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关于《周易》的性质,学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关于《周易》的作者,根据现代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周易》(64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辞为周公所作,《易传》作者,旧说认为是孔子,今人多认为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本文只研究经部卦辞和爻辞中的法律思想。
逐步由轻视俘虏的生命权向尊重俘虏的生命权转变
逐步由抢婚习俗向婚嫁以礼转变
抢婚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一种婚俗,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因女子已是男子的所有物,所以成为部落与部落发生斗争时的掠夺对象。《周易》中既有抢婚的记载,亦有婚娶以礼的记载。前者如《周易·蒙卦·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意思是,不要抢夺女子成婚,碰上拿着武器的人,会丧失性命。这样做没有什么好处。后者如《周易·蒙卦·九二》所载:“纳妇,吉。子克家。”意思是,正式礼聘迎娶妻子,吉利。男女一起建立家庭。这表明抢婚正向婚娶以礼转变。如同《周易·屯卦·六二》所载:“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意思是,想前进又难于前进,乘着马车在原地回旋。这不是强盗前来抢劫,而是来求婚。
重视宽以待民的民本观
问政于家族
中国奴隶社会不同于古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宗法家族制度的长期保留。因此,一方面是民本观念流行,另一方面是家族圈子观念是统治者的核心理念,问政于民与问政于族并行不悖。所以,《周易·观卦·六三》记载:“观我生,进退。”意思是,体察亲族的动向,由此决定政策措施。《周易·观卦·九五》记载:“观我生,君子无咎。”意思是,体察亲族的意向,君子从政就不会有困难。
虽然《周易》对周人生活的记载有点零乱,但笔者认为它属于信史,比较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