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6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6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是第十一册语文人教部编教材新选的课文,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宙生命之谜》说课稿(一)
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1.会写迷、尚等14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类似等22个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认识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通过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中你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天文知识。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
1.会写谜、嫦、娥、尚等13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类似等22个词语。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1.在进入今天的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对宇宙了解多少呢?老师这里有几个圆圈,把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宇宙填入相应的圆
圈内,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先出示图,再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2.找一位学生上台来写出自己的答案。
3.宇宙是浩瀚无边,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尘。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4.生齐读课题。
5.我们要探索宇宙生命中的什么谜题呢?同学们预习过课文,知道吗?预设: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6.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究这个谜题吧!
通过让学生对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大小进行区分,让学生对宇宙的浩渺有清晰地认识,导入本课的课题之后,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篇科普文是要探究什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1)指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发达理论类似猜测起源适当氧气提供能源昼夜神秘观测拍摄斑点枯萎干燥沙漠磁场抵御因素考察培养(2)重点理解:
读音:抵御(yù)。
词义:起源意为开始发生;事物发生的根源。
字形:干燥与急躁的区别。
这篇科普文中有不少科学术语,例如倾角陨石等。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术语的正确读音,其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读上,还需要会理解。对于科学术语,可由教师做出适当的解释,让他们对天文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生2:从理论上来说,宇宙是无限的。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生3:还写了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生4:还有火星是否存在生命。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生:阅读提示告诉我们,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
第2课时课时目标
2.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授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宇宙生命之谜》,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作者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分析了宇宙中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从而得出结论:宇宙是否存在生命还有待探索。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寻找答案1.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找出解答这一问题的相应段落。
第2~9自然段在回答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一问题。
文本是一个载体,不能为了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读课文,而是学会解决问题时的阅读方法。高年级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内容,更要通过文本教方法。
3.朗读课文,找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生交流,多媒体出示课件:
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是零下五十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必要的水分。
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有足够的光和热。
4.科学家是怎么分析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通过与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符合条件的,就是可能有生命存在;不符合条件的,就是没有生命存在。
课件出示:(用动画一一排除以下行星)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缺氧、缺水、表面温度极高。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
5.了解火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作者用了唯一一词,说明太阳系中除了火星之外,没有别的星球还可能存在生命了。如果去掉唯一,意思就大不相同。这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严谨性。
三、引导质疑,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1.质疑释疑。
观点一:有生命存在。
观点二:没有生命存在。
观点三:未证实。
观点一:有生命存在(第5自然段)。
(1)从理论上说,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
②有昼夜、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替。(作比较)
(3)科学家的两种猜测:
①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②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而变化,是火星表面植物在变色。
观点二:没有生命存在(6~8自然段)。
(1)科学家的两种猜测不成立。
①拍摄的火星照片证实火星上没有运河。
②近距离观测证实火星表面颜色的四季变化不是植物在变色。
(2)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作比较、列数字)
(3)飞船着陆火星,两个重要结果:
①火星的土壤未检测到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
②火星表面未发现微生物存在。
生命物质也许存在于火星的岩层之中,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严谨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2.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师小结:你们的分析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道理,通过第2~9自然段的仔细分析,作者得出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的结论。科学家们经过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我们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生3:我们要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学习态度,课文中有的信息也
学习完本文,梳理清这篇科普文的写作思路,以及在探究问题时需要掌握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态度,实现文本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升华。
板书设计:
《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课文...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默读第二部分(第22、33自然段).1.为什么理论上地球外有生命存在?.2.生命存在必须有哪四个条件?.3.第三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为什么理论上地球外有生命存在?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
.2.生命存在必须有哪四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
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话是什么修辞手法?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默读第三部分(第44、55自然段)思考:.1.经过分析,除地球外,其他行星没有生命的理由有哪些?.2.火星与地球有哪些相似之处?
.1.其他行星没有生命的理由有哪些?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很高。(×)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很低。(×)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
默读第四部分(第66至99自然段)思考:.1.科学家探测火星采用了哪些步骤?.2.科学家近距离拍照、观测到了什么?.3.科学家实地考察发现了什么?
