍遥蹉跎彷徨窈窕辗转v叠韵的“韵”,与“韵母”不同。韵母包括一个音节除去声母的所有部分介音、主要母音和韵尾,而“韵”则只包括只要母音和韵尾,不包括介音。v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联绵词的语音关系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v“仓庚、芣苢”在古代是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已经不叠韵了。这是古韵不同于今韵的表现。v“缤纷、葡匐”在古代是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已经不双声了。这是古声母不同于今声母的表现。v因此,判断古代
48、汉语中的联绵词的语音关系,一定要根据古音,而不要根据今音。v(三)联绵词的形体特点v由于联绵词是“因声以见义”所以用字常常不同。后来逐渐规范,保留一种常用的写法,淘汰了其他。第二章第二章词汇词汇第二节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授课教师:陈授课教师:陈鸿鸿v从词汇史上讲,古今是要细细划分的;但从古代汉语的教学体系上看,一般是把现代汉语称为今,把现代汉语以前的文言文称作古,即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作一个整体对待,至于是先秦还是唐宋、明清,则不再细分。一、古今词义的差异一、古今词义的差异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从实践辨识的角度分析,这种变化和差异主要表现在两
50、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晏婴论和)v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孟子公孙丑下)v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v(二)古今义项的微殊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1、广度宽窄的差异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v臭v同心之言,其臭如兰。v上天之载,无声无臭。v亲v戚v菜v河v醒v2、程度深浅的差异即古今词义轻重深浅不同。v恨v感激v3、色彩褒贬的差异即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v爪牙v谤v贿v党v4、词义特点的差异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v售v购v访v二、古今词义的沟通二、古今词义的沟通(一)从现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