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德

据《重建云雾山天台寺碑》云:“天台寺,往古时法祚祖师之道场也”。法祚是西晋高僧帛远之弟,《梁高僧传·帛远》载:帛远在长安译经传教,“道化之声,被于关陇,崤函之右,奉之若神”。法祚承兄之教,年二十五出家,精通大乘佛教义理,是山南知名高僧,追随他的弟子和僧徒数千人。晋太兴初(318-321年),蜀李雄据汉中,当时关陇流民起而响应。《晋书·张光传》:“秦川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城。”于是命张光为梁州刺史,“光不赴州,止于魏兴(安康),乃结诸郡守共谋进取”。张光在魏兴(安康)闻法祚之名,知其和乃兄帛远被关陇士民奉之若神,于是强令法祚还俗,欲以法祚影响安抚关陇流民。法祚不从,而被张光杀害。法祚之死,激起汉水流域人民共愤,他们纷纷起塔修庙奉祀若神,从而使佛教在安康一地迅速传播。

鸠摩罗什

据道光《宁陕厅志》载:“净土寺,厅北300里(秦岭山下)蒿沟内,昔有净土树一株,三月开花如桃花,八月结实,状如粟壳,中皆黄土。俗传鸠摩罗什憩此,覆其盂于土中所生。”此篇杂记引自《大明一统志》,说明鸠摩罗什游山南安康一地传说久远。

鸠摩罗什,略称罗什,意译童寿。后秦佛教学者,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西域龟兹国人,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主持译场,和弟子等800余人,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主要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舍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等,系统介绍了中观宗的学说,对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天台宗、成实宗、净土宗的影响很大。

释道标

据《安康碑版钩沉》宗教与景观篇所录《明创修龙兴寺碑》①载:“邑(汉阴)治城外东北隅有龙兴寺,父老传闻创于晋代道标。”

道标,魏兴人,笃信佛法,东晋义熙间入长安拜鸠摩罗什为师,助鸠摩罗什“译出众经,并助详定。”后秦王姚兴②,见其“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敕尚书令姚显使其还俗“助振王业”,道标誓不从,隐于魏兴月川之阳创建隆兴寺(明代更名龙兴寺)。道标一生弘扬佛法,研究义理,学核内外,帮助鸠摩罗什译经并助详定,而自己立著很少,传世仅有《舍利弗毗昙序》、《吊王乔文》等少量著作。

注释:

①《创建龙兴寺庙》:汉阴乡官王应泰撰。王应泰,明汉阴人,崇祯进士,官稽勋司郎中。

②后秦王姚兴:十六国时后秦国君,尊崇儒学,兴立学校,生徒至万余人。提倡佛教,迎龟兹鸠摩罗什译经讲法,佛学大盛。

宝志禅师

世称志公和尚,金城人。据梁释惠皎《高僧传》记载:“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师事沙门僧俭为和尚,修习禅业,至宋太始初(465~471年),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尺布。齐建元中(479-482年),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苦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士士庶,皆敬事之。”金城,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兴安州条目载:“西魏又为东梁州,兼置金城郡,寻改为金州”。汉滨区迎风香炉寺有《梁武帝问志公和尚》壁画。

真觉大士

隋唐之际高僧,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出家为沙门,精研般若,隋开皇初,居长安报国寺,尝赴左仆射高颎府讲法,甚得器识。开皇十九年(599年),文帝后独孤氏,排斥高颎,诬其议论朝政,并秧及沙门真觉,乃除名去京,遂入终南山中,隐于观音山修行。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契胡人尔朱敞出为金州刺史,时炀帝敕往名山“召诸隐逸,以裨王化。”尔朱敞延致至州,尊号“真觉大士”,礼之甚恭。高祖拜禅,唐室鼎立,高祖(李渊)拜尔朱敞为金州总管,并于武德八年(625年)敕赐真觉大士观音山“山田周五百里,永充香火”。《安康碑版钩沉》录有观音山摩崖刻字。

元静三藏

唐高宗时安康高僧,原竹林寺住持,则天万岁通天间(696年),移万顷寺于竹林寺,更名万春寺。元静三藏是怀让禅师启蒙老师,曾闻怀让十岁即乐佛书,因登门拜访,见而奇之。乃告其父母:“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后一如所言。

大通禅师——神秀

据明万历五年(1577年)复兴寺正殿刊立唐中宗李显赠谥大通禅师碑碣载:六祖坪复兴寺曾是神秀修行处。神秀是禅宗北宗创始人,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二人皆为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弟子,神秀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表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未得弘忍真传,而将袈裟传于慧能。五祖圆寂后,神秀往江陵当阳山传教,道誉遍天下,武则天闻之,召赴都,历受中宗,睿宗优礼,遂在北方倡导渐悟法门,神龙二年(706年)圆寂,世尊为北宗之祖,又称北六祖。

南岳怀让大慧禅师①

宋·颐藏主②

南岳大慧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于仪凤二年③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遂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帝传敕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其家有三子,惟师最小。年始三岁,炳然殊异,性惟恩让,父乃安名怀让。至年十岁,惟乐佛书。时有三藏元静过舍,见而奇之,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

至垂拱二年④,方十五岁,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宏景律师出家。通天三年⑤受戒,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同学坦然知师志气高迈,劝师同谒嵩山安禅师。安启发之,乃直诣曹溪礼六祖。六祖问:“什么处来”师云:“嵩山安和尚处来。”祖云:“什么物与么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云:“某甲有个会处。”祖云:“什么生”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祖云:“还假修证也无”师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云:“祗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谶⑥汝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什邡罗汉僧’。”(又谶传道一法):“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水月,将照二三人。”祖云:“先师有言:‘从吾向后勿传此衣,但以法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惟示道化。’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汝向后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师侍奉一十五载。

唐先天二年⑦,始往南岳,居般若寺。示徒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往。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僧问:“如镜铸像,像成后光归何处”师云:“如大德未出家时,相状向什么处去”僧云:“成后为什么不鉴照”师云:“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马祖居南岳传法院,独处一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往,彼亦不顾。师观其神宇有异,遂忆六祖谶,乃多方而诱导之。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得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师云:“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又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往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闻斯示诲,豁然开悟。礼拜问云:“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云:“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马祖云:“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云:“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祖云:“有成坏否”师云:“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马祖一蒙开悟,心地超然,侍奉十秋,日益深奥。

师入室弟子六人,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竣);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后马祖开化于江西开元寺,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已为众说法。”师云:“未见通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去,嘱云:“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记取答话来。”僧如教,回举似师。马祖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师然之。

师天宝三年⑧八月十一日示寂于南岳,敕谥大慧禅师,最胜轮之塔。吏部侍郎归登撰塔记。

①南岳怀让大慧禅师:录自宋颐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卷第一。

②颐藏主:据点校本《古尊宿语录前言》云:“颐是姓还是名字”史无此人传记,无从确定,因此,关于此书的原编者待考。

③仪凤二年:唐高宗李治年号,为公元677年。

④垂拱二年:武则天改周年号,为公元686年。

⑤通天三年:武则天称周年号,为公元697年。

⑥谶:预言。如:符谶。

⑦先天二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为公元713年。

⑧天宝三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为公元744年。

附:唐大慧禅师——南岳怀让

李厚之

唐代金州安康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禅宗僧人,他从南宗慧能学法十五年,顿然有悟,慧能死后,丰富和发展慧能一派学说,自开南岳一系,在他的弟子道一等人弘扬传播下,影响所及达到了日本、朝鲜,对中国佛教和对外文化交流,都有过重大贡献。因而,史书上有载,经籍中有传,这就是唐大慧禅师——南岳怀让。

怀让禅师俗姓杜,生于唐仪凤二年(677)四月八日。《宗镜录》载,他在十岁的时候,就雅好读书,名闻遐迩,被誉为“国之法器”。唐高宗李治听说后,特敕金州刺史韩偕亲往存慰。当时有个叫元静三藏的僧人,对他的父母说:“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于是则天后垂拱二年(686),刚满十五岁的怀让,便别了父母,离开安康到荆州玉泉寺,依宏景律师出家。武后通天二年(697)受戒,成了一名职业僧人。受戒后,他便开始不满足于出家当普通僧人了,常说:“夫出家者,当为无为法。”于是毅然告别了宏景律师,到河南蒿山一世祖达摩修行处,从慧安学禅。他天赋很高,深得慧安赏识,推荐他南下韶州去曹溪参拜慧能。按照中国佛教传说,禅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灿、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故慧能又称六世祖。怀让在曹溪从慧能学法,受“顿悟法门”,成了六世祖的高徒。慧能赞扬怀让说:“汝足下生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慧能死后,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往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弘扬慧能学说,开南岳一系,就是世称“南岳怀让”的由来。