1.科学家探测火星采用了哪些步骤?近距离的观察;近距离的观测;用探测器实地考察。
.2.科学家近距离观察、和观测到了什么?近距离的观察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而变化近距离的观测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颜色的四季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
.3.科学家实地考察发现了什么?
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一直说明什么?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人类在不断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
学习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第十自然段)
提出问题宇宙生命之谜是否有生命存在理论上存在分析问题生命存在四个条件探索宇宙永不止步火星探测得出结论仍是一个谜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课堂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明方法。1.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列数字)作比较2.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3.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宇宙飞船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举例子。()
课堂练习二、好朋友,拉拉手。一颗一个一场一块一项陨石雨星球条件成果陨石
飞碟关于飞碟的故事,首先是从美国传开的。1947年6月24日,美国的一位飞行员驾驶着飞机正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有几个巨大的圆盘形的东西向华盛顿州的莱尼尔峰飞去。据他估计,这个怪物的直径有30多米。消息一传出去,马上成了轰动一时的世界新闻。因为这个怪物是圆盘形,所以被人们称为飞碟。
飞碟究竟是何物?它来自何方?人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最吸引人的一种看法是:飞碟是外星人的飞船。对这种看法,科学家们持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赞同的,另一种是怀疑甚至否定的。1969年,美国的一个专家调查小组发表了长篇报告。根据对1万2千多起飞碟案例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不是外星船,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误会。看来,所见的飞碟肯定不都是外星船,但是否里面有外星船?对此,至今还没有确凿证据。
篇三: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宇宙生命之谜
谜、尚等14个字,会写发达、理论等22个词语。
2.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能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2课时第1课时
2.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尝试有目的地阅读。
板块一回顾温习,导入新课1.回顾策略。作家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上节课,我们到《竹节人》里串了门儿,关于有目的地阅读,你有哪些收获呢?(板书:有目的地阅读)
2.揭示课文题目。让我们带着上节课的收获,一起到《宇宙生命之谜》里去串门儿,继续学习有目的地阅读,一起读课文题目。
由单元篇章页杨绛先生说的话,自然导入策略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的学习。策略的习得是一个经历反复实践的过程,刚上课时,对课文《竹节人》中习得的策略进行简单回顾,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发达
理论
类似
猜测
起源
适当
氧气
提供能源
昼夜
神秘
观测
拍摄
斑点
枯萎
干燥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考察
培养(1)读准字音。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指导书写谜倾御斑等几个字。
谜
倾
御
斑(1)观察:看一看这四个字,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
①结构:谜倾御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的部件本身就是一个合体字,要注意留出足够的位置。
②笔画:御右边的卸,左边最后一笔是提,提的左边注意要出头。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注意中间的文最后一笔要变成点。
(3)学生练写。
4.梳理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可以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5.学生默读、勾画、概括。
6.全班交流。
第1自然段: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2自然段: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第3自然段:天体上有生命存在必备四个条件。
第4自然段:水星等六大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第5自然段: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第6自然段:探测器对火星的观测推翻了人们的猜测。
第7自然段: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第8自然段:在探测器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第9自然段:陨石上的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第10自然段: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而综合整理,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为后面有目的地阅读奠定基础。
板块三明确目的,自主学习1.明确目的。这篇课文前面也有段导语,看看这位同学读《宇宙生命之谜》的目的是什么。
2.揭示:这位同学的阅读目的是探究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任务之后,你详细阅读了哪些内容?跳过了哪些内容?
