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自报家门,「小镇做题家」,目前魔都某高校大四在读,毕业后无深造计划,准备直接进入就业市场,一个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做不好的普通人。
2020年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价值坍塌和重塑的年份:上半年遭遇黑天鹅事件,处在疫情震中的我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无为的一学期;由于个人职业规划不清晰和整体就业市场不景气,下半年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校招的失利。彼时的我处在大学和社会的夹缝带给我的震荡之中,这种震荡让我有时候恍惚,觉得自己是要被社会淘汰的一类人。
到岁末年初,我尝试从一年的混沌中走出,进入了一家管理成熟的企业实习,接触了更先进的工作方法,也捡起了自己的爱好,生活一步步走向正轨,但与我理想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
一言以蔽之,厘清自己,再想其他。
于是我想借少数派征文的机会,聊聊在毕业倒计时之际,我关于学业、工作与生活的目标。
「太长不看」版——
在新年立下宏伟的Flag并不是件稀奇事儿,难能可贵的是执行与坚持。无论是放眼社交媒体还是把目光转向身边人,都不难发现真正把新年规划贯彻到底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人在计划未半就「中道崩殂」了。
书中提到两种「无能之错」:
人大脑最多同时记住的事情是7件,超过这个数量,记起来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处在紧张和压力之下,大脑会更容易遗忘。
人不是机器,有情感会思考,在做事情时容易受到情绪影响。
放在新年Flag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由于人的经验和记忆的不稳定性,招致麻痹大意,最终引发Flag的倒塌,而OKR作为一种目标管理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克服这种「无能之错」。
OKR(ObjectivesandKey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葛洛夫发明。并由约翰·道尔引入到谷歌使用,1999年OKR在谷歌发扬光大,在Facebook、Linkedin等企业广泛使用。
2014年,OKR传入中国。2015年后,百度、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都逐渐使用和推广OKR。
——摘自「百度百科」
其中:
(用于公司管理的OKR,并不完全适用与个人目标管理,因此本文对经典OKR的理念进行了本地化的调整处理,使之更符合个人管理的用途。)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制定一个好的OKR是实现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根据OKR理念与我的个人实践,我认为一个高质量的O至少需要以下三点——
而KR的讲究就要更多些了,比如经典的SMART原则。
SMART分别代表Specific、Measurable、Assignable、Realistic和Time-related——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分配的、可达到的、有时限的。
而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有三点——
当众多KR摆在面前,如何有条不紊进行,是OKR能否实现的关键。《清单革命》中提到避免「无能之错」的方案,就是利用清单工具来帮助记忆。
清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防护网,把要做的事一一罗列呈现,形成可视化的强制约束网,预防人们跳过一些重要步骤,从而破解熟练导致麻痹大意的困局。
除了控制总量,设置「检查点」及时更新进度也能有效提高执行Todo的幸福感,「检查点」可以设置在完成每个Todo之后,也可以每天结束之际统一更新。长周期的OKR是一件挺「延迟满足」的事儿,而每个Todo则是「即时满足」,每天在清单上打勾,看着进度条一点点被填满,是一种持续的可操控的幸福感。
但考虑到不俗的技术实现难度以及Notion过「重」的属性,我最终还是放弃了AllinOne的想法。完美的工具难寻,但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工具来做也不失为一种解法。单从功能实现的角度考虑,任意拥有「子任务」功能的待办App都能胜任OKR与Todo管理。至于Review则只需要一个具备整合汇总能力的软件,如Notion、印象笔记甚至桌面上的一个「新建文件夹」。但为了更好的使用体验,所选工具最好还具备以下属性——
最终我的工具选择如下,给大家做一下参考。
滴答清单支持子项目多层嵌套、周/月视图以及看板模式,与OKR的理念契合度较高。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最初被Notion吸引很大程度上因为是它的UI风格,但在深入了解后,方才发现其内在的设计理念才更具价值。凭借极高的可自定义度,Notion依然是我心中最接近AllinOne的软件,也是复盘OKR的最佳工具。
讲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举一个OKR的实例,比如过年回家被家里人催婚,那么一个【2021脱单OKR】包括什么呢?