怀让一生忠实继承慧能衣钵,极力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的极端唯心主义学说,这个学说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所以自称“顿悟法门”,又叫“顿门”。一句话,慧能和怀让的南宗宗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能净能悟,顿时成佛,修行方法可谓极其简便。因此,南宗自慧能死后,迅速发达,徒党众多,就是因为适应了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口味,以及普通劳动群众的心理,这才成了中国佛教禅宗正统。

怀让有弟子九人,其中以道一(世称马祖道一)为主座。他们和慧能、怀让一样,以“谈空说无”为专业,把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虚幻妄见,只有自己的“心”才是一切的根源。一切皆空的后果,必然是否定佛和佛法。道一在怀让门下学法时,专事坐禅。有一天,怀让取砖在寺前磨,道一问:“作什么”怀让答:“欲作镜。”道一说:“磨砖岂能成镜”怀让说:“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他连佛都不信,当然谈不上遵守佛门的戒律了。禅宗所宣扬的佛,实际上是要人们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享受闲福的封建地主和士大夫。

唐天宝三年(740)八月十一日,怀让禅师圆寂,塔于南岳。他死后,唐敬宗李湛赠谥大慧禅师,名儒张正甫为制碑文,后吏部侍郎归登复为撰碑。弟子“马祖道一”大弘其数。从此,怀让便以南岳一系的创始人存世了。

(原载1978年4月《安康日报》,1998年4月太白文艺出版社《陕南文化概览》)

僧无本(贾岛)

僧无本,姓贾氏,讳岛,字浪仙。河北涿州人。著名诗僧。与唐金州太守姚合交善,诗歌倡和,其诗喜写荒凉孤寂之境,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由其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而来。

无可上人

无可,姓贾氏,范阳人(今河北涿州)。著名诗人贾岛从弟。喜吟咏,与姚合交往甚密,元和间(806-819年)姚合出任金州刺史,无可侨寓金州草堂寺、莲花寺等寺院,与姚唱和。传世之诗甚多。

僧令因

僧令因者,于子午谷过山往金州,见一竹舆,女仆随之。数日,终不见其人,乃急引帘窥之,见二妇,人首蛇身甚伟。令因惊愕,妇人曰:“不幸业重①,身忽变化,上人②何乃窥之”问其仆曰:“欲送秦岭之山。”令因随诵颂功德,送及秦岭,不见妇人之首而入林中。

——抄自《闻奇录》

注:①业重:业同孽,坏事罪恶。《书·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

②上人:佛教谓上德之人,后用为僧人的尊称。

僧文净

唐金州水陆院僧文净,因夏屋漏,滴于脑,遂作小疮,经年若一大碗。来岁五月后,因雷雨,霆震穴其赘①。文静睡中不觉,寤后②始知赘缩,遣人视之,如刀割有物,隐处乃盘龙之状也。

注释:①霆震穴其赘:霆,劈雷;震,震动;穴,洞孔;赘,病名。此一句的意思是,劈雷震动了头疮,头上长的窟窿,赘疣没有了。

②寤后:睡醒。

云门偃禅师

《康熙汉阴县志》曰:“云门偃禅师,参禅于云门山寺。”云门寺在汉阴县东十五里云门山,传师曾在此修行。作有《北邙行》一篇传世。禅师嘉兴人,俗姓张,名文偃。幼年出家,学教学戒,均甚精进。先参百丈下的睦州道明禅师,道明指往参雪峰,后又遍参归宗、天童、鹅湖等诸大善知识,在这一时期远赴金州寻觅怀让禅师芳踪,卓锡云门山寺。不久又至曹溪礼六祖塔,便道至灵树禅师处,即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被请为首座,并接任方丈。开创云门宗,故后人称为“云门偃”。云门偃认为万事万物,皆体现真如皆有佛性,其传教方式被称为“云门三句”,大意为佛性普现万有;真理不可名说,应随机教化学人。他于五代南汉乾和七年(949年)圆寂。北宋时与临济宗并盛,至南宋时逐渐衰落不传。

云门偃《北邙行》后来被明万历状元焦竑收入《焦氏类林》,文偃在诗中描写了死的不可逃避,如说:“前山后山高峨峨,丧车辚辚日日过”。又说:“世间何物得坚牢,大海须弥竟磨灭。人生还如露易晞,从来有会终别离。”全诗以“安得同游常乐乡(净土),纵经劫火无生死”结束。

黄龙机禅师

凤凰山西擂鼓台,昔黄龙机禅师①坐定黄龙洞②中,相传常现说其上。吕祖云游时,倚崖听之。师知其仙,诘曰:“座下何人”

曰:“云水真人”。

复诘曰:“无云无水奈何”

吕无以答。

曰:“有黄龙出。”

吕顿悟,改号纯阳,取乾九数,遂入真③。留诗云:“弃却瓢囊摔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悔从前错用心”。又曰:“台名擂鼓与天齐,四顾群山座座低。隔断往来南北雁,只留日月过东西”。

——《紫阳县志》引《传灯录》④

①黄龙机禅师:又称慧南禅师,在黄龙寺讲经说法,阐扬禅教。

②黄龙洞:在紫阳县城西北凤凰山,黄龙洞河南流经马家营入汉江。洞位于西擂鼓台山隈。

③入真:真即本原,自身。此处指真谛。按照佛教解释,“谛”是“真理”的意思。佛教认为,就现象而言,一切事物是“有”,这是顺着世俗道理说的,称为“俗谛”;就本质而言,一切事物是“空”的,这才是顺着“真理”说的,称为“真谛”。

④《传灯录》:全名为《景德传灯录》,宋释道原所撰。佛教以灯喻佛法,禅宗以法传人,世代相继,犹如传灯,灯灯相传,辗转不已,光明不灭。其书成于宋真宗景德年间,故名。

重二禅师

重二禅师,不知何许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住持金州万寿寺(址在旧城),至和三年(1056年)圆寂。住房僧从因、行者赵及施主为修塔于金州城(今之大北街工商行),1987年,工行因基建挖出地宫,出土石棺银函一套,内舍利子17枚,以及鎏金铜佛像三尊,鎏金石佛像七尊和宋瓷、铜镜等文物。

僧有定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七月,万春寺僧有定,因万春寺石窟之观音像,岁久色暗,(像于唐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所塑),奉知金州、军州事李弦之命重新设色,而复昔日庄严之像。

——抄自万春洞摩崖

僧明显

宋绍兴六年(1136年),僧明显创建旬阳东一里临崖寺。

僧法显

僧法显,姓鄢氏,讳德修,湖广黄州人,幼出家,礼罗汉堂詹和尚,二年受戒,坚持毗尼,探迹禅观,顿明心要。一日问其师:“弟子该有个去处”师曰:“金州有个大和尚在。”遂辞师西行。宋嘉定二年(1209年),至金州吉阳琵琶嘴①地方,见其山水秀美,遂卓锡②矣。师神清俊朗,尤善谈禅,由是声名大播,纳僧参谒殆无虚日,皈依者四方辐辏,于是起修寺院曰“普济寺”。

①吉阳琵琶嘴:在今平利县西女娲山下之普济镇。

②卓锡:卓,立。锡,锡杖。僧人出外所用。因称僧人在某地居留为“卓锡”。

僧觉朝

僧觉朝,宋嘉定间住持新罗寺,旋为金州长庆院住持僧,尝发心铸造新罗寺洪钟一鼎,其徒智月干缘(主管),继任新罗寺住持。觉朝未尝忘铸造洪钟,奔走洋州大觉院干缘暨诸山尊长僧侣,阖郡缙绅乡耆,互发善心,智月亦劝募本州街隅檀越,各舍工粮,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于金州(汉)江西新罗寺,化募十方施主,铸造洪钟一鼎,重计万斤,永光梵刹。

辛和尚

辛和尚,不知何许人。元至正初住持观音寺①,寺在仙河之中,为汉上往来商於通衢,路有七里砭,险道也。至正七年(1347年),和尚宏愿修道上津,募化有缘人,功德告竣,阿弥陀佛。

——抄自七里砭摩崖

观音寺,在今旬阳县东仙河观音乡,寺北10里有七里砭,现存辛和尚修道摩崖一方,至正七年九月四日刻石。

僧道宽

道宽,西安府临潼县永宁里大义庄人,宋氏子,幼舍送本境化因寺出家。游方到汉中府金州旬阳县旬河里小蜀河东岸,见得招提,建于梁时。成化元年十月吉日,有功德地主田友清、田普海,拜请僧人道宽为主持。重修启盖佛殿,造石佛三尊,菩萨俱全。内画诸天二十四位,佑造罗汉一十八尊,山门、禅堂而成规模。

大千禅师

禅师,讳宗广,号大千,华山名门之子。二十岁出家,礼天竺山圆觉寺明大方为师。薙染后,坚持毗尼,探迹禅观。复参无幻真禅师,请益万法公案为话端。昼夜炼魔,不惜躯命。一但功夫得力,如青天无片云;似澄潭绝纤尘。俄然有醒,信口一偈:

炼尽群魔得意轻,

工夫到处体圆明。

骷髅迸碎开心眼,

伫看寒水火焰生。

遍谒西蜀诸尊宿,至保宁敕赐显法寺无碍鉴禅师处,乞为证据。

鉴问曰:“如何是万法”

答云:“嫩柳莲溪碧,苍松带露寒。”

鉴曰:“如何是一归何处”

答云:“八字打开无所有,和盘托出个天真。”

鉴曰:“即今事如何”

答云:“脑后灵光非今古,当机觌面现金身。”

鉴曰:“善哉善哉,子甚得无生法。忍耶!将无际。”

亲传大衣、象牙、拂尘、磬钟送行。师乃回锡,归隐天池。由是名誉远播,玄风丕振,纳僧辐辏来参者而无虚曰:檀越舍财布施者倾箱倒廪。

彻空禅师

彻空禅师①,讳铁关通异。长安京兆郡泾阳金龟人氏。幼持净戒,参明月性慧禅师学法,复请益于圆觉无碍天竺僧人,守道业于终南,精修梵行,进道功深。印《续西蜀石经》东山老人处乞得证据,赐属象牙、拂子,师乃游方,至旬阳县南千佛洞住锡,显正传于心灯,似火与火,以心印心,续佛慧命,永无断绝。

①彻空禅师:临济二十四代僧人。弘治三年(1490年)秋八月圆寂,塔于旬阳县南千佛洞,塔圯铭存。

古鉴大士

古鉴大士①,金州王氏子,幼出家礼西蜀尊宿,复参显法寺智真大士为师,披剃后,坚持毗尼,探迹禅观,拜湖广上津县开山祖师清真无幻禅师处,乞为证据。问:“何为善恶”答曰:“善能生福慧,恶能掌愚痴。”问:“若何”答曰:“善不行则求福慧而无门,慧不修则超生死而无路”。师曰:“善哉善哉。”赐象牙、拂尘、钟磬送行。遂回锡归隐石门。铸造铁佛,永世礼拜。正德九年(1514年),肃衣跌坐,偈曰:“离幻得自在,真灵永不坏。长住不生灭,法力空劫外。”偈毕圆寂。

古鉴大士:据存于岚皋县铁佛寺塔坡舍利塔铭云:“临济二十四世嗣祖沙门古鉴大士灵塔”得知,古鉴亦为临济一派。

东明禅师

据康熙《紫阳县志》载:“明成化间至紫阳之五郎河,见山水清奇,林壑幽胜,结庵居焉。面壁焚修,端坐而化。今东明庵乃其所创建者也。

僧成怀

僧成怀,金州冯氏子,年弱冠投入空门授戒,修行有绩,诱化十方,广结良缘,普劝众善成佛子也,虔诚一心,乡人咸珍重之。大明嘉靖九年(1530年),卓锡古伎陵郡(旬阳)汉江之浒关子沟六祖(慧能)庵,见两峰相对,源源而来,中有流水抵于江,故其江成滩曰“回复”。波涛汹涌,澜湍潆洄,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复货物,或淹溺人民,因思庙貌湫隘,神灵不彰,欲建祖师殿于其上,假神之灵援拯民之良善,遂请于知县罗熙,命创新寺,僧即募缘上下而建焉,金饰神像,彩画殿宇,焕然一新,从此神之灵彰矣。而起工建置188人等转生净土,见存者增福。

牛玄聪

僧人牛玄聪,陕西西安府临潼县张百里舅奉乡阿姑村人氏。嘉靖二十年来紫阳莲花寺住锡。莲花寺乃古刹莲花庵也,创自宋大观间,撤其制而新立者,僧法山也;其益土地,施金帛,输木石以助成者,邑民陈福庆、刘仲学辈也。遂完前后殿六间,以安神位;左右廊庑七间,用妥伽篮神。钟一、磬二、鼎六,以为庙器,外附常输地三十余亩,以供样盛香火之费。时庙尚属金州,未立县治也。迄正德八年,始分入紫阳县。

其间,寺无守成之僧,外趋侵占寺产之徒趁机掠卖,客民地连寺址者,屡屡私相贸迁,遂裹是寺于中。佛事倾颓,殿宇荒芜,旧时鼎磬之器散入民家,十不一二。再者将逐僧散田方尽,厥寺而泯没之矣。牛玄聪力微莫伸,欲舍去此山不忍,欲光复旧物不能。遂与邑民李云协力赴诉抚治郧阳御史康朗,康公命金州州判署紫阳县事王椿,新任紫阳知县罗琪代为之治,二公洞见民隐,发奸摘伏,悯浮图之遇凶顽,而丘墟几于不保,判归复沙门,则是寺有再兴之势,其光复指日可待。其牛玄聪居功大矣。

僧真护

真护,号法成,汉阴名族子也。幼而好佛,持一钵游四方,在金陵诸名山习静者久,丛林讲席与高僧印证者多,颇有觉悟。尤忆辛未年于胸中有抑郁事,忽一夜之间,遂叩以“孱提”二字,言下即悟。因叹古诗云:“试问中原学道者,几人勇猛得宁馨”回锡归乡,改建龙兴寺于城东北艮方,创修佛殿三间、观音大士殿三间、药王殿三间、听法堂三间、僧房三间、厨房一所、山门二座。

赞曰:城市山林虽处喧而若寂,味乎其言。一切德行非禅不深,一切觉智非禅不发,即儒家静固定,动亦定之说无以加此。是即菩萨金灯一脉,薪荩火传,世世续之。

白云禅师

白云禅师,俗姓鲁氏,讳道兴,字白云,号净尘法师,安康县秦郊人,明贡生,选会宁训导不赴,清朝鼎立,遁入空门,充万春寺方丈。深湛佛理,深入佛海,讲经传戒,称盛一时,佛教赖以振兴。著有《白云诗集》。

附:《清白云禅师觉灵碑》

录文:

想师祖之为人也,生不知于何日,死不知于何时今野老相传,以为西路鲁家营人,上道下兴,字白云,号净尘。恩师祖去世近百年矣,蔓草荒湮,常匿迹道左,牧童樵叟,谁知名于人间。

清诰授登仕郎圆寂师祖上道下兴一位觉灵墓

侄孙通灵重孙元禄

大清咸丰十一年仲冬月一日立。

清白云禅师觉灵碑,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高130米,宽070米,额题“万古不朽”。大字楷书,俏丽俊朗,颇具功力。现弃置于汉滨区江北万春寺之东山梁柑树村路左坎下。

仁者上人

仁者上人,西蜀锦州①张氏子,讳仁澍,幼出家敕封报国寺,薙染后,遍谒东吴尊者,精研佛法,辩论三乘。佛理深湛,诗文亦佳妙,所至王公大人倒屐相迎,名声轰海内。洎至前明崇祯八年(1635年),侨寓金州城东金堂寺,创建禅院,参悟其中,复妆塑金身,补录《大藏经》,与郡中知名士相倡和,后住锡万春寺充方丈。托迹西城三十余年,康熙二十一年(1667年),平定三藩之后,回锡锦城,郡人送至汉阴,因赋诗云:

送仁上人归蜀

何事来东土,胡为又远行。

鹫峰②应有路,锡杖果能鸣

刹贝毗庐③古,厨新贝叶清,

干戈方遍地④,早达锦州城。

附:安康诗人刘应秋诗二首

乙卯初度仁者上人同诸友招游万春寺

已识浮生幻,相携伴紫芝。

烟迷东郭渡⑤,霜醉隔林枝。

歌韵依山震,边声落日迟。

虎溪⑥原来远,一笑有谁知。

仁者上人六十颂

如来说无生,大众说有生。

譬如天生物,亿万有馀名。

谛观⑦生物者,上下自清宁。

上人出西蜀,艺苑久驰声。

中原悲沦丧⑧,弃家敝履轻。

深通内外典,从未假聪明。

飞锡⑨动星象,王公多郊迎。

足迹遍东吴,侨寓归西城。

托迹三十年,曹溪⑩一灯明。

上人所说法,有生还无生。

①锦州:此处指四川成都,因锦江流经成都市南,故名。

②鹫峰:即灵鹫峰。

③刹贝毗庐:泛指有塔刹的寺庙。

④干戈方遍地:康熙十七年平定三藩之乱,此句指刚刚平息在四川,湖南一地的吴三桂叛军。

⑤东郭渡:即安康城东津渡。

⑥虎溪:东晋慧远庐山东林寺前有虎溪,后即借指净土道场,此处暗指仁者上人游东吴事。

⑦谛观:仔细观察谛听真实无谬的道理。

⑧中原悲沦丧:指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清兵入关,改朝换代事。

⑨飞锡:锡,指锡仗,佛教法器,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原为僧人乞食时,振环作声以代叩门,并防恶犬之用。是比丘常持的十八物之一。后世称僧人游行四方曰“飞锡”。