详细阅读的部分,为了达到阅读目的,你采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将阅读方法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在阅读中,读到了可能不太准确的信息,你打算怎么处理?(2)学生独立阅读。
5.小组交流阅读方法。
交流提示
明确阅读任务之后,我详细阅读的内容是第3、4、5、6、7、8自然段,跳过的内容是第1、2、9、10自然段。
详细阅读的部分,为了达到阅读目的,在读第3自然段时,我采用的阅读方法是圈语文要素
画关键词。
在阅读中,读到了可能不太准确的信息,我的处理方法是进一步去查找资料。
阅读策略要遵循从模仿到发现的历程,经历了低、中年级的学习后,高年级的学生独立判断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可以开始独立地选择和运用较为熟悉的阅读策略,所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再在亲历的过程中建立阅读策略。
板块四布置作业,巩固内化抄写词语。
提供
能源
神秘观测
干燥
沙漠
培养第2课时
板块一交流比较,发现方法1.引导交流。
(1)提问: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预设:发现第1自然段跟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不大,很快就跳过去了,而第3~8自然段跟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密切,所以进行了细读。(据学生交流,出示课后习题一的第一个提示)
浏
(2)提问: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用了哪些方法?选择一种方法,具体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①浏览。首先运用浏览的方法,发现第1自然段与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不大,很快就跳过去了,而第3~8自然段跟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密切,所以进行了细读。
语文要素
③圈出关键词的方法。如我在阅读第3自然段时运用了这一方法,通过圈画出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这四个关键词,理清了生命存在的条件。
相机点拨:关键词之外的部分,都是用来说明关键词的,专业性较强,读读即可,不必细究。
④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如第4自然段讲了六大行星的状况,通过归纳,可以提取出关键信息:水星、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温度太低,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2.对比旁批。思考:读一读本课旁批和课后习题提到的方法,想想哪些是你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
(1)学生细读旁批和课后习题,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2)预设:我和旁批用了相同的方法,如勾画中心句、画出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方法。
我没有想到的方法,如查找资料。出示课后习题一的第二个提示。
(3)尝试运用。我们对书上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判断,想一想:哪些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来完善的?预设:课文提到的最新证据是1976年的,那么,从1976年到现在,又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查找资料,以求更好地达成阅读目的。
3.梳理方法。
(1)引导思考: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在阅读时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
句、圈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查找资料等阅读方法,以达到阅读目的。
课文中的旁批是一个熟练阅读者以学习小伙伴的身份呈现阅读思考的过程,提示学习者实现阅读目的的多种阅读方法。在学生亲历了阅读实践之后,指导他们结合旁批找到差距,从而引导他们在策略运用上从单一走向综合。
板块二调整阅读,总结方法1.调整阅读。
(2)小组交流,梳理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小组一人记录要点,指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2.方法小结:有目的地阅读,需要我们在阅读前明确目的,选择方法;阅读中,带着目的,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不断调整阅读的速度和策略;阅读后,根据目的梳理问题的答案。(板书:根据目的梳理答案)
学习旁批之后,指导学生完整体验一个熟练阅读者的阅读过程,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来达成自己的阅读目的,在阅读实践中内化方法。
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2.自主学习。
语文要素语文要素
(1)选择一个问题,自主探究,在相应的段落旁用关键词写下阅读时的做法。
(2)小组内交流阅读时的做法,指派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提升。
(1)探究第一个问题: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①学生交流。
③引导学生将提取的信息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完整的阐述。
②交流:你认为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请运用你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阐述。
4.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逐渐养成这样一个读书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将旁批中提供的阅读策略在学生头脑中内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逐步成为熟练的阅读者。
10宇宙生命之谜
见《》对应课时作业。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继续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引导体会怎样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方法,结合阅读提示、旁批及课后练习,展现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在本单元中的定位,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领会编者意图,合理设置教学环节。
在明确阅读任务之后,让学生首先带着阅读任务自主阅读,这一环节的阅读提示和交流提示中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思考和反思;再让学生去阅读文中的旁批,将文中介绍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如何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运用方法再次进行阅读,对答案进行归纳和梳理,在实践中整合方法、内化方法。引导学生再次反思、总结,在不断反思总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0《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
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又让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
篇四: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8个字,会写39个词语。
