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有关要求,现对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拟推荐的12名候选人予以公示。他们是:助人为乐类:田野、屈红艳、郭爱琴;见义勇为类:王和勇、黄伟;诚实守信类:周世红;敬业奉献类:李丙智、李夏;孝老爱亲类:周姿龙、舒兰香、常玉岭、张秀珍。
广大干部群众对所推荐对象如有意见,可通过来电、来信等形式,向省委明办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请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
受理处室: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思想道德建设处
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
2023年10月26日
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事迹
田野:挥舞“隐形翅膀”热心助残的“串串店”老板
田野,男,1987年11月生,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田小野串串店经理。曾获“陕西好人”“西安好人”、陕西省残联“未来无障碍行动”贡献奖等荣誉。
2004年,他因一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经过十几年的彷徨、犹豫后,2014年春,在家人鼓励帮助下他决定开始“摆地摊”自力更生,投资8000块钱买了两顶遮阳伞、四十个小凳子、十几个蜂窝煤炉,在自己家门口开启了崭新的“热辣人生”。
投身公益事业,践行不平凡的梦想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活动板房到400平米环境优美的商铺,他的“事业”慢慢红火起来。自己淋过雨,就想给他人一把伞。“串串”店稳定下来后,他总希望能帮助到别人。他雇佣了二十多个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员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2021年5月,“田小野串串店”加入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推出残障人士半价吃串的套餐活动,吸引、鼓励更多残障人士走出家门,接触社会,为深陷困境的人带去温暖以及一线希望。
为方便外地轮友来西安游玩,田野牵头对西安的主要旅游景点进行无障碍考察,积极与景点管理部门沟通,提出无障碍建设意见。受西安曲江新区邀请体验曲江各景区无障碍设施情况,协助制作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杜邑遗址公园等无障碍设施导览图,他提出的关于在西安南门外城墙增加轮椅爬楼机的建议被采纳并迅速落地……
展现美好姿态,激励残缺生命绽放
多年来,田野组织广大残友参加了几十次活动,走遍了西安各大公园、景点和电影院,众多残疾人士在他的引导感召下“生命得以重建”。他积极参加各项有关残疾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为残联朋友参加马拉松比赛加油、保障,受邀出席博动、康乐保等公司和各大康复医院组织的脊髓损伤康复公益活动,展现残疾人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激励大家自立自强。
“我们都是病友,大家感同身受,有共同的语言,如果聚集起来,将是很磅礴的力量!”
李丙智:“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助力乡村振兴的果树专家
以站为家四十载扎根黄土高原
1983年,李丙智从原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扎根在农村第一线从事苹果科研推广工作,提出了苹果套袋、改形及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首次在西北地区提出苹果套袋技术,他的足迹遍及中国苹果主产区120余县,累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他所在的千阳县,苹果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13万亩,成为全国苹果升级换代、转型升级样板县,果园机械化示范县,现代苹果种植技术示范县。
40余年来,他先后在洛川、宜川、富平、凤翔等地长期蹲点,年均超过250天在农村度过,他说着农民听得懂的方言,穿着农民常见的衣服,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农民的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首次研究成功苹果矮化自根砧栽培技术,实现当年开花,第2年结果,第3年亩产1500公斤以上,第5年以后亩产4000公斤以上。在我国成功研究苹果矮化自根砧压条育苗技术,告别了我国苹果自根砧大苗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延伸产业链让苹果成为脱贫攻坚“样板”工程
苹果是黄土高原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也是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工程的重要举措。从2012年开始,他开始承担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重任,他带领团队在千阳县建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千阳苹果试验站、宝鸡苹果研究院,每年在千阳县蹲点300天以上,指导农民发展苹果产业。创造出苹果自根砧育苗、自根砧建园及果园机械化应用三个全国第一,促进千阳成为全国现代苹果产业的样板。
为了让千阳县早日脱贫致富,先后引进陕西海升、陕西华圣、陕西枫丹百丽、大地丰泰等公司在千阳承包土地3万亩,建成了2.3万亩矮化自根砧苹果示范园,2000余亩T337压条圃,其面积均占全国同类70%以上,帮助解决岗位1000余个。目前千阳县苹果自根砧育苗面积占世界20%,占我国70%,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韩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
退而不休向着乡村振兴的美丽事业再出发
2017年4月退休之后的他,没有享受退休生活,带着老伴继续住在千阳县指导农民发展苹果产业。6年来累计在宝丰村、南寨村驻点1000天以上。2018年,老伴住院3次,累计超过50天,他前后照顾不足10天。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帮扶的宝丰村、南寨村苹果种植发展达4000余亩,育苗面积发展到120亩,目前已经整体脱贫,其中宝丰村荣获“全省村集体经济发展20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目前李丙智老教授带领团队以千阳为中心,累计向四川、云南、甘肃、宁夏、西藏等苹果产区辐射推广苹果矮化栽培600多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8亿元。
很多学生问他,退休了为啥不回城里享福?他说:“我的专业只有在广大农村才有用,“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的价值所在!”