O:脱单——找到和我有相似的经历和兴趣爱好的对象
Review:对象的个人信息记录、对对方的评价以及自我反思汇总
出于保护隐私怼考虑,部分内容作脱敏处理。
2021届学生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最惨的毕业生,但也可能是接下来十年里最幸运的一批。本科生活诚然是学生生涯中最幸福的阶段,我希望在未来回忆起时能少留遗憾,给大学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去年因为疫情严重,国内大学毕业生返校困难,毕业典礼更是一切从简。虽然不少学校承诺受疫情影响的毕业生可参加来年任何一场毕业典礼,但来年人在何处,是否有闲情逸致都是未知数。对于没有继续深造计划的应届毕业生来讲,毕业典礼是一次庄重的仪式,穿上学士服,和朋友去四年里生活过的地方合影,看毕业晚会,一起唱校歌,接收校长和老师的祝福……可能未来这些经历会逐渐模糊,但我还是想去亲身体验一番。
今年疫情缓和,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能和重要的人一起参加毕业典礼,见证我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和新篇章的开始。
作为本科毕业生,我没有十分清晰的职业规划,在就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规划过于「清晰」也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死胡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我只能在市场需求与个人偏好中寻求一个较优解。在秋招中我用Notion搭建简历投递的归档系统,公司、岗位、投递情况、面试题与面试技巧,都汇聚于此,比较清晰和一目了然,在春招中我决定继续复用这一方式。
为了让我在Offer选择中不过于迷茫,我也给「满意的工作」定了一个量化的指标,给选题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参考视角。我的工作评价体系由5个要素构成,各占2分,满分10分:
告别学生身份后,我需要面对更多现实的问题,早点迈出第一步,也算为之后的理财生涯铺点碎石,别像踩空气砖那样充满不安全感。
不同于少数派里卧虎藏龙的大佬,在理财上我几乎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在此之前我对理财的概念充其量是把钱存进余额宝,20岁我才开始买一些稳健型的理财产品,今年1月我开始接触基金,在波动中实现了短暂的盈利,然后在年后第一个交易日又把盈利全贴了进去(笑)。
之前我没有理财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点:年纪太小、本金太少以及认为只有专业的人才能从理财中获益。
年纪小、本金少换个角度想其实也可以是优势——年纪小父母康健,我暂时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也没有背负贷款。「只有很少的成本」意味着我能通过较小的损失,经历极大的情绪体验。即便无法从中获益,但花小几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学游泳也是难得的体验,大不了裤头不要了。
认为「只有专业的人才能从理财中获益,普通人只有被割韭菜的份儿」,也是我亟待更新的认知误区。投资理财并不意味着需要精通各种屠龙之术,而我的终极目标,既不是像郭宇一样在30岁实现财务自由然后退休,也不是妄图通过理财水平成为优质上海女婿,无非是与通货膨胀赛跑,守护辛苦打工挣到的钱,减缓它贬值的速度。
因此我在理财意识的培养上给自己的Todo是:
在资产划分上,考虑到我的现金流状况与抗风险能力,我最终选择按照532的比例来划分:
消费主义的逻辑是,认可由经济和文化资本占有者所规定的商品的文化意涵,并为其付费买单,有意无意使用这些符号将人群区隔开来,认为购买能够体现切实存在的「趣味」的高下之分。
现代生活的最大幻象就是让我们误以为一切可预期、可控制的现实都是理所当然。但2020年经历下来,我想大部分人都意识到「未雨绸缪」「家有余粮」的重要性。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往往是冲突的,近几年消费主义势头又起,国家倡导内循环消费主义,对于个人反而就是存钱理财才能利益最大化。国家维稳离婚冷静期,对于个人离婚自由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给自己设定了两个Todo以求从无谓的消费主义中跳脱:
我曾经至少三次尝试过日常记账,但都无疾而终,因为记账的颗粒度不好把握,鸡零狗碎的记账所牵扯大量的精力与实际产生的效果并不相匹配。
