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成长路上打下的烙印总是物质而世俗的。那是公众舆论塑造中的香港。这些年,继续出入香港口岸,来往于两地之间,只看到维多利亚港上的繁华灯火,却没好好端详隐秘于灯光之下的香港。
此次走访香港,然后回来纸上谈兵,把怀旧、市井、民俗等关键词搬上台面,我想提及的是一个存在于荧屏内外、小市民口中的老香港。
让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就在古迹和历史中展开,这是香港的建筑活化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所谓老香港精神,荧屏所能展示的只是其中一面。旧地重游,最能睹物思情,油麻地、上环、中环独有的传统社区特色共同为我们揭示的是一座永不落幕的旧式香港:世俗生活与卑微生活相互交汇,草根香港与上流香港相互交集。
电影比生活华丽,但生活比电影更真实。荧幕之外,油麻地戏院、一利和称号、“香港遮王”所传达的则是一种平淡无奇、但绝无仅有的香港式人生。
唯心
重塑祖父的黄金时代
一个酒徒应该如何为自己写忏悔录,我说的是我的祖父。
他是一个香港迷,但他没有到过香港。他有些少年伙伴去了,游水过去的,后来多数都发达了,回乡祭祖、修祠堂,抽的不再是廉价卷烟,喝的也不再是廉价米酒。故乡里他的后辈们也陆续有人“走香港”,那些村里的地痞流氓,有的经人介绍傍上富婆,有的虽然做不了大老板,但也经常能捎些旧衣物回乡,让家里人不愁穿。
香港街头的电车独具风情。
可惜这个曾给地主家的女人们洗脚的男人,没等到和伙伴一起游水去香港,就酗酒中毒死了。
对于这件事,家族的女人都认为那是命。她们后来常常叹息着假设:要是他也“走香港”,后代子孙至少不发财也能沾下光。女人们的叹息都是可以理解的,纵然是假设,人们也习惯往好的想,仿佛能游水“走香港”的,结果都能大富大贵,祖上有光,背后的艰辛与心酸却总没人问津。
翻新后的油麻地戏院。
他也有可能凭借少年时的习武功底,在被称为平民夜总会的庙街前耍杂技、玩口吞宝剑,后来被某电影剧组相中,从替身、跑龙套做起,因为走运到最后还成为一代武打明星。
关于祖父的“走香港”,还有第三种出路:不嫖不赌,不吸毒,憨厚耿直的性格让他备受命运女神的眷顾,半路巧遇贵人,先被招纳后被提携,后来华丽转身为湾仔至油麻地一带某行业大王,如香港TVB大剧演的一样,成为一朵商界奇葩。自然而然,还可以进一步推敲他的后代的成长轨迹,比如他的孙子,出生于香港,留学在英国,工作于内地,阴差阳错还可能上了《非诚勿扰》的舞台。
故乡与香港的联系、人生的偶然与必然,已经足够让我意淫祖父的后半生。而老香港、避风塘码头、戏院风月、挥汗如雨……这就是我在油麻地果栏市场里所能想象的关于祖父的另一个黄金时代。
假如祖父不酗酒身亡,假如祖父游水“走香港”成功……
现场
油麻地:草根老香港缩影
要追寻油麻地发展的蛛丝马迹,果栏市场是最不能错过的。听说这里也是多数香港警匪片的主要拍摄场地,杂乱的市场,狭小的门铺后巷,特别适合拍警匪追逐的枪战场面。如果用乌烟瘴气来形容果栏市场一点也不过分,但都属于过去,如今果栏的杂乱、卫生等问题已经得到治理。
咸片戏院: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有咩剧睇?今日戏院开不开门噶?”一个光头、身体发福的中年男人一看见我们来到油麻地戏院门口,就探头过来打听今天戏院的行情。再过一个星期左右,戏院将会上演《琵琶山上英雄血》、《六月雪》等剧,这个上午时光,戏院正在筹备待演剧目的彩排,暂没对外开放。
据了解,80年代末油麻地戏院生意已经走下坡,一般戏院会让电影上映两星期,但因为观众太少,所以经常减档,在档期之间,只好放映一些色情电影吸引观众。1987年12月,油麻地戏院加入新成立的新宝院线,并在放映最后一部非色情电影《英雄本色2》之后,转身成为一家专门播放色情电影的影院。
一利和称号:凝结油麻地街坊情怀
在油麻地地区,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对油麻地戏院的感情也不太一样。
怀旧地理
果栏
上海街
庙街
油麻地戏院
油麻地警署
TVB很多剧集的警察局原型。原本1893年落成,原址位于众坊街,1922年才迁至现址。这栋典型的爱德华式建筑,楼高三层,已经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三级历史建筑。
红砖屋
坐落于上海街的具有传统典雅英式风格的红砖屋原本是油麻地抽水站的一部分,它的历史比油麻地戏院更加悠久,建成于1895年。当时九龙居民主要靠打井取水,但随着大量工人聚集,井水供不应求,当时才设置了抽水站。
专业审视
活化建筑如何为群众所用?