王和勇:准爸爸勇救溺水少年脚筋断裂不言悔
王和勇,男,1987年8月19日出生,陕西省水务公司职工,家住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少年溺水的危机时刻,他忘记自己“准爸爸”的身份,毫不犹豫跳进水流湍急的河里奋勇施救。曾获“陕西好人”“安康好人”等荣誉。
少年溺水遇险,幸遇好人勇相救
2022年8月12日下午3点左右,三名十来岁的小孩在镇平县清水广场河中玩耍、嬉戏,其中一名男孩突然被水流卷入深水区,同伴在河边拼命大声呼救。此时,王和勇正在县城佳华大厦河边栈道维护公司直饮机,隐约听到呼救声,他当即放下手中的活急匆匆跑到河边,沿着两个孩子所指方向望去,只见深水处一个小脑袋一上一下不停地窜动,两只手在水面乱扑腾。他来不及多想,立即跳下水往溺水孩子位置游去,迅速将正在挣扎的小男孩紧紧地抓,奋力地游回浅水处。
施救过程中导致脚筋断裂
上岸后,他仔细检查了男孩全身,发现除了脸色苍白,身上其他一切正常。此时,他才发现自己脚底被划破一道长长的伤口,鲜血止不住的往外流,还有一坨乳白色的东西暴露在伤口处。他强忍着伤痛,转身严厉批评三个孩子“你们三个还这么小,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私自跑下河玩耍嬉戏,今天如果没有人听到你们的救命声,要真是出了什么事,你们的父母该怎么办?你们的亲人该多么的伤心难过。希望你们永远记住今天这个教训,再不要私自往河里跑。”说完,他才拖着疼痛的脚一步一步赶去医院。
经医院鉴定,王和勇右足足底裂伤出血,足底腓骨长、腓骨短肌腱断裂。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手术,才将断裂的脚筋接上并缝合伤口,之后还需要住院两到三个月进行治疗。
为即将出生的孩子作榜样
躺在病床上的王和勇心有余悸,他的爱人再有两个月就要生产了,自己已经是一个准爸爸了,当时听到有人喊救命,什么都来不及想,就冲下河里救孩子。王和勇没有后悔自己因为救人而受伤住院,他说父母将孩子养这么大非常不容易,自己结婚八年才怀上孩子。这件事情既然恰巧被他碰到了,就决不能让悲剧发生。虽然自己受伤了,但是却挽救了一个生命、一个家庭,也是为自己未出生的孩子树立了榜样。
英雄义举往往只在一瞬间,但却需要道德修养的长期积淀。王和勇的义举也迅速在镇坪县朋友圈传开,当地群众纷纷为他点赞。
黄伟:基层干部勇斗持刀恶徒及时制止一起暴力伤害行为
黄伟,男,1975年10月生,陕西省西乡县乡村振兴局正科级脱贫攻坚督查专员。面对持刀行凶歹徒他毫不退缩,用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智慧及时保护了一名女士的生命安全。黄伟于2023年7月荣登“全国见义勇为勇士榜”。
临危不惧勇斗歹徒显担当
安顿好几个孩子,夫妻两立刻出门,发现那男子还在对女子行凶。黄伟顺手操起自家店门口的铁铲飞奔过去,对男子吼道:“住手!把手上的刀扔了!”行凶男子并没有理会,黄伟便用铲对着男子的胳膊重重地捅了一铲,男子这才停手。黄伟用长长的铁铲直逼男子,大声说道:“你再动手,我就不客气了!”男子拿着刀,与他互相对峙着,但再也没敢有过激行为。这时,警车飞驰而来,行凶男子立马跑进了旁边的五金店里。黄伟见状急忙对赶来的民警报告行凶男子的位置,两名民警最终将准备逃跑的行凶者控制住,受伤妇女成功获救。
事后,许多人都问了黄伟同样一个问题:“你当时害怕吗?”黄伟这样回答:“那一瞬间,真没想那么多,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不能让行凶者继续行凶了。我要帮助那名无助的女子,不能让她的生命受到威胁。”
黄伟在他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刻,面对手持匕首穷凶极恶的歹徒,挺身而出临危不惧,敢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英勇和担当,挽救了2个家庭,用热血书写了见义勇为的篇章。2023年7月,黄伟荣登中央政法委2023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
爱岗敬业乡村振兴守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脱贫一线,他以岗为家,来时最早,走时最晚,他踏遍了茶乡大地的沟沟坎坎,白天下乡调研督导,夜晚伏案挑灯思考。
黄伟因为长期工作疲劳导致左眼近乎失明。左眼经常刺疼出现血块就是身体给他的警告,然而,他并未在意,一直到病情严重才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因视力长期疲劳导致“视神精萎缩”且不可逆,无法根治,左眼矫正视力只有0.02,近似于失明。然而这些对他来说都没有使他退缩,他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担当,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依然选择在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继续投身到更加艰巨的乡村振兴战当中,一干就是6年。