在获知每月总开支后,我同时为自己设定了每月目标预算,以保证自己的储蓄率。如果某月预算超支,我希望自己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灵活调整下月预算。
开始践行「愿望清单」与「致命三问」后,我砍掉了不少可有可无的消费,给真正需要的消费留下了更多的预算,因此生活的总质量并没有肉眼可见的降低。甚至会感觉存钱带来的快乐,甚至不亚于盲目花钱。
回顾2020一整年,在个人健康这方面,我几乎没有生病,算是整体满意。唯一的遗憾的是体重依旧偏低,以及作息逐渐往不规律的方向发展。因为或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感觉疲惫的次数也肉眼可见地增多起来。因此这半年年在个人健康上的Objective主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强化个别身体指标。
闹钟醒了就继续按响铃的人,人生中的事也会一拖再拖。——坂元裕二
在睡眠监测这块我选择「健康」App配合AppleWatch来记录,这是我尝试了一众工具下来,比较便利和自动化的一套流程。除了坚持记录睡眠情况,我还希望自己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古人说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因为你行了千里路,就一定会从地方性偏见走出来,了解了各地各异的风俗人情,就不会觉得只有自己老家或者自己所处的地方就是最好的。
读万卷书就会走出时代偏见,因为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跟古人,跟过去的时代,跟其他的时代进行交流,那就可能走出时代性的偏见。
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这一生嘛,其实都是在走出偏见。
最终我摸索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写作,阅读是把线性的文字,拆解成网状的知识点,而写作是这一过程的逆向。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
其中最大的获益是「平衡」。
在学业、工作中崩溃是生活的常态,如果我只有本职工作,那可能会陷入无尽的懊恼。但现实是,回到家后,还必须把这些情绪暂时关起来,继续码字。而在敲击键盘时,我会自然而然进入另一种心流,视角一换,人就解脱。
在写作过程中,我也在思考我能为别人创造什么价值,除了工作以外,我暂且将写作当做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我希望能持续进行不限题材的写作,带给读者更多有价值的思考,不过价值这个东西很难量化,在持续的写作中我也明显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要持续输入才能有更有价值的输出。
这一年,我也尝试在知乎、微博、少数派、公众号等各个平台上分发内容,虽然不是大V,但也收到了不少读者的反馈。但多平台的内容分发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说其实是一件高成本的事,一个人既要负责内容构思、文字产出,还要负责排版、分发与渠道运营,精力自然会有所分散。如果能搭建一个更自动化、一键式的内容分发流程,将有助于我更集中精力在写作这件事上。
在做播客的过程中我和同龄人聊内卷、和异性朋友聊女性主义,与不同的人聊天,这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表达者和倾诉者,同时也是一种走出偏见的方法。这些东西,都是文字沟通很难给予我的。
娱乐也要定OKR吗?我想是有必要的。娱乐存在的意义是让人快乐,使人放松。但娱乐带来的快乐亦是有长短之别的,看一个娱乐节目,快乐持续个把小时就消失了;玩游戏,下线的时候快乐就没了……甚至结束后还会觉得疲惫,进入「贤者模式」。
这里我想说的娱乐其实是「有效娱乐」,不是无所事事地刷短视频。找到一个有效的娱乐方式,带来长期的快乐,保持固定频率,用比较烂俗的话来说,可以叫「生活的小小仪式感」。
旅行是一个发现别处生活,从而产生比照、反思和借鉴的过程。如罗翔老师所说「行万里路」能帮助我们走出地域性偏见。我对旅行的距离没有什么预设的期待,我不偏爱新奇之地,真正令我心动的,是离开舒适地这件事本身。
真正的人生,始于整理之后。——近藤麻理慧
包括桌面、衣柜与床铺,这也是出于个人卫生的考量。
初入大学,有一个自己支配的小窝是令人兴奋的,那时的一切都是加法。不断的「买买买」,导致的结果是个人物品的不断堆积,临近毕业,我总觉得再不丢一些东西,从学校搬出去时就得叫好几个搬家师傅了。
除了现实生活,数字生活也是重要的整理对象。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拍照的人,手机里常年储存着大量的照片,这一方面导致手机内存堪忧,另一方面在需要寻找特定照片时,凌乱的相册也时常让我感觉手足无措。