⑩曹溪:在广东韶关市,古称韶州。武则天仪凤二年(677年),唐僧人慧能被禅宗五祖弘忍选为法祠,于是年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禅学,宣传“见性成佛”,成为禅宗的正系,被称为禅宗南宗创始人,而成禅宗六祖。

铁和尚

铁和尚,蜀僧,破山门人,康熙间住锡天圣寺,精通佛法,宣扬大乘,开讲般若,手抄《阿弥陀经》遍赠兴安士人,士人多与之游,尝于藏经楼展示《大藏经》,俾檀越居士研习佛理,故得郡人敬爱。安康诗人刘应秋《祝铁和尚》偈颂曰:

牟呼粟多,仅一弹指。

惟有般若,灯传不已。

一苇横江,双桂济美(原注:和尚为破山门人,破山有双桂堂)。

当具行脚,如弦彀矢。

及其住世,如鱼得水。

怀让开山,吾师继轨。

跨汉南北,一彼一此。

众生寿者,如是如是。

僧无着

僧无着,泾阳黄氏子,幼习儒业,经史淹通,因以庄老三玄①微应佛理,遂弃儒业,拜终南山翠峰寺明和尚为师,探究禅理,故尚清谈。清康熙间邑人礼迎大师卓锡兴安郡城金华寺。邑士人慕其高风,多与之游,师为人俊朗高逸,善讲论佛道生死善恶,以及宋儒理学,而于横渠《西铭》②则卓见独识,尤胜学者一筹。安康诗人刘应秋尝诣寺问法,从此栖心禅悦,并亲为无着画像作颂。

①庄老三玄:指《老子》、《庄子》、《周易》,此三老统称“三玄”。

②横渠《西铭》:北宋哲学家张载,字子厚,凤翔眉县(今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是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西铭》是张载的理学著作一部分,文中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把全宇宙看作是一个大家族,说明个人的道德义务。如“乾,吾父也;坤,吾母也;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凡天下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宣扬:“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乐天顺命思想。

僧涵一

不知何许人。康熙时选贡。因病足痿①,披剃为陕西会馆住持僧。邃于易②,尤善占星③,与董善人凤彩比邻居。尝与谈天,甚相投契④。因庙产不充,凤彩时时周其乏匮。及僧临终,语凤彩曰:“感君高义,已结再生缘,来生当有以报。”凤彩年已六旬,至是生朴园孝廉⑤,说者以为即僧后身云。

——抄自《重续兴安府志》

注释:①足痿:亦曰痿证,中医病名。指肢体萎弱,筋脉弛缓的病症,以下肢痿躄为多见。

②邃于易:邃,深远,引申为精深。易,指《周易》,意思是精深易经。

③占星:亦称占星术。以观察星辰运行预言人事祸福。

④投契:投,意气相投。契,意气相合。投契谓十分合得来。

⑤朴园孝廉:即董诏。安康县人,清乾隆甲午(1774年)举人,博学鸿识,誉为山南大儒。

僧觉性

不知何许人。嘉庆七年(1802年)住持双溪寺,感慨庙因兵后,僧侣寥寥,零落萧条,先是官军南山追剿白莲教众,阵亡者一切骨殖用布袋封贮寺内,堆积如山,立愿安葬枯骨。重任独立难当,爰约该师叔慈云暨诸山尊长僧侣、阖郡缙绅乡耆,互发善心,葬枯骨于黄土梁。复具启往迎日杲蜀僧来双溪寺充方丈,传戒演法,皈依者众,寺由是振兴,觉性之力也。道光四年觉性上天柱山白云寺充方丈,复锐意图治,振兴寺宇,聿新上殿,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三日圆寂,塔于天柱山。

僧寂莲

寂莲,汉阴人,钵无宿粮,粮尽则啖黄精以饱。居莲花寺,寺在万山中,屏绝尘境。性好游,勿问昼夜,兴至辄往,虽巉崖峭壁,跣足飞步,因号赤脚禅师。一日与寺众约,某月日将化去。至期遂积紫坐焚,顶上现五色光,空中闻鼓乐声。

——康熙《陕西通志》

寂莲,童年好禅,冬夏赤脚,游无昼夜,卧无藩篱,辟荒自食,不喜募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积薪堆垄,高一丈八尺,与徒众约,言于次年二月二日燃柴化形④。至期,果逍遥赴坐柴顶,导火自焚。观者于火焰中见五色光芒,时年四十五岁。先时僧云:“吾化后,夜半有鼓声,将晓有微雨。”后悉如所言。众人修以僧龛⑤志之曰:“赤脚禅师”。

——康熙《汉阴县志·释道》

宝峰和尚

宝峰,渭南人。幼有悟性,乐静恶嚣。披剃后,谒湖广上津县①弥陀寺之翠峰禅师,问:“如何是佛”翠峰曰:“撞着石头便是。”明正德元年②,至旬阳北之石佛寺,遂卓锡焉。庄严佛像,丹碧一新,后皈依者众。宝峰心如水镜,内外澄澈,不烦指竖,咸悟本来。一日留偈而逝,僧恒资为之碑。

——抄自《旬阳县志》

注释:①湖广上津县:古县名,在今陕西山阳,湖北郧西一带。

②正德元年: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曰正德。元年为公元1506年。

指南

指南,不知何许人。正德初,一瓢一笠,云游至旬阳南之红土寺,住持其中。募造浮屠①六级,高三丈余。一日登塔留偈云:“浮屠本无级,恒河讵有沙②。眼前灵光现,不待千年花”,奄然而化。

①浮屠:即佛塔。如七级浮屠。

②恒河讵有沙:《金刚经》云:“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这里形容数量多到无所计算。指南偈语,将这一切悟为“空”,因此才有“浮屠本无极,恒河讵有沙”之语。此处作“岂”讲,讵有即岂有。

僧广顺

僧广顺,安康县东牛蹄铺黄氏子,讳顺成。幼出家,礼旬邑石佛寺静心法师为徒,披剃后,清修梵行,日深佛海,遍谒湖广诸尊宿,辩论三乘。乾隆中回锡兴之天柱山白云寺,振兴佛法,皈依者众。己亥(乾隆四十四年)大旱,总镇三公(德)为民请降甘霖,师作法祷雨,大澍三日。三公捐资重修大殿,妆饰佛祖,复补修韩真人殿,聿然奂新。崇祠宏宇,巍然大观。

弘一达慈和尚

《砖坪厅志》载:“弘一,张姓,张一其名。性孝谨,家贫以佣工养母,母卒,始于笔架山结草庵习修炼术。卒于道光末年,相传仙将飞升,为其弟子所误,坠崖下,崖高千仞,下皆乱石,仙坠其间,肌肤完好如故。土人即于山上建庙祀之。咸丰时,始迎祀城中。

按:198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普查队于岚皋县(旧砖坪厅)笔架山西侧山巅,发现一具不干、不腐的肉身,结迦跌坐于莲花盆中,盆为木质,已经朽烂变黑,但仍可辨出盆沿饰仰莲纹浮雕。肉身光头,发荐可数,额饱满无纹,一副庄严的说法相。年约三十年。露处于自然之中。附近有舍利塔塔铭一通,高043米,宽026米,铭文如下:

弘一达慈和尚,系秦省兴安府砖坪厅纸房河张氏之后,生于(以下字漫漶,缺10字);法众达鉴和尚,系四川保宁府通江县洪品场古宁楼房湾刘氏之后,生于辛丑年(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七日寅时。二人仝提偈曰:

弘光闪烁下灵台,

一派恩爱若尘埃。

达彻十三劫前事,

慈光巍巍大我怀。

法语重重点孔毅,

众口一词透心才。

达天彻地无阻挡,

鉴竞同证战魔台。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初二日通鉴

偈语为藏头诗。其中包含了弘一达慈和法众达鉴二人的法名。从塔铭记载得知,二人偈后圆寂,弟子通鉴等,分别将二人肉身塔于宝莲洞前东西山头(塔垒石而成),今东侧五瓣石之莲花盆旁,有坍圯舍利塔遗迹,即《砖坪厅志》所谓“卒于道光末年”之弘一塔。因为自然原因弘一塔于道光末年坍塌,暴露出肉身,于是纂志者穿凿附会为“仙将飞升,为其弟子所误,坠崖下,肌肤完好”的神话,善男信女们怕肉身损坏,便就地垒石成屋保护肉身。咸丰时,岚皋士绅将弘一肉身迎进城,修庙奉祀。《砖坪厅志·祠庙附传》云:“弘一庙,在城隍庙西,厅民公建,祀弘一仙者”。是知,弘一被迎进城后,一直没有回山,故《厅志》又载:同治元年,太平军郭刀刀部,曾住宿庙中,“偶刃其手,逆党遂皆卧病,逆惧,乃建醮去,自是颇著灵应,远近供奉者大至。”说明1892年间,弘一肉身还在岚皋城中。