他把使命举过头顶、把委屈埋藏心底、把奉献付诸行动、把正义印在心中,把荣誉视为鞭策、把执着当作追求,他是干部心目中的“老黄牛”,是群众危难时的“守护神”,他用忠诚、敬业、担当,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镌刻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韧与执着!
李夏:扎根秦岭深处十六载的濒危动物“守护人”
李夏,男,1982年2月生,陕西省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他扎根秦岭腹地朱鹮保护区十六载,默默付出,辛勤工作,亲历了野生朱鹮种群数量从26只繁殖到350只的可喜变迁。曾荣获“陕西好人”“陕西省首届最美生态卫士”“陕西省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等荣誉。
共产党员就应该出现在组织最需要的地方
2004年大学毕业的李夏,被分配到宁陕县林业局广货街镇林业站工作。为拯救和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2007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陕西省在宁陕县成立了朱鹮异地野化放飞实验基地管理站。因为朱鹮生活在野外,工作环境势必艰苦,新的工作岗位就算“过河”都没有可以摸的“石头”,前路未知。身为党员的李夏,主动请缨调到了朱鹮管理站。从26只朱鹮首次易地野化放飞到350只朱鹮种群在蓝天自由飞翔,李夏都是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朱鹮成功繁育的消息一经传出,吸引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和媒体的造访,同时还有好几个科研院校和单位向李夏同志抛出了优厚薪资和福利待遇的橄榄枝。但是身为初代参与朱鹮保护的工作人员,为了易地野外化放飞朱鹮的繁衍生息,为了不负组织信任,李夏同志毅然选择了坚守岗位,潜心研究朱鹮保护工作。
为了朱鹮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到站后,李夏立即着手开始了对朱鹮的监测、跟踪和保护的艰辛历程。一身迷彩服,一双运动鞋,一辆摩托车,每天天没亮,李夏就骑着摩托车带着沉重的监测设备,沿着山沟、河流寻找着朱鹮的活动踪迹。建站初期基础设施条件差,到站上的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野外道路闭塞、寻找朱鹮经常遇到大黄蜂和毒蛇,因为工作艰苦,好几个同事陆续离开站里,2022年10月,为救助受伤朱鹮李夏不慎从高处跌落,造成身体多处骨折......这些都没能让李夏产生退却的念头。为充分了解掌握朱鹮的生活习性和繁衍知识,李夏搜集了大量学习资料。白天到野外监测朱鹮,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基地管护站继续抓紧整理资料,主动与各大院校专家学者取得联络,交流探讨朱鹮野化放飞中的问题。长期的学习和野外实践,也让李夏成为了朱鹮保护方面的专家。在省委研修班上讲解朱鹮保护知识,参加“听见自然”生态论坛,到中小学开展朱鹮科普教育,处处都有他活动的身影,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朱鹮保护工作。
“山前朱鹮飞田园鱼米香”的良性循环
朱鹮经常到附近的田地里觅食损毁作物,为了保护朱鹮稻田里禁止喷洒农药和化肥,李夏为此没少被寨沟村民围起来,收入的锐减更是让农户们对朱鹮的态度从最初的新奇变为了抵触。渐渐的李夏明白,仅仅靠讲解朱鹮保护的重要性还远不够,让群众们从保护中受益才能更好地保护朱鹮。在他和同事们的积极努力下,2011年促成了当地与日本JICA合作项目,为朱鹮分布区的农户修建灌溉水渠3000余米。他又大力宣传引导朱鹮基地周边的农户加入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带动种植有机农产品,创建朱鹮品牌生态富硒大米,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保护朱鹮的同时,寨沟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许多村民响应发展生态旅游的号召搞起乡村民宿,在保护朱鹮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保护朱鹮的“寨沟模式”得到中外各界动物保护组织认可并前来宁陕交流学习。
