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梵文Ma?jurī,音译文殊师利。
读法注音:①南么(namo)②三曼多勃驮喃(sanmanduobotuonan)③系系(xixi)④俱摩罗迦(jumoluojia)⑤微目吃底(weimuchidi)⑥钵他(bota)⑦悉体多(xitiduo)⑧娑么罗娑么罗(suomeluosuomeluo)⑨钵罗底然(boluodiran)⑩莎诃(shahe)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生辰乃四月初四
大乘经的文殊法门,就是宝相佛土那样的,重第一义谛,重无差别,重不退转的法门。《那伽室利分》说︰“尊者所说,皆依胜义。”《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经》说︰“濡首诸所可说,彼之要言,但说法界。”《决定毗尼经》说︰“文殊师利所说之法,依于解脱。”依胜义,依法界,依解脱,文殊法门的特色,与《清净毗尼方广经》所说的,完全符合。“文殊师利法门”,不是释尊那样的,依众生现前的身心活动──蕴、处、界、缘起,次第的引导趣入;是依自己体悟的胜义、法界、解脱,直捷的开示,使人也能当下悟入的。这可说是声闻与大乘的不同。
文殊师利菩萨的法门,一向都是以为说“空”的;如古代三论宗的传承,就是仰推文殊为远祖的。但在说“空”的《般若经》(前五会)中,文殊师利并没有参与问答,这是值得注意的事0中品般若”,及“下品般若”的“汉译本”、“吴译本”,虽有文殊菩萨在会,但“下品般若”的“晋译本”、“秦译本”、“宋译本”,都没有提到文殊师利。所以文殊师利的法门,即使是说“空”的,但与“般若法门”,可能只是间接关系,而不是同一系的。
诸佛菩萨,凡果后施化,无不具足无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罗经》中说: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在《宝积经》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在《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肋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既然是三世果位如来,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释尊一代时教中,凡大乘法会,无不参与,而且担当重任。
时弥勒菩萨,及在会大众,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幸而弥勒菩萨,念及文殊菩萨,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应曾见此稀有之相。因而请问文殊菩萨:‘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文殊菩萨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并叙述往昔于过去诸佛处,曾见此瑞,显其本门深远,曾为燃灯佛师:曾受持《法华经》满八十小劫,故如今释迦如来,放光现瑞,该是将说《法华经》。
当时龙女,即以随身所带宝珠,奉献释尊,佛即纳之。龙女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即时会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既见龙女成佛,复闻龙女说法,无量众生,闻法悟解;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授记。
我们要孝敬奉事父母,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善于弘扬佛法,爱护和供养一切贫穷弱势的人。亲力亲为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得福的时候也会施舍帮助别人,无有贪心。我们学佛得到利益,要教导众生,把佛法传给他人,发心行菩萨道,证无上佛智。在妙法门的指引下得到福报的同时,教导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以清净心教导众生,心要朴实纯洁,行善聚德,修福修慧,才能统理大众,为大家说一切法而没有障碍。当我们有平等心慈爱大众的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心要正直,不能害人。
时常出资修建桥道,要有广宽胸怀,好象桥梁一样广大。见到表面衣着非常庄严的人,也要教导众生修学内在的心,要性情柔和,学习容忍、忍让、宽宏大量的心,利益众生的心,才能得到如来三十二相,以为严好。(摘自方海权法语)
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寺中琉璃为地,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上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住众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问无著:‘初出家时,所求者何?’无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伽蓝何名?’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般若寺。’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赐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唯见山林土石,无著凄然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
法照禅师,亦于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挂单。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额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惊讶,何以钵中有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亭台楼阁,巍峨庄严,金沙布地,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五台山,谓其所见,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
还有中国宋朝时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记:宋朝台州临海县,有一长者名娄原祐,乐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爱物。其夫人张氏,夜梦月光入怀,后怀孕生子,取名顿吉。顿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劳,长度群生,为世沃焦。’父母闻言大惊,既忧且喜。有一天,小儿忽请其母,准备七人斋饭,果然不久,七个和尚共来。其父原祐合掌问:‘大德何来?’其中一人答道:‘我等从南印度来,闻居士生奇子,特来相贺。’饭后,抱儿相见,僧对儿言:‘仁者有情之轨,切莫被他蒙过,须要惺惺。’儿乃抚掌而笑,僧去后,小儿对父母言:‘刚才七人,都是佛菩萨化现人间。’