那么山上的肉身又是谁呢通过走访调查,逐渐理出头绪,原来,解放后,破除迷信,善士们将肉身秘密藏于岚河北岸五里堰头洞中。后来被纸房沟一郑姓恶人推下岚河坝,用刀乱砍,肉身流出很多黄水,郑姓被吓坏了。晚上被溢河杨和尚将肉身偷走,连夜焚火,将骨灰装入瓶中,偷偷埋回笔架山上,又将西侧山头舍利塔折掉,暴露出法众达鉴肉身,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法相。

日杲禅师

日杲禅师,讳悟常,日杲其字也。俗姓姚氏,湖南宁湘人。幼出家,为四川双桂堂住持①,湛深佛理。嘉庆间,安康僧迎充双溪寺方丈,讲经说法,皈依者众,绍佛法之薪传,立禅林之规矩,起颓兴废,分职宏宗,两序僧众尊悟常为开山和尚。辟宗派,传临济宗②,法子满天下。久之通慧,遇旱祷雨辄应。时知县事马公允刚欲为置产,以饭寺中常住僧。悟常辞曰:“出家人当以募化焚修为本,若有恒产,则坐而食,殊昧佛氏托钵乞食之旨。居士如有意惠僧,可布告檀越③,于作餐饭时,为僧人积一撮粮以施众僧足矣。”马公许之,为布告十方檀越。此为安康双溪寺募化盆米之始,事为他处所无。尔后海内大法印光法师,持双溪寺度牒及日杲禅师所辟之宗派,布遍全国。师于同治己卯冬月上旬趺坐圆寂,所著《日杲语录》一卷,已梓行。

附:《重续兴安府志·拾遗》

日杲禅师,道行高妙,能知过去未来,故人常许愿若奉神明。其于嘉庆时,为某知县祷雨事,尤脍炙人口。先是某知县请师祷雨,师不应,某问故,师曰:“君不信佛,又不斋戒,祷何益”某曰:“如吾斋戒,汝祷不灵,奈何!”师曰:“愿以诬枉论罪。”于是知县斋戒、礼佛。师作法三日,大雨倾盆,继以霡霖,三日乃止。麦禾大熟。知县为题:“法雨慈云“于山门,并谕示阖邑绅庶,于造饭时为寺僧留撮米,此安康双溪寺僧人打盆米之举,为他处所无也。

①双桂堂:明末清初,四川高僧破山海明禅师,号旭东,所修炼之寺有双桂堂。

②临济宗: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属南宗禅中的南岳怀让一系。唐义玄所创,因在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的临济院居住,故名。

③檀越:即施主。佛教对向寺院施舍财物、饮食的世俗信徒的尊称。

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日杲受本师遗嘱,来双溪寺住持方丈。

海珠和尚

海珠和尚俗姓彭氏,湖北人。诞生之辰,其母梦衲子投怀①,异香满室。幼啖以晕腥则呕之,十余岁即出家。同治八年(1869年)来双溪寺为理事②。十二年受本师戒③,执司禅事而参禅于其间。光绪五年(1879年),募化十方,襄修诸佛神像;十年,监修关帝殿;十二年始为监院。十三年公举方丈。接任伊始,即开戒期④;十六年开二期;十八年开三期;二十一年开四期;二十七年开五期。每逢期前数月,自远方来者络绎不绝,不下二百余僧,檀越居士一二千人,供应学习,毫无所吝,虽负债而不怨。

①衲子: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佛祖统纪》卷五之《摩诃迦叶尊者》:“我今亦当随佛出家,即著坏色衲衣,自剃须发。”又因以为僧徒的自称或代称。如“衲子”、“贫衲”。

②理事:即居位理事,处理杂务,亦为代表寺院行使职权并执行事务的人。

③受本师戒:受本师禁制。僧徒出家受戒后,才能成为正式僧人,发给戒牒(即受戒证明书)。

海定律师

双溪寺僧海定,不知何许人。曾在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清同治年间来安康,任双溪寺律师。光绪八年,海内大德印光投安康从海定律师依戒法受佛教戒律。时方丈海珠开戒期,因印光善书,凡戒期中所有书写事宜,悉令印光代作。写字过多,两目尽赤,师即取《龙舒净土文》一卷,让印光参悟。大师读《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即于闲时,专念佛号,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事竞,而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一以净土当归,即造端于此也。光绪十二年受具足戒,功行圆满,辞师海定,往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重续兴安府志》说:“海内大德印光法师,持双溪寺度牒及日杲禅师所辟之宗派,布遍全国。”

莲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传略

大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年二十一、即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明年、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师生六月即病目、几丧明、后虽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发红如血灌。幸师先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于晒经次,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因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事竟、而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师修净土、久而弥笃、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二十六岁(光绪十二年丙戌)辞师前往。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彻祖之遗泽、而净业大进。翌年正月、告暂假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年三十(十六年庚寅)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三十一(十七年辛卯)住圆广寺。越二年(十九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相助乏人。众以师作事精慎,进之。化老见师道行超卓,及南归,即请伴行,安单寺之藏经楼。寺众见师励志精修、咸深钦佩、而师焰然不自足也。二十三年丁酉夏,寺众一再坚请讲经,辞不获已,乃为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毕,即于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载,而学行倍进。出关后,由了余和尚与真达等,特创为莲篷供养,与谛闲法师先后居之。未几,仍迎归法雨。年四十四(三十年甲辰)因谛老为温州头陀寺请藏,又请入都,助理一切。事毕南旋、仍住法雨经楼。师出家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

师之叶落归根,悟证如何,吾人博地凡夫,皆无他心道眼,不敢妄评。唯读师迭次出版之文钞,与本年新印之续编,及凡经手流通各书。其提倡念佛,发挥道妙,自行化他,笃切修持之实行,有功净土,足征为乘愿再来之人无疑也。凡信愿念佛、洞明净宗确旨之士、当不致有何拟议。达等随侍最久、知之颇详、爰将师之一生行业、略述梗概、而为之记。

僧广缘

广缘,号渐悟子,西安府咸宁人,幼出家拜终南山红土寺定慧法师为徒,参大乘要义,复辞本师位锡五郎厅①鹿子坪复兴寺。寺为唐时古刹也,六祖神秀微时②,尝居此,故又曰六祖坪③。道光《宁陕厅志》称为六祖寺。广缘因寺代久年深,未加修葺,佛像尘积烟熏,庙貌颓败残缺,因有守庙之责,不能坐视,乃欲为重修之举,于是叩请新旧首人,檀越居士,广为募化,历时二年,重修廊房,改换金身,上下殿宇尽行粉白,焕然一新。复传授禅法,皈依者无远弗届,寺由是得以振兴。

①五郎厅:宁陕旧称。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尝于柴家关设五郎坝巡检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拨长安县山境500里;东南拨镇安县山境110里;西南拨洋县山境40里;西北拨周至县山境25里;南拨石泉山境50里,设五郎厅。嘉庆五年(1800年)改宁陕厅。

②神秀微时:神秀,唐僧人,禅宗北宗创始人。微时,微不足道,这里指没有显达之时。

③六祖坪:禅宗北宗,认为神秀是弘忍之后六祖。坪在今宁陕县皇冠乡鹿子坪。

德明和尚

德明和尚,讳续阳,号德明。乾隆戊子年(1768年)六月初五日生,湖北襄阳古城县金洞人氏。自幼性直,好善居心,十二岁辞俗为僧,至平利西寺削发修行,来观音堂①事佛五十于春,洁斋一世,不染红尘,道光丁未年(1847年)圆寂,在世79春。讲经传戒,称盛一时,徒子徒孙,济济一堂,善男信女,奉若神明。

①观音堂:在平利县西南柳林。

僧本正

僧本正,姓杨氏,湖北直隶鹤峰州人。乾隆乙未年(1775年)生。幼习诗书,及长拜坛门,号鼎宗道人,敬行道教数十春。乾隆末,年遭荒歉,产业废坠,无依独立,削发为僧,至平利观音堂礼德明和尚为师,赐名本正。精研佛理,探究禅觉,与师互相发明,颇有所得。道光丁酉年(1837年)自捐资财与师和己修塔刻铭,丁未年同圆寂。

按:据塔铭,僧本正,原为鼎宗道人。“敬行道教数十春”,只因晚年“年遭荒歉,产业废倾”,方“削发山门”为正,赐名本正。鼎宗弃道从释,皈依佛门,主要是生计无着,说明清代道教衰落,佛教兴盛,这对于研究安康清代民间宗教情况,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故录之存据。

广才和尚

广才和尚,俗姓刘氏,原籍江南安庆府六安州人也,生于乾隆乙亥夏四月廿三日寅时,十一岁拜醴泉寺老和尚心明之长徒源照学法,赐讳广才和尚,交拜两河娘娘关车长老,讳心正,为义徒。举住石泉云门寺,始修正殿,接修两廊。盖云门寺乃前朝古刹,乾隆初尚属荆棘,自此庙遂重新。和尚为人忠直,深通经典,幼习儒业,桃李遍栽,袭师职掌理各地庵观,威可畏,仪可像,诸僧无不听命而钦仰焉,遂为石泉僧会司。殁于咸丰己未春二月初四日子时圆寂。迁葬寺右,坐辰向戌,以为佳城。