为了保护朱鹮,他跋山涉水、栉风沐雨扎根秦岭山区,行程16万余公里,见证了超过130个朱鹮家庭的建立,310多只朱鹮宝宝的出生,县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李夏说:为守护国宝朱鹮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荣幸。为此,这个有些黝黑的中年汉子,写下了这首饱含热忱深情的诗“年少轻狂一杯酒,栉风沐雨十年情。初发之心终不悔,此生愿为守鹮人”。
屈红艳:把公益慈善作为终身事业的陕北妇女
组建剪纸公益课堂延续佳县“名片”传承非遗文化
剪纸是佳县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名片”,佳县民间剪纸大师郭佩珍享有“中华巧女”“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世界民间剪纸天才传承人”的美誉。然而随着郭佩珍年龄的增加,佳县剪纸这张“名片”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为了挽救佳县剪纸断层的危险,2015年屈红艳组建了佳县非遗传习所、佳县郭佩珍剪纸公益课堂,自备教学用材面向社会各界在每周六、周日免费传授剪纸、传统刺绣等非遗技艺,风雨无阻。截至2023年10月累计授课500余场次1000余小时,在校中小学3000余人次、公益培训社会人员10000余人次。
深入乡村帮扶慰问常年做公益用行动践行爱心美德
2003年屈红艳师范学校毕业后前往榆林市孤儿学校做了一名爱心老师,她把孩子们像家人一样关爱关怀,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孩子们购置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将爱心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亲切地喊她为“红妈妈”。
爱心教学让屈红艳对弱势群体情有独钟。2014年她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队,90多次深入农村,帮扶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学子、空巢老人、残疾家庭。连续9年高、中考时期设立爱心助考点,助力莘莘学子。她还组织志愿者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截至2023年9月,她共发起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23次,保护佳芦河环保活动30余次,其他各种环保志愿服务20余次,组织志愿服务队义务植树2万余株。注册组建佳县慈爱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中心服务队,共激发乡村志愿者330余名。志愿服务队“志愿云”服务总时长达1.6万余小时,她个人志愿服务时长达3800余小时。目前共累计公益资助、慈善捐款、帮贫济困、扶弱助残60多万元。
在多年的志愿服务中屈红艳了解到农村有很多弱势群体需要更多帮助,深感仅仅依靠个人力量非常有限,需要引领更多的人参加到志愿服务中,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项目化、制度化、团队化服务社会。2020年开始,屈红艳发起组织成立了“佳县慈爱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中心”,开始实施“关爱农村三留守—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构建起“乡村助老员+乡村志愿者+社会服务机构”可持续互助助老模式。培育农村养老社工16人,发展乡村志愿者500余人,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13场,服务儿童800余人次,为410户677位老人提供公益性居家养老志愿服务超过2.6万人次,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公益养老院”,其项目荣获陕西省第三届“三秦慈善奖”,入展中国第十届慈展会。2023年9月14日,“黄河女儿行——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佳县慈爱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中心,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新华社陕西分社、中国妇女报、西部网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周姿龙:好媳妇13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照顾苦难多病的一家人