淳熙二年,戒师与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台山同往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对岸有一神庙,是五郎祠。五郎神时常显灵,令乡人每天杀猪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师必经此道,化虎挡住去路,戒师知虎是五郎神所变,以手格虎让路,来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五郎神像立即塌坏,五郎祠亦起火自焚。
后来可化欲往天台山参石桥禅师,路遇强盗,被众强盗拦截痛殴,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盗笑言:‘正是冤家。’将可化缚于树上,欲活剥其皮,这时有一盗首走来,追问经过道:‘他是出家人,那里有钱,杀他无用,放他去吧/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师处,将经过告戒师。师说:‘若无老僧救你,定还他八两了。’可化始知盗首,正是戒师变身。
有一知府名江平父,一日对其夫人说:‘听说兜率院和尚戒师,能够吃三个猪头五斗酒,我想试试这和尚食量。’夫人同意,迎请戒师来,还没谈话,先进饮食,桌上酒菜为之一空。太守见戒师食量惊人,不禁称奇,但太守夫人,在后面窥见,腾空而入之鬼神环卫在侧,戒师将食物掷左右,众鬼神接而食之。事后夫人将所见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请戒师来应供,暗中偷窥,果如夫人所言,敬畏不已。
一次,戒师买很多虾煮熟而食,卖虾者来要钱,戒师囊空如洗,无法给予。虾贩大怒,声言无钱,还我虾来。戒师大笑,张口喷出满桌鲜虾,活泼蹦跳,众人大骇,戒师头也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痴汉,管家无歇时,四山若来合,妻子各分离。’又歌曰:‘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间人,如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戒师则歌曰:‘疯僧疯婆,吃酒蹉跎,太守仁风,阇黎神诀。’
原来绍熙四年,台州大旱,黎民百姓,祈祷神祇,不获感应,反而炎阳更烈。当时太守,将城隍庙神像搬出曝晒,责其不能泽而救民。夜梦神言:‘汝知龙属,职司行雨,若无天命勒令,是不敢自专。城东兜率寺戒师,是文殊菩萨示现,乃能致雨,试往求之。’次日太守斋戒沐浴,率领僚属,亲往寺中求见戒师。其他官吏进去,见戒师醉酒未醒,并吐满地秽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师室,戒师清醒如常,且异香满室。问:‘明府来此何为?’太守说明来意,恳请戒师慈悲致雨,以救民众。师曰:‘明府不用心忧,当有报命。’太守走后,戒师取纸墨作书焚之,不久大雨骤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种,竟获丰收,农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晴,六月遭酷热,太守扬仁风,阇黎妙神诀,除热得清凉,歌声几时歇。’
一日,戒师大显神通,放大光明,众人皆见戒师顶上毫光万丈,光中现出七佛,然后对众言:‘老僧世缘已毕,今与汝等作别。’师示灭后,屹然不动,颜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众曰:‘吾师为七佛之师,方便示现,凡火不化。’遂为师开襟以待,忽然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云缭绕不散,舍利如雨下,造塔于寺,永镇山门。
发音:ōngārābāzhānàdǐ。
嗡阿喇巴札那谛。
梵文:OmAraPaCaNaDhih
藏文:OmAraPaZaNaDi
文殊菩萨智慧咒的其它写法:
嗡啊惹巴扎纳德。嗡阿诺巴札拿。
文殊菩萨五字心咒
阿罗跛者娜(拼音:aluobozhena)(梵文ARAPACANA),跟“阿喇巴札那”为同咒异译。
唵齿林(二合)
出处
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净居天宝庄严道场中。与大菩萨及净居诸天众俱。尔时世尊大慈大悲。于此会中普告一切诸天众言。汝等善听文殊师利童子行轮咒法。为欲守护诸众生故。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心大神咒王。我今当为汝等开示显说。若有诵者。我记此人则为已持一切诸咒悉皆圆满。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更无过者。汝等应知此陀罗尼。于诸咒中是大神咒王有大神力。若善男子善女人
女人能受持者。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常来拥护。或于觉时或于梦中。为现身相及诸善事。能令此人生大欢喜。诸善男子此之咒王尚能摄得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况余菩萨及世出世贤圣等众。复次善男子。此咒能消一切灾障一切恶梦。一切怨敌一切五逆四重十恶罪业。一切恶邪不祥咒法。亦能成办一切善事具大精进。当知是咒于世出世种种咒中为最殊胜。是诸佛心能令一切所愿皆悉满足。若以五色綖。结咒索系其项上。拥护其身亦令诸愿。皆得圆满无超过者。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尔时如来即为大众而说咒曰。南么阿钵哩弭多(一)坏囊微宁湿嚩啰(引)[口*誓]捺啰野怛他(去声)[薛/女]多(去声)野南谟(上声)曼殊室哩曳矩忙啰部多(去声)野怛[(仁-二+尔)/也](去声)他(去声)唵痾(去声)末啰吽却浙啰。尔时世尊告金刚菩萨言。是八字最胜威德心陀罗尼。我今重复告汝一切大众心勿有疑。若见闻之者如佛在世。亦见文殊师利童子无有异也。能见诸佛神力不可思议。亦能作大神通变化自在。文殊八字真言参考读音:唵阿味罗吽卡佳拉
文殊五字咒(海涛法师辑)
唵阿罗跛者曩地
oMarapacanadhIH
1。持诵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令众生智慧成就。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罗尼者,即入如来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
3。若能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文殊菩萨即现其身,或于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成正觉。
5。若人才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师利普贤随逐,四众围绕加被,是慈无畏护法善神在其人前。
6。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两遍,除灭亿劫生死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