释静斋

和尚静斋,上达下寿,楚北人。光绪末住锡安康天圣寺①,精研佛理,传戒授徒,锐意图治,振兴宗风,沉寂百年之寺,自此始露一线曙光。于是起颓兴废,皈依者众,尤以座下弟子古成、古宝、古莲、古训、古鼎、古原、古金、古醒为最著,亲遣四出求戒。修葺山门,重理上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惜僧腊②不永,后乏继者,致山门寂寞,日渐颓废。

附:《重续兴安府志》

“天圣寺亦以无英才大德卓锡,仅能维持现状,所以无大发展。晚年有寺僧静斋,上达下寿者,锐意图治,振兴宗风,始遣其徒四出求戒,自此方有一线曙光。”

①天圣寺:在安康城西关厢,府县志均谓创于宋。明中叶极盛一时,清代因无高僧大德卓锡,遂致山门寂寞,宗风废坠。光绪间重修。

②僧腊:亦称“腊夏”。和尚受戒后的年岁。

僧心兴

僧心兴,俗名牛儿,姓张氏,邑西梅子铺人。幼年出家汉邑(阴)云门寺,拜长老理明为师,剃度后,遍谒兴郡诸尊宿,迭承训诲,深沾佛益,诣长枪铺广济寺主持僧通显受戒圆具。荐为天柱山住家和尚。山庙貌广大,而资费孔多,尝叹薪木之艰与养膳之难,乃于乾隆甲辰(1784年),恭谒四维山主,山主感其诚,各欢施舍祖置柴山,供庙宇之资用。迨其后,神灵昭应,民情殷殷,于乙巳之春(1785年)开演佛法,圣会弥盛,遂成定规。乾隆乙卯(1795年),师集众付寺务,命弟子敬远领众主持,趺坐圆寂。

僧体清

僧体清,姓李氏,讳鉴。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廿一日生,汉中府洋县人。幼出家,礼大觉寺清明和尚为师,道光五年(1825年)投天柱山为理事,协主持隆兴寺,修理殿宇卷棚,庙貌一新,香火得以永兴。七年为监院,十二年公举住持。清静戒律,培植古寺,诚有功于天柱山。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廿六日圆寂,塔于寺右。

僧永慈

僧永慈,姓左氏,西乡人。幼出家,拜汉中五峰寺悟空禅师学法,谨遵三皈五戒,忏除七恶八邪。同治初,携父变卖田产钱至汉阴南山筏子沟,创建佛堂,曰离尘寺。虔诚向道,不问世荣,同治九年汉阴抚民分府通判吴钦曾,喜其诚朴,宽免寺中差税,永慈感载,诵经礼忏,与人福慧消灾,辄有应验。引领后学,指引先天大道,勤谨四十余年,耄耋将至,传佛尘,产业于徒,旋即圆寂。

古训大和尚

和尚乃陕西安康汉滨邓氏之子,生于民国癸丑(1913年)六月十七日,六岁出家,礼天圣寺达寿老和尚为师。薙染后,遣赴西安卧龙寺受戒,深入佛海,修四谛六度,云游三藏祖师宝刹成道。业毕归山,重修戒律,与慈云、力空、觉性、心通等进行寺院改革,诵经传戒,修性悟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与澄修法师倡议重修双溪禅林,复经郡中绅士张紫樵、聂允文等大力支持,旧貌恢复,焕然一新。抗日战争期间,邀集诸山法侣,举办“护国息灾”法会,设坛超度抗日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被推选为维那监院。不久,达寿老和尚圆寂,遗嘱古训大和尚管理寺务。解放后,遵循党的宗教政策,信仰自由,坚持苦修,号召僧众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1955年安康县佛教协会成立,选为理事会委员,住持天柱山白云寺,维修古刹,广植林木。1981年,复住郡东金堂寺,负责接受寺务,期间成立佛教管理委员会,由古训、观慧负责,成为安康县境内佛教活动中心,1982年陕西省佛教协会成立,古训和尚被选为副会长、省文史馆馆员、安康县政协委员、县人大常务委员。1988年10月17日寅时,大和尚圆寂,享年七十有五,僧腊六十有九,戒腊五十五年。

附:圆寂恩师上古下训大和尚觉灵塔碑

师生于1913年6月17日,系安康县人,邓氏子,荣光75大寿,殁于1988年10月17日寅时坐脱。师6岁出家入佛门丛林,修四谛六度,云游三藏祖师宝刹成道,圣地苦行,曾任维那监院、主持。在党的领导下,曾任陕西省佛协副会长;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安康县政协委员;人大常委。戒腊五十五。

圆寂恩师上古下训大和尚觉灵塔龛

徒观怀、尚、去、闻、性、续、杰、愿

徒孙今进、灵、兴、普、觉、祥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1年8月13日立石

古鼎大师

大师俗家姓氏居里失载,并生卒年月亦无考。清末民国初,礼天圣寺达寿和尚剃度,遣赴西安卧龙寺受戒。归山住持双溪寺。1953年安康县成立佛教协会,出任佛协会长,选送中国佛学院学习。深入佛诲,探迹禅观,学业精进。业毕住锡西安草堂寺。后回锡天圣寺,重修戒律,再修法堂,慈云更荫,慧日重明。大师精通三藏妙义,讲经说法,广度众生,功德圆满,临终安祥往生佛国净土。

附:圆寂恩师上古下鼎大和尚觉灵塔碑

大师从幼出家,精通三藏,讲经说法,广度众生,功德圆满,预期临终,安祥生佛国土。曾任双溪寺住持。53年,佛协成立任会长。

圆寂恩师上古下鼎大和尚觉灵塔龛

安康佛协四众弟子徒观慈观慧

力空法师

力空(1897—1972)俗名任重远,别号念死,山西赵城县人。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思想趋向进步,辛亥革命时曾奔波于太汾道上。民国初年先后毕业于霍郡中等学堂和省立师范讲习科。民国七年28岁时毕业于山西省行政研究区长班,即开始从政。先后任安泽县区长,隰县、曲沃、灵石等县县佐(县政府派出机关代表县长办事),河北省阳泉县、灵寿县,山西省定襄县县长。他在从政期间,耳闻目睹官场的腐败,深感宦途不可久恋,遂于定襄任中违章辞职。

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派飞机接毛主席到重庆共商国事,力空曾向蒋介石去一代电,请他退让贤能,赵城县长杨泽生曾将此电稿寄呈延安。由此,充分表现出一位爱国爱教高僧的精神。

力空于民国三十五年春往终南山悟真寺(蓝田)家庙礼祖后抵西安,被大兴善寺定悟法师留任巴利三藏学院教授。民国三十六年应户县佛教会之请,前往圭峰寺主持和平息灾法会,并讲《心经》一周,又应安康双溪寺之请前往讲经弘法。

建国后,力空认真学习和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广大佛教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维护寺庙,研究教义,发展与海外联谊,特别是与日本佛教交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1954年,充任安康天柱山白云寺住持方丈,闻者向慕,善信登山礼拜者无虚日。1955年,安康县佛教协会成立,选为理事会常务理事。

1956年8月,应陕西省委统战部之请,力空由安康来户县草堂寺,当时寺内有僧众十余人,实行农禅生活。在此期间,力空曾往北京出席中国佛教代表会议,被选为理事。担任过户县人代会代表和户县政协委员。1959年返回太原任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及山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力空一生对文学、史学颇有根底,擅长诗词、散文,有《念死文汇》行世,即《劝修净土诗》、《离垢随笔》、《随净土法的扼要》、《我的往生高贤录》、《菩萨学行初步集要》、《心经讲义集要》、《广胜志》、《口业一、二集》、《一西室草稿》、《实行毗尼文疏》、《吟尘集》、《疯癫大师传》、《石膏山志》、《霍山志》、《憨室心声集》、《憨室笔记》、《我之随笔》等。

力空为人正派,严于律己,如他在《年谱》总结中所说:“此生涉世数十年,无甚优长能力,凡事务求实在,于欲望,能知足;于事理,能守拙;于经教,好学问;于地位,奈卑陋。以故在俗时,从政十余年,上级历年在考核中,总不外乎持身勤慎,办事认真等评语。出家后,更进一步知前之非,处处留意,免踏覆辙。防邪见之续发,忏积习之犹在。”复次,他对出家后之行脚,划作为四个阶段:①借弘法以学教。②学戒修禅。③戒定兼重。④归纳净土。最后将修禅、学戒、弘法、明教之业务,所有功德,悉皆回向于净土法门,犹如百川之归大海,诸凡善业,有归处焉。