周姿龙,女,1969年8月生,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晏坝镇泰山庙村村民。丈夫车祸摔跤致瘫在家后,她坚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13年来,她护理身体瘫痪的丈夫、照顾精神障碍的姑姐、照料年事已高的公公,用她自己的坚定和责任,为家人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护理爱人无微不至
2008年,周姿龙的丈夫汪见申正常骑车外出上班,因为摩托车失控摔倒,致使颈椎受伤,行动不便,经过治疗恢复有所好转。但祸不单行,由于丈夫行动不便,拄拐行走时,拐杖断裂致使其丈夫再次摔跤受伤,这次的受伤也使汪见申下肢瘫痪。突发的灾难,让周姿龙感觉天都要塌了,家中顶梁柱到了,孩子们都还没成家、家中的老人和患病姑姐还要照顾。想到这些,在感到压力的同时也坚定了她直面困难、承担重任的决心。“我不能垮,我不能逃避”她一边暗自给自己打气,一边不离不弃的陪伴着丈夫,鼓励他、开导他:“为了孩子和父母,你都要好好的活着,没有什么可以击倒我们,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撑。”这一撑,便是十三年。
照顾姑姐耐心包容
汪建秀是丈夫汪见申的二姐,已近60岁。年轻时外嫁至本镇,后因家庭变故,致使其大脑受刺激,患上了精神疾病。变故后,汪建秀一直生活在娘家,至今已二十多年。因为姑姐患有精神疾病,且经常发作,所以也需要有人照顾和监护。二十多年里,周姿龙就成了汪建秀名副其实的监护人,照顾姑姐的吃饭、穿衣、用药等等。“姐姐发病时,急躁大闹,乱跑乱叫,不穿衣衫等,我都要去安抚,给她喂药,直到她情绪稳定。”周姿龙说。每次家里做好饭,都会先给姑姐盛好端去,有时还需要喂饭。正是因为周姿龙的耐心照顾,姐姐汪建秀与她的关系很好,也特别愿意听周姿龙的话。
孝敬老人尽心尽力
公公汪武喜今年86岁,患有高血压和脑梗,常年需要人照顾。由于丈夫汪见申瘫痪不能行动,照顾老人的重任就有落在周姿龙的肩上。因为老人的脑梗病情,老人会经常晕倒,而且晕倒的时候不分场合场地,情况十分危险。所以周姿龙经常为老人寻医问药和紧急处理。“前两天,爸爸就因为发病晕倒在火炉边,幸亏我在身边,及时扶起老人并叫来村医进行治疗,老人家才慢慢恢复过来,但是手掌还是有轻微的烧伤。”周姿龙说。汪武喜老人也是对儿媳称赞有加:“这些年,家里的一切全靠她,真是辛苦她了。”不管家里的生活担子有多重,周姿龙始终没有忘记照顾好公公,对老人既尊敬又孝顺。
周姿龙以自己一个人肩膀扛起照顾瘫痪的丈夫、疯傻的姑姐、年迈的公公责任,她选择走了一条异常辛苦的路,这一路她任劳任怨、不离不弃。如今,孩子们已成家立业、丈夫积极乐观、姑姐和公公也生活无忧。正如周姿龙所说“让我一个人辛苦,换来整个家庭完整不散,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女子本弱,因为有了爱和责任,才撑起了一个温暖完整的家。
舒兰香:“长嫂比母”——农村妇女照顾瘫痪小叔子30载
舒兰香,女,1967年9月生,陕西省柞水县瓦房口镇磨沟村一组村民。三十年余来,舒兰香悉心照料着意外导致高位截瘫的小叔子。因长期劳累,2020年舒兰香确诊为尿毒症,即使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她依然对小叔子不离弃。曾获“陕西好人”“商洛好人”等荣誉。
长嫂如母照顾瘫痪小叔子30载
舒兰香今年56岁,1992年嫁到瓦房口镇磨沟村村民操时安家,成为一名山沟沟里的媳妇。当时的操家一贫如洗,缺吃少穿,家里还有一个因意外受伤造成了高位截瘫,未成家的小叔子操时武。此外,丈夫的父母也体弱多病,经常患病住院。面对老弱病残、穷困潦倒的家境,她没有怨天尤人,始终不离不弃,毅然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顾老人和小叔子的重任。
孝顺儿媳让患病公公安享晚年
为人母、为人妻的她从不因家中各种琐事而退缩,总是迎难而上,扛起家中的半边天。舒兰香的公公操和祥也已90岁有余,身体大不如从前,照顾公公生活起居的责任也落到了舒兰香的身上,无论是为公公理发、剪指甲,还是吃饭、喂药、洗漱、端茶送水,她都亲力亲为。加之琐碎的家务事,舒兰香每天要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12点多。“自从兰香嫁到我们家,照顾我,照顾时武,照顾孩子,对我们家里帮助很大,我打心底里高兴,打心底里感谢她。”老人眼含泪花地说道。