语言积累◎朗读并背诵《春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阅读理解◎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了解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书面表达◎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写清楚某种事物让生活变美好的经历,并把原因写具体。
9竹节人
凛、棍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清单。
2.快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尝试根据阅读任务有目的地阅读。
板块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明确单元要素。
(1)观察:课件出示第三单元篇章页,看看插图画了些什么,自由读上面的文字,说说你对杨绛女士说的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小结:读书好比到作者家串门,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翻开书本,就闯进了大门。经常去书里串门儿,可以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3)推想:本单元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关于阅读和习作的要求?(指名读)
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2.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家范锡林爷爷家串门儿,尝试着有目的地去阅读吧!(板书:竹节人)
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初读课文。请认真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围绕竹节人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威风凛凛
疙瘩
疲倦
呆头呆脑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得意扬扬
弄巧成拙大步流星
念念有词
全神贯注
忘乎所以(1)学生读词语,相机正音。
(2)教师引导:仔细看看这三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交流。第一组词语与描写竹节人这一玩具有关,第二组词语与玩竹节人的技艺和心理有关,第三组词语与描写老师的动作和神态有关。
疙、瘩、裁、屉。
(1)课件出示生字疙、瘩、裁、屉。
疙
瘩
裁
屉(2)引导观察:疙、瘩、屉都是左上包围的字,撇要写得舒展,被包围部分要写得较紧凑。裁是右上包围的字,下面要写得紧凑,左下角是衣,要写得小一点儿,最后一笔要变为点。
(3)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1)引导思考: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竹节人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交流。
玩竹节人
老师与竹节人之间的故事)
板块三体会乐趣,感知策略1.课件出示读前提示,明确本课要完成的任务。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本环节意在以学生已掌握的阅读策略为基础,用带着问题去阅读作批注这两种阅读策略,为学生架起从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
3.自主学习,探寻方法。
(1)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
(2)(课件出示交流要求)小组交流。
名号真神气,真有意思。
4.汇报交流,体会乐趣。
(1)预设:交流课文中有关做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
①引导思考:我真的把毛笔弄丢了吗?我的毛笔去哪儿了?卖毛笔的老头为什么生意特别好?(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毛笔是用竹子做的,竹子是做竹节人的材料,我的毛笔不是弄丢了,而是拿去做竹节人了,老头生意好的原因是大家都去买毛笔做竹节人了。这说明竹节人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我们从中获得了乐趣。
②感受乐趣:丢了的毛笔和买来的毛笔都做了什么?(做竹节人)
教师:看来大家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2)预设:交流玩竹节人的乐趣。
学生按交流要求中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进行归纳总结。
玩竹节人的战场很有趣。
竹节人的样子很有趣。
竹节人的装饰很有趣。
下课时玩竹节人很有趣。
课上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很有趣。
老师玩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很有趣。
5.品读语言,体会乐趣。
过渡:从范锡林爷爷描写制作竹节人和玩竹节人的文字中,我们都感受到了许多乐趣,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这些好玩的文字,体会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1)预设:感受竹节人战场的有趣。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
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①学生交流有趣的地方。
②教师指导朗读。课桌上的裂缝就像黄河长江,这样破旧的课桌反而成了竹节人叱咤风云的古战场,多么有意思呀。(指名读句子)
(2)预设:感受下课时玩竹节人的有趣。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①学生交流写得有趣的地方。
②引导思考:一圈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说明了什么?(玩竹节人真有趣,竹节人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③引导想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什么样的状况下他们才会跺脚?又是哪一种情况引来他们的拍手?他们咋咋呼呼时大概会说些什么?④指导朗读:瞧,下课了,大家玩得多痴迷,多投入啊!(指名读出痴迷的感受)
(3)预设:感受老师玩竹节人的有趣。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①引导思考: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有趣?(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说一说你的想法。
②指导朗读:老师竟然也玩得那么入迷,竹节人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请带着这种感情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6.总结学法。
(1)引导思考:我们和范锡林爷爷一起感受到了制作竹节人和玩竹节人的乐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发现、去感受这种乐趣的呢?(2)学生交流。
寻找内容
细读重点)在完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一阅读任务的时候,可以采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板书:抓住关键词句)
板块四布置作业,巩固内化1.抄写词语。
呆头呆脑
冰棍
别出心裁
橡皮
跺脚大步流星
颓然
暴露无遗
沮丧
抽屉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2.根据课文中的介绍,尝试制作竹节人。
第2课时
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板块一回顾方法,温故知新1.回顾方法: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竹节人,为了体会到竹节人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我们是怎么读课文的呢?(学生回答)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阅读方法,强化学生对有目的地阅读的认识,为后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自主学习,完成任务1.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学前提示中的任务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三,带着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有目的地阅读活动。