古原大和尚

师乃名家之子,幼习儒术,因慕佛家禅悦,遂弃儒业,皈依佛门,拜天圣寺达寿老和尚为师,薙染后,与古宝同赴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云游三藏圣地,梵业精进,经史淹通,归锡后住天圣寺继修梵业。1955年安康县佛教协会成立,选为秘书长。开始撰写《安康佛教简史》,1962年脱稿。不久,充双溪寺住持方丈,“文化大革命”中上天柱山白云寺苦修,未几圆寂。

附:圆寂恩师上古下原大和尚觉灵塔龛

大师从幼出家,云游三藏圣地,精进修行佛智,十方度生,功圆果满,往生安养,55年佛协成立,担任秘书长。

安康县佛协四众弟子仝立

1991年8月13日

觉性大和尚

和尚乃西安卧龙寺高僧,佛学湛深,抗日战争期间,应安康佛协会之邀,与北京慈云、武汉心道、山西力空来安康双溪寺讲经传戒,民国三十四年与古训大和尚等人整饬寺院,重申戒律,改革子孙寺为十方寺,遂住持天圣,弘法讲经,皈依者众。1943年,响应省佛协会号召,举办“护国息灾”法会,师为僧众讲《金刚经》,超度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1945年复归双溪寺,讲经传戒,感化观慧,皈依座下,早晚习诵《金刚经》。

净天法师

1925年1月生于陕西安康市吉河乡

1937年出家

1942年受戒

1943年——1946年学唯识教

1946年——1956年春住终南山修行

1956年——1958年住山西五台山学戒

1959年——1962年住陕西华县宁山寺务农,任知客、监院等职务

1962年——1972年下放农村劳动

1972年——1982年住终南山观音寺务农,1980年当选为长安滦镇乡人民代表,任终南山观音寺主持、中国佛协理事、陕西省佛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佛协副会长。

1983年——1989年任新都宝光寺讲师

1989年——2003年在广元创建和恢复大小七个寺院。前后继任安康市佛协会长,广元市佛协会长,广元市政协常委,四川省佛协名誉副会长,江油市佛协名誉会长。

在陕西省、四川省总任十余个大小寺院主持,各省名刹任首座,前后出国朝礼过印度、泰国、缅甸、香港、澳门、珠海等地方。

附:净天法师《百日宣佛发起因缘序》

(一)我十四岁,父亲去世,虽未孝养其身,而六十年来,不忘为父亲回向;我自十八岁开始奉母,至三十七岁送母往生,至今,不忘为母回向。

(二)我自十二岁出家,至今七十四岁,未破大戒。我自十九岁,将此身心奉献十方三宝,普施众生无有自私之心。

(三)自母出家时,将所有家业,舍奉双溪寺。我在终南二十里高山,夏天背粮一日一次,每次多者一百三十斤,少者一百一十斤。冬天满地冰雪,无人做饭,我来做饭,单不倒单。

(四)二十余年念满了一百万遍大悲神咒;一体投地拜满了一百万拜佛。

(五)头顶,两臂及心胸间共燃了三十五个灯,背上燃了个多宝佛塔,一共一百零八支香疤。

(六)七四年,七五年在安康放生共计百万余。

(七)巡礼印度,泰国,缅甸。香港并在缅甸请回大小玉佛共三百余尊。

(八)曾在终南山前后共住二十年。行过两次般舟三昧;第一次五十八天,他缘破坏;第二次三十天,西安解放,般舟停止。

(九)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经六七年,次因大病,虽食两餐,仍然不吃夜饭。

(十)文革时在农村劳动十年,未废修福修慧,乃至监狱担粪是修福,念咒是修慧。我在终南山冬天喂鸟;我在宝光寺夏天喂蚂蚁。诸位能学我否

我们学圣贤多不可举,且指三人以代之。唐代马祖道一祖师,他一生创建四十八个大丛林。百丈怀海大师,他八十多岁天天要劳动,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还有鉴真大师,赴日弘法五次失败,第六次才到达日本。这足够我们向他们学习了,他们就是佛菩萨,他们就是善知识,马祖道一能创建四十八个大丛林,阿弥陀佛能创建极乐世界,毗卢佛能创建华藏世界,彼是丈夫我亦而,先发大愿,现在办不到,将来一定能办到。

我今赞佛百日,是令大家慕果修因。诸佛都是凡人修成地,他们能修成,我们也能修成。是时维:一九九八年正月初四日于佛光丈室

净天自序

观慈大和尚

和尚乃陕西安康县中渡台胡氏之子,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戊辰五月十四日丑时。1953年出家,礼天圣寺古鼎大师剃度。1957年于长安兴教寺受比丘三堂具足戒。归山住双溪寺修行净业。1980年主持天柱山白云寺,委唐凤琴居士操办修缮寺宇,重塑金身,佛门一新,不久,被选为安康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和尚一生,梵行高洁,潜心苦修,终成大道。1999年9月初5日酉时告终,世寿七十有一,僧腊四十有六,戒腊四十二年。

附:圆寂恩师上观下慈大和尚觉灵塔龛

师生于公元1928年九月十四日丑时,系安康县中渡台胡姓氏。殁于1999年9月初五酉师坐脱。寿荣光71岁。师53年在天圣寺出家,至57年到长安兴教寺受比丘三堂具足大戒。戒后住双溪寺,至80年上白云寺任主持,师入佛门丛林,修四谛六度,灵游三藏祖师宝刹,成道修行,曾任安康县佛协副会长,戒腊42。

圆寂恩师上观下慈大和尚觉灵塔龛

徒今成、刚、耀、慧、德、学、华、通、梁、孙、谛、悟、印、满、柱、强、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9月11日立石

观慧法师传略

观慧法师,陕西安康汉滨区人,俗姓萧,名汉良。生于一九二八年正月十五日。师在少儿时即表现与众不同,聪慧善良,习武有成,精通中医。

一九四五年,安康双溪禅师觉性法师讲《金刚经》,师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忽然有感“人生如梦,无常迅速”,遂皈依座下习诵《金刚经》,勇猛精进,颇有感应。

一九五八年,母亲去世后,师于天圣寺依古鼎法师座下披剃。

师文化不高,但深知一门深入定能成就,每日诵《金刚经》不辍。师常常给人开示,学佛就是自净其意,就是要明心见性,所谓心者,是我们对境生起的念头和思想;所谓性者,乃是生起心的根本,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性”无形无相,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有……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师不善言谈,只是实修,时时观照,绵绵保任,尤其在“文革”期间,师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师皆不改道心。

一九八五年师于陕西西安大兴善寺法因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更加精进。一九八八年师升座安康金堂寺,为弘扬正法,师废寝忘食,不辞辛劳,光复双溪寺,重建龙兴寺,师不遗余力,呕心泣血,师为续佛慧命,培养了一大批佛教栋梁,如谛近、今严、今空、如学、印旭等等。

二○○二年十一月初一,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吉祥而卧,往生净域,茶毗后出现不可思议之端象:金刚台,顶骨舍利现显梵文真言,舍利子、舍利花无数。晶莹光润,形形色色。

师世寿七十有五,僧腊四十又四,戒腊十七年。

观慧法师(塔铭)

释今空师金州萧氏子,名汉良,生于一九二七年正月十五日。少聪慧,身敏捷,习武有成。四五年安康双溪禅寺上觉下性法师讲《金刚经》,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感“人生草露风灯,南柯一梦”,遂皈依座下习诵《金刚经》,勇猛精进。母卒孝尽,五八年天圣寺依上古下鼎法师座下披剃。

世事无常,风云变幻。师于劫中以沙弥身上龙山甘为佛种,苦行十几载,誓为佛法作大证盟。其间身着百衲,脚踏草芒,傲立寒山风雪之巅,铁血丹心,志气昂然;破石开路,筛土道田;重病急疾,蛇咬兽伤,九死一生,道心弥坚。二六时中,诵《金刚经》不缀,顿忘人我,入光明境,修法有得。偈曰:云飘峰不动,水过峰自流。

乌云散尽,春风使来,八五年大兴善寺依上法下因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八八年升座金堂:树大法幢,随机说法;四众云集,普沾法雨;为法忘躯,中兴金堂、光复双溪、重建龙兴;续佛慧命,培养栋梁。

师行愿圆满,尘缘将尽,警策大众:苦边鄙地,播撒佛种;艰险逆境,道心坚恒;慧灯高悬,照破迷蒙;清静觉圆,惠泽众生。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初一,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吉祥而卧,往生净域。荼毗:舌如金刚,铿锵有声;舍利无数,晶莹光润;梵文咒语,现于顶骨。足徵大德行仰止也。师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四,戒腊十七年。