岁岁年年,精心侍奉,她曾乌黑的青丝间已出现了白发,对于任何人而言,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但舒兰香没有,也从未有过半点怨言,毅然挑起了这副沉重的担子,用一片孝心为这个特殊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一个山里媳妇,把困顿的日子过出一种稳稳的幸福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爱情怀。
贤惠妻子,面对困境仍然无怨无悔
坚强好胜的舒兰香,面对困难从未退缩,面对病魔也没有恐惧。早在前几年,舒兰香就时常感觉身体不适,但她为了照顾一家老小,节省开支而一拖再拖不愿医院,直到2020年,身体已经难以支撑的她终于同意去医院检查,经西安交大一附院检查确诊为尿毒症,自此开始了透析治疗,即使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舒兰香依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着老人和小叔子,从无半点怨言。
每当有人问她苦不苦时,她总是说:“我也是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什么苦都能吃,我丈夫心里头肯定也很苦,所以我要帮他,把家里照顾好,让我们这个家其乐融融。”当有人替她感到不值的时候,她也是笑着说:“到了这个家,这么多年的付出使得我们这个家变化很大,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活着,只要大家都高高兴兴的,我的付出就值得。”
就是这样一个积极乐观,没有被生活打败的普通家庭妇女,用悉心、孝心、慈心无怨无悔地为这个家庭默默地付出着和努力着,让这个特殊的家庭充满了温馨、笑容、满足和幸福,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着“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的文明家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尽管她并没有把“孝老爱亲”挂在嘴边,但她用切切实实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用最纯朴的感情在平凡的生命里,彰显着人间有情,天地有爱,践行微善的女性楷模。
郭爱琴:扎根基层医院30余载救死扶伤热心公益的好医生
郭爱琴,女,1965年5月生,西安交大一附院陕西省彬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彬州市爱心妈妈协会名誉会长。先后获“全国最美家庭”“陕西省优秀巾帼志愿者”“陕西省五好文明家庭”“咸阳市巾帼建功标兵”“咸阳好人”等荣誉。
从医,她是守护天使
助人,她是知心妈妈
十年来,她和家人结对帮扶七名留守儿童,最大的马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和她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联手新民法庭王征关爱脑瘫患儿邓振彬,多方争取救助,帮助他做康复治疗效果良好。远在新疆从警的赵晓丽的两个孩子,在山东打工的女士孩子张玉婷,张玉杰,留守儿童郑金宝,缺失的母爱她来承担,为他们分别送去生活帮助、学业辅导,情感陪护。在她的影响带动下更多人士加入爱心妈妈队伍,先后开展活动三百多次,将红马甲走遍城乡,把爱的阳光送到每个家庭、每个角落。
解困,她是妇女的知音
怀揣一颗爱心,肩挑一份责任。为女性患者排忧解难,成了她工作之后的另一项“主业”。了解她们的苦衷,指导她们的生活方向,宣传法律知识,让她们用法律维权保护自己成为她的“老课题”。多年前,一名姓肖的女士前来求助,诉说自己因遭受家暴欲离家出走,她了解情况后,同爱人找到了她的丈夫,请他们吃饭,经过多次做思想工作进行调解,使他们和好如初,并给予经济帮扶帮他们开了一家童装店,生意红红火火。后来,他们领着孩子还钱时,感激之情和幸福甜蜜溢于言表。就是这样的一次又一次,她先后帮助的妇女不计其数,帮助她们就业、调节家庭矛盾、筹钱创业等,总之能帮的她总要去帮,帮不了的她变着法子去帮。她带动身边的妇女姐妹和本单位的女职工参与“恒爱”行动,为边疆贫困留守儿童编织毛衣200余件,为他们送去了温暖,为社会妇女群体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之灯。
常玉岭:好女婿支撑多难家庭30载
用真情诠释跨越血缘的至美亲情
常玉岭,男,1958年1月生,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石桥镇富德村村民。常玉岭照顾重组家庭的妻儿和老人30载,用责任支撑起多病多难的家庭,用真情诠释跨越血缘的至美亲情。曾获“陕西好人”“咸阳好人”等荣誉。
一见钟情定终生姻缘
