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2.12.13
宋高宗(1141)先生生
注释:(1)林颐山(1849—1906),字晋霞,浙江慈溪人,光绪18年进士,主讲南菁书院。宣统初,聘为礼学馆纂修。著作有《经述》、《经解读编》、《群经音疏补证》、《水经注笺疏》等。)
(2)宪术:即法术,宪:法令,法。
(3)日分,即日期。
(4)朔策: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用语,相当于现代名词的朔望月[1]。东汉所颁行的《四分历》规定朔策为29.53085日。朔望月长度为朔策。近代人在历法史研究中也大都沿用这名称。但是,这个名称的涵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唐《崇玄历》中开始用岁实、朔实等名称和数值,但这些数值还必须除以分母“通法”,才得到以日为单位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长度。宋朝历法中开始有朔策的名称,意义也和朔望月一致。金朝的《大明历》中的“岁策”,则是指回归年长度。直到清朝才将朔望月长度定名为朔策。)
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等的时刻,也指当时的月相。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
(5)统元历:历法名。宋高宗绍兴六年颁行。《宋史·律历志十四》:“侍御史张致远言:‘今岁正月朔日食,太史所定不验,得一尝谓臣言,皆有依据……愿诏得一改造新历。’二月丙子,诏秘书少监朱震,即秘书省监视得一改造新历。八月历成,震请赐名《统元》,从之。诏翰林学士孙近为序,以六年颁行。”
十八年戊辰(1148)八岁
十九年己已(1149)九岁
二十年庚午(1150)十岁
二十一年辛未(1151)十一岁
二十二年壬申(1152)十二岁
二十三年癸酉(1153)十三岁
二十四年甲戌(1154)十四岁
二十五年乙亥(1155)十五岁
二十六年丙子(1156)十六岁
二十七年丁丑(1157)十七岁
二十八年戊寅(1158)十八岁
二十九年己卯(1159)十九岁
三十年庚辰(1160)二十岁
三十一年辛已(1161)二十一岁
三十二年壬午(1162)二十二岁
孝宗隆兴元年癸未(1163)二十三岁
二年甲申(1164)二十四岁
乾道元年乙酉(1165)二十五岁
二年丙戌(1166)二十六岁
三年丁亥(1167)二十七岁
四年戌子(1168)二十八岁
五年己丑(1169)二十九岁
六年庚寅(1170)三十岁
七年辛卯(1171)三十一岁
八年壬辰(1172)三十二岁
九年癸已(1173)三十三岁
淳熙元年甲午(1174)三十四岁
二年乙未(1175)三十五岁
三年丙申(1176)三十六岁
四年丁酉(1177)三十七年
五年戊戌(1178)三十八岁
六年己亥(1179)三十九岁
七年庚子(1180)四十岁
八年辛丑(1181)四十一岁
九年壬寅(1182)四十二岁
十年癸卯(1183)四十三岁
十一年甲辰(1184)四十四岁
十二年乙已(1185)四十五岁
十三年丙午(1186)四十六岁
十四年丁亥(1187)四十七岁
十五年戊申(1188)四十八岁
十六年己酉(1189)四十九岁
光宗绍熙元年庚戌(1190)五十岁
二年辛亥(1191)五十一岁
三年壬子(1192)五十二岁
四年癸丑(1193)五十三岁
五年甲申(1194)五十四岁
庆元元年乙卯(1195)五十五岁
二年丙辰(1196)五十六岁
三年丁已(1197)五十七岁
四年戊午(1198)五十八岁
五年己未(1199)五十九岁
六年庚申(1200)六十岁
嘉泰元年辛酉(1201)六十一岁
二年壬戌(1202)六十二岁
三年癸亥(1203)六十三岁
四年甲子(1204)六十四岁
开禧元年乙丑(1205)六十五岁
二年丙寅(1206)六十六岁
三年丁卯(1207)六十七岁
慈湖先生年谱卷二
嘉定元年戊辰(1208)六十八岁
二年己已(1209)六十九岁
注释:(1)庐陵,今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
三年庚午(1210)七十岁
四年辛未(1211)七十一岁
五年壬申(1212)七十二岁
六年癸酉(1213)七十三岁
七年甲戌(12140七十四岁
八年乙亥(1215)七十五岁
九年丙子(1216)七十六岁
十年丁丑(1217)七十七岁
十一年戊寅(1218)七十八岁
十二年己卯(1219)七十九岁
十三年庚辰(1220)八十岁
十四年辛已(1221)八十一岁
十五年壬午(1222)八十二岁
十六年癸未(1223)八十三岁
十七年甲申(1224)八十四岁
理宗宝庆元年乙酉(1225)八十五岁
二年丙戌(1226)八十六岁
注释:(1)《文渊阁书目》是明初国家藏书的第一部书目。明初国家藏书是以元内阁所藏宋、金、元三朝典籍为基础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北伐军攻入元大都,大将军徐达尽收元内阁图籍送回南京。以后,明政府又广求遗书,国家藏书日丰。明成祖迁都北京,收贮于左顺门北廊,明英宗正统年间,移贮至文渊阁。正统六年(1441),少帅兵部尚书兼华益殿大学士杨士奇等,始以文渊阁说贮书籍,颇多“本朝御制及古今经、史、子集之书,自永乐十九年南京取来,一向于左顺门北廊收贮,未有完整书目”,故为打点清理,逐一勘对,编置字号,厘定部类,写成书目一本,名曰《文渊阁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