道赞曰:未世之秋,甘为佛种;其骨如铁,其气如虹;为求至道,宁顾缺穷;罹难坚忍,究心悟宗;肩荷家业,力挽颓风;金刚体固,作大证盟。

THE END
1.什么样的生辰八字适合出家修行出家与生辰八字的关系解析适合出家的八字,金通常会伤官,生起食神才子,形成金生木才的局面。这样的八字适合出家,是因为能够在人生中获得稳定、全面的发展,又能在出家后得以一展所长。 适合出家之人的八字,应当具备稳重、恬淡、追求有志向等特点。而不适合出家者,可能因太过刚强、自我或喜欢追求物质享受而难以得道。https://www.kaiyun360.com/article/816775.html
2.解读八字:和尚命究竟是怎么回事?命运真的如此吗?所以说,我觉得吧,这“和尚命”啊,更多的像是一种性格的描述,而不是一个人生的预言。 如果你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不那么追求名利,那或许会有人说你是“和尚命”。 但如果你性格外向,喜欢热闹,追求成功,那就算你八字里真有那些“和尚命”的字,你也不一定就会去当和尚啊! http://www.edu12.com.cn/n/240637.html
3.曾国藩的八字命理学为何能让他成为一代名臣才华横溢:食伤泄秀赋予曾国藩才华横溢的特点。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和作家。 结论 曾国藩的八字命理学为他提供了坚定的意志、勤奋和勤奋的精神、良好的职业生涯、繁荣的财富和才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他成为了一代著名的大臣,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印记。 http://www.juicychina.net/view/99016
4.女人梦到高僧大德女人梦见高僧大德,介绍运与相遇运都不错的这两天,有人愿意穿针引线当然不要拒绝了。这两天初次见面的异性很有发展出恋情的可能性喔。当然不想被动等介绍的话,自己寻求机会更好,网路上的交友网站也适合不错的选择。https://m.1212.com/jm/guishen/21437.html
5.几位高僧大德对「念佛数量」的开示佛教频道佛教网站几位高僧大德对「念佛数量」的开示 善导祖师: 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诵《弥陀经》。日别十五遍,二年得一万。日别三十遍,一年一万。日别念一万遍佛。亦须依时礼赞净土庄严事。大须精进,或得三万、六万、十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自余功德,尽回往生。http://rili11.com/fo149/
6.对僧道仙八字的初步总结研究在做完这个专题总结之后,在我心中对于佛教道教等这些宗教的敬畏感、崇拜感又大大的消散了不少——很多知名的高僧大德,你结合他的八字看,他这一生的走势往往也没脱离八字的预设。 所以坊间流传说,一当和尚当道士你的命就算不准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是错的,如同我前面说的,现在你当和尚当道士,它更像是一种职业选择。https://www.douban.com/note/813781249/
7.陈晓旭的八字解读99己卯年身家巳是几千万了,这个时候她虽然有钱,但是很迷茫,一点也不快乐,不知道人生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同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个讲佛经的光盘,她一下子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她开始研究佛学文化,与一些佛学高僧大德们有交往,从八字解读,这一年卯木给巳火戌土增力,就和佛学有缘,于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86046063329430
8.梦见高僧大德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好不好做梦梦见高僧大德是什么意思,好不好?预示什么?梦见高僧大德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周公解梦_解梦专题www.d5168.com)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梦见高僧大德的含义,周公解梦大全。 梦见高僧大德,注重提高生活的文化质量,你喜欢与那些有高等文化层次的人交往,也会在着装打扮上修饰自己的气质。 https://3g.d5168.com/zgjm/jm-43148.html
9.北京周边寺庙算命大全(哪个寺庙有算命的?)香山寺位于香山风景名胜区内,是著名的佛教圣地。香山寺的住持和一些高僧大德懂得算命,他们能通过人的生辰八字、面相等信息,为前来寺庙的朝拜者进行算命。许多人把算命结果视为一种启示,会在日常生活和决策中参考这些预测。而在香山寺举行的一些佛事法会上,也会有住持或高僧大德对信众进行预测和指导。https://www.qqqs.org/smnds/9621.html
10.八字正财位置怎么算(怎样从八字看正财在哪个柱)八字正财位置怎么算(怎样从八字看正财在哪个柱) 时间:2024-07-19 人的财运方位怎样确定 人的财运方位怎样确定人的财运方位怎样确定,财运也是可以靠风水布置来增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运方位,只是我们不懂得怎么去找到这些方位,下面看看人的财运方位怎样确定的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人的财运方位怎样确定1首先来看,什http://www.txhx.com/0719/063741812463
11.梦见高僧大德喜欢自己是什么预兆意思后半夜梦见高僧大德喜欢自己,预示你的运势很好,但不能因此而迟缓,而且一般粗心大意,所以,为了避免不幸,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上午梦见高僧大德喜欢自己,预示你的事业问题会迎刃而解。 中午午睡梦见高僧大德喜欢自己,预示最近与爱人的约会可能会在人多的地方举行,可以激发你们潜在的热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对方。 https://m.jiemeng.tw/n/2873614/
12.释迦牟尼佛的脚印与阿弥陀佛经藏传佛教在松赞干布时期创立,到了赤松德赞的时代,已请来了很多高僧大德,比如莲花生大士等,那时,佛法在西藏是非常兴盛的。然而后来,到了第四十二代国王朗达玛的时代,他在大臣们的唆使下开始灭佛:寺院、佛像几乎全被摧毁,出家人不仅被逼还俗,甚至还被强迫去打猎杀生,并且还要把猎物带回来才算了事。 http://www.u.suneasecloud.com:8103/news/show_2567071.html
13.参学琐谈高僧传记所谓“正路”,可不是现代宽阔平滑的柏油路,而只是由历代高僧大德,从荆棘满山的蓬莽中,开辟出来的一条迂回不平的石子路罢了!可是,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因为有无量的法门龙象,都是从这条迂回不平的路走出,然后才步入到光明大道哩! 石子路的右边,张了许多草黄色的旧帐篷,里面住着投降不久的日本军队。此时他们好像泄http://www.fjzjg.com/files/article/fulltext/3/3736.html
14.自创还阳术,开会爱跳舞,文峰浩哥是怎样独特的存在浩哥遍访高僧大德,亲试产品脸肿得像馒头 顾客感动流泪、下跪感谢 打开文峰的官网,首先走进观众眼帘的是老板陈浩,轮播图、主页要闻位置都是摆着各种手势的陈浩。 仿佛在号召员工、也仿佛在唱戏。 创始人简介中称,陈浩凡事身体力行,为了解决顾客头发上、皮肤上、身体上的问题,他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遍访高僧大德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8571338952211921&wfr=spider&for=pc
15.一六八字讲记·正版印广门清法师印广讲堂讲它是邪法,并不意味着这个高僧大德、祖师大德就是邪人,大家明白吗? 可是现在有些人可敏感了,你一讲了什么事情,马上就给你扣帽子——你诽谤祖师大德!真是莫名其妙的。而有些人一听还就相信,「对啊,这是某某祖师大德讲的。」这是我们修行中最敏感的一个问题。所以许多人闷在心里不敢开口,而我讲了以后,许多http://dzgy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5344
16.超度婴灵要三千多块钱吗?谈超度婴灵需要多少功德?高僧大德开示堕胎的后果有多严重 1、堕胎和流产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一个人如果意识到她伤害了众生,这就是善根的开始。惭愧是两个善法,意识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当事人能够如实地忏悔,并对事件不再纠结,她应该继续面对生活,甚至如果她能够有自己的孩子,不要再堕胎或流产,这是对待自己业行的正面态度。 https://www.shenjunfengshui.com/bucaiku/606d5bb1.html
17.大師文獻當然,並不是相同的八字都有相同的前世。我是密宗上師,有宿命通修持的深厚背景,進入禪定之後,根據她的八字和對她整個人的磁場感應,才能推敲出她可能的前世,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工程。 佛經記載修持宿命通 很多高僧大德在晚年時能修到宿命通,能通過一定的方法看到前世。原來在佛經《禪法要解》中已有記載修持宿命通的https://www.likuiming.com/Article/View/OpTwKgt574
18.八字和称骨的结果天壤之别八字和称骨准吗 这是八字的功效吗?至于观音灵签,其签文更多的则是中国人历史的典故,和正信的佛教大相径庭,相信一些寺院有他们的原因和迫不得已,这是高僧大德的慈悲,但当我们了解了事实真相,为什么还不舍离错误的观念呢?佛陀的本怀,就是告诉众生认识生命,改变命运,只有拥有佛陀的正见,才能拥 关于《称骨》与https://yi.aimcx.com/queinfo-623144.html
19.第129季:学习《了凡四训》的心得体会关于断念口诀,也并非高僧大德的专利,好像我们凡夫不可能掌握,其实这种误解是在固步自封,在《菜根谭》、《了凡四训》、《传习录》中都有提到断念口诀的原理,这个口诀本来就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在戒色吧很多戒友已经可以熟练应用这个口诀了,只要正确理解和坚持练习,这个断念口诀是完全可以掌握的。这个口诀是最普适的,不信佛http://www.jwly8.cn/post/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