常玉岭祖籍河南商丘,1993年,经人介绍来到了石桥镇富德村务工。被一人拉扯两个孩子、照顾前夫父亲的王成琴感动,决定与王成琴喜结连理。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小日子过得舒心惬意。常玉岭对王成琴的两个孩子视若己出,每周日下午送两个孩子去学校,经常给他们塞一些零花钱。常玉岭还拿出自己的积蓄,还清了王成琴给前夫看病欠下的2万多元债务。婚后第二年,王成琴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常玉岭背着王成琴跑遍了泾阳、咸阳和西安的各大医院,只要他打听到有能治疗类风湿疾病的地方,就会背上王成琴前去求医。因王成琴生活不便,一家5口的生计和生活全部落在了常玉岭肩上。
分身乏术却力固家园
1996年,王成琴前夫的父亲摔伤,从此卧床不起。为照顾老人,常玉岭熬中药帮老人减轻病痛,定期给老人刮胡子、剃头发、擦洗身体,老人卧床多年家没有半点邋遢相,常玉岭却瘦了十多斤。1999年,王成琴的病情恶化,手脚严重变形,完全失去了生活能力,坐上了轮椅。同年,老人病情加重,常玉岭每天轮流喂两人吃饭,轮流抱两人上厕所……常玉岭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转呀转,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2001年,老人去世,常玉岭像老人的亲生儿子一样为其送终。
2013年,王成琴的小儿子在外地打工期间出了车祸,左半边脸粉碎性骨折,头部大面积出血,治疗后虽然捡回了一条命,却从此落下了癫痫、一只眼睛失明的后遗症。为了治疗癫痫,从咸阳出院后,常玉岭又带着孩子住进了县医院。住院期间,常玉岭每天往返于富德村和淳化县医院之间,在常玉岭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下,术后的小儿子慢慢可以自己吃饭穿衣,现在还能推着母亲在村里转悠了。自从来到这个家,30年来,常玉岭一直在和病魔打交道。他常说:“媳妇给了我一个家,我就要把这个家撑起来。两个孩子都亲切地喊我一声爸,这一辈子,值了!”
张秀珍:农村妇女不顾自家困境收养瘫患儿50载
张秀珍,女,1944年2月生,陕西省子长县余家坪镇余家坪村村民。她一人撑起家中一片天,在育有两个亲身女儿的情况下,常年收养瘫痪儿子郝海平50年,先夫因肝癌去世,后一直与现任丈夫贺福胜一起生活,先后抚养继子长大成家、2名孙儿健康成人。曾获陕西省道德模范、延安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爱心收养,让瘫患儿感受“温情”
孝源于心,爱始于情。1970年,26岁的张秀针和丈夫一起带着她们7岁的女儿,当时,看到没人领养的郝海平,张秀针心生怜悯,收养了出生70天的瘫痪儿子郝海平,她悉心照料,本想着郝海平在自己精心照顾下,能够有所好转,不至于全身性瘫痪,然而,3岁的郝海平依然神色淡然,双脚无法伸展,乃至行走,双臂也不能灵活伸张,丈夫也因肝癌去世,张秀针将自家的粮食、家当全部变卖,拿着变卖的3万元钱,带着郝海平多次寻医治疗,后被确诊为全身性瘫痪及智力1级障碍。之后,张秀针带着郝海平返回家乡,一日三餐亲手喂饭,并且每日给他梳洗,同时,由于郝海平无法移动,自己无力大小便,张秀针时刻注意定时帮助他上厕所,每月4次定期擦拭身体,在悉心照顾52年后,于2022年5月因病去世。
伉俪情深,携手共抗病魔
1975年,张秀针和丈夫生下小女儿,生活虽然拮据,但还算温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8月,张秀针丈夫身体偶感不适,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肝癌,患病期间,呕吐不止,她每日为丈夫擦拭身体2次,定期给他换洗衣服,饮食上也尽量顾忌丈夫的口味,丈夫行动不便,她又在床前伺候他大小便,从未让丈夫身着湿衣,住院期间医院花销非常大,情急之下,她以个人名义贷款3万元,帮丈夫治疗,然而,因癌细胞扩散严重,即使全力抢救,也因个人实际情况及当时医疗水平的限制,丈夫在与病魔抗衡5个多月后离世,花光了家里仅有的少量积蓄和她的3万元个人贷款,在丈夫患病期间,她尽心服侍从未有过半句怨言。丈夫去世后,张秀针迫于生活及经济的压力,于1991年5月选择了再婚,与现任丈夫贺福胜重组家庭,之后她依靠着自己精巧的手工,制作老虎枕头、鞋垫、老布鞋等手工艺品,并进行变卖,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依靠自己的能力还清了所有账务。
悉心哺育,送继子步入幸福
重组家庭后,张秀针在照顾好自己三个孩子的同时,还得肩负起贺福胜家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一方面,照顾年过八旬的公婆,张秀针像照顾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着公婆,直至双双过世。另一方面,又承担起照顾15岁年幼继子的重任,继子患有癫痫,不时抽搐,张秀针对其尤为悉心,除照顾其起居饮食外,考虑其情绪,外界天气变化穿衣着装等,直至其22岁结婚,步入婚姻殿堂。