住宿小推荐
木的地
地址:九龙佐敦长乐街1号
上环、中环:草根香港VS上流香港
作为香港的心脏地带,许多港片都会提到这一带。前几年到这里,一般都会碰到电影剧组在工作。据说这几年香港政府已经严禁各电影剧组在这里取景拍摄追车、动作等打斗场面,只有一些小成本影片可以在此拍摄。
隐秘于闹市的“香港遮王”
别以为上环、中环只是香港一个普通老区,这一带却是卧龙藏虎,比如被誉为香港“慈善遮王”的何洪希年虽逾90,每个周六日却总会在中环半山摆档修伞。
拜访计划纯属“随缘”,运气还算不错,拜访当日,“遮王”恰好也在。
开始戒备心还是有的,看到同伴拍摄,他的老伴就问到底是买遮还是采访。相比之下,何老比较健谈,他心直口快一句“要问赶快问”,然后就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何老过去的传奇。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能修伞到一百岁。但是何伯只是偶尔为客人度身定做雨伞。因为岁数大,眼睛不好使,现在他常常要在老伴的指导下,才能完成修伞工作。
文艺地理
上环永利街
永利街正是一条保留了香港60年代建筑风格的街道,街道上充满着一幢幢保留着老香港回忆的唐楼。讲述一个靠做鞋养活一家的故事的《岁月神偷》,背景就以60年代永利街居民生活为主。
以前这里有许多印刷厂,居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与人之间有着浓浓的老香港人情味。
中环都爹利街
中环扶手电梯
中环结志街/卑利街菜市场
地址:上环德辅道西28号
香港其他文艺地链接
重庆大厦
最能反映香港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也因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而出名。有研究指出重庆大厦至少居住超过120个国籍的人士。
湾仔
公共屋邨
香港的屋邨有着浓厚的邻里情怀,还体现出香港本地人的生活文化,所以成为不少写实电影的取景场地,比如《桃姐》,这里特别容易拍摄出香港社会小市民生活实况。
旺角
旺角原名“芒角”,有关旺角的黑社会电影数不胜数,最出名的当然是王家卫的《旺角卡门》,而《旺角的天空》以及《新扎师兄》等影片也主要在该地取景拍摄。
怀旧美食历史与味道并存
[观察]
吃的是历史,而不是味道
传统总是会在时光的穿梭中渐渐流失,美食的传统尤为明显,有些是客观原因,比如食材的变更,机械对人工的替换,这也是我们对香港怀旧美食担忧。但传统并不一定就不能保留,除了那些仅存历史、没有味道的餐厅,不可否认,香港还是存在一些历史与味道并存的怀旧美食。
[独家推荐]
推荐1:冰室茶餐厅的前身
在香港,冰室被认为是茶餐厅的前身。冰室与茶餐厅主要不同之处,是前者只卖小食而不卖饭。但随着时代转变,不卖饭的冰室难以生存,故大部分冰室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已式微,其余的冰室也参考茶餐厅的运作(截至2007年仅存以冰室名义运作的只有三十多间左右,它们多数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开业),售卖更多种类的食品。据说,冰室还是旧时代明星们的偷情胜地。
美都冰室:在油麻地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二楼的桌子摆放、窗台造型仍保留几十年前的特色,因为这里处于街口,很多人喜欢坐在二楼的临角处喝杯东西,看庙街上的行人匆匆。这里以鸳鸯奶茶最为出名。
地址:油麻地庙街63号
百利冰室:屹立四十多年了,以冰花蛋球、窝蛋鲜奶、虾多士、生熟蛋最为人熟悉。来自父亲经营下来几十年的招牌和口碑,当然还有一大群街坊熟客,两代人担承经营。现在相比以前,食品花样也越来越多。
海安咖啡室:1950于上环开业至今,坚持不变餐单,室内维持五十年代的格局,两边靠墙卡座、店中间是几张圆桌。据说在未填海前就在泊满渔船的上环海旁,时有海员出入,店名海安便有出海平安的意思。
地址:上环干诺道西17号
陈意斋:消费比普通茶餐厅稍微贵点。一间强调人手精制、不含防腐剂的怀旧小吃店。十年如一日的纸盒及铁罐内的怀旧招纸,以及以传统配方炮制的各款糕饼小吃,陪伴不少港人成长。其中虾子扎蹄、燕窝糕、盲公饼等,更是镇店之宝。