当完成了所设定的的KR之后,那么恭喜你,离OKR圆满完成仅剩最后一步——「复盘」。
从过去中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在与未来,因为「生活中的大多数东西都不过是同类情况的重演。」
无论在设定OKR的过程中多么用心,多么仔细,OKR必须在现实中接受检验,因为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定期的复盘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折腾的过程,但这个过程能帮助回顾和整理所有的任务,使得OKR得以更好地运转。
复盘的频率可依据OKR周期而定,如果是年度OKR,那么按月复盘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双月OKR,那么频率就该提高到周维度了。不过对于日常来说,如果能做到一周/一月一回顾,长久下来也已经很完美了。另外,及时主动有频率的回顾,效果也远比被动回顾好得多。
定期记录进展,跟进进度
打分与调整
能赋予生活新的意义的,不是沉溺于往事,而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你以何种方式面对生活。
对OKR打分是复盘过程的最后一步,这意味着OKR可以正式画上一个句号。打分的一些维度,可以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满分完成OKR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儿,尤其是个人的OKR,完不成并不会被降职、劝退,任务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我看来,用于个人管理的OKR应该充当激励者的角色,而不应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如果未完成OKR,应当思考没有完成的原因,但并不是找借口,或者合理化目标未达成的原因。而是从这个OKR汲取教训,为下次制定提供洞见。
内卷时代有不同的卷法,也有不同的选法,但是归根结底,不卷还真的没办法。
在完成此篇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想要放弃,我觉得「我给自己制造了太多的焦虑」,我才20出头,没有必要活的这么累。
我很讨厌「贩卖焦虑」这件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内卷时代焦虑也是必修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人生的难题是恒定的,那么早干一点是一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我甚至觉得人的确应该适度焦虑起来,尤其是我这样自律能力不强的年轻人,真正该被抵制的是,干焦虑而不转化为行动。
这不是在制造新的焦虑,而是尝试溯源至焦虑的内核:失去节奏。这也不是在鼓吹片面的个人主义,正是因为个体的生命看似毫无意义,我们才有必要为了一些特别的东西而活,比如信仰,比如爱,比如思考。
我了解到很多优秀的大拿,并不依赖工具,也成就斐然。正如前文所说,我承认我作为人的有限性,人会犯「无能之错」,因此我需要依赖工具完成我「生而为人」所欠缺的部分。这并不意味着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工具主义者,我希望自己在个人努力与工具辅助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不排斥工具,选择合适的工具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不要被工具所裹挟,陷入追求工具迭代和迁移的危害,罔顾执行的误区。
这一年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一件事,千万不要刚做出一个决定就开始沾沾自喜,让全世界都知道。我需要做的就是偷偷记在心里,抛开无用的炫耀欲和表达欲,然后默默努力练好本领,等一切尘埃落定了,再用事实证明自己,这比嘴上说一万句都强。
正如OKR的实现,再漂亮的设定也无非是纸上谈兵,而「执行力」与「持之以恒」,才是实现OKR中最重要的品质。我希望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与底气,在半年后,给大家复盘一下毕业OKR的执行与复盘情况。「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这句本是流行语的梗话,其实是2021我所期望达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