倾情抚育,使孙儿长大成人
继子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由于性格、经济条件等因素,5年后,儿媳留下2个孙子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当时,一个孙子刚满一岁,一个3岁左右,看着继子的沮丧,张秀针心疼又心酸,决定一定要将两个孙儿抚养成人。儿子离异后,出门在外打零工,勉强自给自足,也不过问孙儿情况,孙子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她靠传统手工,供养俩个小孙子衣食住行的同时,供他们上学,可谓尽心竭力,但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21年小孙子因为一场车祸住进了医院,张秀针在顶着巨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尽心照顾小孙子,钱不够了,她四处奔走筹钱,小孙子哪疼了,她必定第一个冲上前去询问,没日没夜照顾了2个多月。这种不是亲人却胜似至亲的爱,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一致称赞。如今,两个孙子都已成年,大孙子23岁,有着厨师的手艺,在榆林某酒店当主厨,小孙子21岁,依靠电脑技术,在北京某企业上班。
相互扶持,与老伴共度余年
现如今,两女儿已经成家,并有了各自的生活,78岁的张秀针已经年迈且患有腿疾,75岁的丈夫因老年慢性病而丧失劳动能力,不时住院治疗,张秀针坚持着自己的传统手工,不时会有人上门购买,她靠着自力更生的动力,一边照顾着瘫痪的儿子郝海平,一边与老伴互相扶持,携手到老。
百善孝为先。张秀针孝老爱亲的事迹在十里八村早已传为佳话。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孝老故事,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爱亲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孝老爱亲乐章!
周世红:发展“甜蜜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蜂婆娘”
周世红,女,1992年10月生,陕西省宁陕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宁陕县绿康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做蜂蜜产业的她始终把“诚”字放在首位,用诚信经营赢得了社会认可和群众支持。曾获“陕西省年度脱贫致富带头人”“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好人”等荣誉称号。
对社会讲诚信为国家做贡献
诚信纳税不占国家集体一分一厘便宜,是周世红经营的底线。自公司成立以来,因为诚信经营、诚信纳税周世红也得到各级部门认可。今年以来,陕南干旱少雨,蜜源严重不足,加上疫情的影响,公司营收也出现较大波动,但是她坚持按时足额纳税,并跟财务说:“是政府大力扶持,我们企业才成长到今天,我们不能在纳税上拖后腿,更不能有占国家便宜的小心思”。多年来,她的公司信用良好,无任何不良违规记录。
对客户讲诚信为美德做传扬
保质保量、准确及时完成客户的每一个订单,是周世红定下的红线。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人员出行受限、物流交货期严重滞后、经营遇到诸多困难。2021年冬天,北京的一个订单按照防疫要求不能走物流发货,眼看就要延误了。周世红立马带队驱车1300公里亲自运送蜂蜜,并顺利交付到客户手中。信誉迎来八方客,不管是市场怎么波动,周世红的产品总是供不应求。截至2021年12月,她的合作社资产总额达1320万元、固定资产800余万元。合作伙伴都为周世红点赞,说她是个值得信赖,可以长期合作的人。
对员工讲诚信为振兴添力量
诚信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是周世红奉行的为人处事准则。她对员工说:“只要是我答应你们的事情,就是砸锅卖铁也会兑现”。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刻,她首先保证员工工资能准时发放。谁家里有困难找她帮忙,她总是全力解决。为兑现帮助周边群众增收的承诺,她先后带动5镇7村310户523人,通过发展养蜂产业、在园区务工,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2015年至今,她累计为员工和临时务工群众发放工资200余万元,人均增收近3万元。周世红这个小小的养蜂企业在陕南山区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