2.探究方法。
成学习单(一)。
学习单(一)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
3.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三。
(1)明确任务: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这两个任务,老师给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两个表格,我们一起来填一填。下面,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表格。
学习单(二)
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所需材料和工具材料:毛笔杆、纳鞋底的线工具:锯条、钻孔工具制作步骤第一步: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当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
第二步:在步骤一锯成的毛笔杆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第三步:继续锯八截短的毛笔杆做四肢。
第四步:用纳鞋底的线穿起来。
注意事项锯毛笔杆时,长短尺寸要量好,注意不要锯偏,更不能把毛笔杆锯崩裂;钻孔时,位置要适当,力度也要适中,不要把孔钻得太大。
玩法基本玩法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将鞋线一松一紧,竹节人就舞动起来。
特别玩法把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分别操纵下面的鞋线,竹节人就能互相搏斗了。在玩的过程中,可以给竹节人配兵器;可以给竹节人起名号,再刻上字;还可以用橡皮雕成脑袋给竹节人粘上,再做一套纸盔甲;甚至可以一边玩一边解说。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与任务一对应的表格。
(3)教师:刚才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了任务一,理清了怎样制作和玩竹节人。接
下来,请大家看学习单(三),和老师一起来完成任务三。
学习单(三)
讲讲老师的故事起因我们上课时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了经过老师没收了我们的玩具结果下课后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痴迷地玩竹节人(4)师生合作完成与任务三对应的表格。
(1)预设: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
②交流:全班同学对介绍过程中不清楚的细节进行提问。
③展示:请一小组同学介绍竹节人的玩法并现场演示。
④引导思考:你是如何完成这个竹节人制作和玩法指南的表格的?(板书:提取关键信息)
⑤观看视频: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在材料的选择和做法上也有了改进,我们一起到竹节人制作的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竹节人制作的视频)
⑥对比学习,体会方法。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一和学习任务二,想一想:我们在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时...
篇五: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第010课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更有趣的是,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人们猜测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人们还观察到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有人认为这是火星表面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交了颜色。
为了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科学家们决定利用探测器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表明,意大利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所谓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通过近距离观测还发现,以前观察到的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并不是植物的生长和枯萎造成的,而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
科学家们还发现,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6%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上没有磁场,它的大气层中又没有臭氧层,因而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1.用
画出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2.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
B.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为66度1分。
C.火星和地球一样有四季,但没有昼夜。
3.对于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的论述,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
B.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6%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
C.火星表面温度很高,人们根本无法存活。
D.火星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
4.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火星和地球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语言表达准确、严密,科学性强。
二、课外阅读。
唤醒火星①火星是一颗最具传奇色彩的行星,有着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然而,真正的火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②在干燥的火星表面,遍地都是红色的土壤和岩石,满目苍凉,是赤色的不毛之地。大气中的微尘使天空呈现橙红色。火星的红色之谜一直困扰着人们,通过对火星泥土的分析,人们才知道原来火星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夸张地说,整个火星就像是个生了锈的世界。
④现在,人类希望征服这个生锈的球体,虽然这里几乎没有氧气,而且温度极低,沙暴猛烈。即便如此,人类依然想要把它变成一个花果园。
1.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A.分类别B.列数字C.作比较D.举例子(1)地球上的大台风,风速是每秒60多米,而火星上的风速竟高达每秒180多米。(_____)
(2)1971年,当美国水手9号火星探测器刚刚走了一半的路程时,就遇到了麻烦。(____)
(3)整个火星被一场大沙暴所包围,火星表面70~80千米的高空被尘埃笼罩。(____)
2.用
画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
3.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注意加点的词语。
A.人类希望征服这个生锈的球体,虽然这里几乎..没有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