地址:香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中178号
推荐2:旧式凉果、凉茶店:体现凉茶文化
除了传统冰室,凉果、凉茶铺也是香港怀旧美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店售卖凉茶、药材,并有驻诊中医的药行,这体现了香港独有的凉茶文化,但是能坚持传承下来的除了春回堂、源吉林几家,已经比较少。
地址:荷里活道60号
柠檬王: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于永吉街创业,店主刻意将铺位弄成木头车的模样,让游人能缅怀过去的时光。店主说柠檬王是其父创立,老父退休后,他就继承父业,由推着木头车在街头摆档,做到现在入铺,见证中上环一带的发展历程。
地址:香港岛上环永吉街车仔档
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种平价面食,分别装有汤汁、面条和配料,配料通常有鱼蛋、牛丸、猪皮、猪红、萝卜等平价菜色。顾客可为面条自由选择配料,通常十多块钱就可饱吃一顿。
新记车仔面:店主十多年前自内地来港,靠在街头推车仔面鱼蛋小食起家,之后有了车仔面档,卖自己最拿手的豉油卤水鸡翼、猪肠、猪颈肉,酱汁做得特别出色。
地址:福民路高胜楼19-21号
香港点心精致地道唯恐无人传承
香港点心师傅面临人才危机
周围的人普遍有这种认同感:同是粤式点心,香港的点心总是做得比较精致、地道。这说的是事实,以同等价位的点心而言,香港比内地略胜一筹。但很多香港友人认为,香港的点心发展其实是危机四伏的,要面临的主要是人才问题。因为传统点心制作分工没有那么明细,学起来比较漫长,相比层层推进的厨房炒菜师傅,培养成本高,还不容易混出来名堂来,年轻人都不喜欢学。
其实,香港也有一些点心集团招募工人培养点心制作,但与传统点心不同的是,分工太细,一个工人就只认做一道工序。这也不利于香港点心传统制作的继承和发展。
地址:深水埗店,从电器市场步行15分钟左右可抵达。
糖潮:这个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多为内地人所知,是一家以传统技术熬煮糖水的专门店,香港糖潮传统糖水以冰糖、蔗糖用传统技术熬煮出来,后来店家更陆续加入广东料理像道地小吃、烧腊、港式点心等等新产品,其实也在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内地开了多家分店,但到香港,还是推荐吃下这家总店的点心。这里的贵妃鸡粥值得一试。
地址:深水埗基隆街251号
茶餐厅隐没于市井中的美食
靠谱的茶餐厅大多很低调
香港遍地是茶餐厅,但多数大同小异。Q肠、三文治、意大利面……固定供应的食物来去就那么几项,价格上下也差不多,所以能做好的茶餐厅其实不多,有点秉承冰室的历史,吃点历史老本,继续维持门面的意思。此次在佐敦道附近,瞧见一间门面贴着某位香港美食家的新书推荐,大概是“香港××间茶餐厅推荐”,心想肯定不错,就进去,结果不堪设想。后来被香港同行取笑:能说得出口的茶餐厅就那么几家,哪里有可能××家那么多。
香港地道能专心于美食烹饪本身、而且能坚持的确实难找,即使有些听来的,经介绍的口碑茶餐厅也不靠谱,其实靠谱的茶餐厅大多很低调,也都隐没于市。
太平馆:这里的“甜卤水鸡翅”表面看起来老,却保留有鸡肉的原汁。据说其瑞士汁仍然每天以头抽、鸡骨、胡萝卜、洋葱、香料等熬制五小时而成,并混集数十年精华的酱汁制成,除了鸡翼,这里的焗牛尾也值得推荐。
地址:茂林街19-21号地下(近佐敦铁路站B2出口)
德如茶餐厅:屹立了半个世纪,从一个简陋铁皮档开始,继而租下毗邻街铺,经营茶餐厅。小店铁皮车冲的奶茶,甘香浓郁,加上不去皮多士,脆卜卜,这些怀旧做法,深得上班族和名人明星欣赏捧场。
地址:湾仔光明街2号
香港迪士尼乐园推出圣诞活动,直至明年1月1日,乐园内魔雪奇缘世界会推出首个飘雪圣诞
告别香港清爽的夏日蓝,温暖的秋日红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枫叶染红了一整个秋天,每年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